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過度付出,才是你親密關係的「元兇」

2020-12-06 騰訊網

相信熱播劇《三十而已》裡的「完美太太」顧佳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顧佳在丈夫經歷事業危機的時候憑靠自己的能力籤下一個大單,讓公司的資金鍊得以順暢運轉。

可是這麼一個能力出眾、雙商在線的女人,卻在丈夫創業之後選擇當了全職太太,可以說是為家庭犧牲了很多。

但是為什麼這樣一個「完美太太」也會遭遇丈夫的出軌變心?全心全意的愛,換回的不應該也是同等的愛和守護嗎?

答案是「很多時候不是!」

愛情永遠沒有道理可講,如果說在職場中「越努力,越幸運;越付出,越收穫」,那在愛情中則剛好相反。

往往「越努力,越不得;越付出,越失望」。

雖然我們對另一半真心相待本無可厚非,但這個「好」一定是有尺度和底線的

什麼是過度付出?

付出分為兩種:

一種是健康正面的付出,對於親密關係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種是過度消極的付出,容易讓付出者抱屈,讓被付出者苦悶,是親密關係的「隱形殺手」。

首先,付出者的付出,隱含著滿滿的不情願和不甘心。

其次,付出者雖然在默默地付出,卻也抱著強烈得到回饋的期待,希望對方以同等的付出補償自己,否則就會感到失望和失落。

一般來說 「過度付出」分為三種類型:

自我強迫式付出

取求報答式付出

一廂情願式付出

不管哪一種付出,其實背後都潛藏著一方的迫切渴望和另一方的被動接受。

因為大多數人的付出即使嘴上不承認,但內心仍然希望得到回報,而且還會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對方這樣一種信息:

「你必須要回報我的愛,否則你就是個罪人。」

長此以往,感情的天平必然失衡,一旦施者與受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立關係,那兩個人誰都不會舒服,誰都會感到痛苦。

為什麼付出卻沒能

換回同等的愛?

在兩性關係中,常常受傷害的都是那類任勞任怨、犧牲自我的女孩,不是遭遇渣男劈腿,就是得不到對方的疼惜。

而那些還時不時小作,動不動提要求的女孩卻倍受寵愛。

這個原因就在於以下幾點:

自我價值感低

對方也漸漸蔑視你的價值

通常在感情中用不斷付出來換取愛的女生都比較自卑,至少是缺乏安全感的。

她們對自我價值的評定很低,覺得只有靠「對你好」才能凸顯自己的存在感,讓對方感受到你的不可替代性。

可是在兩性關係中,最具有可替代價值的就是"對你好」。

因為這種付出誰都能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比你更好,更適合。

於是就出現了這種情況,你越看低自己,就越要投入感情,越投入就會讓另一半越覺得你不值錢而蔑視你。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愛多了同樣會造成感情麻痺

我們通常都能看到這種現象:

有些女孩平時不喜歡撒嬌,偶爾撒嬌幾次男朋友特別開心,但是如果總是沒完沒了的撒嬌就成了胡攪蠻纏

這就是過猶不及,當任何事情超過了一定限度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當你在一段關係中無條件地付出和投入,開始時或許對方還會感動和珍惜,但時間久了,他就會覺得理所應當。

把你的好當成習慣使然,慢慢的也失去了任何情感觸動,同時也會造成對方的無感、麻木甚至厭煩。

你的過度付出像個炸彈

埋藏著隱形的傷害

前面我們說的兩點還偏向於付出者的愛,引起了被付出者心理的麻痺和依賴,過錯方還在那個被偏愛卻不懂珍惜的那一方。

但是,付出者也不是毫無過錯可言,甚至搞不好他在用付出暗戳戳地「傷害」著另一半。

1. 過度付出=高壓=控制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曾經說過:「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當過度付出者不斷投入愛和犧牲的時候,他的內心是覺得舒服自在的,因為此刻他在累積道德資本,他成了一個「聖人「般的存在。

