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電影新浪潮:創造一種全新語言的野心

2021-01-13 騰訊網

「大方live」是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動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線上主題分享,收聽來自文學藝術界的新聲,激發不受時空限制的交流,建造無形卻熱烈的現場。

在過去幾年,南方以一種截然不同的面貌,開始作為中國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場域登上舞臺。

從潮溼迷醉的黔東南出發,畢贛的《路邊野餐》和《地球最後的夜晚》、陸慶屹的《四個春天》、饒曉志的《無名之輩》,紛紛將鏡頭對準貴州社會生活中的小人物。神秘主義、親情回憶、人性幽微……南方的夢境成就一種風格。

沿著亞熱帶季風,抵達更溫婉的江南。從仇晟《郊區的鳥》、祝新的《漫遊》到顧曉剛的《春江水暖》,運河、湖泊、富春江,以杭州為中心的新南方影像,水系相通。

而遠在內陸的華中、川渝地區的電影創作,《南方車站的聚會》《火鍋英雄》等則呈現出另一種辛辣生猛。

相似的氣壓與風向,不等的水量與流速,共同營造一種全新的南方電影浪潮。

「南方」在電影創作裡有什麼象徵意義?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南方新電影?這些南方新電影有什麼共性和不同?

關於「南方電影新浪潮」,我們都有許多期待和想像。8月的大方live,我們請來了影評人餘雅琴,和我們聊了聊這些年湧現的南方電影。

嘉賓:餘雅琴

媒體人,影評人,策展人。「瓢蟲映像」(Pure Movies)理事會成員。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劇情片單元初選評委。

如何理解「南方電影」這個概念?

首先,電影裡的「南方」是一個地域概念——這部電影發生在南方或者和南方有關。其次,電影裡的「南方」還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在不同的文化裡面,南方都有一個比較相似的象徵。北半球的人提起南方的時候,都會想到炎熱、想到海、度假,也可能會想到邊陲,想到一些與日常和傳統不同的概念。

從這些概念引申出來的情慾、叛逆、異域、不同於主流,也是「南方電影」的一個特色。相對於傳統保守的北方,南方代表著一種進步,一種先鋒,一種另類性(alternative)的精神氣質。這在中國電影裡面尤其明顯。

此外,南方可能還代表著一絲神秘、一種傳說、一場夢境、一些超越現實的東西。

《路邊野餐》 畢贛導演

畢贛的《路邊野餐》是一部很典型的南方電影。畢贛用了很多夢境來表達對家鄉的情感。他對於自己家鄉的書寫是非現實主義的。而在刁亦男導演的《南方車站的聚會》裡,南方代表著秩序之外的法外之地。

所以,我心目中的南方電影,應該要有實驗性和先鋒性,是帶著顏色、溫度和溼度的。

南方在電影創作裡還有什麼象徵意義?

對中國來說,上海是最早的電影中心,誕生了所謂的「海派電影」。後來,中國電影的重心轉移到了北京,「京派電影」或者說以北方文化為核心的電影可能就成為了主流。

改革開放後,南方漸漸被納入中國導演的視野,第四代謝飛導演拍過《湘女蕭蕭》。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南方其實代表著經濟繁榮,也代表著由此而來的道德墮落,具有比較複雜的況味。

此後,中國第六代導演的崛起,讓中國南方的一些獨特性被挖掘出來。直到現在,像王小帥、賈樟柯等導演的電影裡也有一個意象就是「南下」,那裡代表著一種新的可能性。

《山河故人》 賈樟柯導演

《地久天長》 王小帥導演

這其實也與改革開放後南方的經濟發展有關。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南方徹底形成了一個和北方截然不同的概念,出現了南北文化上的對立:南方代表經濟繁榮;而北方代表權力中心,代表秩序和傳統。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南方有很多不同於北方的象徵意義。章明的《巫山雲雨》是比較早表達南方的電影。他的電影圍繞三峽地區的特殊風光以及當地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關係進行表達。

