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敷衍自己」,我們正失去「產生快樂」的能力

2020-12-04 老友手札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相遇與分別」在生活中總是不斷交替出現,而在心理這個行業,迎來送往更是頻繁,並且每次相遇都得建立信任,每次分別也都需要讓自己從中抽離出來。

建立信任挺辛苦的,而抽離也並不容易。但所幸,多數朋友在接觸一段時間之後狀態都能好起來很多,而這也算是一個蠻大的安慰吧。

說到狀態好起來,很多朋友會誤將「情緒好起來」當作是狀態好起來,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在平時的諮詢過程中呢,確實會遇到一些「過了沒幾天,因為一些原因心情逐漸變好的朋友」,而他們也會基於「我已經沒什麼難受了」,產生「我沒有什麼問題了」的判斷。

看到「情緒狀態」由低落到變好,我也是替他們開心的,只是心裡也還存在著一些憂慮。

就像這位朋友:

「看到你發的朋友圈,感覺最近你的心情確實變好了。」

「嗯,是的,最近聽了朋友的建議,沒事兒的時候就在看短視頻,裡面有些拍的可搞笑了,然後心情也好起來了一些。不過看這個東西太上癮,一放下手機有時候都快凌晨1點了。」

「嗯,心情變好當然是一件好事情,那不知道生活的其他方面有沒有一些變化呢,除了多了個熬夜。」

「其他的,也就是之前的難受沒有再出現了,我想自己應該是好了,所以這兩天就沒打擾你。」

「難受沒有再出現這當然是好事兒,只是問題有沒有解決,還需要你有一些深度思考。」

「反思什麼,人家明明都不難受了,肯定就是好了,難不成你想套路人家的錢?」

說實話,我是真的巴不得每位接觸過的朋友都能在最短的時間裡好起來,因為做輔導這件事,真是太耗費心力了,要不是已經上了「賊船」,又沒有半途而廢的習慣,可能早早的就去做別的了。

當然了,我也非常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出現。

「難受沒有再出現」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礙於「沒有難受就沒有問題」的判斷策略,這確實得出了「已經好了,不用再繼續了」的判斷,那「想要讓人家再思考思考」確實包含了一些居心叵測。

但問題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並不能直接觀測到自己身體的各項數據,所以往往是通過「我是否存在疼痛、難受與不舒服」來對自己的健康狀態進行判斷。

在這個時候,疼痛、難受與不舒服,確實與問題有非常直接的聯繫,也確實會因為問題的好轉,它們也逐漸減弱、逐漸變好。

那這樣的經歷自然也就告訴我們,「難受確實是與問題有直接聯繫的,只要不難受了,也就肯定是好起來了」。

只是就像我們看不到身體內部的問題一樣,我們也難以直接觀測到認知、行為與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所以「不舒服」與「不良狀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們起到了「你可能要調整自己」的提醒作用。

但是,「我們的狀態」與「我們的感受」,是受很多方面的因素來影響的,甚至不同的影響因素會帶來「同樣的不良感受」,比如:被人欺騙了,我們會難過、期待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同樣也會難過。這時候就不能像「我肚子感覺不舒服,肯定是腸胃出現問題」那樣對問題進行「你出現難過,肯定是被人欺騙了」、「你被人欺騙了,肯定特別難過」這樣「固定的表現對應固定內在問題」的判斷。

既然我們的狀態與感受會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也就代表著,如果我們的狀態出現波動、變好,也可能是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才出現的。

這時候,帶來難受的可能性很多、帶來好受的可能性也很多,而由此,帶來難受的與帶來好受的就可能不是同一個因素了。

那麼,一開始提到的那位朋友,是因為確實存在缺乏人生經驗、內心比較敏感、不會自我調節等問題才被生活壓的出現難受,頻繁的接觸搞笑短視頻,確實會協助他宣洩內心的情緒,讓他獲得愉悅與放鬆,但我們改變的只是他的情緒狀態,而沒有去真正解決他的問題。

那這時候,如果我們想對對方負責,那是否確實需要提醒對方要有一些深度思考呢?

