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說:「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那個並不完美的人,因為愛你,只要你一個肯定,我就足夠勇敢。」
在愛情關係裡存在著很多複雜的哲理,並不是表淺的用言語所能夠形容的,必定需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去感知和踐行。
面對喜歡的人,我們內心充滿了好奇,大腦裡分泌的多巴胺促使著我們總想要和對方黏在一起,它可以令人心跳加速,可以令人面紅耳赤。
愛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他總是能夠讓兩個人不知不覺的靠近,且無時無刻的黏在一起。
尤其在愛情初期的時候,心理學家認為,兩個互為心動的對象,他們此刻的注意力和精力全部都會投入到對方身上,他們會沉浸在兩個人的世界中無法自拔。
在這個階段他們所構想的愛情是比較理想化的,甚至是相對完美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兩個人也很少爭吵,而是總處於一個甜蜜的階段。
然而在三個月之後,隨著兩個人深入的交往,彼此真實的性格已經會暴露出來,兩個人之間的矛盾點也就會升級,如果我們能夠在這個時候去解決問題,那麼對於未來的關係會起到一個正向的作用,相反我們在初期就迫不及待的湊在一起,最後只會成為一種假性的關係。
心理學家認為不要太快和喜歡的人在一起甚至產生關係,否則你們兩個會進入一段假性親密的愛情中。
什麼叫做假性親密?
假性親密關係指的是很多人在情感裡的連接處於很淺層的狀態,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
在電影《完美陌生人》中,其中幾對夫妻都存在著一種「假性親密關係」。
他們在外人面前扮演著幸福的夫妻,但是私底下卻很少交流,甚至一方早已經選擇移情別戀。
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一個是著名的整形醫生,一個是著名的心理醫生。
但是透過一場簡單的心理遊戲,妻子才得知原來自己的丈夫一直在看心理醫生,而丈夫才發現自己的妻子一直想要做整形手術。
很多時候在一段關係內出現了問題,我們所想的並不是去積極的解決這些矛盾,也不是兩個人能夠坦誠的去面對心理上的問題,而是將「完美」當做一塊遮羞布,他們壓抑著各自內心的想法,看似親密卻相互又不了解。
心理學家認為「兩個人在一起,最理想的狀態是依附理論,裡面描述的安全型依附關係,就是兩個人對彼此感到安心,信任,安全,不會有焦慮或者不信任的感覺,然後互動過程和情緒流動都很順暢。」
張小嫻說過:「時間,可以了解愛情,可以證明愛情,也可以推翻愛情。」
如果你在做一些決定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去抉擇,那麼就讓這一切交給時間,時間往往會揭示出最真實的現實和真理。
我們經過一系列的社會調查發現,兩個相互喜歡的人,如果前期他們並不是相互了解,而因為情感的衝動過早的在一起,那麼在後期,如果他們的心理年齡不夠成熟,這段感情會過早的瓦解。
揭開內心的傷疤,不要讓假性的親密關係來控制你們兩個人。
韓寒曾經在書中寫到這樣一句話:「我們知道很多的道理,但是終究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哲學家認為導致這樣結果的原因在於我們只是停留在一些表象中,但是從來沒有付出時間,而實踐則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了解才是相愛的前提
在戀愛前期無論你多麼喜歡對方,無論你此刻有多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都要學會理智,我們也要明白一句話,了解才是相愛的前提。
你不妨多花些時間去了解對方的喜好,了解對方的交際圈,了解他的性格以及他的原生家庭。
這一系列的因素才是決定你們兩個是否能夠走向更加親密的關鍵點。
成長才是愛情的目的
不要總試圖去勾勒那個看似完美的關係,不要將兩個人的關係假想成一種童話。
我們要明白,愛情本身就是一個苦樂交織的其中必定要甜蜜,也必定要經歷難過。
不要固守在那個虛幻的關係內,而是應該兩個人共同的去面對差異面,對那些無聊而又艱澀的難題。
在假性關係內,你們兩個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遙遠,唯有相互攙扶的愛情才會讓兩個人共同成長,那才是愛情的真正目的。
「戀愛應該是雙方扶持對方共同完成自己的目標,而不是虛幻的思想、膚淺的物質、和紙醉金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