婁燁的《蘇州河》則是一個發生在上海的愛情故事,有對上海這座城市獨特景觀和城市空間的描摹。這部電影的重點是城市化之後的人際關係和情感問題。

《蘇州河》 婁燁導演

南方電影漸漸產生了和北方電影不同的氣質,這和中國的發展息息相關。南方經濟發達,加劇了人口流動,這個過程裡就會發生不平等,發生情感的變化,各種傳奇也就出現了。當然也滋生了更多的犯罪和逃亡。

比如在過去的很多電影裡,男女主角犯了事就跑去南方,男女主角不滿足於現狀也會跑去南方。南方好像成為了一個讓人嚮往卻又充滿危險、充滿不確定性的地方。

除此之外,雲南、貴州這些地方,因為有很多的少數民族,所以有很強的異域感和邊疆感。一些電影會利用少數民族這個特點和特殊的風土人情來製造一些視覺景觀和戲劇性。

這些導演,無論是對南方這片土地的熱愛,還是對南方這片土地的再挖掘,都帶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所以整個南方形成了一個和北方,比如北京和內蒙,完全不一樣的對立狀態。

這個現象和中國文化也有很大的關係。中國自古以來的主要政權基本都在北方。南方相對而言和政治不那麼相關。因此,南方會有各種各樣主流之外的東西。南方似乎沒那麼注重倫理教化,也沒那麼注重秩序。

不同時期的電影提到南方,會有不同的態度。最早的時候,大家會覺得這個地方有點危險。這幾年提到南方,大家會有新的認識,認為南方是迷人的。這和人口流動有很大的關係。

今天是一個人口高度流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再具有過去那種強烈的家鄉概念,不再那麼強調自己來自北方或南方。所以,今天我們提到南方電影的時候,「南方」不再表著一種未知,一種不安全,它更代表著一種先鋒的姿態。

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南方新電影?

很多人都很喜歡畢贛導演的作品。他的《路邊野餐》,很典型地將貴州的風土人情和地貌特徵進行了充分的展現,讓我們在視覺上重新發現了貴州這片土地。對於很多北方人來說,他們可能第一次看到這樣神秘的南方。整部電影的情緒和南方那種潮溼的氣質也非常契合。

畢贛把他的第二部作品《地球最後的夜晚》,依然放在自己的家鄉去表現。在這部作品裡,他進行了更大膽、更先鋒的嘗試。這種2D加3D的拍攝方式,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南方電影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先鋒性——要有不同於傳統的東西。

畢贛的兩部作品,當然有很多其他值得探討的地方,但他在形式上的探索,是符合我心目中南方電影的意味的。

《地球最後的夜晚》 畢贛導演

關於嶺南的電影,我們過去熟悉的粵語電影主要是香港電影。這些年也漸漸地湧現了一些大陸地區拍攝的粵語片。我比較喜歡的一部內地粵語電影是黃梓導演的《慕伶,一鳴,偉明》。慕伶、一鳴、偉明其實是一家三口人的名字。這部電影講述了這個家庭在父親患絕症後,如何面對各自生活的故事。

這部電影展現了廣州的城市面貌,對家庭倫理和青年人的成長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這是一部值得慢慢體味的粵語電影。在我們的院線裡,其實很少有機會可以看到這種純正的粵語電影。這部電影展現了一個完全不同於北方家庭的生活模式。

《慕伶,一鳴,偉明》 黃梓導演

江浙地區的電影比較豐富。這些年大家可以在媒體上經常看到「杭州新浪潮」。很多優秀的年輕導演都出自江浙地區。比如最近討論比較多的顧曉剛的《春江水暖》。這也是一部具有探索性的作品。顧曉剛是富陽人。富陽這個地區曾經有一幅非常有名的畫作,就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

