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130多個村莊的農民靠逮蛐蛐發家,月入四五萬 | 豫記

2021-01-17 手機鳳凰網

蟋蟀,又叫蛐蛐,是秋季河南農田裡最常見的昆蟲,但沒有太多人注意到它的價值。河南延津縣的農民卻不一樣,他們將一隻蛐蛐賣到八千甚至更高的價格,並做成了大產業。全縣130多個村莊70%的農民一到八九月就去逮蛐蛐,一個月掙個四五萬都是小意思。

王又又 | 文

豫記微信號:hnyuji

一隻蛐蛐賣了八千元

延津縣把蛐蛐做成了很賺錢的產業

前不久,有條新聞轟炸了我們編輯部。說是延津縣僧固鄉德士村,6萬群眾集體抓蛐蛐兒,且一隻蛐蛐兒最高賣到了八千元!

「哇噻!真的假的,感覺自己錯過了好幾個億!」一位很有生活的小姐姐看到新聞瞬間驚呼。

對於延津縣僧固鄉人來說,這沒啥值得大驚小怪的。每到八九月份,頂著頭燈,拿著手電筒,揣著挎包,彎著腰尋摸著逮蛐蛐,再尋常不過了。之所以這麼幹,是因為蛐蛐能賣錢,看看那些外地牌照的車,北京的、上海的、山東的,都是收蛐蛐的客商開的。

在當地人眼裡,蛐蛐已不是一種害蟲,而是一種賺錢的產業了。有數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延津縣130多個村子70%以上的農戶都加入了逮蟋蟀大軍,以僧固鄉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為依託,延津縣已有13個蟋蟀交易市場。其中,德士村是「河南第一蟲"交易大市場。在該村,村民一月靠蛐蛐掙個四五萬,小意思。

延津這個地方的蛐蛐有啥主貴的,能這麼賣錢?據說,蛐蛐的成色跟水土和環境都有相當大的關係。土質含鈣量高,蛐蛐的骨架牙齒就更大更結實;氣候溫暖,植被茂密,更適合蛐蛐生存。

大概,延津的水土和環境,特別招蛐蛐喜歡吧。所以,能養出很值錢的蛐蛐來。

什麼樣的蛐蛐最賺錢?

頭大、項粗、翅皺、尾細長、須粗壯的

延津的蛐蛐之所以能夠形成產業化,背後有一個玩蛐蛐的江湖。

蛐蛐的學名叫蟋蟀,是我國三大鳴蟲之一。自古,我國就有玩蛐蛐的傳統。早在北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第一本蟋蟀譜;而北宋的都城開封,至今還有鬥蟋蟀的傳統。

古人玩蛐蛐有三種境界:留意於物、以娛為賭、寓意於物。用大白話說就是:聽聲看形、鬥蛐蛐、修身養性。其中,修身養性是玩蛐蛐的最高境界。

按著套路來,玩蛐蛐一般分「收、養、鬥」三個步驟。收就是去市場買蛐蛐或自己親自到田間地頭逮蛐蛐,延津縣的蛐蛐產業主要環節就是「收」。

收蛐蛐是個技術活,得會挑,知道哪個蛐蛐好。在延津縣的蛐蛐市場,蛐蛐價格從幾元到幾千元不等,你若問人挑什麼樣的蛐蛐最賺錢,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總結起來大體有個相同的標準:頭大、項粗、翅皺、尾細長、須粗壯。總之,看上去要虎虎生威。一般滿足這幾項,蛐蛐就不會差。

但要選到特別心儀的蛐蛐,就不能單靠以上幾條經驗了。很多玩蛐蛐的人,都有「師傅」領進門,或家裡原本就有人愛玩蛐蛐。這些玩家靠與蛐蛐的緣分和常年積累下的眼勁兒,也能找到看起來不是很出眾,但實際上卻很有實力的「潛力股」。

大玩家王世襄曾在其《秋蟲六憶》一文中寫道,曾有位姓白的老先生特別會挑蛐蛐。由於白老先生手裡錢財不甚寬敞,經常在別人挑剩下的蛐蛐裡挑。每次挑上兩三隻,個頭都不大,但經過白先生調教後,這些蛐蛐就算遇上體型大於它們的對手,也不曾吃過敗仗。