當然了,有一些苦是必須自己來嘗的,所以如果對方堅持,那還是要尊重對方的決定。不過該解釋的也還是要和對方解釋清楚,比如接下來他的發展大概率是:

短視頻帶來的情感愉悅和滿足,讓我非常舒服——我因為這種舒服,以及難受沒有再出現,而認為我的問題好了——我的問題好了,我就不用再去解決問題、不用再改變了——但問題其實還在,只是暫時對他的影響力減弱了——在隨後,短視頻帶來的愉悅減弱之後,問題的影響會增加——難受再次出現——意識到難受出現,又基於曾經通過看短視頻,讓自己的問題得到解決(我以為解決了)的經歷,而繼續依仗短視頻——可因為時間的澆灌,尚未解決的問題變得強大起來,短視頻起到的作用大幅減弱——因為依賴短視頻帶來的快樂,而使自己缺乏承受負面與自我調節的能力,所以在再次面對的時候會更加辛苦

而拋開這個發展路徑,其實還有這樣一些東西:

確實存在的問題和壓力一樣,不會因為我們的忽視、狀態波動而自行消退,它們會不斷積累、不斷變強,伺機再次「騷擾」我們;

問題和壓力都是作用在我們自己身上的,最終我們會受到多少影響,是取決於我們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和調節這些影響,可過分依賴通過諸如短視頻、綜藝、他人的寵愛等外界手段來使自己獲得開心,就會使我們在問題和壓力面前始終是一個沒能力保護自己的小孩;

帶來難受的原因很多,但我們只看到難受、只想調節難受,而又因為能帶來調節的手段也很多,所以就會不自覺地在難受的時候,想方設法讓難受平息下來。「調節難受」這當然不是什麼問題,可這樣「見難受色變」會使我們對難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難以以平常心面對難受,那麼,為了避免難受的出現,我們就會陷入對快樂的執著追求中,一切努力和行為都為了收穫快樂,這時候支配我們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追求快樂」這份欲望;

過分的執著,看起來是堅定、很有毅力、很有動力的狀態,但其實也代表著我們內心的訴求正逐漸變成一個無底洞,而我們正越來越深陷其中,必須依賴更強大的刺激才能獲得些許快樂。

走到這時候,問題和壓力都已經變得不似一開始那般容易解決,而必須依賴外界才能收穫快樂,也代表著我們失去了「自己產生快樂」、「自己讓自己快樂」的能力。由此發展下去,我們就從依賴變成「必須藉助它們才能獲得快樂」,那這就有些類似「成癮」了。

那麼,當再次陷入低谷的時候,我們就不僅要去解決曾經未解決的問題,還要解決對外界的依賴、還要鍛鍊自己產生快樂的能力、還要嘗試消化與接受當下的自己。這就比之前難解決許多了。

所以,何苦因為一時的享受,而給自己的未來埋下這麼多隱患呢?

我們終究是要靠自己生存的,外界與工具的協助是為了錦上添花。當然,對一些朋友來說,這些也是他們的救命稻草,他們需要藉助這些才能「保證自己不被壓力壓垮」、才能「活著」。

如果是作為一種應急手段,那可以在自己暫時做不到的時候利用這些協助自己緩解難受,但一定要明白的是,我們通過這些為自己爭取的時間和暫時的安逸,不是為了讓我們享受、上癮,並因此失去產生快樂的能力,而是為了利用這時間與安逸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鍛鍊自己的能力,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但看看身邊的朋友,有多少是在踏踏實實的做著這件事呢?

