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糖、性、遊戲、菸草、毒品、酒精上癮?快樂也會傷害自己

2021-01-10 騰訊網

版權申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中國肥胖問題的死磕俠,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本文編輯字數4998,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

讓人上癮的東西很多,有些東西是良性的,有益身心健康,比如說藝術創作、運動、寫作等。

而對某些東西上癮,會危害身體,比如說:糖、遊戲、菸草、毒品、酒精,它們讓人迷戀、陶醉,體驗一種「極致」的快樂。

最嚴重的吸毒,可能會讓人沒了人形,最後傾家蕩產,一旦對毒品上癮,可能完全失去理智和道德。

食品和糖上癮,可能吃多、暴食,得很多慢性疾病。

上癮與我們大腦裡的一種物質——多巴胺,關係非常密切。

很多朋友都知道多巴胺,它是我們大腦獎賞系統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某種行為之後,大腦分泌多巴胺讓我們產生愉悅感。

這種感覺,會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去重複這種行為。

圖片來源:sohu

多巴胺就是這麼奇怪,它會讓我們幸福,也會變相控制我們,我們很多人享受它帶來的幸福,也有很多人備受折磨。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多巴胺,我相信,每一個追求真正幸福和快樂的人,都有義務去了解它。

認識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傳遞信息,與人體的運動協調、獎賞和記憶等都有關。

多巴胺化學結構式

它分布在大腦的不同部位,在每個區域,執行不同的功能,主要負責愉悅和獎賞,提供給人快樂的感覺。

比如,我們在非常餓的時候,吃到東西,或在非常渴的時候,喝到水,大腦就會立刻分泌大量的多巴胺。

當某件事讓人感覺愉快時,不論動物還是人,都傾向於重複引起這種感覺的行為,食物、性、糖、毒品以及一些藥物都能引起這些感覺。

當多巴胺在大腦中釋放時,人產生一種記憶模式,通過重複行為,以獲得類似的感覺。

圖片來源:game.ettoday.net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為某個人,或某一種食物而著迷,當我們過於依賴這種愉悅感,成癮就發生了。

多巴胺有5種不同的受體

D1、D2、D3、D4和D5,你可以簡單把多巴胺看成一把鑰匙,它可以解鎖5個相似但又不同的鎖。

多巴胺受體1和5是D1樣受體,而多巴胺受體2、3和4是D2樣受體,通過這些不同的受體,多巴胺影響大腦很多不用的活動。

多巴胺與5個受體相互作用,圖片來源:journeywithparkinsons

特定受體一旦被多巴胺解鎖,信號通過激活G蛋白啟動,將引起細胞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是多巴胺的信號傳遞方式。

多巴胺從一個細胞釋放,並結合到另一個細胞中

多巴胺如何控制你?

多巴胺,作為一種人體重要的神經遞質,與我們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調節人的情緒和行為,甚至可能關係到我們的性格

在很多肥胖神經性疾病患者大腦中,常常會出現多巴胺的異常。

多巴胺與帕金森

當一個人被診斷為帕金森時,其大腦的黑質區域,已經丟失了約50-60%的多巴胺神經元。

圖片來源:memorangapp

上圖:帕金森病人大腦黑質區域的多巴胺神經元減少(右)

黑質多巴胺神經元產生多巴胺,並將這種化學物質釋放到大腦不同區域,主要釋放在大腦的殼核尾狀核區域。

黑質多巴胺神經元有長長的軸突,在大腦中延伸到殼核和尾狀核,這樣多巴胺就可以釋放出來。

在帕金森病人大腦中,隨著黑質多巴胺神經元的減少及消失,投射到殼核和尾狀核的軸突也逐漸消失。

圖片來源:Brain

上圖:帕金森病人殼核中,軸突隨著時間出現明顯減少

帕金森病人在診斷時,經常會進行腦部DAT掃描,掃描圖像能直觀呈現殼核釋放多巴胺的量,下圖中,紅色區域是與健康個體殼核區的重疊部分。

在患有帕金森的病人大腦中,紅色區域明顯減小,代表多巴胺釋放量顯著減少,而晚期帕金森病人,圖像上的紅色則更少。

圖片來源:Lancet

上圖:DAT掃描圖 A 正常 B 早期帕金森 C 晚期帕金森

大腦由基底神經節調節運動,它們需要多巴胺才能正常運行。

所以,帕金森患者缺乏多巴胺以後,會產生運動障礙,如手部靜息性震顫,軀幹及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喪失平衡與協調能力等。

