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樓市境況趨好的現實中,9000元錢,可以在不少樓盤買到兩個平方米的住宅,即便是家用大件家電,也可以置辦上三兩件。
然而,如果讓你花9000元錢去購買一隻蟋蟀,你會不會覺得這是天方夜譚?
事實上,每年月份牌翻到立秋,就是各路玩家深入田頭收蟋蟀的時候。尤其是泰安寧陽的蟋蟀市場,時下正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數萬名蟋蟀愛好者前往。
相比寧陽「蟲經濟」的產業規模,聊城市的蟋蟀經濟便顯得有些不溫不火,但即便如此,目前,臨清市蟋蟀交易的最高成交價,還是達到了9000元。
雖然這距離該市蟋蟀歷史最高成交價6.5萬元少了許多,但也足以讓聊城不少玩家羨慕不已。
當然,相比這樣一隻小蟲帶來的經濟收益,更多的玩家還是期待下月底,在臨清舉行的蟋蟀大賽。對於他們而言,養兵千日,就為等待那關鍵的用兵一時。
蟋蟀愛好者
以蟲會友找樂子
或許大多數人都有所不知,古有說法中的「花鳥魚蟲」之樂,其中的「蟲」指的就是蟋蟀。
史料記載,我國養鬥蟋與鳴蟲始於唐朝天寶年間,南宋為蓄養鳴蟲鬥蟋蟀最著名的時代。這時蓄養鳴蟲鬥蟋的用具已由金銀竹板籠發展到萬盆泥罐。
南宋宰相賈似道更是編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專著《促織經》。
明清兩代,是中國蟲文化、鬥蟋史中的鼎盛時期。到了清代,鬥蟋更加興旺,從宮廷到民間,從城市到窮鄉僻壤,從帝王將相、社會名流雅士到學堂兒童,養蟋者千千萬萬。
有業內人士介紹說,聊城蟋蟀市場中,以臨清蟋蟀文化在全國最具盛名。
臨清捉蟋蟀、鬥蟋蟀的文化起源於宋朝,興於明清。如今,臨清蟋蟀已經從民間的以蟲會友純娛樂活動發展成為蟋蟀圈子的經濟活動。每年,臨清都能迎來來自天津、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等地的收蟲人,集中在臨清收蟋蟀。
而連續十年的臨清蟋蟀大賽更是每年聚集數百名玩家到此,據了解,預計於今年9月底舉行的臨清鬥蟋蟀友誼大賽,將於9月24日開始報名,保守估計,今年的賽事將可以吸引50餘名玩家參賽,屆時參賽蟋蟀將達到200餘只。
19日,聊城市蟋蟀文化協會會長郭勇介紹說,蟋蟀生性孤僻,一般情況下都是獨立生活,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
假如將兩隻雄蟋蟀放在一個空盒子裡,然後用一根細枝刺激它們的口須,鼓舞它們衝向敵手。很快地,兩隻蟋蟀便豎翅鳴叫,蹬腿鼓翼,然後張開大口互相對咬,扭打在一起,其激烈程度,決不亞於古代兩國交戰時最慘烈的肉搏。最後,敗者無聲地逃逸,勝者則高豎雙翅,傲然地大聲長鳴,十分得意。
而對於眾多蟋蟀玩家,郭勇分析認為,他們基本都是居於城市之中、四五十歲的成功人士,平時都有自己的事業和工作,大多人愛好蟋蟀只是以蟲會友,給自己的生活尋求一個樂趣。
專業捉蟲手
一月收入上萬元
這段時間,冠縣甘官屯鄉鎮幾條公路上,每天早晨5點多,都擺放著幾十張桌子在收蟋蟀,這些從全國各地來的玩家,一般會住在鎮上和附近村裡,業內人士都知道,這個時節正是捉蟋蟀的好時候。
郭勇說,這幾年冠縣當地的專業捉蟲人越來越多,但是他們大多以捉蟲銷售為主,很少有人自己去養、去鬥。
而在聊城市區,愛好蟋蟀的人有數十人,但有能力識別好壞並專業捉蟲的僅有20餘人,不像臨清和冠縣,目前,當地專業「撬子手」已經有千餘人了。
市區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捉蟲人表示,每年7月底至8月初,可以捕捉「大棚蟲」,地點一般在莘縣、陽穀、冠縣和茌平附近(蔬菜大棚較多),此蟲特點是出土早,個頭較大,兼有溫室蟲和野生蟲的特性,量少但善於爭鬥,並和「白蟲」(人工養殖的蟋蟀)鬥多佔上風。
等到8月25日以後,便可以逐漸捕捉到地蟲,而業內人士也都知道,侯營、許營、北楊集、鬥虎屯,還有冠縣甘官屯鄉後王二寨村,均時常可以捕捉到大蟲。
該人士同時透露,臨清蟋蟀協會有個規模較大的蟋蟀市場,這個季節,每天早晨5點前有個早市,全國各地前來收蟲的人將聚集於此,交易火爆。
這個市場中的銷售方一般是散戶,每人手中有5—8隻待售。並且,臨清專業「撬子手」一般組團操作,每個團隊中6—10人左右。
這個團隊之中,往往會有個負責人,該人一般是經驗多,抓蟲技術嫻熟,看蟲眼力比較高,他負責掌握蟲的質量,手中掌握有固定客戶資源,交易一般都在家中完成。
