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12月31日「最後的夜晚」上映,並打出「一吻跨年」的營銷策略,且在抖音上投放廣告,吸引大量吃瓜群眾走進影院。影片預售高達1.6億元,首日票房高達2.64億元,無疑問地登頂當日票房榜冠軍。
然而
《地球最後的夜晚》作為一部藝術電影,內容過於晦澀,不少觀眾感到被營銷欺騙,掀起輿論風波。影片次日票房跳水,元旦當天票房只有1130萬,跌幅接近96%,創造中國影史首次日票房最大跌幅。主要投資方華策影視股票更一度跌停,市值一日蒸發16億元。
針對這一營銷爭議,與之相關的藝術電影營銷問題,以及被大眾忽略掉的電影本身優劣,時光網編輯部也展開一次議論。以下是來自小編們的亮點觀點——
F「宣傳方總不能直接跟觀眾說,電影很難懂吧。」
這次的營銷本身不能稱之「卑劣」。營銷都是這樣,不存在暴露自己缺點的營銷方式。宣傳方總不能直接跟觀眾說,這個電影晦澀、難懂、門檻超級高。
營銷中最大的錯,是把檔期選擇在了跨年夜,讓觀影氣氛是擰巴的。在大家準備歡樂的時候給了大家一個沉默的藝術教育,特別還有一家人來看的,就會引發大家的不滿。這一點上,算是忽悠了。畢竟抖音用戶和藝術片觀眾交集太小,在那個渠道用短視頻營銷,很容易忽悠到想到電影院看愛情喜劇跨年的觀眾。
話說回來,對部分被「誤導」買票的觀眾,這或許是一個機會,給他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讓他們進入藝術片的世界(如果你有這個慧根)。就像導演畢贛此前自己說的,「從此他們的觀影經驗裡多了一部電影,可能很難理解」,但是「等他們的生命經驗發生改變以後」,會想起這部電影。
也有編輯認為:這一事件,主要傷害的不是非目標觀眾,而是目標觀眾。尤其跨年夜那一天,大量非目標觀眾在影院裡睡覺、玩手機、中途退場,還有吵鬧的小孩子,影響了真正想看電影的觀眾。另外,現在主要的爭論偏離了電影本身,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去關注電影本身怎麼樣。
F「觀眾花錢消費,不滿意就罵,天經地義。」
大家一直看商業片,就會對藝術電影失去鑑賞能力。商業片把所有信息推到你面前,生怕你看不懂。藝術電影的表達方式是非常規的,需要觀眾主動觀察、尋找、思考,而且通常看一遍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如果觀眾理解藝術電影的這個屬性,就不至於這麼憤怒了。
事件從側面說明,我們對電影文化的教育普及是不夠的。不過當然,觀眾對自己花錢消費的東西進行評判,是合理的,這是他們的權力,應該允許他們宣洩。
其實這電影和王家衛
《東邪西毒》有點像。兩部電影上映前,都讓觀眾有種錯誤的印象(前者讓人以為是愛情電影,後者讓人以為是傳統的武俠片)。但是兩部電影,本質上探討的都是情與愛的東西。
當年
《東邪西毒》上映的時候票房也很慘,與觀眾的預期不符。差不多這電影票房慘敗之後,香港武俠片一蹶不振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