而現在我把一開始的問題也擺放在你的面前,「難受沒有再出現這當然是好事兒,只是問題有沒有解決,還需要你有一些反思」。那你的答案是什麼呢,是準備未雨綢繆,還是用「只盯著感受,忽略真正存在的問題」來敷衍自己,讓自己和越來越多的朋友一道失去「自己產生快樂」的能力?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我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就撲哧一下洩氣了,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面對如此生活,這好像挺正常,也不正常。翻翻以前的照片,圓圓臉,眼神清澈,再看現在的自己,嘴角向下,一副苦相。於是我決定裸辭,先狂睡一天,肥宅快樂水,外外賣,抱著自己的貓看電視,但是我發現我不快樂,反而開始擔心我的體重會不會增加。如此三天之後,我又開始擔心我下一份工作要做什麼,又開始瘋狂在網上投簡歷,面試,然後在上班前又近鄉情怯,在新公司門口踱步,不知道進還是不進。
  • 如何提升自己感知快樂的能力?
    子非餘,焉知餘之樂,人心隔肚皮,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心願,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你的悲傷,你的歡樂都屬於你自己,是別人奪不走要不去的。擁有巨大適應性的大腦,讓我們繁衍至今生生不息,卻也變相地剝奪了我們感知快樂的能力。在現代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很困難。
  • 不論你感覺如何,快樂是一種善待自己的能力
    快樂就像陽光,不分貧富地灑在每一個人的頭頂上。你可曾見過鄉間嬉戲的農家小孩?他的快樂不亞於百萬富翁的兒子得到一個昂貴的遊戲機。如果你善用快樂的能力,那麼任何情況下,你的頭頂都會閃耀著快樂的光輝。在喧囂的都市中,我們如何去尋找快樂?為自己儲存快樂的來源是建造心靈快樂園地的好方法。我們可以用很多方式來儲藏這些快樂之源。它能在我們煩悶時,令我們重新找到平衡的狀態。生活如果一成不變,就會是乏味的。
  • 是快樂太少,還是我們缺少感知快樂的能力
    首先,第一個方面,學習要快樂。提到學習,特別是終生學習,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特別是受制於應試教育的壓力,很多孩子學得並不快樂,恨不得上了大學,再也不要看書學習了。其實,要想快樂的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吾生也有涯,而知識是沒有邊際的,所以必須讓自己對讀書產生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你自己先快樂,才有能力讓愛你的人快樂
    4、起風了照顧好自己,下雨了別淋溼衣裳,往後的日子,你好好過,我慢慢走。5、時常想你在心裡,日日想你在哪裡,總不忍心打擾你,今天只是太想你,發個信息告訴你,我在這裡很想你。第一次聽到你對我說「我愛你」,我的世界一瞬間鮮花綻開。
  • 當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時候,我們就會失去親密關係
    而這也是她經常出現的一種行為模式,她很難控制自己的脾氣。她清楚的意識到,有時候會因為自己這些情緒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她這個時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而她去做諮詢最初的目的,就是因為和男友相處的過程中,她經常處於情緒失控的狀態,兩人不斷的爭吵,以至於現在面臨著分手的問題。
  • 既沒能力改變自己,又無法安於平淡,這是你不快樂的根源嗎?
    在「你不快樂的真正原因」的話題下,大家都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讓我們看到,成年人的世界,不開心的事太多,開心的事自然少之又少即便偶爾因某件事開心,但仍有不開心的事等著經常突然的開心,轉瞬又對一切提不起興趣
  • 快樂是什麼,我們為什麼不快樂?
    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喜歡做一件事情,覺得它有價值,無非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大腦分泌了多巴胺,從而給予我們快樂和滿足感。同樣,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吃一點甜食,有助於改善情緒,原因同樣在於多巴胺 —— 它激活了你的獎賞系統,喚醒了你的動力。
  • 為了物質生活失去了最簡單的快樂
    紙醉金迷是一種生活,粗茶淡飯也是一種生活,我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道路上距離自己最簡單的快樂卻慢慢的漸行漸遠,追求到底有沒有盡頭? 廣廈萬間,夜眠七尺;良田千頃,日僅三餐。夜眠七尺不需要多麼寬敞,但是貴在自己可以睡個安穩覺。日僅三餐不需要豐盛,但是吃飯時候不需要看人臉色。
  • 李榮浩新歌歌詞9個字:寫盡了成年男女的敷衍和欲言又止
    有人說「哈哈」已經不能表達開心了,當你想要表達快樂的情緒的時候,你必須碼上一行的「哈哈哈哈哈哈」大家才能夠隔著屏幕感受到你的快樂。李榮浩的新歌雖然只有簡簡單單的九個字,但是每個字都寫滿了情緒。更讓我想起了之前一位朋友在後臺私信提出的一個困惑。
