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裡的植物|狗尾草,不讀詩經,不知花草情

2020-12-05 鄉村田小園

詩經裡的植物|狗尾草,不讀詩經,不知花草情

詩經,是我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其最大的成就是在詩歌創作上建立了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面向生活,反映現實,顯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特色,詩經裡出現的150多種植物,是研究植物文化起源的瑰寶,其所採用賦、比、興的手法,賦予它們精神內涵,在形式上,詩經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體詩,多採用復沓方法,創造出濃鬱郁的詩意。

所謂不讀詩經,不知花草情,所以一直都想整理一套詩經裡出現的植物,但一直沒有行動起來,一般來說,認識植物的過程就是親近自然的過程,而認識詩經裡的植物,還是一個親近歷史的過程,這個過程讓我們的生命在真實的時空中綻放,像花那樣明麗、像詩那樣浪漫,既是學知識,更是生活的覺悟。

在詩歌裡,我們還會發現,各種植物除了它自身的屬性之外,人們還賦予了它們更多的文化意義,非常耐人尋味,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今天開始記錄,在以後的日子裡會逐漸更新,慢慢完善這詩經裡出現的150多種植物。如果你也喜歡,可以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有你的支持與鼓勵,才能讓我更努力地堅持下去。

齊風-甫田

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無思遠人,勞心忉忉。

無田甫田,維莠桀桀。無思遠人,勞心怛怛。

婉兮孌兮。總角丱兮。未幾見兮,突而弁兮!

這首詩提到的莠,就是狗尾草。詩經中的詩歌都非常有畫面感,這首詩歌很可能就是因為思念遠遊在外的兒子的父母所作。勞心忉忉,無心可能也無力種田,長滿了狗尾草。回憶著兒子小時候扎羊角辮的樣子,恍惚中好像看到了兒子已經成長為一個赳赳武士。利用眼前的一地狗尾草來襯託想像中優秀的兒子。

其實,狗尾草是一種知名度很高的草,夏秋季節生長於荒野和路旁,幾乎遍布我國大部分地區,每當夏秋時節,狗尾草節節拔高,痴痴地生長,抽出毛絨的狗尾穗,隨風搖曳,獨具風姿,但如果是一株小小的狗尾草,只能算是夏日的一個小音符,倘若成叢成片,自然就構成了一篇樂章。

這樂章,雖不華麗,但卻可人優美,只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賞,定會陶醉,定會感動,定會情不自禁地露出你的微笑。是啊!狗尾草是平凡的,但平凡並不平庸,雖然它不會像草坪裡的草那樣柔軟齊整地討好人,但它遍布各個角落,以自然的姿態綻放,用本真的綠點綴著夏天。

狗尾草是狂放的,但狂放並不張揚,雖然它不會像那些濃豔的夏花總是極力彰顯自己,但它無拘無束地生長,野到無邊,率性而為,與世無爭,不為炫耀於任何人。狗尾草是普通的,但普通而不朽,它若落腳於山間、曠野,卻生生不息,世代繁衍。

若棲身于田間或城市,卻是命運多舛,不得安生。因為,狗尾草自身生來就野生野長,天生的繁茂、旺盛,而人類卻容不得野草自身的粗野、旺盛,所以,農人剷除野草是為了莊稼的生長,城裡人剷除野草是為了周圍美觀的花草有序地生長。由於這個原因,它狗尾草就是如何再美,終究還是上不了臺面。

只有那些稚氣的小女孩對它喜愛有加,常常把狗尾一根根拔出,組成一小束,曲臂舉著,任其在手中震顫、高揚,這才在無意中讓我從中悟出狗尾草的另一番真諦:那就是,不管怎樣的逆境,它們都不放棄生長,怎樣的摧殘,它們都不甘於毀滅,始終用自己的堅韌,詮釋著生命的內涵,始終用自己的熱情,歌唱著夏天的濃烈,始終用自己的青春,譜寫著動人的樂章。

狗尾草雖然平凡,卻也是一種治病良藥,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明目、殺蟲的功效,主風熱感冒,小便澀痛、小兒疳積等,此外,稈、葉可作飼料。其花語為:堅忍、不被人了解的、艱難的愛,這就是狗尾草,即使平凡,也要有自己的一份純真,即便普通,也要有自己的一份美麗。