顧曉剛認為可以借鑑《富春山居圖》中呈現的中國畫的美學,來拍攝一個關於家庭的故事。《春江水暖》中的很多演員都是顧曉剛的家人和親戚朋友,這種方式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這部電影被很多人稱讚。導演將我們熟悉的西方式的長鏡頭和中國美學進行了嫁接,採用了一種中國捲軸美學的方式來展開這部電影的敘事。可以看得出來,《春江水暖》努力嘗試在內容和形式之間尋找一種平衡,是一部有野心的電影。

這些都是近年來比較有代表性的南方電影。這兩位導演既有對自己家鄉深沉而飽滿的情感,又在電影語言上有所開拓。

《春江水暖》 顧曉剛導演

這些南方新電影有什麼共性?

先談一下我心目中的共性。出現「南方電影」這樣的概念,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今天的電影依託於新技術和新資本,逐漸打破了過去北京作為絕對中心的壟斷地位,以及電影市場的話語權

地方意識開始在各地的電影創作當中崛起。來自地方的創作者,都不想再講同一種故事。他們有一種很強烈的願望,想通過電影這種方式去表達自己獨特的經驗,去展現自己的鄉土情感。

這樣的願望在過去是不太可能實現的。在過去,拍電影比較貴,門檻高,是少數人的「特權」。如今各項技術便利給年輕導演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當然,作為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地區,中國南方的經濟繁榮或者說巨大的人口流動讓這群電影人,在物質上或經驗上,獲得了一定的滋養。他們有更好的條件和學習機會,可以去認識了解電影。這也是出現「南方電影」的一個前提。

南方電影的共性在於,這個命名背後,有一種非常真實的情緒和一種非常迫切的心態——希望能夠去中心化,希望可以表達自我。正是這樣的心態催生了南方電影的「先鋒性」。因為只有這種先鋒性才可以對傳統電影進行一個強烈的反叛。這些南方新電影,的確或多或少,在技術層面或者敘事層面上,都有一種革新的傾向。

這些南方新電影有什麼差異性?

其實南方是一個很大的區域,不同地方的創作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會產生非常不一樣的特點。

大家最熟悉的南方電影其實是上海電影。上海是中國城市化最發達的一個地區。很多上海電影展現的主題都是關於城市的議題。過去很多學者,認為上海和香港是「雙城記」。很多上海電影會挖掘關於城市的主題,比如人在城市中的孤獨,在城市中的際遇等。

還有一種上海電影以民國為背景,將上海的歷史作為一種景觀,講述關於上海的傳奇。這類電影可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種南方電影。

除此之外,有一些南方電影是圍繞雲南、貴州展開的。在以畢贛《路邊野餐》為代表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這個地方的神秘性。《路邊野餐》的敘事在現實和虛構之間來回交織。這個地方山多、水多、霧多,畢贛非常好地利用了地域特點,講述了一個自己心中構建出來的,虛實交加的浪漫故事。在我看來,神秘就是雲貴的特點。

《路邊野餐》 畢贛導演

嶺南地區的電影又是另外一個景觀,一方面,廣州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橋頭堡,代表經濟的高度繁榮。說起廣州,大家就會想到很多生意人。婁燁最新的作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就是以廣州為背景拍攝的一個犯罪題材的電影。似乎廣州有了高度繁榮的經濟後,就會產生一些罪惡,比如拆遷糾紛、陰謀和愛情糾葛等。這大概是廣州這個城市或者關於這個城市的電影帶給人的一個直觀印象。高鳴的《回南天》裡,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與深圳的拆遷有關。這部電影展現了白石州這個著名的城中村。李睿珺的《路過未來》也同樣關注到深圳白石洲。嶺南地區的很多導演都會關注到城市化的擴張所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以及人的困惑。

《回南天》 高鳴導演

此外,這個地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家庭和宗族觀念,所以在這個前提下,有了黃梓導演的《慕伶,一鳴,偉明》。這部電影是在處理家庭關係。更典型一點的,出生在陽江的楊平道導演拍攝的《生命的河流》《家譜》等作品甚至具有了人類學研究的意義。它們都細緻地展現了嶺南地區的風俗和人們的家庭觀念等。

