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是什麼讓你變成了一隻敏感的「刺蝟」?

2021-01-15 孤獨的幸福樹

你有沒有那麼一段時間,會覺得自己總是心氣不順,見什麼都想懟,聽到什麼都覺得刺耳甚至想要辯駁,尤其是面對你愛的人的時候?

我在有了孩子之後,曾做了六年的家庭主婦。在那段時間的前兩年裡,就是這樣一種狀態。那個時候的我特別敏感,常常為了先生不經意的一句話傷心難過甚至發生爭吵。也常常因為他一個中肯的建議而對他不滿,指責他幹涉我太多。

那時的我,就像是一隻敏感的刺蝟,隨時做好了準備豎起一身的刺保護自己,對抗別人。但我原本並不是這樣的人,以前的我很是和善友好,從來不會跟人發生爭執。

我知道一定是有什麼因素促使我有了這樣的改變。我把這歸咎於我為婚姻家庭的付出和先生不能對我感同身受。我覺得是我先生對我不夠好,才讓我變成了這樣,所以這是先生的錯,不是我的錯。

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先生充滿了敵意和不滿。他說什麼話我聽著都更加刺耳。比如他看到了一個育兒知識,分享給我,我就會懟他:我知道怎樣照顧寶寶,用不著你教我。他好心提醒我是不是好久沒給我媽媽打電話了,我會問他:你是不是以為我每天都很閒?

我自己都感覺到,我帶著一身的刺,每一句話都力求更加準確地刺到他。好在我先生是一個脾氣還不錯的人,他從不會因為我這樣的話而跟我針鋒相對,大多數時候會用一句幽默給搪塞過去。

所以在那段時間裡,雖然我自己感覺到我們的感情越來越疏離了,其實過後再回想,並沒有本質上的改變,一切都是我自己的一場錯覺。

我說這些的目的就是想告訴你們,其實在那段時間裡,先生對我的愛沒有改變,他的性格脾氣也沒有改變,包括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付出和投入,改變的也很少。我的生活中,除了多了一個孩子,多了一份牽掛和責任,什麼都沒變。可我整個人卻變了,以至於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改變了。

是什麼讓我變成了一隻敏感的「刺蝟」?不是婚姻,不是孩子,也不是先生。而是我自己。我的心態變了,眼裡的世界也變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天生的趨利性,當我們的生活或者境遇發生了不好的改變,我們會下意識地把這種改變的原因歸咎於自身以外的因素,因為這會讓我們減少自責,覺得這件事不是我的錯,不該我承擔這個責任。這會使我們內心更加輕鬆和舒適。

可這並不是真實狀況,而只是我們一種自我灌輸的錯誤意識。事實上,能夠決定我們自身生活狀態、想法、情緒、感受甚至親密關係中的相處和感覺的,都只有我們本身。別人決定不了你,只有你自己才能為自己做主。

前不久,有一位朋友跟我說,她現在看她先生特別不順眼,一跟他說話就忍不住想懟他,總覺得他做什麼事都不能讓她滿意,覺得他現在特別不靠譜。

我問她,在有這種感受之前,他們之間相處得如何。

她說:「我倆的感情原本很好的,但是結婚後我發現他一個缺點,他喜歡把自己放在一個明事理的人設上給我講道理,每次他講的那些道理又不適合我,我就特別反感,後來我就一聽到他給我講那些道理我就忍不住懟他。」

這位朋友所謂的先生喜歡給她講道理,指的是她跟她父母之間有些矛盾,這矛盾存在好幾年了,她先生跟她結婚後,一直試圖解開她的心結,讓她跟她父母重歸於好。

這原本是她先生的一番好心,可沒想到,成了他們親密關係的絆腳石。

我這位朋友,跟我講這些的時候非常義憤填膺,她覺得這就是她先生的錯,他不該管那麼多,不該說那些她不願意聽的,因為他不是她,根本不理解她。

她於是就把自己變成了「刺蝟」,每次先生提出這樣的話題,她就用刺去刺他。甚至有時候,先生說的不是她認為的意思,她也會敏感地想很多。

你覺得她變成一隻敏感的刺蝟是她先生造成的嗎?其實不是的,是因為她內心裡並沒有做好跟父母和解的準備,她不願意改變,所以才去刺痛那些試圖讓她改變的人。

這不是別人的錯,而是她自己的心態和固執。

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尤其是從戀愛過渡到婚姻以及婚後前幾年這段時間,是要經歷磨合的。這期間的生活,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一些心態上的改變,甚至是變得脆弱和敏感。很多的矛盾和誤會,也就是這樣產生的。

如果用一個你不太喜歡的詞,其實就是「庸人自擾」。你之所以把自己變成一隻敏感的刺蝟,本質上就是對抗自己杜撰出來的不被在意、不被理解甚至被輕視、被幹涉。

所以說,讓你變成一隻敏感的刺蝟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的心態。而不是你的愛人,以及你們的親密關係中你所認為的那些矛盾和淡漠。