  • 異地戀,在微信上這樣跟你聊天的男人,其實是在敷衍你
    通過微信,我們不僅可以聊天交友,還可以學習娛樂,甚至是辦公應用。隨著科技的發展,微信的功能也越來越齊全,但最基本的還是作為一種重要的聊天工具。人們都說,現代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了。我們都知道人是群居動物,與其說是離不開手機,不如說是我們的朋友圈在手機上,越來越離不開了。對於異地戀人來說,我們更加離不開微信。
  • 活著讓自己快樂是一種能力,也是最大的成功。(經典好文)
    有一種人無論遭遇怎樣的荊棘之路,總能讓自己活得雲淡風輕,就像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他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顛沛流離,但是他留給世人的詩作瑰寶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都是他的豁達開朗、積極樂觀。我們都只是世間匆匆行路的旅人,再美好的光陰,也會流轉;再幸福的時光,也會消逝。一切皆是因果,冥冥之中皆有定數,所以莫去執著於任何一事一物,你執著了,你就墜入了煩惱的無名深淵。
  • 你是否也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而她,只有她,在飯桌前,像個智商只有三歲的孩童,她能感覺到他們的嬉笑怒罵,但是他不知道她為什麼嬉笑怒罵,她不懂他們的玩笑的笑點,她不知道團建聚餐的意義,她不懂,她不知道自己應不應該去主動融入她們的世界和她們一起嬉笑怒罵,她只知道她不想這樣去做,她願意活在自己的單純的世界裡,這個世界沒有鮮花掌聲,沒有勾心鬥角,沒有趨炎附勢,沒有嬉笑怒罵,沒有迎合將就,只有真心、
  • 25歲大連理工碩士在實驗室自殺:最偉大的能力,就是讓自己快樂
    有的是因為學業不順,有的是因為求職失敗,有的是因為感情受挫,有的是因為經濟原因……我們不知道的是,很多平時看起來樂呵呵的人,其實有一個疲憊、痛苦的靈魂,在他的笑聲掩蓋下,你永遠不會知道他經歷過什麼樣的痛苦,有多少次想過死亡。看完那些留言之後,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寫這篇文章,講講人生的「至暗時刻」,希望有類似經歷的朋友,不要步他的後塵,儘可能讓自己快樂起來。
  • 越孤獨,越快樂?家暴中長大的孩子,失去了愛的能力!
    只有自己知道,只有用這種方式,我才能在遭受辱罵跟挨打時,逃避現實,安慰自己。但是我又極其敏感,父母之間的絲絲情感變化,我都能知道,但是我又克制住這種敏感,不再因為他們的感情變化,影響自己的心情。高三壓力本來就大,父母之間的矛盾也是越演越烈,但是心裡的無力感也是越來越重,只能忍住不去想這些破事,強迫自己認真讀書,考個外地的大學,這樣就能離開家了,當然結果是如願了。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真的沒什麼安全感,也很難去愛自己之外的人,畢竟在自己的意識裡,顧全自己就不容易了,也很難取信於人。
  • Baby公開控訴黃曉明只會敷衍自己,婚姻就是一襲華麗的袍子
    Baby公開控訴黃曉明這件事情其實很早就發生了,在上快樂大本營的時候,baby曾吐槽「每次出現矛盾時,他就會很敷衍地跟她說:好好好,我錯了,然後問他錯在那,他就沒有聲了」,baby說的話不就是我們普通夫妻經常發生的事情麼?
  • 快樂也會傷害自己
    所以,帕金森患者缺乏多巴胺以後,會產生運動障礙,如手部靜息性震顫,軀幹及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喪失平衡與協調能力等。 除了帕金森以外,社交焦慮與社交恐懼症患者,也存在多巴胺的異常。
  • 給別人帶來歡樂的李雪琴,自己快樂嗎?
    不過老王想寫寫她,是因為在脫口秀大會上。她說了一句,「我知道自己不快樂,但是我可以做些讓別人快樂的事。」當時老王聽完這句,就覺得這不對啊。任何人,都應該把自己的快樂擺在第一位,否則的話是很難長久的去給別人帶來快樂的。而且大家現在可能都知道,喜劇明星,諧星其實是抑鬱症高發人群。李雪琴本人也是確診過抑鬱症的。
  • 汽車方向為什麼會自動回正?不能自動回正卻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
    無論是什麼汽車,在打滿方向盤後,再鬆開手,方向盤都能夠自己回正。自動回正是汽車的一個最為基本的能力之一,同時也直接影響到汽車的操控性能。所有汽車,不管我們的汽車是電子助力的還是液壓助力的,或者直接沒有助力,這都不影響汽車在行駛中,方向的自動回正。那為什麼每輛汽車的方向盤都能自動回正呢?
  • 洛克菲勒:保持快樂不是天賦,而是能力,情緒不好是你智慧不夠
    洛克菲勒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情緒不好總生氣?是你意不定,心不正,智慧不夠!1、與朋友相處,懂得謙讓很重要。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2、不要總是去指責他人,這會讓你退步學習必須要常常反省自己,如果只去指責他人,只會看到他人的缺點,而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如果能自我反省,才會發現自身的許多不足,哪裡還有閒工夫去指責他人呢?自省自己說得簡單,做起來難,特別是還需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