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又叫蛐蛐,是秋季河南農田裡最常見的昆蟲,但沒有太多人注意到它的價值。河南延津縣的農民卻不一樣,他們將一隻蛐蛐賣到八千甚至更高的價格,並做成了大產業。全縣130多個村莊70%的農民一到八九月就去逮蛐蛐,一個月掙個四五萬都是小意思。
王又又 | 文
豫記微信號:hnyuji
一隻蛐蛐賣了八千元
延津縣把蛐蛐做成了很賺錢的產業
前不久,有條新聞轟炸了我們編輯部。說是延津縣僧固鄉德士村,6萬群眾集體抓蛐蛐兒,且一隻蛐蛐兒最高賣到了八千元!
「哇噻!真的假的,感覺自己錯過了好幾個億!」一位很有生活的小姐姐看到新聞瞬間驚呼。
對於延津縣僧固鄉人來說,這沒啥值得大驚小怪的。每到八九月份,頂著頭燈,拿著手電筒,揣著挎包,彎著腰尋摸著逮蛐蛐,再尋常不過了。之所以這麼幹,是因為蛐蛐能賣錢,看看那些外地牌照的車,北京的、上海的、山東的,都是收蛐蛐的客商開的。
在當地人眼裡,蛐蛐已不是一種害蟲,而是一種賺錢的產業了。有數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延津縣130多個村子70%以上的農戶都加入了逮蟋蟀大軍,以僧固鄉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為依託,延津縣已有13個蟋蟀交易市場。其中,德士村是「河南第一蟲"交易大市場。在該村,村民一月靠蛐蛐掙個四五萬,小意思。
延津這個地方的蛐蛐有啥主貴的,能這麼賣錢?據說,蛐蛐的成色跟水土和環境都有相當大的關係。土質含鈣量高,蛐蛐的骨架牙齒就更大更結實;氣候溫暖,植被茂密,更適合蛐蛐生存。
大概,延津的水土和環境,特別招蛐蛐喜歡吧。所以,能養出很值錢的蛐蛐來。
什麼樣的蛐蛐最賺錢?
頭大、項粗、翅皺、尾細長、須粗壯的
延津的蛐蛐之所以能夠形成產業化,背後有一個玩蛐蛐的江湖。
蛐蛐的學名叫蟋蟀,是我國三大鳴蟲之一。自古,我國就有玩蛐蛐的傳統。早在北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第一本蟋蟀譜;而北宋的都城開封,至今還有鬥蟋蟀的傳統。
古人玩蛐蛐有三種境界:留意於物、以娛為賭、寓意於物。用大白話說就是:聽聲看形、鬥蛐蛐、修身養性。其中,修身養性是玩蛐蛐的最高境界。
按著套路來,玩蛐蛐一般分「收、養、鬥」三個步驟。收就是去市場買蛐蛐或自己親自到田間地頭逮蛐蛐,延津縣的蛐蛐產業主要環節就是「收」。
收蛐蛐是個技術活,得會挑,知道哪個蛐蛐好。在延津縣的蛐蛐市場,蛐蛐價格從幾元到幾千元不等,你若問人挑什麼樣的蛐蛐最賺錢,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總結起來大體有個相同的標準:頭大、項粗、翅皺、尾細長、須粗壯。總之,看上去要虎虎生威。一般滿足這幾項,蛐蛐就不會差。
但要選到特別心儀的蛐蛐,就不能單靠以上幾條經驗了。很多玩蛐蛐的人,都有「師傅」領進門,或家裡原本就有人愛玩蛐蛐。這些玩家靠與蛐蛐的緣分和常年積累下的眼勁兒,也能找到看起來不是很出眾,但實際上卻很有實力的「潛力股」。
大玩家王世襄曾在其《秋蟲六憶》一文中寫道,曾有位姓白的老先生特別會挑蛐蛐。由於白老先生手裡錢財不甚寬敞,經常在別人挑剩下的蛐蛐裡挑。每次挑上兩三隻,個頭都不大,但經過白先生調教後,這些蛐蛐就算遇上體型大於它們的對手,也不曾吃過敗仗。
住「別墅」、喝雨水、吃套餐、配媳婦
蛐蛐的「七分養」不是那麼簡單
玩蛐蛐的人都知道,蛐蛐是「三分挑,七分養」,挑到心儀的蛐蛐後,要是不會養,一切白瞎。養蛐蛐很講究,為啥說玩蛐蛐的最高境界是修身養性,原因也是在這兒。
一般花鳥魚蟲市場,但凡有賣蛐蛐的,其周圍必配套有賣蛐蛐用品的店。蛐蛐喜歡獨居,喜陰,一般養蛐蛐最基本的配備便是養罐、過籠、水碗、食盤。根據作用不同,養蛐蛐的罐子又分為養罐、叫罐、行罐等,最常見的就是養罐。
養罐相當於蛐蛐的獨棟別墅,裡面置辦有過籠,即蛐蛐的床。並且,蛐蛐吃喝用品是分開的,水碗是水碗,食盤是食盤。