在《南方車站的聚會》裡,南方代表的是犯罪,是法外之地。這個電影發生在武漢。武漢雖然位於中國中部,但在我們的概念裡,它屬於文化上的南方。在這樣一個「江城」,南來北往的江湖上人特別多。因此,這是一個關於犯罪題材的電影。

《南方車站的聚會》 刁亦男導演

重慶是這些年特別受到導演喜歡的城市。作為山城,它特殊的地貌特徵,產生了非常魔幻的視覺效果,或者說有點科幻感。因此重慶很適合作為電影的外景地。《少年的你》就是在重慶拍攝的,我對其中周冬雨飾演的角色東躲西藏的印象很深,重慶的城市空間幫了大忙。

與此同時,重慶的市井文化也很值得研究。在類型電影《火鍋英雄》裡,犯罪故事和重慶景觀融合得比較成功。我覺得重慶很適合類型片。前幾年重慶一直在打黑,所以重慶這座城市的黑色電影、犯罪電影相對比較多。

《火鍋英雄》楊慶導演

至於杭州新浪潮這一撥導演的作品,比如仇晟的《郊區的鳥》、鄭陸心源的《她房間裡的雲》,很難去概括主題上的共性。但可以看到杭州的這批導演都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創新。這批導演他們的「迷影」特性是非常強烈的。他們非常喜歡電影,對電影史非常熟悉。因此他們的電影中有一種很強烈的野心,他們想創造一種新的電影語言。

「南方」從哪些方面影響和塑造了這些新電影?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回答。為一個地理上的概念,南方從自己的地域特色、風土人情以及各具特點的景觀影響和塑造了這些新電影。

電影是一種視覺藝術,因此它需要美麗奇特的景色和特別的場景,去構建電影的視覺美感。南方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每個地區都有值得被拍進電影的地方。這些獨特的風景、獨特的民俗、獨特的人情,都給南方新電影帶來了視覺上的表現力和衝擊力。

為什麼這麼多導演喜歡選擇重慶這樣的地方拍電影?因為這樣一個城市,與我們熟悉的北方城市的一馬平川和闊達,是不一樣的。它有豐富的,值得挖掘的視覺財富。這些視覺財富很適合和電影主題相結合,來展現電影裡的故事。

貴州凱裡,因為畢贛的電影成為了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這說明電影可以讓我們重新發現一個地方。地域的美,地域的特色,成為了電影的一部分,參與進了電影的敘事中。

但更為重要的,除了地域上的意義,「南方」是如何影響電影的?「南方」作為一種象徵。它代表著異域感,代表著先鋒性,代表著與主流的對抗、與主流的不同。

南方電影會成為一股新浪潮嗎?

近些年來的確有很多的年輕導演,他們來自南方,他們拍出的電影也在表現南方,甚至他們已經不在北京生活,而是選擇生活在南方。從創作的數量,還有導演的人數來說,它已經形成了一股新勢力,一股類似於法國新浪潮的風潮。那麼這樣命名,我覺得也是非常合理的。

但南方電影究竟是不是一股「新浪潮」,取決於我們如何定義「新浪潮」。如果你把它看作電影史上的一股革新力量,那我覺得現在可能還沒有達到,像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或新好萊塢那麼強勢的,具有顛覆性的創作現象。

其實絕大多數的南方電影,還有拍攝南方電影的這些導演,都比較年輕。他們的創作相對來說比較青澀。我們可以在這些電影中看到一股相當大的潛力。在未來,這股潛力可能是改變中國電影品相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但就目前出現的作品來說,這股力量才剛剛開始形成。

