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妹從未在一部文藝片上見過如此盛況。
2018年最後一部電影,成了來勢洶洶的爆款。
提前六天,預售破億,打破今年大多數好萊塢進口特效商業大片。
截止你看到這篇推文時,它的預售票房,是漫威巨製《毒液》的近三倍,同時也是DC翻身之仗《海王》的近五倍。
就連去年,最終斬獲14億的票房最高文藝電影《芳華》,預售只有2226萬。
誰都知道,一直以來,文藝片都被套進「網上看看得了」的消費慣性,從而也有一些小眾文藝導演力有不逮,堅守文藝道路走得舉步維艱。
難道這一次,曾經難以打入主流報導的藝術片之尷尬局面正在被打破?
我看未必。
《地球最後的夜晚》
導演:畢贛
主演:湯唯 / 黃覺 / 張艾嘉 / 李鴻其 / 陳永忠
豆瓣:7.5分
並非我故意潑冷水。
這種頗有現象級意味的奇觀,既是意外之外的意外,也是意外之內的意外。
今年5月,《地球最後的夜晚》首發預告,便開始直撓我的好奇心。
它有太多東西可以聊,也糅雜了太多元素:
文藝女神湯唯、不演爛片的黃覺、《相親相愛》裡的張艾嘉、詩意神秘的片名、潮溼繾綣的畫面、離奇詭異的鏡頭、一鳴驚人的導演畢贛、迷離的「末日氛圍」、長達一個小時的3D鏡頭、伍佰的配樂、甚至畢贛的老姑父…
李安誇它「非常非常優秀,非常非常特殊」;陳凱歌一邊讚嘆一邊驚異;法國著名雜誌《Télérama》稱其為「2018年最偉大的電影」。
但這些全部加起來,也完全不會是它「爆」的原因。
故事是從12月7日,《地球最後的夜晚》官微發布的這張聲明開始的。
於是,曾經受場次和影院困擾的純粹文藝片因為「一吻跨年」,已經被排滿了場次,幾乎集中在12月31日的21:40和21:50兩場,場場爆滿。
因為,21:40開始,影片結束剛好零點;21:50開始,影片最終男女主接吻的時候剛好零點,簡直就是藝術營銷的典範。
看《地球最後的夜晚》,成了2018年最後的夜晚裡,最有逼格最浪漫且最有儀式感的跨年方式。
文藝片不再是小眾的狂歡,藝術電影被更多人注目,但它現在也似乎與影片本身無關。
可我似乎已經可以想像到,有很多誤以為這是什麼浪漫愛情片的興致勃勃觀眾,在剛開始看的時候會一臉懵逼,越往後看越覺得導演在裝逼,零點一吻之後出了電影院甚至有可能會罵上一句:啥逼玩意,傻逼導演!
不信,你看畢贛上一部的倍受電影節青睞的作品《路邊野餐》,排名前列的短評是這樣的:
要拍好長鏡頭首先你得要學好拍長鏡頭的技術啊!我第一次看電影看到有暈車的感覺~而且完全不知道這些長鏡頭存在的價值是什麼鬼!我寧願被大家鄙視我是個膚淺的人我都不想昧著良心給好評。
因為在《路邊野餐》裡,畢贛將他自己純粹私人化和詩人化的電影表達訴諸於鏡頭影像,每一個段落都以一首現代詩為分界點,也因此變得晦澀難懂。
儘管「懂不懂」並不能作為電影「好不好」的評判標準,但「看不懂」的宿命就是,主流觀眾難以接受,更多人將它判定為不知所云,從而無動於衷。
你看電影開頭那首詩:山,是山的影子。狗,懶得進化。夏天,人的酶很固執,靈魂的酶像荷花。
你看畫面裡快要溢出的溼潤質感、充滿孤立無援的疏離之氣。
你再看電影中那個長達41分鐘的長鏡頭,這個抖動的長鏡頭在被載入影史的同時,也讓電影院裡的觀眾困意沉沉,而剩下的一小半,在之前一個個搖曳又虛幻的鏡頭下早就睡著了。
整部電影像一首神秘的詩,像一幅抽象的畫,幾乎沒有主線,沒有故事,沒有衝突,虛實難辨,恍恍惚惚。
《地球最後的夜晚》和《路邊野餐》有太多的地方相似。
依舊講述一個尋找的故事。
《路邊野餐》裡,一個剛出獄重返故鄉的中年男人,在尋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小侄兒衛衛。
《地球最後的夜晚》裡,一個因父親離世而重返故鄉的中年男人,在尋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唯一愛過的女人,萬綺雯。
依舊在時間與空間、現實與夢境之間穿梭。
《路邊野餐》裡,難以捉摸的現實與夢境相互交織,暗示現實和夢境的,是各種各樣的鐘和表。
《地球最後的夜晚》裡依舊延續錯亂的時間線,碎片化的敘述方式,鍾,依舊是關於時間的隱喻。
▲《地球最後的夜晚》中一直出現的鐘
依舊是罕見並可以載入影史的長鏡頭。
不同的是,這次畢贛將41分鐘的長鏡頭,延長為60分鐘的3D長鏡頭,電影前70分鐘,你在2D的現實裡,之後60分鐘,鏡頭翻轉,畫面昏黃,你需要和男主一樣戴上3D眼鏡進入夢境,體會夢遊八荒的意境。
除此之外,兩者之間,依舊是霧氣潮溼的詩意,依舊是飄忽不定的畫面。
依舊在拍貴州凱裡,一樣用喃喃自語的方言讀詩…
坦率地說,《路邊野餐》我並沒有看懂,甚至我覺得,再刷一遍我也未必能懂。
它沒有十分清晰的行為動機,也沒有十分明確的故事邏輯,你不需要把什麼都「搞懂」,畢贛也無意讓你什麼都「看懂」。
整部電影重氣氛,輕敘事,但它溢出的味道,腔調,氣氛是迷人的…
更坦率地說,《地球最後的夜晚》我也沒指望看懂,它更像是一種流淌的氛圍,一種我希望看到的,難以名狀又如夢幻影的感覺。
就像湯唯給我的感覺一樣,在畢贛構築的回憶和夢境中,她更像一個獨特的意象,大多數時候只需站在那兒,便能讓人感受到文藝的神秘感。
所以最後,碑妹想說。
我很喜歡畢贛,一個月前,也曾經專門為他寫過一篇文字,文章的最後,我是這樣寫的:畢贛是一個張狂又反差的天才。
但今天,我其實私心裡並不推薦所有人都去觀看這部新片。
電影一直是很私人的感受,沒有貴賤,也沒有對錯,只存在喜歡和不喜歡。
我也一直會說,分享感受並非黨同伐異,只為求同存異。
但假如你還在糾結要不要與這部電影一起跨年,不妨去看看2015年的那部《路邊野餐》,如果你期待在影院看到一個起承轉合,矛盾衝突的好故事,它或許與你並不適合。
假如你已經買好了票,碑妹建議你,不妨放下預設,放下目的,去體驗,去感受。
任憑它,帶你去淋一次雨,去看一場火,去做一個夢,去趟一條溪流,去感受一首神秘的詩,去品一幅晦澀的畫…
正如3年前,畢贛說的那句話:我的電影像一場大雨,希望你們不要帶傘。
最後的最後,祝大家都擁有最特別也最難忘的2018年最後的夜晚,無論以哪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