試著改變自己的心態,卸下那些堅硬的「刺」,你們的親密關係也就更上一層樓了。

相關焦點

  • 刺蝟效應:過分控制孩子並不好,善於保持距離,親子關係更親密
    最後高考的時候英子也為了擺脫媽媽的控制,選擇了離家很遠的大學,親子之間的關係終於爆發了。這就像刺蝟,它們渾身帶刺,如果兩隻刺蝟想接近互相取暖,結果只會刺傷對方。其實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家庭,這些問題也實實在在困擾著我們,所以今天就大家了解一下怎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做好這件事,首先就要了解「刺蝟效應」。一、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最初源於西方寓言。
  • 不一樣的心理學:刺蝟效應,最好的關係,是親密有間,和意猶未盡
    要想找到最佳關係的平衡點,就要遵從刺蝟效應。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Hedgehog Effect)是指刺蝟在天冷時靠攏取暖,但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相互刺傷的現象。刺蝟效應又被稱為人際關係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好的長久的關係,要做到親密有間。既要在空間距離上給對方留有一席之地,還要在時間距離上給對方騰出時間。
  • 有沒有人說過:你像一隻刺蝟?
    要強不是一件好事……跨年的時候,朋友說我就像一個刺蝟,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了這個世界。很巧的是,不久另一個朋友就寄養了一隻刺蝟在我這裡。一開始我覺得刺蝟好兇,它的刺真的很扎人!它的名字叫「鋼炮」,脾氣和名字一樣兇,即使我帶上厚厚的手套還是不敢去觸碰它。每次給它清理小窩,都是用工具把它挑出來。我們的關係就一直這樣小心翼翼。
  • 了解「刺蝟效應」,讓親子關係保持親疏得當
    父母對孩子的掌控並不是愛,家長們應該了解"刺蝟效應",過於親密的關係未必對孩子的成長有利。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原起源於一則西方寓言。這則寓言講述兩隻小刺蝟在冬日裡想要抱在一起取暖,但由於彼此身上都有刺,因此靠得太近都會讓對方受傷。而靠得太遠,又難以取暖。後來經過多番摸索,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最適合的距離,既可以取暖,又不會讓對方受傷。
  • 今天放生了一隻刺蝟
    刺蝟是屬於蝟亞科的一類蝟形目哺乳動物的統稱,共有5個屬;其中蝟屬的刺蝟分布最普遍,廣泛分布在歐洲、亞洲北部,在中國的北方和長江流域也分布很廣。抖音截圖:景泰縣壽鹿山原始森林腳下的大地生態恢復良好,表弟碰見了一隻,要送給老母親治療氣管咳嗽之類的慢病。
  • 狗狗遇見豪豬,來了個親密接觸,結果秒變刺蝟?
    都說貓咪是手賤,而狗狗是嘴賤,這句話總結得恰到好處,不信你看看這些狗狗和豪豬的親密接觸。這隻聖伯納犬Ruckus喜歡在田野間玩耍,和小動物做朋友,堪稱農場一霸,是多麼的意氣風發啊。但是直到它遇到了豪豬,並且熱情的和對方來了一個親密接觸,而被嚇到的豪豬就直接甩了它一臉的刺,你看看,這一嘴的豪豬刺,看著都疼。然後,Ruckus的主人就帶著它去寵物醫院就醫,光是清理這些豪豬刺就花了好幾個小時。
  • 再親密的關係,也要注意「刺蝟效應」,不然容易造成情感霸凌
    你在愛情中保持自己的態度,兩個人能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 生活中,我們不只有愛人,親人,朋友,還有無限的美好值得去發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好好享受才不會讓人生白活。 感情世界豐富多彩,但一定要記住,再親密的關係,也要注意「刺蝟效應」,不然容易造成「情感霸凌」。
  • 要讓一個男人對你越愛越深,就要懂得運用「刺蝟效應」
    本文是《女性課堂:情感心理學》專欄,通過學習,你可以獲得更多的情感知識,解決情感困擾,讓你更懂男人,尋找到屬於你的愛情和婚姻。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寒風凜冽的冬日裡,兩隻刺蝟緊緊的擁抱在一起取暖,它們抱的越緊,身上的刺狠狠的扎在對方身上也就越痛。於是這兩隻刺蝟彼此分開了一小段距離,這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感,反而讓他們覺得格外溫暖和舒適,這是心理學上所闡述的「刺蝟效應。」
  • 那如果我們要養一隻非洲迷你刺蝟,有什麼攻略呢?
    不知道大家知道刺蝟嗎?一聽我這麼問你肯定會說,刺蝟誰不知道啊。小刺蝟不就是在小朋友畫冊裡那個渾身長滿了刺,背上還要刺兩個蘋果的小可愛嗎?但是出了這些畫冊書,童話故事還有動物世界裡,我們接觸刺蝟的機會其實幾乎是沒有的。但是最近卻颳起了一陣養刺蝟的熱潮。很多人對於非洲迷你刺蝟都十分的感興趣。