因為在市場上面,真正有票房號召力,具有表現力的,還不是這群年輕的導演。他們現在還在事業的初創期,需要我們去特別關注,然後持續觀察。

另外,「新浪潮」,其實帶有一個很強的顛覆上一代創作的內在要求。目前來看這一代導演的成長過程裡,他們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國內外前輩的優秀創作,並且吸取了很多營養。所以我看到的更多還是模仿和學習,而不是顛覆。因為也很難說這是一股具有顛覆和革新意義的「新浪潮」。

但我承認今天的南方電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電影現象,這群導演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創作群體。雖然很難總結這群導演的作品之間的共性,但他們對於電影的熱愛,對於表達自我的衝動,以及對於地域意識的自覺都是一致的

我個人對於南方新電影的期待,當然是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現,導演始終還是拿作品來說話的。那怎麼樣才能有更好的作品出現呢?我覺得人才本身是一個方面,但縱觀歷史上的新電影運動,外部環境的支持也很重要。與其說我是對南方新電影有期待,不如說我對能夠有一個更好的創作環境和創作氛圍有所期待。

像之前提到的很多導演的作品其實很難被看到。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有相應的政策來支持他們的創作,比如說藝術院線的建立,比如說青年導演的扶持計劃。這些支持可以讓有才華的導演走得更遠。

只有在他們能擁有一個更好的創作環境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說,南方新電影有朝一日能成為一股真正的新浪潮,可以成為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