住「別墅」、喝雨水、吃套餐、配媳婦

蛐蛐的「七分養」不是那麼簡單

玩蛐蛐的人都知道,蛐蛐是「三分挑,七分養」,挑到心儀的蛐蛐後,要是不會養,一切白瞎。養蛐蛐很講究,為啥說玩蛐蛐的最高境界是修身養性,原因也是在這兒。

一般花鳥魚蟲市場,但凡有賣蛐蛐的,其周圍必配套有賣蛐蛐用品的店。蛐蛐喜歡獨居,喜陰,一般養蛐蛐最基本的配備便是養罐、過籠、水碗、食盤。根據作用不同,養蛐蛐的罐子又分為養罐、叫罐、行罐等,最常見的就是養罐。

養罐相當於蛐蛐的獨棟別墅,裡面置辦有過籠,即蛐蛐的床。並且,蛐蛐吃喝用品是分開的,水碗是水碗,食盤是食盤。

清朝,八旗子弟兵馬入關,後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這些人可以說是把蛐蛐玩到一個極致。單說給蛐蛐置辦的豪宅簡直讓人嘆為觀止!瑪瑙碗、象牙盤,奢侈到極點!除了最常見的瓷飯碗,玉材質的也有。

現代人玩蛐蛐,用的多是瓷材質的飯碗。一是經濟實惠,二來易清潔,食物也不宜變質。

再說蛐蛐的吃喝,規格也是相當之高。蛐蛐是雜食蟲類,玩蛐蛐的人除了會餵蛐蛐新鮮的瓜果時蔬,還會根據蛐蛐的營養需要為其配置糧食餐。配置比例為大豆粉20%、粗麥粉35%、玉米粉20%、脫脂奶粉15%、肝粉5%、乾酵母5%,將以上食物放在容器中研細混合充分攪拌,然後餵給蛐蛐。

蛐蛐喝水更講究,一般喝雨水、井水,就是喝露水那也不稀奇。由於自來管的水裡有漂白劑等化學用品,老玩家都會收集大自然中天然純淨的水給蛐蛐喝。

吃飽喝足,蛐蛐沒事兒就愛在自家豪宅的過籠裡歇著,不愛被打擾,容易受驚嚇。很多玩家會把自己心愛的蛐蛐放在自家居住的屋子裡養,平日餵養蛐蛐,輕手輕腳,為了蛐蛐能更好的適應環境,連電視都不敢開。慢慢的,人的心性都能沉靜下來,偶爾聽聽蛐蛐叫,看它一日日長大,跟照顧孩子一樣,自然就會鍛鍊心性。

當該給蛐蛐置辦的家具房產都置辦齊了,接下來就該給蛐蛐娶媳婦了。

蛐蛐玩家為了不辜負自己心儀的蛐蛐,讓自家蛐蛐把優良基因傳下去,會給自家蛐蛐配一個門當戶對的媳婦。同時,也為接下來的鬥蛐蛐做準備。

鬥蛐蛐的都是雄蛐蛐,鬥之前,玩家會先讓自家雄蛐蛐和雌蛐蛐「啪啪啪」,然後才戰鬥,很多人都搞不懂這是為啥?

其實原因很簡單,蛐蛐世界有三反:雌上雄背;過蛋有力;冷喝水、熱吃食。

這三反說的是蛐蛐的交配和生活習慣。與一般「動物世界」走的路數不同,即雌雄蛐蛐交配時,雌蛐蛐在上雄蛐蛐在下,且越交配雄蛐蛐越有力量。再來便是吃飯喝水,大多數動物都是天熱喜歡喝水,冷了想吃東西,蛐蛐偏不,天冷喝水,天熱吃飯。

有了豪宅,娶了媳婦,就要準備上戰場了。

鬥蛐蛐還得下戰帖、分段位

上了戰場蛐蛐拼死也會戰鬥下去

費那麼大勁兒去挑和養蛐蛐,最終的目的是去鬥蛐蛐。

鬥蛐蛐的局一般會組在秋天,分「前秋」和「中秋」兩個時段。前秋是在立秋前後,天氣尚暖,在院子裡支個八仙桌就能鬥;中秋天氣稍涼,在白露秋分時節,戰場就得移到屋裡。

過去人們講究,賽前先下戰帖。戰帖上寫下時間、地點、下戰帖之人的「字」。如下:

茲定於八月十一日下午二時會鬥秋蟲敬請

光臨勁秋謹定

盆設朝陽門內南小街一七五號旁門

下過戰帖,賽前蛐蛐還要稱重,這跟現代摔跤、拳擊比賽很相似。必須處於同一重量級的蛐蛐才能比賽。這其實是對蛐蛐的一種保護。蛐蛐的壽命很短,其戰鬥生涯更短,蛐蛐但凡輸過一場,都會對其鬥志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因而,必須保證雙方蛐蛐處於同一段位,公平開戰。

過去蛐蛐比賽,由組織者示意開始時,玩家雙方同時在罐子裡倒出自己的寶貝蛐蛐;但如今,往往是由雙方領草員吹響戰鬥的號角。

在一透明的罐子裡,中間有擋板將罐子一分為二,雙方蟋蟀紛紛入場,由各家領草員分別用鼠毛做的探草撥弄自家蛐蛐的牙齒和身體,待激怒自家隊員,等蛐蛐的脾氣上來,再將擋板撤掉,接著就看雙方蛐蛐廝殺了。一般幾分鐘過後,勝負便分。

好的蛐蛐內心十分驕傲,寧願戰死,也不會認輸。蛐蛐畢竟精力有限,一般戰上六七場,精力便會接近極限。有的玩家心疼自家蛐蛐,這個時便會準備給自家蛐蛐「養老」了;但也有人為了輸贏,透支蛐蛐精力的。

鬥蛐蛐,在很多人眼裡,不過是一個樂子。多少弄個彩頭,一盒月餅,一個小禮物,無論輸贏都圖個高興;但也有把它當作賺錢手段的,一局多少錢,成了變相的賭博,這就不好玩了。

