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時候,我們就會失去親密關係

2021-01-09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有一對夫妻,他們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吵架。

阿琳計劃周末帶孩子自駕遊,因為車停在車庫太久沒開,有很多灰塵。她讓老公提前去洗洗車。

周六的早上,老公起床之後,沒有跟她打招呼,就出門了。

她覺得很奇怪,一大早老公跑出去幹什麼,而且什麼也沒說。於是她就給老公打電話,問老公去哪裡。

老公在電話裡頭告訴她,去了洗車。

她不知道為什麼這時候就有一股無名火蹭了上來:「這事有這麼重要嗎?重要到你一大早就跑出去,也不和家裡人打個招呼,啥事不幹就往外衝。」

她的老公在外地工作,每個月才回來家裡一兩次。她想到老公這麼久回家一趟,出去也不打個招呼,越想越氣,就在電話中對著老公吼,讓老公回來。

老公回來之後,她仍然很大的怒氣,就糾著老公問,你為什麼就要這個時候跑出去,為什麼都不招呼一聲。於是,他們就為這事吵了起來,她罵老公,也動手打了老公,她說當時甚至憤怒到想拿刀去砍他。

這件事情,並不是原則上的問題,甚至讓老公去洗車還是她提出的,為什麼她會如此的憤怒?

也許,她憤怒的不是這件事情。

愛和憤怒的感覺,通常與它們所指向的對象密不可分。

客體關係理論指出,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型態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

大多數情況下,如果養育者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會因此發展出積極的關係模式,而在需要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就會發展出消極的關係模式。

如果兒童在早期和養育者的關係中,在情感中感受到更多的是滿足而不是挫折,他們就會學著信任他人,並對未來的關係形成健康的預期。

如果孩子不斷地感受到情感的挫折,他們就會變得難以信任他人,並有可能對未來的關係形成有問題的預期。

這讓我想起了心理督導課上的一個案例:

有位女生趕著去上班,遠遠地看著公交車快來了,她急忙跑向公交車站,終於趕上了這班車。準備刷卡的時候,發現公交卡並沒有在包裡。

而這個時候她的錢包又沒有了零錢,怎麼辦?公交車是無人售票,司機也不可能跟她換零錢。她試圖問了前排幾名乘客,但是大家都是使用公交卡,幾乎現在都不帶零錢出門了。她還想再問問後排的一些乘客,但是掃了一眼,好像也沒有人願意主動的想幫她。

她也覺得問不出口了,如果下車再去換零錢就肯定會遲到。這時候,她內心開始越來越憤怒,她拿出了10元扔進了投幣箱,並罵了幾句髒話。

而這也是她經常出現的一種行為模式,她很難控制自己的脾氣。她清楚的意識到,有時候會因為自己這些情緒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她這個時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而她去做諮詢最初的目的,就是因為和男友相處的過程中,她經常處於情緒失控的狀態,兩人不斷的爭吵,以至於現在面臨著分手的問題。

表面上看,她的憤怒是因為他人不如她的意,但在意識層面她自己都知道,公交車上沒有人需要如她的意。

所以她對自己的無名火也非常的頭疼。無名火,也是無處發洩的怒火。

無處發洩的意思,就是我們的攻擊性找不到可以指向的對象。所以,她們積壓的情緒會在最可以親近的人身上爆發出來,這種爆發又常常會破壞自己的親密關係。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他們內在的衝突和情緒,不在任何關係中呈現,因為他們拒絕了所有的關係。

比如說,孩子每次想跟爸爸媽媽出去玩的時候,父母都說沒空,讓孩子自己玩去,或者對孩子說有事要忙。那麼,孩子慢慢的就不太敢去提出這樣的要求。

那這樣一天一天的積累下來,就會出現一個比較普遍的結果,就是這個孩子,他會發展出內在的衝突,並且把它結構化。

所謂內在的衝突,就是說,我想跟父母親近,但是親近會遭到拒絕,那麼孩子會失望會生氣,但是他意識層面又接受了父母要忙的信息,所以孩子內心的衝突會通過心理防禦來形成一種結構,孩子會把它結構化:凡是我想去親近的,我都很有可能會被拒絕。

這種結構,就會伴隨著孩子去面對其他的人際關係,孩子就會在處理跟其他人之間的關係的時候帶上這個結構化的認知。

比如說,他談戀愛了,他就不太敢去追求別人,他怕擔心自己去追求別人的時候,結果往往可能自己是會被拒絕。他在工作的時候遇到一個機會,他也不敢去努力的爭取。因為他內部的結構化的東西會告訴他,爭取的結果往往是會被拒絕。

這就讓這個孩子過著一種自我受限的生活。這種結構化的東西就會嚴重的阻礙和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會讓她的生活過得特別的彆扭,讓他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所以,他們要麼會覺得別人都在敵對自己,要麼就覺得別人都會拒絕自己,我們的內心如何看待自己,恰好是我們把養育者對待我們的方式,內化在我們的心裡。

於是,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景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想像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也激發了曾經遭受過的一些難受、恐懼、焦慮的情緒體驗,所以,我們由此而產生相應的反應。