除了帕金森以外,社交焦慮與社交恐懼症患者,也存在多巴胺的異常。

當然,並不是說,多巴胺越多就越好,一些精神性疾病,如雙向情感障礙以及精神分裂症等,會出現過高水平的多巴胺。

多巴胺,和你的性格息息相關

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人積極熱情,有他們的地方到處充滿歡樂挑戰

圖片來源:ettoday.net

而有的人看上去更安靜,比較沉默寡言,他們更喜歡獨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向。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懷疑大腦的化學物質多巴胺,對人格和情感有很大的影響。

Richard Depue是一位康奈爾臨床心理學家,他是人格、情感、氣質方面的神經生物學專家,尤其擅長神經遞質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從一系列人和動物的研究中,Depue發現,多巴胺的多少,與人的外向型特質密切相關,他更喜歡稱之為一種「積極情緒」。

外向的人,往往傾向於從外界獲取更多的能量,比如與他人的交流,而內向者更傾向於從獨處中獲得能量。

Marti Olsen Laney博士在《內向性格的優勢》中指出,性格外向的人,他們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才會感到快樂。

他們表現積極,到處說話,走動,尋找新面孔,他們往往是社交達人。

圖片來源:introvertdear

而那些安靜的人,似乎對多巴胺更為敏感,太多的多巴胺刺激,可能會使他們感到過度興奮,甚至引發焦慮,讓他們感覺到非常不適

內向型的人,他們更依賴於另一種神經遞質——乙醯膽鹼,如果說多巴胺代表興奮和刺激,乙醯膽鹼則代表放鬆和警覺。

當他們在閱讀,或做專心做某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時,往往會感覺更好,進入另外一種非常享受的狀態。

所以,外向型的人喜歡社交,不斷尋找興奮點和挑戰

而內向型的人寧願宅在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天,聽聽歌、畫畫、寫作等,或與一兩個親密好友閒逛,也不願意參加一場喧鬧聚會的原因。

當外界信息進入外向型人的大腦時,可能會經過味覺、觸覺、視覺和聲音處理區域,以一條較短的路徑穿過大腦。

圖片來自:magicaldaydream

而對於內向性格的人,這條路可能更長,刺激通過乙醯膽鹼途徑,需要經過大腦更多的區域,如右前島葉、布羅卡區等。

圖片來自:magicaldaydream

這就意味著內向的人,可能比外向的人,處理信息更深入,更徹底,他們往往也需要更長的時間,將想法付諸實踐,做出反應或決定。

當然,有關大腦運作方式,與人格的形成之間的關聯,並沒有一個完全清晰的結論。

這裡的解釋,僅是針對目前已經掌握的信息做出的一些假設。

多巴胺,在社交中的作用

社會交往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長期的孤立、排斥和脫節感可能導致孤獨。

孤獨容易使人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不利於人的身心健康。

圖片來源:blog.sina

齧齒動物是天生的社會生物,它們更喜歡群體生活,而不喜歡單獨行動。

2016年,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研究發現,中縫背部的多巴胺神經元與社交意願和動機密切相關。

(中縫背部多巴胺顯示社交隔離的主觀體驗)

研究人員利用光遺傳學證明,當中縫背部多巴胺神經元在老鼠體內被激活時,會促使老鼠花更多時間,與其他老鼠進行互動。

當他們抑制這一部分神經元時,老鼠會比平時互動更少。

研究發現:老鼠隔離時,激活神經元,老鼠會想方設法,想要逃離房間。

有趣的是,在那些多巴胺神經元變得特別活躍的夜晚,被單獨飼養的老鼠,卻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焦慮症狀。