而被接受者卻會隨時可能因為自己做的不好而產生內疚和壓力。

「我要很多很多的愛,於是我付出很多很多的愛。」

這是大多數過度付出女孩的心理暗示,她們的付出也是有條件的,是需要對方給予積極回饋的。

這就成了一種無形的控制,只要他無力回報這份愛,就會被輿論和道德責難而承受壓力。

面對壓力,任何人都會想要逃離,這也是為什麼你高度付出,卻讓對方避之不及的原因。

2. 過度付出=變向自私=道德綁架

中國有句古話叫」鬥米恩,升米仇」, 就是說給予一個人太多的恩情和愛,倘若他稍有怠慢,就會被道德譴責,甚至要時刻背負著成為「白眼狼」的罵名。

而那個過度付出的人,看似無私,從另一個角度看,卻很自私。

首先他只是在滿足自己的私心,他滿足於「我付出了,他已經接受,就必須感激我,要對我好和更愛我」的邏輯中。

其次他只是用自以為「對你好」的方式去愛另一伴,卻沒有用對方需要的方式去愛他。

當你的過度付出不是對方想要的,這就是一種偏執和自私,而且過度付出者還會用自己的付出作為道德綁架,以愛的名義捆綁對方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如何在感情裡

恰當地付出?

《非暴力溝通》中指出「避免或化解矛盾衝突的關鍵,是把對方和自己的需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慮」。

所以要想在感情裡恰當的投入付出你的愛,就需要有正確的方法和認知。

建立客觀的自我認知

前面說過,過度付出的人通常自我價值感低,覺得自己身上除了不斷付出,幾乎沒什麼優勢可言,這其實就是一種錯誤的自我認知。

要知道,每個人身上都有許多優點,你要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

努力學習並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優勢,不要用討好成為獲取愛情的唯一方式。

除了對自我認知要改變,也要改變那種「我只有對他好,才能留住他」的錯誤思維。

愛情像風,來了就欣然接受,走了就順其自然,你要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可貴,愛自己才能被人愛。

