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夫妻,他們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吵架。
阿琳計劃周末帶孩子自駕遊,因為車停在車庫太久沒開,有很多灰塵。她讓老公提前去洗洗車。
周六的早上,老公起床之後,沒有跟她打招呼,就出門了。
她覺得很奇怪,一大早老公跑出去幹什麼,而且什麼也沒說。於是她就給老公打電話,問老公去哪裡。
老公在電話裡頭告訴她,去了洗車。
她不知道為什麼這時候就有一股無名火蹭了上來:「這事有這麼重要嗎?重要到你一大早就跑出去,也不和家裡人打個招呼,啥事不幹就往外衝。」
她的老公在外地工作,每個月才回來家裡一兩次。她想到老公這麼久回家一趟,出去也不打個招呼,越想越氣,就在電話中對著老公吼,讓老公回來。
老公回來之後,她仍然很大的怒氣,就糾著老公問,你為什麼就要這個時候跑出去,為什麼都不招呼一聲。於是,他們就為這事吵了起來,她罵老公,也動手打了老公,她說當時甚至憤怒到想拿刀去砍他。
這件事情,並不是原則上的問題,甚至讓老公去洗車還是她提出的,為什麼她會如此的憤怒?
也許,她憤怒的不是這件事情。
愛和憤怒的感覺,通常與它們所指向的對象密不可分。
客體關係理論指出,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型態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
大多數情況下,如果養育者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會因此發展出積極的關係模式,而在需要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就會發展出消極的關係模式。
如果兒童在早期和養育者的關係中,在情感中感受到更多的是滿足而不是挫折,他們就會學著信任他人,並對未來的關係形成健康的預期。
如果孩子不斷地感受到情感的挫折,他們就會變得難以信任他人,並有可能對未來的關係形成有問題的預期。
這讓我想起了心理督導課上的一個案例:
有位女生趕著去上班,遠遠地看著公交車快來了,她急忙跑向公交車站,終於趕上了這班車。準備刷卡的時候,發現公交卡並沒有在包裡。
而這個時候她的錢包又沒有了零錢,怎麼辦?公交車是無人售票,司機也不可能跟她換零錢。她試圖問了前排幾名乘客,但是大家都是使用公交卡,幾乎現在都不帶零錢出門了。她還想再問問後排的一些乘客,但是掃了一眼,好像也沒有人願意主動的想幫她。
她也覺得問不出口了,如果下車再去換零錢就肯定會遲到。這時候,她內心開始越來越憤怒,她拿出了10元扔進了投幣箱,並罵了幾句髒話。
而這也是她經常出現的一種行為模式,她很難控制自己的脾氣。她清楚的意識到,有時候會因為自己這些情緒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她這個時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而她去做諮詢最初的目的,就是因為和男友相處的過程中,她經常處於情緒失控的狀態,兩人不斷的爭吵,以至於現在面臨著分手的問題。
表面上看,她的憤怒是因為他人不如她的意,但在意識層面她自己都知道,公交車上沒有人需要如她的意。
所以她對自己的無名火也非常的頭疼。無名火,也是無處發洩的怒火。
無處發洩的意思,就是我們的攻擊性找不到可以指向的對象。所以,她們積壓的情緒會在最可以親近的人身上爆發出來,這種爆發又常常會破壞自己的親密關係。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他們內在的衝突和情緒,不在任何關係中呈現,因為他們拒絕了所有的關係。
比如說,孩子每次想跟爸爸媽媽出去玩的時候,父母都說沒空,讓孩子自己玩去,或者對孩子說有事要忙。那麼,孩子慢慢的就不太敢去提出這樣的要求。
那這樣一天一天的積累下來,就會出現一個比較普遍的結果,就是這個孩子,他會發展出內在的衝突,並且把它結構化。
所謂內在的衝突,就是說,我想跟父母親近,但是親近會遭到拒絕,那麼孩子會失望會生氣,但是他意識層面又接受了父母要忙的信息,所以孩子內心的衝突會通過心理防禦來形成一種結構,孩子會把它結構化:凡是我想去親近的,我都很有可能會被拒絕。
這種結構,就會伴隨著孩子去面對其他的人際關係,孩子就會在處理跟其他人之間的關係的時候帶上這個結構化的認知。
比如說,他談戀愛了,他就不太敢去追求別人,他怕擔心自己去追求別人的時候,結果往往可能自己是會被拒絕。他在工作的時候遇到一個機會,他也不敢去努力的爭取。因為他內部的結構化的東西會告訴他,爭取的結果往往是會被拒絕。
這就讓這個孩子過著一種自我受限的生活。這種結構化的東西就會嚴重的阻礙和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會讓她的生活過得特別的彆扭,讓他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所以,他們要麼會覺得別人都在敵對自己,要麼就覺得別人都會拒絕自己,我們的內心如何看待自己,恰好是我們把養育者對待我們的方式,內化在我們的心裡。
於是,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景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想像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也激發了曾經遭受過的一些難受、恐懼、焦慮的情緒體驗,所以,我們由此而產生相應的反應。
曾經那個被否定的孩子,在親密關係面前會變得極為敏感,對方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可能被她理解為是對自己的指責而憤怒。
曾經那個被忽略的孩子,在戀人面前會變得非常的較真,對方不經意的一個動作,都可能被她誤認為是對自己的忽視而難過。
這會讓我們在面對親密關係的時候,把親密關係母嬰化。我們會把對方理想化,把對方投射成理想的父母的樣子,把自己退行成一兩歲的孩子,可以隨時地得到理想父母給予的情感滿足。
這只是為了滿足相互對關係的渴求,這是在借著親密把對方推開。因為,幾乎沒有人可以成為他人理想化的化身。所以,一旦親密,理想化就會慢慢破滅。
健康的親密關係,是兩個獨立個體的關係,他們的內在世界是飽滿的。
建立一段健康親密關係,就意味著兩個人的人格獨立,因為獨立,才不會想著去改造對方,所以就越是能夠接受和包容對方。所以才能建立起穩定而堅固的親密關係,而不會為了滿足各自內心的需求而相互的改造對方。
而一段不健康的關係,更像是糾纏、糾結,混在一起的,因為我們把自己迷失在另外一個人身上。你想從對方身上獲得一些什麼,那個部分對方卻未必能給到你,而你對此非常的執著,執著到失去了自己。
當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失去這段親密關係。
作者:吳在天,心理專欄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給自己看》《親子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