相關焦點

  • 若《死神與少女》掀起電影新浪潮,這部「偷拍」手法的電影更經典
    影片在語言上作了大膽的探索。嚴峻的思想、生活的哲理是通過生活的自然原色展現,導演有意識地抓住了許多現實生活中的場景進行拍攝,無雕琢之感。白色的醫院,黃色的牆,綠色的草地,大塊明朗的色調,強烈的對比。一個老人和一個少女在這種強化了的高調攝影鏡頭中行動,手法簡潔、協調1958年以後法國興起了電影「新浪潮」,雖然已經過去了三十年,但至今對各國電影的影響依然存在。
  • 《氣球》上映之日,讓我們來談談藏地電影新浪潮
    另一部分是市場經濟時代,現代化進程中,藏區被作為精神的棲息地,比如《轉山》與《岡仁波齊》,它是在現代文明中困頓的,失去意義指向的人們,將藏區與藏族的宗教文化,視為一種救贖之可能。而藏地新浪潮是從藏族自身出發的電影書寫,藏區不再是邊緣的奇觀,而是自我對語境的省視,自我對內心的叩問。
  • 內蒙古電影新浪潮:現實的結構與質感
    這幾部電影的題材與風格相去很遠,從電影的「景觀」來看,它們不構成一個關於「內蒙古」的統一形象(對比此前談論過的杭州、貴州、青海新銳電影,共享著地理與空間帶來的相同氣息,即便電影的類型不同,也有一種「本是同根生」的感覺),並且這幾個電影都沒有使用方言,——這些被一起歸屬到「內蒙古電影新浪潮」下的電影,並不建立起一種基於地理與語言的,共通的「故土」與「鄉愁」,它們各自屬於呼和浩特
  • 今年年底,微軟公司計劃公布一種全新的量子計算機語言
    今年年底,微軟公司計劃公布一種全新的量子計算機語言,以及一種量子計算機模擬器。藉助這些新技術,研發人員將能夠研發和測試執行量子運算的量子程序。        量子運算使用了疊加和糾纏等量子特徵執行運算。傳統數字計算機由二進位數字構成(0或1),而量子計算機是由量子比特構成。量子比特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同時代表0和1(也就是所謂的量子疊加)。
  • 哼唱一段旋律,AI就能創造一種「全新」蛋白質
    當地時間 3 月 17 日,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們帶來了一個新成果,他們將蛋白質的複雜結構轉化成樂譜,隨後給予電腦一個種子序列,人工智慧系統就能設計出一種自然界中從未見過的 「全新」 蛋白質。他們發現這個 「全新」 蛋白質不僅具有摺疊結構,而且比較穩定。
  • 哼唱一段旋律,AI就能創造一種 「全新」 蛋白質
    他們發現這個 「全新」 蛋白質不僅具有摺疊結構,而且比較穩定。此外,這種 「全新」 蛋白在自然界中從未發現。可以說,該研究為製造蛋白質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 APL Bioengineering 中。該研究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的 Markus J.
  • 電影鑑賞:《飲食男女》的視聽語言分析,長知識了!
    他的影評不僅主題意蘊深刻,對視聽語言的運用也極其講究。本文通過對《飲食男女》視聽語言的分析,揣摩李安的影像風格。  李安,一位享譽國際的華人導演。他兩次獲得奧斯卡獎,多次摘得金球金獅金熊等各種國際影壇重量級獎項。可以說,李安是一位集大成者。他電影創作以深刻的思想性,強烈的故事性和從容的敘事以及優美的畫面等因素博得了大眾的喜愛。
  • 劉慈欣作品漫畫版出版,如何理解「中國科幻新浪潮」?
    科幻小說所具有的世界性和對「他者」的刻畫,都通向一種更為包容的世界的可能。宋明煒,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士。2007 年起執教於衛斯理學院東亞語言文化系。其學術領域涉及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等。
  • 百科|用數學創造電影
    電影從1895年誕生到如今僅僅經歷了125年的短暫發展歷史,但電影已向人類留下了豐富的藝術瑰寶。電影自身的發展也由膠片電影時代逐漸走向數字電影時代。125年來,電影不斷向觀眾呈現出巧妙的構圖、極佳的劇本、虛幻的視覺效果。是誰在創造電影?是誰為電影人提供思路?數學。
  • 語言的遊戲|他為《權力的遊戲》創造了多斯拉克語
    設計這門語言的目的已無跡可尋了。啟蒙運動時期,歐洲哲學家渴望創造能夠準確解釋宇宙中一切概念的語言。 愛莉卡·奧克倫特(Arika Okrent)在她2009年出版的《語言創造之土》( In the Land of Invented Languages)一書中提到,結果太複雜了,需要用到圖表、思維導圖和索引,因此沒有人願意使用那些語言。
  • 聚焦電影發展 碰撞絢爛火花
    本報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紅) 後疫情時代,電影產業發展面臨全新的機遇和挑戰。9月25日,2020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主題論壇之一——新浪潮/產業高峰論壇啟幕,來自國內電影產業不同領域的領軍人物齊聚,共同探討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共構大電影市場」 。
  • 《異星入境》:全新詩意的科幻語言
