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自己喜歡的人,卻刻意保持著很遠的距離。
明明自己一個人孤單寂寞,卻不願開始一段美妙的戀情。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他們會把別人拒之千裡之外,即便這個人,是他們喜歡的類型。
這在道理上講不通,但這種現象,卻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
1、 不願承擔麻煩,推遠了人與人的距離
很多人的潛意識裡,人際關係中,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是對自我的保護。
而這不只是表現在戀愛關係中,甚至還會出現在跟家人相處時,親情關係的疏遠與冷淡。
而電影《在雲端》的主人公瑞恩,就是這樣一個不願走進親密關係的男人。
人到中年的瑞恩,是一家公司的裁員專家。因為工作性質,一年365天,有322天他在全國各地出差,在雲端「飛翔」是他的日常。他的工作體面、薪資優渥,隨身帶著一大把VIP卡,不論是坐飛機、住酒店、租車出行,迎接他的都是滿滿的笑臉和五星級服務。
他有著精英人士的穿著,笑起來很溫暖。可就是這樣一個每天在全國各地飛來飛去,在人群中談吐不凡、見解獨到的優秀男士,卻被他的親姐姐說成「與世隔絕」 。
因為瑞恩除了工作,就是住在自己公寓裡,跟自己的大姐、妹妹都很少聯繫。妹妹結婚的事,他很晚才知道,在妹妹結婚的前夜,才算他跟妹夫見的第一面,作為這個家裡唯一一個熱心的人——他的大姐,對此很有意見。
大姐拜託他拿著妹妹和妹夫的人形照片,在出差路過的景點為他們留影,他第一反應是拒絕,因為這會成為他的負擔,讓他覺得麻煩。
我們常說:互相麻煩,才有來有往。在親密關係裡的,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親近的人解決麻煩,是一種情感的付出,會拉近與對方的親密距離。
姐姐聯繫不到瑞恩,只能通過公司的電話,而瑞恩不跟姐姐、妹妹聯繫,慢慢地游離在自己的大家庭之外。親近的人,互相不麻煩,就缺少了這份人際互動,人和人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即便是父母和兄弟姐妹也難免。
2、 只看到消極的一面,把愛情和婚姻拒於「千裡之外」
瑞恩是一個不婚主義的人,他也不想生養小孩。
被問「從來沒想過和某個人,有未來嗎」?他說「你知道有多少穩定的婚姻」,讓問話者默然。
瑞恩的爺爺奶奶,在瑞恩12歲的時候,就搬到了養老院。他說,每個人都會獨自死去,我不知道這樣還有什麼意義。人的生命,終究抵不過時間,親情也戰勝不了生死,沒有人可以陪你一輩子,瑞恩可能是想到了這裡的。
如果問,這世上,有什麼不變的東西嗎?有!答案只有一個,它就是「變化」。
在瑞恩的意識裡,什麼都會變化,對於變化,他想得坦然,似乎看起來是通透的,卻少了人間的煙火氣。在他的心裏面,可能只是一句話,與其等待一個不好的結果,不如現在就不要開始。
後來,瑞恩豔遇了另外一個同樣優秀也在出差的女士,他們在酒店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之後關係越來越甜蜜。
助理問他,既然那麼喜歡這個女人,為什麼不跟她確立關係?
他回答了一句,「你是否跟一個多少年對望過,他可以看透你的靈魂,世界在那一秒靜止。」
「你這樣的生活方式,讓你不可能擁有任何形式的人際關係。」 助理甩下這一句狠話走人。
而瑞恩,似乎只看到了在人際關係中「什麼都不會長久」這種稍顯消極的觀點,卻忽視了,每一段親密關係裡,我們度過的每一天,都是內心真實的收穫,都會留下或美好或深刻的記憶。
3、 覺察自己的心理需求,是改變的開始
不知道電影主人公瑞恩,是怎樣的一個成長經歷,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的行為方式,藏著他來時的路,受過的苦,熬過的夜。
瑞恩或多或少,都會承襲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自己對人對事的判斷,對感情對親情的選擇。
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克裡斯多福有這樣一句話:「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心碎,我們會採取非常手段,把沒有滿足我們需求的人,拒之千裡之外。」
而所有對於親密關係裡,遠近親疏的分別的言行,也都是我們內心需要,沒有被滿足的一種表現。而只有意識到了這些,才能對事件中的情緒和行為,有所察覺,從而覺醒、改變。
(文章原創,圖片來自網絡,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