曾經那個被否定的孩子,在親密關係面前會變得極為敏感,對方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可能被她理解為是對自己的指責而憤怒。

曾經那個被忽略的孩子,在戀人面前會變得非常的較真,對方不經意的一個動作,都可能被她誤認為是對自己的忽視而難過。

這會讓我們在面對親密關係的時候,把親密關係母嬰化。我們會把對方理想化,把對方投射成理想的父母的樣子,把自己退行成一兩歲的孩子,可以隨時地得到理想父母給予的情感滿足。

這只是為了滿足相互對關係的渴求,這是在借著親密把對方推開。因為,幾乎沒有人可以成為他人理想化的化身。所以,一旦親密,理想化就會慢慢破滅。

健康的親密關係,是兩個獨立個體的關係,他們的內在世界是飽滿的。

建立一段健康親密關係,就意味著兩個人的人格獨立,因為獨立,才不會想著去改造對方,所以就越是能夠接受和包容對方。所以才能建立起穩定而堅固的親密關係,而不會為了滿足各自內心的需求而相互的改造對方。

而一段不健康的關係,更像是糾纏、糾結,混在一起的,因為我們把自己迷失在另外一個人身上。你想從對方身上獲得一些什麼,那個部分對方卻未必能給到你,而你對此非常的執著,執著到失去了自己。

當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失去這段親密關係。

作者:吳在天,心理專欄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給自己看》《親子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