歷史上,曾出過著名的蛐蛐宰相賈似道。他出任宰相後,常與群妾伏地爭鬥蟋蟀。最終,因其玩物喪志,將半壁河山斷送給元軍,被後人一直罵。

蛐蛐可以玩,也只是玩玩而已。古代,皇親國戚、遺老遺少都愛玩;現在,北京、開封、上海、天津等地仍有不少人在玩,據說還有全國範圍內的蛐蛐聯賽。但都不要玩跑偏了,還是以修身養性為主的好。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孟津縣有人靠它賺百萬
    孟津縣有人靠它賺百萬) 河南男子靠抓蟲發家,賺一百多萬元,蓋起新房。當地因蟲子聞名全國,有人放棄上萬元高薪回家捉蟲。
  • 山東一隻蛐蛐賣11萬 小小蟲子咋這麼值錢
    而山東最近發生了一件與蛐蛐有關、讓人震驚的事——一位來自天津的商戶在山東寧陽買下了一隻蛐蛐,成交價高達11萬!   據了解,如果是餵雞餵鳥用的沒什麼品種可言的蛐蛐,幾十塊錢能買三五百隻。對他們來說,把握好這兩個月的時間就能賺個四五萬塊錢。寧津縣柴胡店鎮的尤清林抓了30多年的蛐蛐,他說捉蛐蛐靠的是運氣,有的時候百八十畝地裡沒有什麼好蛐蛐,有時候莊稼地裡跑一趟就好多隻,不到一個小時就能賺好幾千塊。   蛐蛐經濟到底有多火?在寧陽縣泗店鎮,短短三四十天的周期,就有超過6億元的資金流動。
  • 孟津縣有人靠抓它賺百萬
    &nbsp&nbsp&nbsp&nbsp河南男子靠抓蟲發家,賺一百多萬元,蓋起新房。當地因蟲子聞名全國,有人放棄上萬元高薪回家捉蟲。&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劉今年60歲,來自上海,和他結伴而行的是他的髮小,他們來到延津,不為別的,只為尋找心中最愛的秋蟲——蛐蛐,今年,已經是他們來延津找蛐蛐的第9個年頭了。
  • 蟋蟀市場出現高價蛐蛐 一隻賣3萬(圖)
    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為逮蟲賣錢,附近村莊不管老人還是孩童,幾乎個個都是行家裡手。用蟲友的話說:他們都是「為蟲瘋狂」之人。訪山東兩個小縣城因蛐蛐名揚四海「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聲多。
  • 數百「蟲老闆」燈光市場收蛐蛐
    本報記者 張曉科 攝      每年進入8月,位於曲阜西北部的姚村鎮便迎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節。作為蛐蛐主產地,姚村的燈光市場聞名全國,每年都有數百計的收購商會集於此。據初步統計,不足兩個月的時間內,在此交易蛐蛐的金額高達千萬元。蛐蛐帶來的豐厚利潤,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捉蛐蛐的大軍之中,也催生了蛐蛐經紀人這一新興職業。
  • 我國「最失落」的村莊,村民曾靠旅遊業發家,現在名聲掃地無人去
    據了解,這個當地的村民更是靠旅遊業一年賺70多萬。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少了原先的淳樸和氛圍,迎面而來的是一股商業化氣息。當地的人們對旅遊業帶來的利益蒙蔽了雙眼,開始盲目收費,當地的食品價格提高好多,而且單獨看一些景點還要額外收費,即使自己開車也不能上山,必須乘坐他們的大巴,而且費用也很高。
  • 蛐蛐的秘密:生命力僅百天的蟲子何以被把玩近千年
    撬子手是蛐蛐捕手的職業稱謂。在蟲季,外出打工的青壯年會像春節返鄉一樣,請假回家抓蛐蛐兒。  8月8日是約定俗成開始抓蟲的日子,聽上去充滿好彩頭。  他們趟遍了村莊附近的田地,又組成車隊,向十幾公裡甚至上百裡外的玉米地進發。裹著水綠色的迷彩服,撬子手的武器是頭頂的礦燈、手裡的網罩和腰間的竹筒。  男人們黃昏時出發。
  • 敘詭筆記|蛐蛐:立秋之後的「千年鬥局」
    鬥蛐蛐  視覺中國 資料圖兒時我曾經長期住在位於虎坊橋的姥姥家,立秋一過,舅舅們就拿著手電筒,帶我翻牆根兒逮蛐蛐。那時城南破爛得不行,尤其萬明路後邊那一溜胡同裡,到處是搖搖欲墜的磚房,完全無法想像這裡在民國時曾經是大名鼎鼎的「城南遊藝園」之所在。
  • 老北京什麼時候興起鬥蛐蛐的?玩家不是一般人
    蛐蛐,學名叫蟋蟀,又名促織。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善鳴,好鬥。因為一聽到蛐蛐叫喚就知道是入秋了,天氣將逐漸變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禦寒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不知是誰先發現的,雄性蛐蛐爭鬥起來挺好玩兒的,於是就把它們逮回來,令其爭鬥、觀其勝負,以博一樂。白露、秋分、寒露,正是玩蛐蛐的時節。「勇戰三秋」,就指的是這三個節氣。
  • 海南農民發現了72座海底村莊,如今為何卻諱莫如深?
