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產生美」這句話適用於大多數的人際關係的相處。那對於夫妻之間的相處,應該如何理解呢?能否單純的認為,夫妻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就更好呢?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我們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
一、親密是夫妻之間所必需的因素
我們貫穿兩人從陌生到戀愛到婚姻結合的過程,就是一個從陌生到親密的過程,從人際距離上看,親密就意味著彼此之間人際距離的縮小。
也就是說,一對男女從認識到結合,就是一個從遠距離到近距離到無距離的過程。所謂的結合,就是相互之間的無距離,或者趨向於無距離。
這是因為,尋求親密感是人生活的剛需,這是源於人類進化的結果。我們那些善於獨居(不需要親密)的祖先們,很難應付惡劣的生存環境,大部分在進化中被淘汰了。
但是當有了私有財產之後,人類自私的本性,導致我們試圖去避免財產被分享(被合作夥伴分走)。這就讓我們對夥伴產生警惕和排斥,害怕親密。
那麼,既想保持親密感(利於生存),又能避免財產被分享,夫妻關係就成了滿足這兩點的唯一關係,因為婚姻的結合,就意味著人際關係的親密與財產的結合達成了統一。
所以說,夫妻必然是親密的。沒有一對夫妻的結合是奔著保持距離而去的,「相敬如賓」的夫妻關係,只能存在於烏託邦,不適應與廣大普通民眾。
二、過分親密和熟悉,會導致失去好奇和新鮮感
前面說了親密是夫妻之間天然具備的因素,如果說夫妻不親密,夫妻之間有距離,那就沒有比夫妻關係更近的人際關係距離了。
然而,越來越親密就意味著越來越了解,也就失去了好奇感和新鮮感。而對獵奇和新鮮感的追求又是人的一種本性。從這個意義上看,當失去好奇和新鮮感之後,也意味著夫妻關係走向不穩定。
當一個親密的結合體(夫妻關係)保持得久了之後,失去新鮮感是一個必然趨勢。而外界又無時不出現新的好奇和新鮮感,那麼,人的這種追求新鮮感的本性,就成為一種離間夫妻關係的力量(想去婚外追求新鮮感)。
從這個意義上看,夫妻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和陌生,成了一種需求,能使夫妻關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新鮮感。然而,如何保持這個距離呢?這個距離多大才合適呢?因為距離過大了就可能讓感情變得疏遠(感情就意味著對逐步親密的渴望)。
這就形成了一個夫妻關係悖論——既需要親密,又需要距離,或者說,既需要了解又需要陌生。夫妻之間距離過於親密,會喪失新鮮感,影響穩定性;如果為了保持新鮮感而距離過遠,又會傷害親密感,讓感情變淡。那我們要怎麼辦呢?
三、保持新鮮感,需要的不是距離,而是節奏
我曾在多篇有關親密關係如何保持新鮮感的文章中提到,人對於新鮮感的體驗,決定於刺激的有效性和適應性的變化。
當外界對我們的刺激的有效性較高的時候,就會有所感知,當這種外界刺激持續發生時,人就會產生適應性,當適應性升高的時候,刺激性會下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失去了感覺(趨勢如下圖)。
然而,人始終處在一個自我調整的變化過程中,任何的狀況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對某一項刺激產生了適應性,但這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狀態。
適應性的產生是基於一段時間持續的刺激,如果這種持續的刺激中斷了,那麼相應的適應性就會降低,而刺激的有效性就會升高(變化趨勢如下圖)。
簡而言之,一項刺激作用於我們的時候,持續一段時間,就會產生適應性,刺激的有效性會降低。當中斷這項刺激一段時間之後,機體對這項刺激的適應性就會降低,刺激的有效性隨之升高。
我們明白了這個規律,再反觀婚姻中兩人的接觸,就會明白,持續的親密會讓刺激(新鮮感)的適應性升高,有效性降低。這就導致夫妻之間失去了新鮮感。但是,當我們小別(斷開刺激)之後,這種新鮮感就會回來(有效性升高、適應性降低)。
由此,我們發現了保持新鮮感的方法之一,就是彼此之間保持相處距離上的節奏性。既要保持親密,又有節奏地保持距離。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親密和距離之間找到那個平衡,這就是婚姻生活的藝術。
(有關保持夫妻新鮮感的方法,不僅僅是「保持距離的節奏性」這一個,還有其他的方法,例如保持成長、共同目標等等。限於篇幅原因,不在本篇贅述了。了解詳情,點擊下方進入我的專欄《不可錯過的婚姻必修課》中第七節《婚姻後為什麼會喪失激情和新鮮感?從2個方面解決這個難題》)
總而言之,面對「夫妻之間是否要保持距離」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單獨地得出「應該」還是「不應該」,過分親密(例如天天黏在一起),會使人喪失新鮮感;而一味地保持距離(例如兩地分居)也會傷害感情。只有根據兩人之間的情感狀態,把握好相處的節奏,用心地去摸索,最終找到你們所特有的夫妻相處的平衡。(end)
歡迎【關注】大象生,專註解答情感、兩性、婚姻、家庭等問題。希望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