相關焦點

  • 團購,詩經宋詞——讀不完的經典,看得到的進步與睿智!
    今天就來讀一讀詩經吧: 詳細信息 陪孩子讀草木詩經/鳥獸詩經/經典宋詞/現代詩 白衣蕭郎:選編 年齡:6—16歲
  • 經典品讀——《詩經·芣苢》每句都在重疊,卻吟唱出歡樂之情
    《詩經》中的大多數詩都是從民間「採詩」而來,所以常用勞動時候吟唱的詩歌來表達更深層的意思,比如《卷耳》是在採集卷耳時候思念遠徵的丈夫;《採葛》是熱戀中的人想念採葛的姑娘;《摽有梅》是採梅子的姑娘們表達愛情。但唯有《芣苢》是不同的,它就是個單純的勞動之歌,處處充滿勞動的歡樂。
  • 詩經中的這一種植物,多數人連名字都不會讀,其實很普通
    在以往的古典文學課堂上,我給學生講《詩經·豳風·七月》,作為一個略有植物素養的人,我以為自己早就把裡面所有的果蔬花草弄得門兒清了,但是,每每講到這句「六月食薁」時便犯了尷尬。這裡面的「薁」,到底是哪一種植物的果實呢?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我竟然被卡在了「解惑」這一條上,何其羞愧! 愧情難當,隨後成了一種求知的動力。
  • 這些藏在詩經裡的植物你都認識嗎?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05篇,其中6篇為笙,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包含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經,來看看這些詩經裡描寫的植物吧。諼草(xuān cǎo)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mèi)。
  • 詩經中超好聽的花草的名字
    父母在給女孩起名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詩經,如屠呦呦,名字取自:「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而屠呦呦正好是因為發明了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獎,名利雙收,著名言情小說家,瓊瑤的名字,取自:「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 有美人兮,在詩經裡
    白朔說,六月二十五日,端午節,詩經裡有漢服節目表演。於是,和她一起去遊詩經裡。照例是要打一下卡,拍個到此一遊。 詩經裡,還有許多花,在簷前招展。自在隨心的樣子,看著著實讓人舒心。
  • 《詩經》中的植物——狼尾草,可供觀賞、藥用,具開發價值的野草
    《詩經》中的植物——「狼尾草」,可供觀賞、藥用,具開發價值的野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小學課文裡就有的詩,國人都耳熟能詳,它描述的是野草秋枯春榮,生生不已的規律,但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不管烈火無情的焚燒,一旦春風化雨,來年又能重新發芽,並迅速蔓延原野,表現出野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 《詩經》裡的男男女女是怎麼談戀愛的?
    淑女們正在採摘一種叫「荇菜」的水生植物。《詩經》裡對此有專門的解釋,說這種荇菜是「宗廟祭祀之用」。參差者,長短不齊也,就是長長短短的荇菜在水面漂浮。荇菜的根沒在水中,牽得很長,像藤蔓一樣。「左右流之」的這個「流」,是借來表現採摘動作的動詞,相當於「撈」或者「揪」,表現女子採摘的動作:左手撈一下,右手揪一把,腰肢扭來扭去,極盡女子的體態之美。
  • 詩經《芣苢》在風和日麗之中,平原繡野之上載歌載舞
    《國風·周南·芣苢》是《詩經》周南中的第八首,說的是婦人們在曠野之上邊唱邊採的歡快場景。從詩中,採、有、掇、捋、袺、襭。這六個動詞可以看出婦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是歡快的。不由讓人覺得在大自然中勞動是多麼美妙啊!在大自然中且歌且舞是多麼美妙啊!從古至今勤勞的人民總是值得誇讚的。
  • 詩經裡的植物,美了3000多年,有圖有真相
    我們從小就背詩經,詩經距今天已經有3000年了,裡面有很多詩句都會提到某一種植物,小時候只覺得那些植物美,卻根本不知道長什麼樣,今天花花就來帶大家認識一下詩經裡的植物!,口感酸澀,並不多好吃,現在多用於果木嫁接。
  • 《詩經》裡的伯勞鳥
    螢火蟲開始出現了,《詩經》裡的小鳥——伯勞也開始鳴啾起來。勞燕分飛的勞字,指的便是它。伯勞在古籍中有多個名字。《易緯.通卦驗》解釋伯勞,夏至感應陰氣而開始鳴叫,冬至而止。伯勞也叫鵙(jú音 橘)。《禮記.月令》上說:仲夏之月,鵙始鳴。《詩.豳風.七月》有歌曰:「七月鳴鵙」。說的是:伯勞在七月仍在鳴叫。古人以物候辨識天氣與季節,伯勞的「夏至鳴而冬至止」的特性,成了天然時鐘。
  • 《紅樓夢》裡寫到的這些草木蟲魚,原來《詩經》裡早有記載!
