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市場出現高價蛐蛐 一隻賣3萬(圖)

2020-11-30 騰訊網

[摘要]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一些地方將鬥蟲當成一種賭博。

激烈廝殺後,敗者一命嗚呼

這幾天,蟲友「三秋主人」有些忙,為了物色到心儀的蟋蟀,他驅車千裡從合肥趕到「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山東寧津縣,每天凌晨三四點起床,到附近的蟋蟀市場和農戶家中「淘蟲」。

三秋主人說,這裡的蟋蟀市場一般5~6點開市,8~9點結束。偌大的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蟲友。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為逮蟲賣錢,附近村莊不管老人還是孩童,幾乎個個都是行家裡手。用蟲友的話說:他們都是「為蟲瘋狂」之人。

山東兩個小縣城因蛐蛐名揚四海

「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聲多。 」在蟋蟀聲聲漫吟輕唱中,涼風四起。愛蟲之人,又打點行囊,向著每年都要去的山東寧津、寧陽等蟋蟀產地進發。三秋主人就是其中一位,因為童年的美好記憶,作為上班族的他仍對蟋蟀情有獨鍾。

他告訴記者,自己玩蟲近20年了,每年這個時候,他們便成群結隊趕赴蛐蛐產地,經常在當地一住就是十幾二十天。為了「淘蟲」方便,有時就住在村民家。以前當地很窮,村民家連電風扇都沒有,有的蟲友還專門從合肥帶空調去安裝。不過,現在那裡因為蟋蟀,幾乎家家戶戶都蓋上了洋樓,空調、熱水器一應俱全。

三秋主人說,山東寧津縣被譽為「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那裡的蟋蟀頭大、腿大、皮色好,因為較乾旱,蟋蟀具有過硬的體質和頑強的鬥性,倍受蟲友青睞。

一隻蛐蛐數百元好的動輒兩三萬

「這個不錯,三千我收了! 」「不行,至少四千! 」「算了,我們各讓一步,三千五! 」望著心儀的蟲子到手,一位蟲友一臉興奮。三秋主人說,雖然說蟲子價格一年比一年高,但今年因為遭遇乾旱,蟲子量少,價格更是飆升得厲害。 「雖然市場上幾元到幾十元的蟲子都有,但稍微好些的少則幾百,多則上千,遇到品相好、打鬥性強的紅牙和白牙,兩三萬一只是常有的事。 」三秋主人說,所以每次他們到山東,少則幾萬,多則花費十幾萬。

如何評價一隻蟋蟀的好壞?三秋主人說,首先要看它的頭,頭要大,顏色要正;其次是眼要有神;再次是牙齒要幹亮。民間有「五不選」之說:戰須短而細不選;翅色油滑不選;背空、肋細、腰硬不選;扁薄竄溜不選;色不正不選。說白了就是要選擇健壯、威猛、健康、靈活、色正的蟋蟀。 「玩多了,真正的好貨色,我們一看就知道。 」三秋主人強調:「我們說的都是野生的,如果是人工飼養的,長得再好看也不管用。 」所以很多時候,真正的蟋蟀市場不允許人工飼養的品種入場。

鬥蛐蛐按重量級相差一毫都不行

買蛐蛐,是鬥蛐蛐的第一步。買蛐蛐的時間都在白露前,白露後的蛐蛐,因喝了露水,身體和牙齒開始發酥,戰鬥力銳減,所以白露前,全國各地的蟲友紛紛打道回府。先養上一段時間,到9月20前後才開始鬥。

「飼養過程非常講究,以往是餵沒有一點農殘的玉米,現在是專門調配的飼料。為了提高它們的鬥性,經常夜裡還得起床放雌蟲進去和它們交配。這樣大概持續一周時間,到秋分時節,鬥蛐蛐才正式開始。 」三秋主人說,與人們拳擊、摔跤比賽差不多,鬥蛐蛐也分重量等級。鬥之前,要把蛐蛐放在專門的電子秤上稱,體重相差一毫都不鬥。主人都不希望精心養護的「愛將」有一次戰敗記錄,一隻好蛐蛐只要戰敗一次,從此就喪失了鬥志。