RECOMMEND

相關焦點

  • 因為「敷衍自己」,我們正失去「產生快樂」的能力
    、不斷變強,伺機再次「騷擾」我們;問題和壓力都是作用在我們自己身上的,最終我們會受到多少影響,是取決於我們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和調節這些影響,可過分依賴通過諸如短視頻、綜藝、他人的寵愛等外界手段來使自己獲得開心,就會使我們在問題和壓力面前始終是一個沒能力保護自己的小孩;帶來難受的原因很多,但我們只看到難受、只想調節難受,而又因為能帶來調節的手段也很多
  • 劉慈欣的語錄: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將會失去一切!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劉慈欣的語錄: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了獸性,你將會失去一切!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但失去獸性的人,可能就不喜歡競爭,不喜歡肉弱強食,不喜歡去爭取一些機會,更不喜歡看到有些人失敗的樣子,情願自己失敗,也不願別人失敗,那麼這樣的人,就是典型的活菩薩了,苦了自己,幸福大家。那麼這樣的人,自然就會失去一切。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了劉慈欣這樣的語錄,我們不妨借著這段語錄,更深入來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 失去一個男人,不等於失去了愛情,失去了愛情,不等於失去一切
    作者: 敏慧 春風暖陽睡前,在朋友圈寫了一段晚安語,和你們分享:突然間明白,人要過好這一生並不容易,人生本就是活一場過程,同時可能會經歷很多苦難和美好,最終那些心裡想要的或許就是你最終生命的意義,只不過很多事,會事與願違,會世事難料,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句話,應該適應於人生的每一場關係裡
  • 《與人親密》:為什麼我們總是與伴侶親密不起來?答案在這裡
    難道我們都回不到最初的美好?但無休止的爭執,相互指責的關係,誰願意一直身在其中?當代心靈導師蓋伊·芬利指出:情侶間,尤其是關係成熟時,產生的問題要比最初在一起時多。情侶間親密不起來,關係只會越來越差。那我們應該如何去解決問題?讓我們和伴侶間的關係恢復往日的親密。
  • 三體: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再忙,也必須為自己留出一些時間,去思索這些東西,就像思考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一樣,不斷追問這個永恆卻無法接近的主題。不僅是身體和思想的休息,也是一種自我調整,調整生命的精度。在破曉的黎明時分,在精力最飽滿、最洋溢的時候,拿起一本書來讀——這是一種墮落。書籍、知識、他人的思想都只是拿來為我所用,而不應當成為目的地本身。
  • 愛情與年齡的關係:越長大越失去,但其實並未真正的失去
    第一次一人一個耳機聽歌的時候,偶然的一個轉頭,便突然心跳加快,一種異樣的感覺流淌在心間,我想這便是最初的愛情。最初的愛情就是這樣:簡單純粹,不慘雜任何的其他想法在其中,只是心頭一種簡單的感覺,只是內心一縷單純的喜歡。愛情的模樣就這樣在我們心中定型,即使年齡漸長,但是內心對於愛情的定義估計一輩子都不會變得了。
  • 深度解讀《愛的博弈》:從「愛情實驗室」,獲得幸福的親密關係
    只有信任,才可以解開親密關係。你想想,你和自己關係很好的朋友,和自己的愛人在一起,突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居然對其不再信任了,你不再放心把自己的心裡話告訴對方,你不太敢把自己的秘密告訴對方,你就會感到無形的壓力。
  • 你的過度付出,才是你親密關係的「元兇」
    付出分為兩種: 一種是健康正面的付出,對於親密關係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種是過度消極的付出,容易讓付出者抱屈,讓被付出者苦悶,是親密關係的「隱形殺手」。
  •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 假如地球失去氧氣5秒鐘,會發生什麼?可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災難
    那麼地球持續失去5秒鐘氧氣,到底會發生什麼?一、金屬緊密結合在,可能有人聽說過冷焊,在太空中,兩個金屬是不需要任何的輔助就能夠自動連接在一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太空沒有氧氣,導致表面的金屬原子把對方的原子當成自己人,就會彼此產生原子的引力緊貼在一起。
  • 劉慈欣: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孩子該有獸性嗎?
    我們教育孩子們要文明,友愛,為他人著想。而同時,暴力,自私,不友好的孩子們,被標榜為壞孩子,被老師訓斥,被小朋友孤立,甚至被自己的親生父母唾棄。我們時常聽父母教育小孩:」被人欺負了要用腦子去報復,傻不拉幾打人家,還讓老師看見,笨死了你!」
  • 《三體》讀後感3:如何理解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後來程心的上司維德利用程心星環公司的實力研發曲率飛船,希望靠曲率飛船的光速逃離太陽系,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支持維德的計劃,害怕曲率飛船會過早的暴露人類的活動軌跡,如果維德繼續研發曲率飛船就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到時候會屍橫遍野或者說屍橫遍太陽系。程心考慮到繼續研發的惡果,決定停止曲率飛船的研發,維德六十年的努力付之東流。《三體》的讀者都會深深記住羅輯的那句:孩子,你看你都幹了寫什麼?
  • 可惜:我們失去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顏寧,大家都熟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在國內上的學,標準的我們中國培養人的人才。清華畢業後,她寫了一封自薦信:我覺得自己各方面能力已達到貴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僅憑這一封信,她就獲得到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大學生物系學習的機會,碩博連讀。
  • 天秤座超級新月 || 讓你的親密關係成為通向靈魂的橋梁
    而這一次的新月,會更多地將我們的關注點聚焦在親密關係層面。有人說親密關係是通往靈魂的橋梁,因為當你出發去尋找愛的時候,你就踏上了自我尋找的旅程。 更重要的是,本次新月鼓勵我們,不妨用新的視角來看待關係中出現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關係出了問題,其實映射的是我們內心的問題。所以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是用來幫我們尋找自我,發現自我,並且真正接納自我。只有真正的愛自己,才會帶來嶄新的關係。
  • 愛情能量守恆定律:相遇不易,失去的也仍會在
    人們常常困在愛情謎題當中,一段親密關係保持良性的持續運作不是一件易事。單身的人渴望戀愛,午夜夢回時希望有人陪在枕邊;情侶們也會為吵架紛爭感到困擾不已,想要一點私人空間留有片刻的喘息。無論是哪種狀態,有得便有失:以為會一直擁有的,常常在不知不覺間失去;以為將永遠失去的,又會以另一種形式歸來。一切都遵守能量守恆定律。
  • 被實用主義綁架的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
    萊布尼茨發明二進位的時候,他不會想到幾百年後的網際網路程式語言主要基於二進位;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更不會想到它會用於如今的各式發電機。啟迪多元思維簡單地舉個例子,一些發達國家理科生選擇大學專業時,首選是興趣,所以天文系、數學系非常火爆。而中國學生的選擇呢?土木工程、計算機專業成了首選。
  •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出自劉慈欣《三體》。原著還沒看,無法品味在小說中的含義。但在電臺裡聽到這一句話時,我深吸了一口氣。恨不得去廁所裡抽支煙,沉思良久。所以,人性不必然是個褒義詞,很多時候,人心是最複雜的;而獸性也不必然是貶義詞,視死如歸的復仇勇士總讓人敬佩。從時間上看,遠古時代的「人」還沒有人性,都是獸性;後來,語言、文字、宗教、藝術一直到如今的科學主義,越來越多的理性構築了人性的堡壘。未來呢?
  • FGO:終章回憶,那場戰爭我們失去的不止是羅曼醫生
    距離終章結束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雖然御主們成功阻止了人理燒卻,但是終章註定不會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因為在那裡我們失去了羅曼醫生。也許御主們已經慢慢緩解了失去醫生的傷痛,又或許在復刻活動中看到醫生的身影,鼻頭還會隱隱的發酸。
  • 2020關鍵詞-失去:再見黑曼巴,再見我們失去的那些籃壇傳奇
    最魔幻的2020年,我們經歷太多刻骨銘心;最魔鬼的2020年,我們送別太多傳奇人物。2020年行至尾聲,我們該和這「混蛋」的一年告別,也將再一次回溯與銘記那一串串我們「失去」的名字,那些在2020年離開我們的籃壇傳奇,而科比與其他籃壇名宿,永遠會是2020年最令籃球迷心碎的名字。
  • 為什麼我們是唯一的無毛靈長類動物?3種我們失去毛髮的原因
    這種解釋不無道理,因為祖先水生而自己是陸生的動物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大象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項牙齒化石的化學特徵曾表明,至少有一種長鼻目動物是在水中生活的,而它是遠古大象的近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