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上就被年度大瓜刷屏。半年多沒更新的我也想寫點什麼了。
我曾經蹭著演藝界的瓜,寫了一些心理學的知識,被朋友的朋友批評,說現在的人只關心這些八卦,還有誰會關心真正的社會事件,關心民生。讓轉發我文章的朋友感到有點心虛。
我們沒法阻止別人的苛責,但這位朋友的朋友似乎有點非此即彼的極端,關心八卦就是不關心其他的,不關心他認為重要的事情就是糟糕的,需要批評的。
好吧,其實對於這樣的觀點不必當真,畢竟八卦裡也有很多是社會事件,是每個活生生的人在當下社會環境中的處境,是他們的人生鏡映出我們內在感受的部分。
言歸正傳吧。
圖片來自網絡
今早看了很多手快的公眾號寫了李國慶和俞渝的文章,這樣複雜互撕,情感複雜,情緒炙烈,還有漫長的時間線以及商業利益的糾纏,讓人很難一下同情誰。
而我在看完俞渝的爆料後,是有些心疼這個女人的。丈夫在外面已不顧任何體面,用摔杯子的方式來表達他對妻子激烈的仇恨情緒,把兩人的關係困境、積怨,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全然曝露於公眾視野中。
這一系列操作,足以直接把妻子拉下場,甚至到了披頭散髮破口大罵的境地,讓自己孩子的母親,結髮的妻子,曾經的事業夥伴,一個上市企業的創始人儀態盡失,付出了自尊的代價,魚死網破也要為保衛自己一辯。
可是她真的能保衛到那個珍貴的東西嗎?
不知各位有沒有看過顧長衛的電影《孔雀》,在父親知道女兒有極端不雅的行為後,一怒之下將她拖出家門,大半夜地吼叫著招呼著鄰居們,「快來看我這不要臉的女兒啊,快來看這不要臉的女兒啊」(大意)
看完電影我還和我的同事討論這一段太令人震驚,我同事則嘴角含笑說,很多家庭都這樣啊,把自己家人的醜事暴露出來,太常見了。
可人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我們的一個古老的宗族系統中的傳統行為嗎?還是有樣學樣,代際傳遞?祖父母這樣,父母這樣,孩子成年後也這樣,孩子的孩子成年後也這樣?
也許這是一個社會學需要研究的問題,但說到《孔雀》中的父親,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在那個認知單一且缺乏彈性的年代,父親完全沒有處理這種羞愧和憤怒情感的能力,他甚至都無法意識到自己震驚和憤怒背後的羞愧以及無力感,所以他的行為直接借鑑了自己人生經驗中最長出現的經驗,就是把」壞人」示眾。
這樣一套從小沒有習得心智化能力的人常見的操作,即無法理解自己的情感,不給自己空間去消化、審視當前發生的事件,更沒有機會讓覺知性的自我遠離爆炸感的情緒,只能用身體的直覺記憶和反應來處理當下的局面。
人在這個非心智化的過程中,內在想法是完全碎片化的,無法組織也極其不穩定,情緒的代謝完全通過外化的衝動行為完成,包括發生激烈的語言衝突、肢體衝突,以及在眾人面前大鬧一場。
這個將女兒示眾的非心智化行為中,還有一層恐懼,一層父親自尊破碎後的恐懼,於是利用這個行為在告訴大家 「女兒是個壞人,而做父親的我不是,所以我要將她用極端的方式在眾人面前羞辱,以和這樣的壞人劃清界限,最重要的是雖然我是她的父親,但我絕對不為她這樣的行為做任何的承擔。她是她我是我!」
如果一個家庭中各成員之間不能彼此擔待,為關係擔當,承擔自己該承擔的部分,這個家庭終歸會破碎的。
親密關係也是如此。慶渝的關係和很多撕破臉互相指責的婚姻關係最大的共同點是,沒有一方為兩人不走到今天去承擔自己的部分。
而從俞渝的控訴中,可以看到在她的眼中,李國慶是個私德令人質疑,對家庭沒有擔當,容易激惹,且常常脾氣上來會暴力發洩的一位男士。
如果真是這樣,這樣一個連我從俞女士的主觀控訴中,都能感到她筆下描述的這位,有著禍害他人的人格障礙或心理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躁鬱症?反社會性人格?),但各種因緣際會當中,她卻喪失了所有的機會和這個人拉開距離,以不纏鬥為前提體面地分離,早早地保護好自己。這也實在令人唏噓,因為整個關係過程中一定有很多複雜的情形和艱難的選擇,這才更說明了,在親密關係中通過心智化來成長,對當局者遠離他人的危害是多麼重要。
親密關係中的心智化,首先是總能覺知到自己以及對方的情感狀態以及處境。如果成長經歷中沒有好的「心智化」示範,成年後需要通過學習和練習來學會保持對彼此情感狀態的察覺。
情感狀態可以是心境,比如最近的心情、情緒,也可以是個人總體的情緒、認知特徵,比如自己或對方是易激惹的暴躁的,或是生氣時冷暴力,勸不好的那種,還是像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的朋友那樣,只有自己覺得對的事情才是對的,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就要指責他人是錯的。
心智化的第二個方面,是面對這些比較挑戰的情況,夫妻們會一起去嘗試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傾聽對方在關係中的需求。而糟糕的方式則是,互相指責對方不對的地方,對方應該做什麼,改什麼,而不先去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麼做,似乎對方和自己是對立的,而不是在一個整體關係中的兩個人。
這個所謂的「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不意味著理解就完全接納了,如果你理解到親密關係中的另一半的模式是和你印象(想像)中不同的,比如你印象中是ta愛你的,但你通過理解ta的模式發現ta愛你的條件是你必須順從,那麼就要從長遠的角度去考慮這樣一個模式是否具有滋養關係的能力,發展關係的建設性,以及這個模式的破壞性程度。
正如電視劇《知否》中明蘭所言,要去了解自家官人品性中最差的地方,差到什麼程度,自己是否能接受,不影響兩人的感情和關係。
所以理解對方的個性模式,對於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反應,以及對關係的期待是很有幫助的。
心智化的第三個方面,則是用理性的、對雙方都有益的、成年人的方式,一起來解決。這裡面就是擔當的部分。
兩個人都要承認關係中的衝突,兩個人也都要意識到這個衝突帶來的糟糕的情感體驗,最重要的是,兩個人都願意為了讓這種體驗得以改善、讓親密關係更加成熟,而持續地做一些事。
親密關係聽上去是那麼如膠似漆的一個意象,但健康的親密關係絕對是高水平的心智行為成就的。內裡要做的功課全都是在理解了雙方情感和人格特徵的基礎上,做出對雙方和全局都有建設性的,儘量避免破壞性的事。
當然,說起來也只能這麼籠統,到了具體的關係上則複雜很多,畢竟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父母的個性特徵和情感習慣,六個人構成的親密關係,原則上好說,真處理起來則需要耐心、誠實和信念,不心存幻想或在兩難中還要求全。
畢竟人生一期一會,每段關係中都有情誼,撕破了臉,便把雙方都逼到了轉不了身的境地。
最後教大家一招:當你遇到對方情緒特別激烈時,你的相同的情緒也會被相應地激惹出來,跟著同頻,這樣的對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而如果事情本身也一兩句話說不清,那就告訴對方也告訴自己「我們可以先冷靜一下,不必現在急於說出什麼或者決定什麼,讓我先消化一下這件事好嗎?」
大家對撕破臉的年度事件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呢?
喜歡就請關注我哈
封面圖片版權:Morgan Basham@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