清朝,八旗子弟兵馬入關,後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這些人可以說是把蛐蛐玩到一個極致。單說給蛐蛐置辦的豪宅簡直讓人嘆為觀止!瑪瑙碗、象牙盤,奢侈到極點!除了最常見的瓷飯碗,玉材質的也有。
現代人玩蛐蛐,用的多是瓷材質的飯碗。一是經濟實惠,二來易清潔,食物也不宜變質。
再說蛐蛐的吃喝,規格也是相當之高。蛐蛐是雜食蟲類,玩蛐蛐的人除了會餵蛐蛐新鮮的瓜果時蔬,還會根據蛐蛐的營養需要為其配置糧食餐。配置比例為大豆粉20%、粗麥粉35%、玉米粉20%、脫脂奶粉15%、肝粉5%、乾酵母5%,將以上食物放在容器中研細混合充分攪拌,然後餵給蛐蛐。
蛐蛐喝水更講究,一般喝雨水、井水,就是喝露水那也不稀奇。由於自來管的水裡有漂白劑等化學用品,老玩家都會收集大自然中天然純淨的水給蛐蛐喝。
吃飽喝足,蛐蛐沒事兒就愛在自家豪宅的過籠裡歇著,不愛被打擾,容易受驚嚇。很多玩家會把自己心愛的蛐蛐放在自家居住的屋子裡養,平日餵養蛐蛐,輕手輕腳,為了蛐蛐能更好的適應環境,連電視都不敢開。慢慢的,人的心性都能沉靜下來,偶爾聽聽蛐蛐叫,看它一日日長大,跟照顧孩子一樣,自然就會鍛鍊心性。
當該給蛐蛐置辦的家具房產都置辦齊了,接下來就該給蛐蛐娶媳婦了。
蛐蛐玩家為了不辜負自己心儀的蛐蛐,讓自家蛐蛐把優良基因傳下去,會給自家蛐蛐配一個門當戶對的媳婦。同時,也為接下來的鬥蛐蛐做準備。
鬥蛐蛐的都是雄蛐蛐,鬥之前,玩家會先讓自家雄蛐蛐和雌蛐蛐「啪啪啪」,然後才戰鬥,很多人都搞不懂這是為啥?
其實原因很簡單,蛐蛐世界有三反:雌上雄背;過蛋有力;冷喝水、熱吃食。
這三反說的是蛐蛐的交配和生活習慣。與一般「動物世界」走的路數不同,即雌雄蛐蛐交配時,雌蛐蛐在上雄蛐蛐在下,且越交配雄蛐蛐越有力量。再來便是吃飯喝水,大多數動物都是天熱喜歡喝水,冷了想吃東西,蛐蛐偏不,天冷喝水,天熱吃飯。
有了豪宅,娶了媳婦,就要準備上戰場了。
鬥蛐蛐還得下戰帖、分段位
上了戰場蛐蛐拼死也會戰鬥下去
費那麼大勁兒去挑和養蛐蛐,最終的目的是去鬥蛐蛐。
鬥蛐蛐的局一般會組在秋天,分「前秋」和「中秋」兩個時段。前秋是在立秋前後,天氣尚暖,在院子裡支個八仙桌就能鬥;中秋天氣稍涼,在白露秋分時節,戰場就得移到屋裡。
過去人們講究,賽前先下戰帖。戰帖上寫下時間、地點、下戰帖之人的「字」。如下:
茲定於八月十一日下午二時會鬥秋蟲敬請
光臨勁秋謹定
盆設朝陽門內南小街一七五號旁門
下過戰帖,賽前蛐蛐還要稱重,這跟現代摔跤、拳擊比賽很相似。必須處於同一重量級的蛐蛐才能比賽。這其實是對蛐蛐的一種保護。蛐蛐的壽命很短,其戰鬥生涯更短,蛐蛐但凡輸過一場,都會對其鬥志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因而,必須保證雙方蛐蛐處於同一段位,公平開戰。
過去蛐蛐比賽,由組織者示意開始時,玩家雙方同時在罐子裡倒出自己的寶貝蛐蛐;但如今,往往是由雙方領草員吹響戰鬥的號角。
在一透明的罐子裡,中間有擋板將罐子一分為二,雙方蟋蟀紛紛入場,由各家領草員分別用鼠毛做的探草撥弄自家蛐蛐的牙齒和身體,待激怒自家隊員,等蛐蛐的脾氣上來,再將擋板撤掉,接著就看雙方蛐蛐廝殺了。一般幾分鐘過後,勝負便分。
好的蛐蛐內心十分驕傲,寧願戰死,也不會認輸。蛐蛐畢竟精力有限,一般戰上六七場,精力便會接近極限。有的玩家心疼自家蛐蛐,這個時便會準備給自家蛐蛐「養老」了;但也有人為了輸贏,透支蛐蛐精力的。
鬥蛐蛐,在很多人眼裡,不過是一個樂子。多少弄個彩頭,一盒月餅,一個小禮物,無論輸贏都圖個高興;但也有把它當作賺錢手段的,一局多少錢,成了變相的賭博,這就不好玩了。
歷史上,曾出過著名的蛐蛐宰相賈似道。他出任宰相後,常與群妾伏地爭鬥蟋蟀。最終,因其玩物喪志,將半壁河山斷送給元軍,被後人一直罵。
蛐蛐可以玩,也只是玩玩而已。古代,皇親國戚、遺老遺少都愛玩;現在,北京、開封、上海、天津等地仍有不少人在玩,據說還有全國範圍內的蛐蛐聯賽。但都不要玩跑偏了,還是以修身養性為主的好。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