有獨立思想,有自由靈魂

許多女性是怕失去對方,所以才過度付出和討好,究其根本是缺乏安全感。

但安全感只有自己給的才安全,依附別人總是有風險的,總在患得患失。

因此,只有自己學會獨立,擁有自己的愛好、事業、興趣和朋友圈,才能慢慢放下對愛情的痴渴。

正視自己和對方,不孤注一擲的去投入,不害怕失去的愛對方,才能這段愛情變得自由和美好。

平等的相愛,健康的相守

付出太多的人是在不斷往自己的感情天平上增加砝碼,付出少的那邊則逐漸變輕,時間久了,這樣的不平衡狀態早晚會摧毀這段關係。

平衡、平等才是一段健康親密關係的狀態。

所以,我們不妨捫心自問下「你的付出是不是對方想要的?他能夠對你的付出給予什麼樣的回報?這份回報是不是出自他的自願?」

當你得到了答案,再根據情況去付出,這樣就不會成了一廂情願和令對方壓力重重。

好的感情模式一定是你來我往的,是建立在彼此舒服、自願和基礎上的。

愛情不是卑微到塵埃開出的花,而是我若盛開,蝴蝶自來。

願你能把自己的親密關係調整為最舒適、平衡、平等的狀態,去收穫一段健康的相處模式。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是什麼讓你變成了一隻敏感的「刺蝟」?
    我把這歸咎於我為婚姻家庭的付出和先生不能對我感同身受。我覺得是我先生對我不夠好,才讓我變成了這樣,所以這是先生的錯,不是我的錯。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先生充滿了敵意和不滿。他說什麼話我聽著都更加刺耳。比如他看到了一個育兒知識,分享給我,我就會懟他:我知道怎樣照顧寶寶,用不著你教我。他好心提醒我是不是好久沒給我媽媽打電話了,我會問他:你是不是以為我每天都很閒?
  • 天秤座超級新月 || 讓你的親密關係成為通向靈魂的橋梁
    而這一次的新月,會更多地將我們的關注點聚焦在親密關係層面。有人說親密關係是通往靈魂的橋梁,因為當你出發去尋找愛的時候,你就踏上了自我尋找的旅程。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好看到這樣一段關於親密關係的文字,覺得非常契合這次新月的主題,想要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你的親密關係伴侶,都是用來幫助你更加認識自己
  • 親密關係裡這5種隱藏暴力,請讓你身邊的人知道
    我們不僅對能挽救自己生命的自我保護技能毫無了解,更對在親密關係等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或遭受的暴力渾然不知。以至於親密關係出現問題,自己遭受傷害時,為時已晚。而親密關係裡的這5種隱藏暴力,你一定要知道。這種情況,是典型的「過度管束」,是一種親密關係暴力。這種暴力,甚至比肢體暴力還恐怖。
  • 隱藏在親密關係裡的暴力
    原標題:隱藏在親密關係裡的暴力   現在,親密關係暴力比較多發,但有些在我國法律裡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相關界定。如果你的親密關係裡已經有了暴力行為,要認清楚周圍的風險,保持謹慎和理性。   親密關係中常見的暴力   肢體暴力:有程度之分。我推你一下,推搡就不算肢體暴力。
  • 80、90後青春記憶裡的《單身情歌》,藏著一個破壞親密關係的元兇
    它也是親密關係破壞的主要元兇之一。有的人在經歷過一兩次不如意的愛情之後,往往很難再投入在愛情中,因為他們覺得「天下的男/女人都一樣」,都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那種愛情,最後他們甚至會想,與其最後都是分手的結局,不然現在先不要貿然談戀愛。
  • 明明是喜歡的人,卻要刻意保持距離,你的親密關係裡,隱藏著什麼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他們會把別人拒之千裡之外,即便這個人,是他們喜歡的類型。這在道理上講不通,但這種現象,卻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而這不只是表現在戀愛關係中,甚至還會出現在跟家人相處時,親情關係的疏遠與冷淡。而電影《在雲端》的主人公瑞恩,就是這樣一個不願走進親密關係的男人。人到中年的瑞恩,是一家公司的裁員專家。因為工作性質,一年365天,有322天他在全國各地出差,在雲端「飛翔」是他的日常。
  • PUA大流行的時代,你需要了解親密關係中這9種隱形攻擊
    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親密關係中的負面評價。01.親密關係中常見的2種負面評價方式:抱怨與指責當我們對另一半表達負面意見時,通常有兩種方式:抱怨(complaint)與指責(criticize)。同為負面評價,它們的性質卻截然不同,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也不同。
  • 親密關係的真相,他為什麼選擇了你
    在此之前,我先從以下闡述,讓對方持續的愛你,前提是什麼。1.你了解對方多少?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影響很大,對方的原生家庭你了解多少,他跟父母親戚的關係怎樣?他在上段感情裡是什麼狀態?他目前是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三觀,未來有什麼打算?我隨便問的這幾個問題,你想想你了解多少,了解透徹麼?
  • 親密關係,其實很容易實現
    我們都在渴望親密關係,但是親密關係似乎又很遙遠。有很多文章都在說這個話題,還有一個很經典的「7天實驗」,幫助人們恢復「親密關係」。親密關係,不是一個具體的道理,也不是一個學問,它的本質是對彼此的一種需要。那麼問題來了:你還需要對方嗎?需要多少?需要的強烈程度如何?普通人的婚姻起點是千差萬別的,有的背負著債務,有的需要天南海北打工,有的只是從一個匱乏的物質世界轉移到了另一個匱乏的物質世界。