  • 如何擁抱一隻刺蝟(完)
    我問他:「你為什麼這麼說呢?」 於是,他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說起了單獨和女朋友共處一室的一系列不良後果。不僅如此,他還幾乎考慮到了每一個細節,甚至其中還包括了性病和流產的惡果。在整個過程中,我就只是負責傾聽和表示贊同。雖然之前,我確實給他講述過類似事情的道理,可卻遠沒有他自己分析得這麼透徹。
  • 兩個人相處,要提防「刺蝟效應」
    因為前一秒還看到小慧發朋友圈「悠哉悠哉,沐浴在陽光下的快樂,難以形容」,後一秒就說自己忙,問忙什麼,卻沒有合適的理由。就這樣兩個人的關係鬧得非常尷尬,有一段時間沒有聯繫。彼此冷靜的思考之後,兩個人就和好如初了,或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刺蝟效應」吧。
  • 刺蝟指南:小刺蝟到處亂拉、不親人怎麼辦?
    經常有人問我,小刺蝟不會上廁所怎麼辦?小刺蝟不親人老炸刺怎麼辦?其實我對於回答這些問題很是疲倦。我並不是馴獸師,我只是一直努力讓更多的人不去迷茫這樣的問題而已,莫名其妙就被誤解了。來說說為什麼會和刺蝟結緣吧。故事呢,要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我的第一隻刺蝟海膽,是一位常來買貓糧的客人家的大刺蝟生的。
  • 親密關係,其實很容易實現
    我們都在渴望親密關係,但是親密關係似乎又很遙遠。有很多文章都在說這個話題,還有一個很經典的「7天實驗」,幫助人們恢復「親密關係」。親密關係,不是一個具體的道理,也不是一個學問,它的本質是對彼此的一種需要。那麼問題來了:你還需要對方嗎?需要多少?需要的強烈程度如何?普通人的婚姻起點是千差萬別的,有的背負著債務,有的需要天南海北打工,有的只是從一個匱乏的物質世界轉移到了另一個匱乏的物質世界。
  • 刺蝟吃什麼食物
    ,野生的刺蝟吃堅果、草根、野果、爬蟲、蟋蟀、小蟲, 也吃小鼠,鳥卵,小蛇等。刺蝟也叫刺團、蝟鼠、偷瓜獾、毛刺等,是一種小型哺乳動物,為雜食類動物,喜歡吃的食物有很多,通常以以昆蟲和蠕蟲為食,也吃一些蔬菜瓜果等素食,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看一看刺蝟吃什麼食物吧!
  • 刺蝟定律:親子關係緊張?多半是家長「邊界感」的缺失
    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界限感越來越淡甚至消失時,自然會影響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即便再親密的關係都應該保持合適的距離,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在這裡他們希望不被任何人打擾。在心理學中專門有一個名詞對此作了解釋,叫做刺蝟定律。
  • 心理測:如果你必須變成一隻動物,你會選擇誰?
    心理測:如果你必須變成一隻動物,你會選擇誰? 測試開始: 題目:如果你必須變成一隻動物,你會選擇下面哪個?
  • 親密關係四象限:收穫幸福的前提
    但是,這本質上是因為自我成長不夠,用親密關係在代償。你該經歷和磨練的成長不到位,導致生活的重擔壓下來的時候,心理承受不了,情緒崩潰或者對他人過度依賴都是常見的表現。但是沒有什麼代償是免費的,長期來說,這樣的感情往往會帶來更多的痛苦,而且沉沒成本越高,越難走出來,最後甚至可能會讓婚姻來代償。
  • 原來,這就是「刺蝟效應」
    一隻刺蝟冷得實在受不了,它想要與另一隻刺蝟取暖。它們擁抱在一起,身上的刺扎進對方的嫩肉裡,一陣刺痛驅使它們趕緊分開;刺骨的寒風趁虛而入,兩隻刺蝟冷得一哆嗦,又渴望擁抱在一起感受溫暖。它們抱抱分分,幾經磨合,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既能互相取暖,又不必被針扎得鮮血淋漓。
  • 心理學「刺蝟效應」:親子關係也需心理距離,家長要把握好「度」
    親子關係也需要保持心理距離,父母需要有個"度",不然給孩子帶去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在心理學叫做"刺蝟效應"。那麼什麼是"刺蝟效應",對孩子會造成什麼影響呢?一、 "刺蝟效應"反映出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刺蝟效應,是指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這個比喻來自的哲學著作,它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 刺蝟是吃什麼的?
    ----文章前說兩句,嗯,說到養刺蝟當寵物,CN我還是比較有經驗的,小學時候養過兩隻刺蝟,一隻是小夥伴們一起抓的,一直是父親抓的,都是野生刺蝟。這麼說來,我養刺蝟比養荷蘭豬都早一些。小夥伴們一起抓的那隻沒幾天就自己挖洞跑了,我父親抓的那隻養了很久,有一段時間發現有另一隻刺蝟總過來隔著籠子跟我養的刺蝟約會,父親就把那隻刺蝟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