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植物——「狼尾草」,可供觀賞、藥用,具開發價值的野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這首小學課文裡就有的詩,國人都耳熟能詳,它描述的是野草秋枯春榮,生生不已的規律,但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不管烈火無情的焚燒,一旦春風化雨,來年又能重新發芽,並迅速蔓延原野,表現出野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前幾天發了一篇狗尾巴草,所以就想到了它還有個夥伴叫狼尾草,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錯誤地以為它是狗尾草中的一種,它倆都是禾本科植物,長相極為相近,但只要細細觀察,還是很好區分的:狼尾的莖比狗尾粗壯,葉片比狗尾草稀疏,少了一些嫋嫋娜娜的風韻,一片片劍鞘般護衛著花穗,狼尾草的花穗夏時青黃色,待到秋來,則長出長長的紫色絨毛,上下一般粗細,亭亭玉立、穗穗朝上,全無半點卑躬屈膝之態。
狼尾草,全國各地多有分布,它們大多生長在山坡、荒地、道旁或渠畔、堤邊,倘若有得幾分或幾畝大的一塊,密不透風地布滿,齊刷刷地直指晴空白日,逆光一照,長長密密的芒尖仿佛一枚枚金色的箭鏃,而萬千花穗則似鋪天蓋地的劍戟,紛紛顯出其桀驁不馴的狼性,讓人立刻有了一份狼多勝虎的震撼。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將其納入《谷部》,別名亦多,如稂、狼茅、孟、宿田翁、守田等,介紹則是「狼尾,其穗象形也。」正常條件下當年便可抽穗開花,花期較長,花期過後植株可繼續留在田間地頭,作為秋冬季的觀賞植物,在我的印象裡狼尾草是一種深秋之草,當它異軍突起之時,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詩經》裡雲「既堅既好,不稂不莠。無田甫田,維莠驕驕。」成語「不稂不莠」指禾苗中無野草,後比喻人不成才,沒出息。其中莠指是狗尾草;而稂一般指狼尾草。
狼尾草可作飼料,也可作固堤防沙植物,近年來,還越來越多地被引入到城市園林建設之中,它萌發力強,易栽培,對水肥要求不高,管理成本低,其葉片色彩可隨季節變化,春季為淡綠色,夏季為深綠色,秋季為金黃色,冬天為灰白色,可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四季景觀。
此外它豐富的株型、葉色、花序與質樸自然的氣質,既為城市園林增加了獨特的美感與趣味,又符合現代人渴望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除了以上用途外,狼尾草同樣也具有藥用價值,從各家論述的藥性來看都是大同小異,主目赤腫痛、止咳。《四川中藥志》記載:清肺熱,止咳,通經絡,治瘡毒;《全國中草藥彙編》:清肺止咳,涼血明目,可用於肺熱咳嗽,咯血,目赤腫痛,癰腫瘡毒;《中藥大辭典》:明目,散血。治眼目赤痛;《分類草藥性》:治瘡毒,咳嗽,通經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