    在儘量不暴雷的前提下,《異星入境》的故事講述語言學家露易絲受政府之託,負責理解並翻譯突然降臨地球的外星人語言:他們為何來到地球?意圖究竟是善是惡?他們想跟我們說什麼?在這個前提下,導演丹尼維勒納夫與編劇艾瑞克赫瑟勒藉由露易絲的眼,帶領觀眾進行一次又一次跳脫過往印象的溝通與理解。
  • 生命的語言掌握,人類想創造生命,為何單細胞都創造不出?
    經歷了很多的探索,人類在生命起源方面一直感嘆著生命的神奇,一邊哀嚎著自己為何創造不出一個活的單細胞,就算人類可以製造火箭、飛機、人工智慧等等,但是人類連一個活的單細胞都製造不出來。很多年前的一部電影《弗蘭肯斯坦》講述的就是一個科學家製造出了一個人造人,卻又因為那個人造人非常醜陋而拋棄了他,這部電影當中這個「怪物」是由人體骨骼和動物肌體製造出來的,可惜的是到最後孤苦伶仃的。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科幻電影中的鼻祖了,但這部電影也很好地反應出了人類在創造生命上的短板。
  • 關於香港恐怖電影的往事,為大家進行一些簡單回顧
    1970年代末,香港的一批年輕導演們也蓄勢待發,他們從內容到製作方式向傳統的香港電影挑戰和反叛,在短短幾年中幾十位年輕導演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凝聚為浪潮之勢,席捲香江兩岸,香港電影新浪潮登上歷史舞臺。 《撞到正》 如果徐克、許鞍華這樣的新浪潮旗手只是借恐怖片練手,另一位新浪潮導演餘允抗則代表香港恐怖電影的美學巔峰。
  • 華為Mate40影像技術 為電影行業開闢全新賽道
    由此,華為把手機攝影正式帶入電影行業,開啟了一股人人都可創作的「手機電影」浪潮。以華為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影像技術力量,賦予了影像創作更多的可能性。「新影像·手機電影計劃」正式啟動 華為再度牽手中國電影金雞獎時隔一年,這股鼓勵普通人創作手機電影的熱情再次掀起新浪潮。
  • 法國電影簡史(1895-1968年)
    法國法國是早期的歐洲霸主國家,具有較強的經濟和文藝基礎,從而孕育出最早的世界電影開端,法國電影共分為6個階段,分別是早期電影,先鋒派與印象派,詩意現實主義,優質電影,新浪潮與左岸派,當代法國電影等。1925年達達主義電影被超現實主義所取代,超現實主義將情節作不合邏輯的安排,強調潛意識和心理的分析,他與達達主義電影都是一種反傳統的電影,不同的是超新人主義表現的對象是人,因此多少帶有故事情節,代表作品有法國導演杜拉克《貝殼與僧侶》,德國導演維內的《卡裡加裡博士》,還有西班牙導演布魯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白日美人》,布魯埃爾的《黃金時代》是超現實主義的最後一部作品。
  • 弗朗索瓦·特呂弗:失去童年的男人,用電影帶給世界更多的愛
    電影學者大衛·湯姆森指出,「不管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對於許多熱愛電影的人來說,特呂弗永遠是新浪潮中最容易接近、最吸引人的浪峰。」無論如何,評論家們都習慣稱他為電影界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他的每部電影都流露出某種令人著迷的原始情感,並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人類的生存狀態。
  • 《電影手冊》派電影代表人物有哪些?
    《電影手冊》派電影代表人物有哪些?《電影手冊》派,又稱《電影手冊》集團。創辦於1951年,由安德烈巴贊、羅·杜卡和雅克杜尼奧爾一瓦爾克洛茲任主編,其中巴贊的美學思想對雜誌的面貌起著主導的影響。安德烈·巴贊被稱為「電影新浪潮之父」、「電影的亞里斯多德」安德烈·巴贊是法國戰後現代電影理論的一代宗師。1945年,他發表了電影現實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性文章《攝影影象的本體論(Qu'est-ce que le cinemas)》。50年代,他創辦《電影手冊(cahier du cinemas)》雜誌、並擔任主編。
  • 周末閱讀 | 緬懷浪潮,追憶最好的100部捷克電影
    文 | 歡樂分裂2018年4月13日,我們與又一位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告別,他的離世不免讓人緬懷捷克電影新浪潮的榮光,世界影壇的60年代因為神奇東歐的加入而格外光輝熠熠。一、時代催生的革新火焰與眾星交匯整個60年代是全世界思潮狂飆的年代,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在轟轟烈烈地學生運動,都沉浸在對烏託邦的幻想中,法國新浪潮、德國新電影、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同時興起的好萊塢獨立電影,捷克斯洛伐克電影也在進行著一場思想自由的洗禮,創作出一大批風格迥異、流派紛呈的佳作。
  • 南方的野獸是一部令人難以置信的獨立電影
    南方野獸的野獸是今年獨立電影首選電影,一部令人難以置信的獨立電影,來自首次導演,沒有真正的情節可言,一群未知數包括一個微小但極其聰明的孩子作為它的領導,其核心是一個偉大的政治隱喻。當然我覺得一見鍾情就傾向於討厭它,但是索威的野獸解凍了我那冷酷,死心的人,就像它假裝關心的極地冰蓋之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