研究還發現,有更多社交經歷的老鼠,對這種神經元的刺激,表現得更為敏感,孤立一段時間以後,它們表現出更為明顯的孤獨狀態,有更多的動力去尋找社交夥伴。

圖片來源:sohu

這一發現,為研究孤獨和隔離感如何影響人的行為,提供了重要線索,研究者希望能由此為基礎,在未來開發出一種治療社交障礙的新療法。

多巴胺是愛情的基礎,催產素是長久親情的基礎

人所有的情緒和感受都受到大腦的調節,一個人在戀愛中,體驗到的愉悅和興奮,也與多巴胺有關。

當對意中人產生愛慕之情時,大腦神經元迅速釋放大量多巴胺,產生愉快和滿足感。

大腦想讓你繼續追逐這種感覺,於是,就有了日思夜想的狂熱的愛的感覺。

然而,一個人不可能一直處於心跳加速的激情狀態,否則就會出問題。

隨著時間的流逝,多巴胺會慢慢變得風平浪靜,甚至減少或消失。

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每一段戀愛關係,必定以彼此無感,甚至彼此厭倦收尾?

愛情可能從一見鍾情開始,但是,很快激情消退,會趨於平淡,結婚後,可能轉變為親情。

當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時,我們的大腦開始釋放催產素,俗稱「愛情荷爾蒙」。

這種神經肽產生於下丘腦,釋放到我們的大腦中,使人產生親密感——例如,當母親給嬰兒餵奶的時候,也會產生催產素。

研究表明,催產素是產生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與多巴胺的迅速升高不同,催產素更微妙,停留的時間更長,產生更深的依戀。

圖片來源:m.sohu

因此,多巴胺讓我們相愛,催產素幫我們建立長期穩固的親密關係,這也是建立持久愛情的原因。

多巴胺和食物成癮

這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當我們飢餓、不快樂、氣氛、壓力大的時候,食物可以瞬間讓我們快樂,幸福。

與其說,這是食物的魅力,實際上是多巴胺的魅力。

有的人喜歡暴食碳水,有的人喜歡暴食堅果,有的人經常酗酒,這些行為都會讓我們快樂,也會讓我們上癮。

圖片來源:m.xinhuanet

食物上癮讓我們一直吃吃吃,不僅減肥變得更加困難,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多巴胺激發人尋找能讓他快樂的東西,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吃東西不僅因為飢餓,而是渴望快樂。

更可怕的是,你可能越吃越多,因為神經元的活性隨著時間開始減小,所以,你需要越來越多的食物,才能產生與原來相同的滿足感。

圖片來源:duitang

3年前,你可能吃一包薯片就夠了,而現在,你可能得暴食一頓零食,吃到撐,才能滿足。

肥胖和多巴胺的關係

Kimberly Steele是霍普金斯外科減肥醫師,2007年,她開始研究肥胖與多巴胺的關係。

她發現,對肥胖患者進行了腦部掃描,隨著BMI的增加多巴胺水平降低,也就是說,這些人從他們喜歡的食物中,體驗快樂的能力下降

Kimberly Steele:「如果我們能找出大腦和食物獎勵之間的聯繫,我們就有可能發現一種阻止肥胖的藥理學方法。」

所以,不要輕易去滿足自己的食慾,對於食物,適當控制可能會更好。

另外,多項研究表明,老鼠可能會像吸毒成癮一樣,對糖上癮,甚至糖癮更大。

多巴胺,還會影響你工作

為什麼有的人每天工作起來,鬥志昂揚,像打了雞血一樣,有的卻懶洋洋,他們寧願在家裡睡一天覺,也不願意上班。

圖片來源:news.ifeng

有研究發現,大腦不同區域的多巴胺水平,會影響我們的工作意願

研究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上,以25名健康志願者(13名女性)為研究對象,年齡在18-29歲。