蛐蛐比賽不僅有專門的「鬥盆」作為戰場,還有專人擔任裁判。賽場上鴉雀無聲,大家的眼睛都盯著賽盆裡的蛐蛐。有的勇猛、有的狡猾、有的會迂迴戰、有的瘋狂咬,你來我往,有進有退,有時兩蟲糾纏撕咬在一起,猶如摔跤場上的勇士。

合肥蟲友上萬人有些卻玩變了味

玩蟲20多年的「空谷上人」告訴記者,鬥蛐蛐起源於唐代,宋代盛行。空谷上人說,自己小時候就經常和小夥伴們逮蛐蛐、鬥蛐蛐,後來每年秋分時節,便和蟲友們一起出門抓蛐蛐。肥西的花崗、廬江的白湖等地都是產蛐蛐的地方。不過這些蛐蛐和山東的蛐蛐相比,不管品相還是鬥性,都相差不少。

三秋主人說:「我們鬥蛐蛐和現在很多人賭博不同,我們就是玩樂。月餅、酒菜都是我們的彩頭。誰輸了請喝頓酒,尤其是中秋夜,幾個蟲友相邀一起,鬥輸的奉上幾塊月餅,大家坐在月下,喝茶、賞月、品月餅,很有古代文人的風範。 」

空谷上人說,現在合肥的蟲友少說也有上萬人,除了小部分是娛樂外,很多人都玩變了味,將鬥蟲當成一種賭博。合肥還算好的,上海、北京等地每年都有因鬥蛐蛐賭博被抓的新聞見諸報端。

關於蛐蛐你知多少

蟋蟀又名促織,中國北方俗名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地喇叭。因為一聽見蛐蛐叫就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冬天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另外,蛐蛐一般8月15日前後出土,11月20左右結束,壽命只有100天左右,所以又有「百日蟲」之稱。蟋蟀的分布地域極廣,黃河以南各省更多。近幾年,山東的寧津和寧陽頗負盛名。每年捕蟲時節,全國各地數萬人湧向該地。

