《地球最後的夜晚》結構跟《路邊野餐》一樣,前半段是人物的經歷和困境,後半段的長鏡頭裡用人物經歷寫詩在夢裡跟困境和解。畢贛不是深刻的導演,他不關心世界,不探尋深刻。他只拍出一場夢,但可以走進一個人的夢裡這件事已經足夠美了,不是嗎? 看不懂的可以再多看幾遍,真的沒有很晦澀。如果看不懂就不再看了不再去理解了,真的挺可惜的。只是一部電影還好,世界上難懂的東西太多了,都不去看,真的很可惜。看不懂就說爛也太偏激了,說自己是就喜歡看爆米花電影的普通人這種話,自己說出來不會難過嘛。
雖然在網上看到有人說這部電影一直宣傳的「一吻跨年」不是噱頭,我也一定會去看,但絕對絕對拒絕看零點那場,我對自己都沒信心,對湊熱鬧的大多數更沒信心。雖然大家都不是衝電影去的,但我希望借著這波成功的營銷,真的有人認真看完電影,然後喜歡上導演,喜歡他的調調,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不過說實話,電影最好名副其實,這種名副其實不是要求他電影質量一定多高,多麼驚天動地,票房多麼喜人,而是它的內容和實質一定要跟宣傳打的牌吻合。
也不是不提倡營銷和宣傳,但千萬千萬別過火以及不要太誇張,不要總想把本身並不是這部電影定位的受眾人群忽悠進電影院那樣的結果只能是千刀萬剮,這跟電影質量好壞是沒有關係的,而是宣發無原則地調高觀眾預期的惡果。我看這麼多院線電影我太知道走進電影院之前觀眾對某部片子的預期意味著什麼,你要給觀眾驚喜就容易爆,你要讓觀眾去看之前就抱著真有說的那麼好我倒要看看的心態,那你再牛逼都扛不住預期偏差給觀眾帶來的失望這種不是沒有例子的。
像侯孝賢的《聶隱娘》就是宣發策略主打武俠,對其文藝片屬性閉口不提。它是武俠嗎?是,但跟大眾意義上的武俠差很遠吧,結果不就是口碑兩極分化,你解釋說你攝影多麼牛,你畫面多麼美,有啥用啊?你這麼弱的故事屬性和娛樂屬性,當前大陸觀眾接受程度有多高你心裡沒點B數嗎?宣發靠營銷賺錢無可厚非,但也不是什麼錢都能賺,否則不就是吃相難看嗎?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我當然希望它被大眾喜歡,就像我看完《路邊野餐》幾年之後還是時常哼起《小茉莉》的調子一樣的喜歡但我同時不希望是我上面說的那種情況,否則會很痛心。
電影2D部分的靈魂是煙,所有人把煙抽到了極致,咬掉一截順嘴塞進去,每個人都有借火情節,吞吐煙霧,從塵土漫天的貴州取景拍一個現實與夢境交織的電影,用煙來轉換兩者,是聰明了。2D與3D之間,李鴻其把蘋果吃出了一個長鏡頭,眼淚鼻涕混做一團,夾雜著果肉一齊被嚼碎咽進肚子裡,之後的靈魂變成了蘋果。也是一個暗線。夢境從黃覺在色情影廳看電影開始,我嚇死了,細看一下這他媽居然是個長鏡頭。
走出影院一看表,足足一個點,2D裡埋的所有線索伏筆全部浮現,所有曾經出現在黃覺生命裡的人盡數出現,演了一個新故事,這個夢裡,他再次與所有人相遇碰撞,遇見湯唯並再一次親吻,她在結尾前的化妝,給幼年白貓起名,紅頭髮的女人,火把與蜂蜜,桌球與卡車,燃燒許久的煙花。從畢贛把故事夾在貴州凱裡,就註定他是個天才。一部電影,無關情節演技,只要畫面夠美,就足夠任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