他每晚集合人員包車去四處抓蟲,早晨回來,所有抓的蟲先由該負責人過目。然後團隊中人員開始自由銷售、餵養、比蟲,一直到9月後將近10月,將精選出的蟋蟀直接送往各城市固定客戶手中。
郭勇說,目前以上幾個市場上蟋蟀價格不等,價格高的有200元、300元、1000元、2000元、5000元、7000元甚至上萬元,當然,也有價格低的從2元到20元不等。
有業內人士估算說,目前聊城市場上的專業捉蟲人,僅僅在8月到9月間,每人僅靠捉蟲就能獲利兩三萬,而最少的也能賺個五六千元。
「奇寵」當道
小蟋蟀賣大價錢
在如今「奇寵」當道的年代裡,生命周期僅為100天的蟋蟀,作為一種寵物也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
而幾乎每一個蟋蟀玩家,都知道泰安寧陽泗店鎮的蟋蟀市場,這個市場每年都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數萬名,甚至十幾萬名的蟋蟀愛好者。
對此,郭勇說,這個說法一點都不誇張,在業內,有著「江北第一蟲」美譽的泗店蟋蟀以個頭大、性情烈、鬥性強的特性深受蟋蟀愛好者們的青睞。
每年的這個時候,如果在百度鍵入「寧陽」,彈出最多的就是當地蟋蟀市場的諸多報導。有消息說,寧陽縣泗店鎮共有人口約4.2萬,立秋前後,百分之八九十的農民開始從事蟋蟀捕捉和交易活動。兩個多月時間裡,泗店鎮農民戶均增收萬餘元,僅蟋蟀交易額就達1億多元。
不得不承認,在這個「奇寵」當道的時代,靠一隻小小的蟋蟀來增收上萬元,依然會讓人感覺到不可思議。
事實上,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在寧陽,就是這樣一隻蟋蟀,卻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由鬥蟋蟀衍生出的各類器具價格不斷攀升,而由蟋蟀市場帶來的餐飲、住宿收入,也是多的讓人不敢想像。
19日,在郭勇的蟋蟀罐存放處採訪時,一位來自濰坊的玩家,趁來聊出差的機會,聯繫到郭勇,表示對他在網上銷售的蟋蟀和蟋蟀罐頗感興趣,最終輾轉找到此處,挑選了幾隻自己看中的蟋蟀。
從2004年開始,郭勇開始在網上銷售活體蟋蟀,這些蟋蟀都是他從專業捉蟲人手中購得,然後再在個人網店中銷售給全國各地的玩家。
郭勇說,當時他應該是全國首個發快遞寄送活體蟋蟀的人,十年過去,再在淘寶網上搜索,店鋪不計其數,而活體蟋蟀快遞包郵,也成了太過平常的事情。
郭勇說,他收購的蟋蟀成本不高,因此,因為本身也喜歡此物,並不打算以此來贏利,本著以蟲會友的目的,他銷售的價格都不算高,最精品的蟋蟀要價也是在千元左右。
相比郭勇的「保守」,臨清蟋蟀市場今年最高每隻9000元的價格,的確讓人咋舌。
事實上,這還不算曆年來臨清蟋蟀市場賣出的最高價,據臨清市蟋蟀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臨清一隻蟋蟀賣出了4萬元的高價,而在2011年,更是有蟋蟀賣出了6.5萬元的高價。
郭勇說,儘管蟋蟀可以按照品級來估計,但事實上並沒有標準的市場價位,但其身價逐年攀升確實是近年來的趨勢。
■相關連結
寧陽蟲源幾近枯竭 聊城市場備受關注
郭勇說,大約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以山東泰安寧陽為代表的「北方蟲」成為玩家們的新寵。這是因為北方蟲個子更大更兇,時常成為鬥蟲的贏家,因此大批玩家湧入山東搜集。
一位上海的蟋蟀資深玩家曾回憶說,「我們當年剛去(寧陽)的時候,當地連路都沒有,馬車拉到田邊,然後當地人去抓蟋蟀給我們看。十多年後,當地人蓋樓房、開小汽車、修路,全都是蟋蟀帶來的收益。」
當然,在蟋蟀給寧陽當地人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經過十多年的「抓捕」,當地的蟋蟀資源也在逐步枯竭。
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從銷售蟋蟀中獲取巨大利益的專業捉足人,開始向周邊地市聚攏,其中,聊城,就是他們關注的市場之一。
郭勇說,總體而言,聊城蛐蛐體型普遍較小,但身體比較硬,顏色深的也比較多,頭普遍大一些。
對於蟋蟀的生活習性而言,聊城今年的天氣情況還較好,相比全國各地的特殊天氣,聊城天氣還算平穩,雨水不多,目前沒有大澇大旱,四季分明,這對蟋蟀的成長而言,是非常有利的氣候因素。
(記者 趙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