相關焦點

  • 山東「蟋蟀」經濟:寧陽縣今年最貴蛐蛐賣了11萬
    據當地人稱,參與捕蟲的人家,每年這個把月光靠抓蟲賣蟲就有數萬元的收入,所以外出打工的人,會「季節性遷移」返回家鄉,加入捕蟲大軍。因為鬥蟲的巨大需求,蛐蛐身價連年攀升。今年在寧陽市場上最貴的一隻,據稱被天津商戶買走,價格是11萬元。被商人買走的蟋蟀會被人工養殖一段時日,而後流向全國各地,在一個個圓柱形小瓷罐中開始它們的「角鬥士」生涯。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在德州寧津當地有個這樣的說法:抓兩個月的蟋蟀可以讓千家萬戶致富,個頭大、戰鬥力強的蟋蟀更是可能賣出上千甚至上萬元。每年處暑之後,上千外地客商齊聚蟋蟀產地寧津,在蟋蟀的江湖裡你來我往,你爭我鬥。如今,寧津市場已經接近尾聲。據說,今年最貴的一隻蟋蟀賣出萬元高價。
  • 山東一隻蛐蛐賣11萬 小小蟲子咋這麼值錢
    (原標題:山東一隻蛐蛐賣11萬 小小蟲子咋這麼值錢)
  • 山東寧陽蛐蛐身價連年攀升 今年最貴的賣了11萬
    錢報記者趕赴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當地出產全國最有名的蛐蛐  從苞米地到交易市場,短短個把月,這裡蛐蛐交易規模超過6億元  寧陽今年最貴的蛐蛐,賣了11萬  本報特派記者 陳偉斌 實習生 楊媛媛 文/攝 發自山東寧陽
  •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出高身價!靠蟋蟀產業給全縣帶來6億年產值
    為了助力「蟲經濟」,寧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舉辦「鬥蟋比賽」,規範蟋蟀資源的開發。今年受疫情影響,寧陽蟋蟀在網絡上的銷售,逐漸成了「主力軍」。據村民回憶,寧陽縣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元。網友評論:「會不會分不清是誰的了?」蟋蟀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
  • 濟源多地蟋蟀泛濫成災 網友:吃碗米線跳碗裡
    濟源泛濫的蟋蟀□記者郭長秀通訊員李書磊文圖(除了新聞圖片,其他為資料圖)報社濟源訊8月24日下午,濟源網友「相融共生」向記者發帖爆料稱,濟源的蟋蟀泛濫了,在濟源市承留鎮的金馬焦化有限公司附近拿掃把一會兒能掃一堆
  • 蛐蛐的秘密:生命力僅百天的蟲子何以被把玩近千年
    這一數字,接近寧陽縣82萬總人口的八分之一。  寧陽縣鄉飲鄉小孔家村外的一個十字路口,形成了中國著名的蟋蟀交易市場——黑風口。  當年,遠道而來的蟲客為了看到第一手蛐蛐,半夜坐著小馬扎,在路口攔截抓蟲的農民。四周都是溝,天黑風大,起名叫「黑風口」。  許敬晴是村裡的85後,從他記事起,村裡就出現了拿著大哥大來收蟲的上海人。
  • 山東小夥靠捉蟋蟀,10年買兩套房!最貴一隻賣了1萬2!網友:哎,我的...
    山東小夥靠捉蟋蟀,10年買兩套房!最貴一隻賣了1萬2!>多的時候一晚能抓100多隻蟋蟀少的時候能抓二三十隻最貴的一隻賣了1.2萬元>這名男子叫侯成慶河南延津人捉蟋蟀已經10年了最貴的一隻賣了七八千
  • 神評論|一隻蛐蛐比我還值錢-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四川洪水中最溫暖的大手【四川洪水中最溫暖的大手: 這才是值得大家追劇的星,滿滿的正能量】>>>查看詳情近日,四川多地迎來新一輪強降雨,青衣江、岷江等31條江河出現超警超保水位◇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
  • 小蛐蛐「叫」來八方客,曲阜姚村鎮「蟋蟀經濟」真紅火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康巖立秋到,蛐蛐叫。一年一度的 「蛐蛐季」——曲阜市姚村百姓的「黃金季節」,雖說暑氣未消,但難擋姚村鎮百姓捉蛐蛐、賣蛐蛐的熱情,蟋蟀聲裡數鈔票的日子又來了。連日來,姚村鎮的蟋蟀交易日漸火爆起來。
  • 濟南蛐蛐名聲在外 身價高漲一隻能賣六百元/圖