為了確定他們為了金錢而努力工作的意願,參與者被要求完成一項按按鈕的任務。

首先,由他們選擇簡單或困難的任務,簡單的任務獎勵1$,困難的獎勵4$。

參與者做出選擇後,他們獲得獎勵的可能性有高、中、低三種,完成每次任務約需要30s,參與者被要求重複執行約20分鐘。

試驗中執行的任務示意圖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願意努力工作,以獲取獎勵的人,在大腦負責獎賞動機的區域——紋狀體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多巴胺釋放量更高

而那些工作不積極的人,大腦中負責情緒風險感知的部分,即前腦島多巴胺含量更高。

這個發現表明,多巴胺在大腦不同的區域,有著截然不同的作用,改變多巴胺的分布,可能比僅僅調節總量更為重要。

除此之外,多巴胺還與我們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比如,認知、疼痛、記憶、注意力等。

關鍵的瘦龍說

多巴胺真的無處不在,它處處控制我們的行為,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和自控沒有關係,我們主要被體內的化學物質和激素控制。

多巴胺是人體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是我們大腦裡的獎賞系統,它使人產生愉悅的感覺。

圖片來源:mbd.baidu

這種愉悅感會鼓動你進行重複行為,以獲得同樣的愉悅感,很多上癮症狀都與多巴胺的調節有關。

多巴胺通過結合不同的受體,啟動不同的化學反應鏈,對人的大腦和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

如果多巴胺太少,可能使人的幸福感降低,並缺乏社交的動力。

如果你感到消沉,可以試著提高你的多巴胺水平,具體怎麼做,可以參考我以前寫過的一篇文章。(相關閱讀不吃糖,就不開心了?|這7個妙招讓你更幸福....)

多巴胺就像血糖一樣,長期在大腦裡過山車式的驟升驟降,可能不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

快速刺激血糖,可能會得糖尿病,經常快速刺激多巴胺,可能會讓我們上癮,被其他東西控制。

相比快速刺激多巴胺分泌,持續穩定的多巴胺分泌,更利於身體健康,比如說:

藝術創作產生的快感,專注某一件事,冥想、打坐等專注的行為,產生的心流狀態。

(心流狀態 from:trendfollowing.com)

我們不可能永遠依靠外部刺激,來左右自己的快樂,這樣很容易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導致上癮。

要想追求長久的親密關係和幸福感,還是愛而平和的心態最重要。

羅伊 馬丁納在《改變,從心開始》裡面提到,快樂的3個層次:

第1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

快樂由輸贏來定;

第2個層次:條件式的快樂

這種快樂最常見,比如,當擁有年輕、活力、甜蜜的愛情時,人感到快樂,一旦失去了這些,當一個人年老色衰,或遭遇關係的破裂,就容易消沉沮喪;

第3個層次:無條件的快樂

處於這種快樂中,我們承認自己是會犯錯誤的凡人,不需要太多外在的能量和刺激,依然感到平靜和快樂,也許我們大部分人都缺少這種快樂。

當然,興奮刺激也好,平靜悠長也好,希望你擁有發自內心的快樂,可以無條件的快樂。

(叼叼完了,是不是又說多了?)

