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古典文學課堂上,我給學生講《詩經·豳風·七月》,作為一個略有植物素養的人,我以為自己早就把裡面所有的果蔬花草弄得門兒清了,但是,每每講到這句「六月食薁」時便犯了尷尬。這裡面的「薁」,到底是哪一種植物的果實呢?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我竟然被卡在了「解惑」這一條上,何其羞愧!
愧情難當,隨後成了一種求知的動力。在「六月食薁」這句話中,有兩個關鍵詞:六月(豳歷)和「食」。我帶著這兩個關鍵詞翻開了《本草綱目》。《綱目》裡面寫得清清楚楚:「薁,野生林墅間,亦可插植,蔓葉花實與葡萄無異,其實小而圓,色不甚紫也。」最重要的是,裡面有一句:「《詩》雲,六月食薁,即此。」這不正是我所看到的野葡萄嗎?我查閱了一些地方草藥志。果然,《詩經》裡面所提到的「薁」,又叫「蘡薁」,其實還有很多名字,野葡萄就是其中的一個。
那是在三年前的一個夏天,農曆五月份,下樓散步時,瞥見樓下不遠處的苦楝樹上,懸掛著絲絲縷縷類似於葡萄藤的枝蔓。那如綠色瀑布般一瀉而下的陰翳下,有三種果實一目了然:苦楝子、構樹果以及野葡萄。
野葡萄青黑相間,幾十粒一簇一簇地隱藏在磨砂狀的葉底。乍看到這些小巧可愛的果實,我興奮地快要喊了起來,快樂幾乎要衝到嗓子眼兒。這是一種「學而時習之」的喜悅。
野葡萄的果實,與葡萄形態無異,長得又小又圓。農曆五月份的野葡萄,如水晶碧玉,圓溜溜的。而到了農曆六月,果漿就會充盈飽滿,果實變成湛紫色。這個時候的野葡萄,就可以食用了。
李時珍寫《本草綱目》,可不是理論層面上的,據說當年他走遍了名川大山,行程不下萬裡,各方參閱,多方修正,才在晚年時寫成此書。所以,他的這些描述,比漢代的那些賦文,更具有參考性。《上林賦》、《閒居賦》裡面,雖然都有寫「薁」,但是,只是一筆帶過而已,那些文人們也應該不像醫藥植物學家一樣,到實地去考察。
好像一個似曾相識的朋友,突然間進入到我的生活當中。我從原來對它的景慕,到知曉了它的名字與脾性。蘡薁,蘡薁……叫著它的名字,更覺著熟識了幾分。可憾的是,十幾天之後,蘡薁竟然一夜之間消失不見了。我繞著牆走,牆頭上還遺留著它枯萎的藤蔓。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到底是什麼,讓這鋪天而來的綠意盎然變得毫無一點生命力了?
誓不罷休的我繞過了牆,在一處行跡罕至的角落裡發現了它。那時的它,堆積在那裡,好像一個久病不愈的人,拖著垂危的生命。這些本應在蕃秀的盛夏搖曳其華的生命,被人一夜之間斬斷了根,一轉眼便慘澹地沉睡了。那一刻,說什麼也無益了。
也許,我不該妄想,在時光的指針走到夏日之杪的那一刻親口嘗嘗蘡薁酸澀的滋味。也許,我應該擯棄詩性的心理,坦然淡觀這平常的一幕。畢竟,蘡薁只是園林綠化的入侵者,被斬殺殆儘是它隨時以待的宿命。
是啊,每一年的夏季,總有與蘡薁宿命相似的「入侵者」們被園林工人的剪刀無情地絞殺,譬如棕櫚樹旁的構樹灌木、小葉黃楊籬笆叢裡的雞屎藤、攀牆繞樹的蔦蘿花、混入竹林間的葎草,還有麥冬叢裡的鴨蹠草,以及處處可見的早熟禾、狗尾草、一年蓬、車前、蓼、藜之屬。一年年,它們探出頭兒,就即刻被按壓下去。不消幾日,頑固的它們又在一陣雷雨之後捲土重來,以更飽滿的風採進行著無聲地對抗。
我不敢設想,如果這整齊劃一的小區園林中沒有這些入侵者的足跡,會有多麼單調呢?至少對於我來說,就沒有文學創作的源泉,沒有每一日生活中的跌宕多姿。對於那些被精心培育呵護的花草樹木而言,正是有了這些被園林工人稱作「入侵者」的遜色可厭的雜生植物們,它們才具備更好的免疫力和健康生存的能力。
年復一年,蘡薁如約而來,在苦楝樹上構建著它盛大的家園,又每從一次一次的剷除中捲土重來,這本身不值得任何一個如我一樣懷著詩性心理的人感到詫異或悲哀。這是生命的常態。老子說:萬物並作吾觀復。渺小的人類能做的,只須從它周而復始的生命狀態中領悟到大自然無聲的語言。
於是每年到了初夏時分,就想著要與蘡薁赴一場久別之後的會晤。今年是特殊的一年,但對於野生植物們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麼兩樣。不管走到任何一個地方,總能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瞥見蘡薁。
我帶著女兒在戶外兜兜轉轉,又一次地邂逅了這位老友。它這次寄居在幾叢竹子上,氣質上顯得更清冷了。蘡薁還是那樣飄若驚鴻、矯若遊龍。別看它的身子清癯,它才是這個旮旯裡的主角。當綠如鋪蓋的蘡薁在四方八面傾瀉著它的水袖時,日漸燥熱的夏也顯得清涼了。
我站在蘡薁的綠傘下,如果時間允許,我願意站一個小時甚至更多。如果有一本詞集,我應該能在這裡待一個下午,就像當年在校園中那樣。
可是,作為母親的我只能在這裡逗留幾分鐘。現在,我與蘡薁的相處方式不是默然相對,而是將它介紹給我的女兒,並一道引薦給她的小夥伴們。我不知道蘡薁是否喜歡熱鬧的場合,但至少這樣,可以讓它為更多的人所知吧。
甚至,等到這些孩童們長大了,興許可以和蘡薁成為深知彼此的友人。我們和蘡薁,以及所有的花草樹木一樣,並屬大自然。作為自然之子,最幸福事的莫過於,在每一年的盛夏時分,目送一襲綠色的水袖在枝梢上飛起,而後落下,見證一個個圓如碧玉的小果實,長成了醒目的湛紫色。
蘡薁,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文/玄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