    玩家用"蛐蛐胡"逗蛐蛐  一隻小小的蛐蛐,竟能賣到幾百元。入秋以後,省城濟南的蛐蛐交易又開始火了起來。個頭大,非常善戰,其實濟南的蛐蛐也挺有名,不少外地玩家專程來濟南挑蛐蛐。不過在玩家們看來,由於建高樓,打農藥,現在的蛐蛐越來越少了。  小蛐蛐,身價高一隻賣到600元  一場秋雨之後,天氣漸漸轉涼。在英雄山文化市場,蛐蛐玩家們開始行動起來,挨個攤點搜尋中意的蛐蛐。一個白色的瓷罐上蓋一塊圓形的鐵片,再綁上一根細細的橡皮筋,好鬥的蛐蛐就這麼被困在了裡面。  「好蛐蛐簡單點說得頭大、脖子粗、腿長。」
  • 一種常見的「昆蟲」,竟帶動了6億經濟,一隻賣到了11萬的天價
    而這些蟲客在這座縣城中的吃、穿、住、行、購物、娛樂等等方面的消費,都會為這個縣城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有消息稱一年這些消費能夠給全縣帶來6億元左右的年產值,而且據當地的居民說,這些年來有一隻身價最高的蟋蟀被賣到了11萬元的天價。
  • 延津130多個村莊的農民靠逮蛐蛐發家,月入四五萬 | 豫記
    蟋蟀,又叫蛐蛐,是秋季河南農田裡最常見的昆蟲,但沒有太多人注意到它的價值。河南延津縣的農民卻不一樣,他們將一隻蛐蛐賣到八千甚至更高的價格,並做成了大產業。全縣130多個村莊70%的農民一到八九月就去逮蛐蛐,一個月掙個四五萬都是小意思。
  • 古代的蛐蛐經濟催生出的傳統職業人!
    在古時,中國民間捉蟋蟀,訓蟋蟀,賣蟋蟀為生的人,被稱為螺戶,又被稱為操蟲手。在過去的封建社會中,有錢有閒的富貴人,會在白露前後鬥蛐蛐為戲樂,並能夠插花賭博,鬥蛐蛐被有錢人認為是一種風雅的遊戲,是為花鳥魚蟲之中的蟲字。在《紅樓夢》中,賈府的少爺賈璉就整日以遛鳥鬥蛐蛐為樂。無論是真風雅還是附庸風雅,都需要花高價購買高品質的蛐蛐。
  • 鬥蟲大賽下月開戰 臨清最貴的蟋蟀賣到9000元
    然而,如果讓你花9000元錢去購買一隻蟋蟀,你會不會覺得這是天方夜譚?  事實上,每年月份牌翻到立秋,就是各路玩家深入田頭收蟋蟀的時候。尤其是泰安寧陽的蟋蟀市場,時下正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數萬名蟋蟀愛好者前往。  相比寧陽「蟲經濟」的產業規模,聊城市的蟋蟀經濟便顯得有些不溫不火,但即便如此,目前,臨清市蟋蟀交易的最高成交價,還是達到了9000元。
  • 三毛錢的蟋蟀賣一萬元 - 東方網
    「蟋蟀這蟲子別看它小,沒有價!得看是什麼貨色,誰來買。」有人因為這小蟲一夜暴富,有人為它傾家蕩產。上海「拔蟲」高手如是說——有報載,山東寧陽蟲王的一隻蟋蟀在澳門被炒到了17萬元。近日,記者更驚聞上海的蟋蟀市場同樣火爆,一隻進價三毛錢的蟋蟀最終以一萬元的高價出手,更有人家藏「寶」蟲,開出了18000元的天價。為此,記者這個外行來到了「玩蟲一族」裡看熱鬧。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
  • 介紹幾種蛐蛐,給想要玩蛐蛐的人,這些事情你要知道!
    介紹幾種蛐蛐,給想要玩蛐蛐的人,這些事情你要知道!鬥蛐蛐是什麼信託大家都不陌生,但在全國陋習模的地方卻也實在不多,且應大局部集中在北方。但南方也並不是沒有,全國最大的比賽之一就在上海,擁有相稱成熟並且完滿的市場。吃瓜群眾對什麼感樂趣?自然是什麼樣的蛐蛐咬起來厲害,這故事可就長了。
  • 數百「蟲老闆」燈光市場收蛐蛐
    作為蛐蛐主產地,姚村的燈光市場聞名全國,每年都有數百計的收購商會集於此。據初步統計,不足兩個月的時間內,在此交易蛐蛐的金額高達千萬元。蛐蛐帶來的豐厚利潤,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捉蛐蛐的大軍之中,也催生了蛐蛐經紀人這一新興職業。
  • 昆蟲界的「音樂家」,野外已經很少見了,市場上要賣80元一隻
    說起會叫的蟲子大家肯定都會想到蟈蟈、蛐蛐等,這些都是北方的鳴蟲,咱們今天來說說這種南方地區特有的鳴蟲,它們的聲音非常優雅堪稱是昆蟲界的「音樂家」,不過現在野外已經很難見到了。這種鳴蟲就是「竹蛉」,別名有中華樹蟋、臺灣樹蟋、印度樹蟋等,此蟲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廣東、海南、福建、江蘇等省區,是一種南方非常著名的鳴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