    就拿我國來說,在某一年我國海南的農民就發現了海底藏有許多村莊。這些村莊還保留著人們生存的遺蹟,但如今這些農民卻對發現這些村莊的經歷諱莫如深。眾所周知,海南原來是一個孤島,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當地居民只能靠捕魚為生。因此大多人都信奉海神,他們認為海神居住在海底,如果祭拜海神,海神就會保護他們,賜予他們豐衣足食。也許是對於海神的敬畏,這些農民不再提起當年的事情。
  • 農村菜園裡的「害蟲」,如今成了四大名菜之一,農民靠它致富發家
    對於農民來說,最怕的就是莊稼地裡出現各種害蟲,但實際上這些害蟲卻一直都除不盡,每年都會有一大波的病蟲害問題出現。不管是在果蔬的種植中還是在糧食的生長上,都會有一定的害蟲侵擾。但其實有一些害蟲已經走上了大家的餐桌上,深受城裡人的喜愛。
  • 「蛐蛐」賭場,賭前給蛐蛐洗澡按摩「找對象」
    10月20日晚,民警獲得線索,廠房附近又有人開始巡視,顯然賭局又開始了。公安武清分局王慶坨派出所會同打擊犯罪偵查支隊、特警支隊等相關部門組成行動隊實施抓捕。晚上8點,行動開始前,民警將廠房及周邊的平面、立體地形方位圖勾畫得清清楚楚,指揮人員「排兵布陣」。如何避開望風人員,快速衝入二樓,控制局面,是此次行動的關鍵。
  • 黎叔|壁虎蛐蛐與蜚蠊目
    直到有一天,這哥們兒和我同齡的弟弟,從院牆下一堆煤球裡逮了只大土鱉,在手上翻來扒去玩膩了,扔地上便一腳踩下去,踩出來一攤灰白粘稠的液體,我立刻有了生理反應,胃中物差點兒嘔出來。從那以後,我告別把玩蟲子的童年,對包括但不限於土鱉,蟑螂,潮蟲這些蜚蠊科動物,有了種特殊的恐懼。
  • 直通北京︱延津農民在麥田裡與人大代表視頻:今年又是大豐收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亞偉 通訊員 崔興輝 申延峰5月26日,距離麥收還有約一周時間。延津縣塔鋪街道辦事處大柳樹村萬畝優質麥田裡,一臺自動噴灌機的噴頭正伸出160米長架在地尾澆灌「麥黃水」。李元智是延津縣延壽合作社負責人,也是大柳樹村土生土長的農民。自2008年成立合作社搞「五統一」(統一供種、施肥、管理、收穫、銷售)種植優質小麥後,他目前已流轉2200畝土地。去年,李元智又通過延津縣供銷社為農服務中心託管了8685畝土地。為農服務中心為貧困戶免費提供種子、農藥,還提供了包括30名貧困戶在內的56個工作崗位。
  • 小蛐蛐「叫」來八方客,曲阜姚村鎮「蟋蟀經濟」真紅火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康巖立秋到,蛐蛐叫。一年一度的 「蛐蛐季」——曲阜市姚村百姓的「黃金季節」,雖說暑氣未消,但難擋姚村鎮百姓捉蛐蛐、賣蛐蛐的熱情,蟋蟀聲裡數鈔票的日子又來了。連日來,姚村鎮的蟋蟀交易日漸火爆起來。
  • 偏僻小村靠魔術發家:村口常有老人掏出牌比劃切磋
    每年大年初二,回鄉過年的演藝團接連開拔,大黃莊及周邊鄉鎮的2800臺舞臺演藝車駛向全國,他們會出現在市縣、鄉鎮,甚至村莊的文化廣場。物流供貨緊隨其後,春節那1個月能賣出平時3個月的貨。  詢問大黃莊的中通物流,負責人楊軍峰給出這麼一組對比數據:一個普通縣城每天發貨量不過60多噸,而在大黃莊,他一家物流每天就發貨40噸左右,穩居中通公司河南第一,第二名不出意外在省會鄭州。
  • 濟南蛐蛐名聲在外 身價高漲一隻能賣六百元/圖
    60歲的吳九龍用一根青草不時地挑動蛐蛐的頭,被撓的蛐蛐立即露出大牙張開翅膀擺出迎戰的姿勢,吳九龍這時會細緻觀察蛐蛐的牙齒以及是否好鬥等指標,由此判斷出它是不是一隻好蛐蛐。  「這根青草我們玩家叫『蛐蛐胡』,用它一撓蛐蛐就癢了。」吳九龍每年都會挑一些蛐蛐和好友對戰,蛐蛐好鬥,鬥蛐蛐也就成了他退休生活的一大消遣。
  • 科學網—聽蟈蟈 鬥蛐蛐
    夏日的夜晚,如果你湊近草叢去聽一聽,就能聽到蟲鳴,而且可能不只一種蟲鳴,其中就有蟈蟈和蛐蛐。 蟈蟈屬於昆蟲綱螽斯科,是一種短翅的鳴蟲。蟈蟈的體色是綠色或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像蝗蟲。不過二者也比較好區分,蟈蟈的翅膀比身體短,會鳴叫;蝗蟲的翅膀比身體長,不會鳴叫。蟈蟈的鳴叫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前翅的摩擦。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蟈蟈都會鳴叫,只有雄性的才可以。
  •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出高身價!靠蟋蟀產業給全縣帶來6億年產值
    據村民回憶,寧陽縣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元。網友評論:「會不會分不清是誰的了?」蟋蟀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