相關焦點

  • 毒品為什麼會讓人上癮?
    毒品為什麼會讓人上癮? 2018年06月20日 10:51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毒品為什麼會讓人上癮
  • 毒品,上癮的背後是性的瘋狂!
    如果有人告訴你,有這樣一種東西,吃了可以提神,可以「助性」,還不會上癮,你會不會有興趣?
  • 遊戲、紅酒帶給我們快樂,但上癮是怎麼回事?
    這些不理智但卻給人帶來莫大快感的事物其實都可以成為我們上癮的對象,但從正常的娛樂活動變成「癮」,是逐步的過程。為了放鬆身心偶爾打打遊戲不能叫做「成癮」,但是如果放縱自己,可能會慢慢形成對電腦遊戲的依賴,一步都離不開,什麼事情都無法做,這種情況下,原本的娛樂活動就已經開始影響到了我們的正常生活,就形成了「癮」。不僅僅是依賴性,成癮還有兩個危險的特性:劑量遞增及其戒斷後易復發 。
  • 「毒品、酒精成癮是一種腦部疾病」!
    說到上癮,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毒品,當然除了毒品之外,還有很多能讓我們上癮的東西:酒精、遊戲乃至食物都可以讓有些人慾罷不能。這些事物是因為什麼使人成癮?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了人類對藥物上癮的原因,在他看來,「成癮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的、復發性的腦部疾病。」
  • 「毒品為什麼會讓人上癮」聽聽戒毒專家怎麼說?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毒品為什麼會讓人上癮?這主要取決於食用毒品後,會使人產生一種興奮感或愉快感。這個和食用毒品的種類是有關係的,合成毒品能夠使人上癮,是因為它會刺激多巴胺神經遞質的增高,會使人產生愉悅,衝動,快感的感覺,所以說它會使人感覺到很興奮,很快樂。為了尋找這個感覺,而不斷地去食用,當食用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就離不開這種所食用的這些毒品。當吸毒者不食用或停止食用的時候,會感到悶悶不樂,甚至會出現很多不愉快的感覺。
  • 毒品是怎樣讓人上癮的?
    自從18世紀西方殖民國家將毒品當做武器對一些國家進行經濟侵略後,毒品便在全球蔓延泛濫。日趨嚴重的毒品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災難。毒品的危害不僅在於「毒性」,更在於生理和心理的重度依賴性」,即毒癮。那麼毒品是怎麼讓人上癮的?毒品上癮之源——多巴胺人類大腦中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以突觸的形式互聯,組成神經網絡。
  • 毒品上癮的背後,是近乎瘋狂的性體驗
    也許你會好奇,為什麼那麼多人會上癮自毀前程?這是怎樣的一個灰色地帶?可以說,十分可怕。能把販毒和賣淫結合在一起,實現一條龍服務,從而賺取更大的利潤,對於很多的性工作者來說,這是再好不過的事情。「怎麼給你說呢,溜過冰的小姐與沒溜過冰的小姐是絕對不一樣的,正常情況下,雖然是做小姐的,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羞恥感,即使是向客人提供性服務,也會相對注意隱私性,但是溜過冰的小姐正常的思維會被毒品破壞掉,會在沒有正常知覺的情況下,完全淪為供客人取樂的性工具。」
  • 毒品上癮的背後,是性的瘋狂
    如果有人告訴你,有這樣一種東西,吃了可以提神,可以「助性」,還不會上癮,你會不會有興趣?這個東西被稱為冰毒,在最近十餘年間逐漸成為新的「毒王」。《監獄風雲》這齣大戲裡,好幾位明星吸食的也正是冰毒。當然,既然是毒品,不上癮是不可能的。近日,有本地媒體起底了冰毒流行的現狀,把「陪溜妹」這個行業給描繪了出來。冰毒,是如何「上位」的?
  • 毒品吸一點不會上癮嗎?
    3.古柯鹼:使用後會產生欣快感、思維活躍、健談等,但過後會出現頭痛、出冷汗等不良症狀,嚴重時會導致性無能、精神紊亂,大劑量會抑制心肌而引起心力衰竭,導致抽搐,最後死亡。4.大麻:通常吸食的是指「印度大麻」,使用後會產生愉悅感,改變心境以及對事物的主觀感受,損傷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而大劑量下可造成幻覺、妄想、精神失常,還會導致免疫系統抑制和神經疾病等不良症狀。
  • 無聊遊戲為何能讓人上癮?快樂激素為主因
    另一款手機遊戲《Flappy Bird》曾經紅極一時,其開發者越南小夥Dong Nguyen永久性地下架了這款每天能為他帶來大約50000美元收入的遊戲,而下架它的原因正是它太讓人上癮了!為了廣大同胞和他自己的身體健康,這位小青年只能忍痛「絕後」。