  • 人類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一百樣東西》告訴你
    今天 ,有一個話題持續熱議審題官來了人類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我們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如果能再見到你最愛的人離婚的時候才想起來,原本只想要個擁抱為什麼要親密關係也是一樣試著倒退看到答案就赤裸裸的站在那
  • 親密關係四象限:收穫幸福的前提
    提到親密關係的時候,很容易就想到情侶/夫妻這類伴侶關係,但是因為今天談論的是廣義親密關係,所以先聲明一下,與父母/朋友/師長/同事……也可以算進來。可能因人而異,比如同一種親密關係對不同的人來說定位不同(不同質量的伴侶);也可能因時間遷移,比如同一段親密關係在不同的時間階段所處位置不同(感情變化和身份變化)。
  • 互撕的婚姻裡,缺的是心智化的親密關係
    丈夫在外面已不顧任何體面,用摔杯子的方式來表達他對妻子激烈的仇恨情緒,把兩人的關係困境、積怨,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全然曝露於公眾視野中。 這一系列操作,足以直接把妻子拉下場,甚至到了披頭散髮破口大罵的境地,讓自己孩子的母親,結髮的妻子,曾經的事業夥伴,一個上市企業的創始人儀態盡失,付出了自尊的代價,魚死網破也要為保衛自己一辯。
  • 再親密的關係,也要注意「刺蝟效應」,不然容易造成情感霸凌
    生活中,我們不只有愛人,親人,朋友,還有無限的美好值得去發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好好享受才不會讓人生白活。 感情世界豐富多彩,但一定要記住,再親密的關係,也要注意「刺蝟效應」,不然容易造成「情感霸凌」。
  • 不要太快和喜歡的人產生關係,有一種愛情叫假性親密
    心理學家認為不要太快和喜歡的人在一起甚至產生關係,否則你們兩個會進入一段假性親密的愛情中。什麼叫做假性親密?假性親密關係指的是很多人在情感裡的連接處於很淺層的狀態,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但是透過一場簡單的心理遊戲,妻子才得知原來自己的丈夫一直在看心理醫生,而丈夫才發現自己的妻子一直想要做整形手術。很多時候在一段關係內出現了問題,我們所想的並不是去積極的解決這些矛盾,也不是兩個人能夠坦誠的去面對心理上的問題,而是將「完美」當做一塊遮羞布,他們壓抑著各自內心的想法,看似親密卻相互又不了解。
  • 親密關係:真正的愛情,建立在「我基本上是好的」感覺上
    文/學乃身之寶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渴望真愛,那麼,什麼樣的愛情才是真愛呢? 國內著名心理諮詢師曾奇峰老師曾說:真正的愛情是,我見到你之後,覺得我很好,所以我就愛上你了。
  •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約翰·格雷的親密關係修煉法
    在愛情和婚姻裡,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自以為的愛很可能是枷鎖,期待被滿足的喜悅永遠不及期待落空的失望,對最愛自己的人,往往無法以愛回饋。如何在婚姻關係中獲得知足常樂的平和呢?而恰恰婚姻是最不容易保持理性的一種關係。兩個人因為相愛走到一起,相愛的那一刻起,就有了太多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愛和期待。在愛的包圍之下,兩個人勇敢無畏地克服重重困難,一腳邁進婚姻的大門,從此要開始以更多理性的方式去對待面前的這個人,沒有準備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 深度解讀《愛的博弈》:從「愛情實驗室」,獲得幸福的親密關係
    你只防止或者禁止和你有親密關係的一方背叛你,你是永遠解不開親密關係這一謎題的。我們防止對方背叛,更多的是抓住這個人的身體,限制其自由,壓制其心靈,不讓其和第三者有直接接觸的機會。但是,僅僅這樣,你就能獲得親密關係的升華嗎?
  • 我只希望另一半是個正常人|什麼樣的愛情才是健康的|親密關係
    我愛你,而你是自由的;你愛我,而我依然是自由的。最近在人際關係中感悟了許多,真切的覺得有一個可以溝通的來、三觀不會差太多的人做朋友、做戀人是多麼重要。因為就是會有一些人總是不能和你好好說話,總是不能把握玩笑的度,用對方的弱點和秘密來攻擊對方,把對方惹生氣了卻不自知。
  • 父母對孩子過度掌控?了解「刺蝟效應」,讓親子關係保持親疏得當
    父母對孩子的掌控並不是愛,家長們應該了解"刺蝟效應",過於親密的關係未必對孩子的成長有利。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原起源於一則西方寓言。這則寓言講述兩隻小刺蝟在冬日裡想要抱在一起取暖,但由於彼此身上都有刺,因此靠得太近都會讓對方受傷。而靠得太遠,又難以取暖。後來經過多番摸索,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最適合的距離,既可以取暖,又不會讓對方受傷。
  • 心理學:親密關係的六個特點,看看你們的親密程度!
    我們同這些人的關係大體上可以分為泛泛之交和親密關係,雖然沒有嚴格的標準界定,但是我們很自然的就能區分哪些是泛泛之交,那些是親密關係。雖然人際關係很複雜,包含了很多的成分,但是不管研究者還是普通人都認可,與泛泛之交相比,親密關係至少具備以下六個特點:1、了解我們不會對關係一般的人表露太多自己的私密信息,包括經歷、愛好、情感等,同時也不會在意他的這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