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了才知道她的名字叫馬蘭花。
或許是山間不乏野草閒花,那又是最平常的一朵,而「沾花惹草」一向是女孩子的最愛,所以馬蘭花並未在我的童年記憶裡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直到多年以後,在城市的公園裡看見一整片似曾相識的藍色……
看著那些人工栽培的花朵,整齊、精緻,我眼前浮現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接壤森林的山麓,邊緣總會延伸出一片草地,花朵就夾雜在野草中央,馬蘭花綻放在綠草掩映的陽光下,亭亭玉立,招著蜂、引著蝶、四溢著迷人的芬芳……
北方夏日裡的陽光並不灼人,女孩子多會去草地裡採摘花朵,男孩子則更喜歡招惹其間的蜜蜂和蝴蝶。我無意間想起媽媽曾告訴過我它的名字叫馬蓮花,後來在「植物百科」之類的書籍上了解到,馬蓮花就是馬蘭花的別名。兒時有一首童謠:
小皮球,架腳踢,馬蓮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後來還聽過一首歌:
馬蘭花 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兒在說話請你現在就開花……
大人們說馬蘭花開了,春天就走了。
馬蘭花開了,開在春夏之交,男孩子們淘氣的季節也開始了……
草叢裡蟲兒鳴了,池塘中蝌蚪多了。我記得有一年捉回許多小蝌蚪養在玻璃瓶中,後來死去一些,剩下的長出了後腿;再後來又死去一些,另一些長出了前腿;接著再死去一些,另一些尾巴變得很短,最後除去一隻尾巴不見了,其它的都死了,於是我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了小蝌蚪變青蛙的全部過程。
那隻倖存下來的青蛙,被我精心餵養了許久。後來一次換水,不小心參入了肥皂水,我奇怪地看著像魚兒一樣吐泡泡的小青蛙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它死後許久才恍然大悟。
在北方,捕鳥一般來說都是冬天裡的遊戲。我小時候實在沒有這方面的天賦,總是眼饞地看著別的孩子鳥籠中會唱歌的精靈羨慕不已……
有一次,小夥伴送給我一個專門用來捕鳥的竹籠,我欣喜若狂,於是迅速拾了谷穗放入籠中,再把它掛在屋後鳥兒時常光臨的大樹下。接下去就是每日看三回,看到冬天過,籠中卻依然——空空如也。後來夥伴告訴我,要想儘快吸引鳥兒鑽進籠子裡面偷吃,應該事先在籠中放入一隻小鳥,可是我沒有呀!
直到馬蘭花開了,我早就對捕鳥這件事喪失了熱情,從每日看三回變成三天也不去看一回。
這個季節,男孩子更多的熱情是去草叢裡面捉蟋蟀或者蟈蟈。然而,我對這件樂事同樣缺乏天賦,看著同伴們循聲而去,手急眼快,大有斬獲之際,我卻依然毫無「建樹」。蟈蟈的顏色同草色過於相近,聽起來悅耳的蟲鳴聲就在眼前,卻怎麼也發現不了。當大多數夥伴即將滿載而歸之時,我在一個夏日的午後迎來了令人欣喜若狂的「春天」——憑藉自己的努力我終於捉到了一隻蟈蟈。於是攥在手裡,如獲至寶,可奇怪的是,它的樣子好像和別人的有些不同啊?後來他們告訴我那是雌蟲,不會「唱歌」。
我有些失望,但還是很喜歡,回家後沒多想便給它放入了那個原本用來捕鳥的竹籠,然後又開始對著籠子每日看三回了。
有一次沒看,那卻成了悲喜交加的一天。不知道從什麼地方飛過來兩隻飢腸轆轆的麻雀,一頭鑽進竹籠,蟈蟈就這樣英勇捐軀了。儘管麻雀是比雞還常見的鳥類,但對於我,那麼近距離地觀察它,卻也算第一次,所以很開心。就這樣餵養了很長時間,在同伴們的嘲笑聲中自得其樂……
後來我發現爸爸養的那隻小貓時常呆望著鳥籠垂涎欲滴,終於在它長期以來的不懈努力下,籠子被打翻在地。當我發現的時候已經是「一地鳥毛」了,貓咪嘴巴上也粘著「謀殺」的證據……
馬蘭花開的時候,小溪裡的魚兒也多了,我不太喜歡用魚竿釣魚,因為受傷的小魚養不活。
記得有一條泥鰍被我在魚缸中養了將近一年時間。那是一條少見的體型很大的泥鰍,至少在溪水裡捕捉上來的時候是這樣的,因為直到它奄奄一息那刻,我發現它不但沒有長大,還明顯比最初捉到的時候瘦小了許多。原因是在這一年來,我除了經常換水,沒有投過任何食物給它,我不知道它吃什麼,甚至不知道它還需要吃東西。不過至少現在我知道了,即便什麼也不吃,僅憑井水裡面的微生物,這種頑強的生命還是能夠存活很久很久……
馬蘭花又開了,我長大了,懂得了許多,收穫了許多,僅失去一樣東西,可那樣東西叫做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