  • 藥物上癮是什麼?工業大麻CBD能夠起作用嗎?
    人們喜歡嘗試各種刺激的事情,並且對這些刺激樂此不疲,即使有些行為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比如過度遊戲、賭博、飲酒、吸菸、甚至毒品,而有部分人縱使明確這類行為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嚴重後果,但是為了獲取愉悅感或滿足感(大腦的獎勵信號),還是願意去做。這些行為一旦過度,形成心理或生理上的渴望或衝動,就變成了我們常說的「上癮」。
  • 毒品上癮?是多巴胺在控制你!
    導語 究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會沉溺於吸食毒品的快樂中,又是為什麼造成許多人「戒毒難,難於上青天」呢?這一切是多巴胺在控制著你! 但是與毒品上癮行為有關的多巴胺卻會導致吸食者走上不歸之路。 02 吸食毒品會不斷刺激身體生成多巴胺。從而使人產生大量快感,毒品會打亂人體正常的多巴胺分泌,當毒品停止刺激多巴胺,人就失去了自己對多巴胺的掌控權。毒品得來的快樂是割讓多巴胺主權得來的。
  • 科學表示大麻會上癮,是真的!
    隨著加拿大娛樂大麻合法化的逼近,對於大麻到底會不會上癮,存在很多的說法。大多數人,尤其是很多大麻使用者,可能會認為大麻不會上癮。但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人都不會上癮。大麻,像許多其他的藥物一樣,從古柯鹼到阿片類藥物,到酒精和菸草,作用於我們大腦的多巴胺獎勵系統。Edwards說,它們的機制可能略有不同,但最終目標是它們都能增加神經遞質——多巴胺的釋放。
  • 毒品!虛幻的快樂背後帶來的是不可磨滅的傷害!
    2014年7月,張默因涉毒被北京警方抓獲。長期吸食古柯鹼,會引起緊張、興奮、極度激動不安、敏感度加強、情緒波動、無法入睡、性無能、反射作用加強、食慾減退、精神紊亂、筋疲力盡。大劑量服用古柯鹼則會抑制心肌而引起心力衰竭,並嚴重抑制腦部的呼吸中樞,導致精神錯亂、呼吸淺急及不規律、抽搐、驚厥和失去知覺,進而引致死亡。
  • 如果一個人不小心服下毒品,會上癮嗎?看完你就知道了
    如果一個人不小心服下毒品,會有什麼感覺?看完你就知道了關於抓毒販的電視劇我們肯定都有看到過,而在電視上我們看到的毒販在現實中也是存在的,他們專門從一些不為人知的地方販毒去賣,因為毒品的利潤是很大的,為什麼會很大?
  • 比毒品成癮更可怕的,是垃圾快樂成癮
    每個人都知道毒品上癮的危害,但不知道比毒品上癮更可怕的是垃圾快樂成癮。這種成癮不是在傷害你的身體,而是在不斷消磨你的意志,減少你生命中的可能性,最終,讓你只能過極其平庸的一生。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發現,有一樣東西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癮、難以戒除。它們是一切娛樂產品——遊戲、八卦、直播等等。這些產品背後有強大專業的團隊,他們會根據大眾的心理,設計出一環扣一環的產品,它能不斷刺激你的神經,讓你感到快樂、欲罷不能。而這些產品唯一的目的,就是賺錢。
  • 拆穿關於毒品的六個常見謊言!
    01偶爾吸一口不會上癮依賴性是毒品的基本特性人對毒品會產生生理和心理依賴吸毒者體態消瘦是病態吸毒會導致器官功能嚴重受損依靠毒品強行提高注意力也是不可取的毒品會對神經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更何況吸毒成癮更是不可承受之重03
  • 新型毒品有哪些危害?
    新型毒品有哪些危害? 新型毒品的身體依賴性雖然不如海洛因等傳統毒品明顯,但會表現出很強的精神依賴性,極易上癮。吸食新型毒品會對大腦神經細胞產生直接的損害作用,導致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出現急慢性精神障礙。
  • 為什麼跑步很累卻越跑越上癮?有一個詞叫快樂獎賞和成癮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將跑步作為減壓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跑完步之後這種愉悅感背後的機制到底是什麼?大腦會產生兩種重要的與快樂、獎賞有關的物質,一個是多巴胺(Dopamine),一個是內啡肽(Dopamine),運動似乎都會促進這兩種物質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