    著名大文豪魯迅先生是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更是個細心觀察生活的作家,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了他幼時的樂園百草園裡的各種花草鳥蟲,多達數十種之多。年少的時候我們讀詩經,只記住了它的愛情詩,它韻律的優美,卻沒曾注意到,詩經也是先人生活的真實記錄,裡面提到了許多大自然的動植物,它們都是有靈性的自然生長的萬物。我們不妨以紅樓夢為例,來對照詩經,看看那些有靈的萬物。
  • 詩經裡的植物|卷耳,應賦予它的植語為不離不棄的愛,你同意嗎?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她的心裡,除了思念,真是再也裝不下別的東西了蒼耳應該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植物,遍地都是,人人熟悉,哪怕你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是你一定接觸過它,生長頑強的它總是給農業生產帶來麻煩,農民欲除之而後快,老中醫開的藥方經常有它,似乎啥病都能治,如果是在農村長大的小孩對它都不會陌生
  • 《詩經》裡的飛鳥今天還能看到嗎?
    在構思過程中,他繼而發現,光《詩經》就提到了那麼多鳥!再仔細讀下去,原來只針對「關關雎鳩」就足以寫一篇有趣的文章了。關於雎鳩為何鳥,歷史上有多位「大咖」給過解釋。明代湯顯祖借《牡丹亭》裡杜麗娘的私塾老先生之口解釋,「雎鳩,是個鳥。關關,鳥聲也。」當春香用斑鳩打趣時,老先生也沒有反駁「雎鳩即斑鳩」這種說法。
  •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詩經 鄭風 子衿》賞讀
    【作品簡介】《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大師教六詩,曰賦曰比曰興曰風曰雅曰頌。」(《周禮春官大師》)六詩即六義,是前人對《詩經》內容分類及表現手法的樸素概括。【誦讀目標】 通過情讀、品讀來體味女子對戀人的深切相思之情。誦讀時注意女子情感的變化,有思念之情、有怨責之情、還有焦急之情和無限的惆悵之情。
  • 今日悅讀:《詩經》:思無邪(詩經經典唯美詩句集錦)
    《詩經·周南·桃夭》0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03、胡為乎泥中!《詩經·邶風·式微》0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十月之交》0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06、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豳風·七月》07、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詩經·鄘風·君子偕老》08、力成文學: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秦風·無衣》09、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詩經》裡最美的一十二句,字字生香,百讀不厭!
    《詩經》也名《詩三百》,成書在春秋中葉,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不高深難懂,它充滿生活氣息,它質樸地將人間的喜怒哀樂都融進了詩歌裡。《詩經》中最美的一十二句,字字生香,百讀不厭!《詩經》中最美的句子·第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處:詩經·周南·關雎賞析:一對雎鳩鳥,在河中央的小沙洲上,交互合唱。
  • 詩經周南芣苢
    注釋:1 芣苢(fú yǐ):野生植物,可食。一說是車前子,也叫車輪菜。2 薄、言:都是語助詞,大都含勸勉之意。3 有:取。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詩經原始》)說得多麼好啊!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芣苢
    《芣苢》是《詩經》裡《國風·周南》的篇章,作成於先秦時代的周,至於具體時間和作者同《詩經》裡大多數詩歌一樣,都已不可考。全詩如下: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第一段第一句裡的採採芣苢,採指採集、收集。作者這裡用了兩個採字,可以解釋為到處採集或者採了又採。芣苢,根據《毛傳》解釋,芣苢是一種植物,學名平車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車前草,而聞一多等學者認為芣苢是薏苡,薏苡仁就是我們俗稱的薏米。薏米是我國傳統食品資源,可做成粥、飯以及各種麵食供人們食用。
  • 《詩經》裡最美的句子,不僅美,而且富有深意!
    《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