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傳統文化的基因庫 傳統村落保護困局如何破?

2020-11-25 中國文明網

  道路越來越難走,景色卻越來越美。在城鎮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很多傳統村落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它們卻因為「養在深閨」得以保持原有的面貌。日前,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等7部門聯合公布了第四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將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西胡林村、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六街村等1598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作為承載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記憶的傳統村落,究竟應該怎樣認識?保護傳統村落面臨哪些主要挑戰?保護傳統村落過程中,如何滿足村民改善生活的需求?

  傳統村落保護面臨三大問題

  目前,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已經公布四批,總數量達到4153個。在住建部總經濟師趙暉看來,這應該是一個歷史性事件。

  說起傳統村落,它是與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大不相同的另一類遺產,是一種生活生產中的遺產,同時又包含著傳統的生產和生活。中國傳統村落是指那些在民國以前建村,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

  中國城市科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方明說,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工作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這是繼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之後一項新的保護工作,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和內容,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個重大貢獻。

  「就算我們選出五千個,也才不到總數量的千分之二。」方明表示,只有具有一定的數量,才能惠及更多地區、更多社會領域,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實際上,很多傳統村落已經遭到徹底且不可逆轉的毀壞。

  「傳統村落保護做得好的不太多,問題也很突出。」趙暉說,主要的問題有三個:自然衰敗和損毀現象嚴重,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貧困仍然是主要問題。

  他表示,針對這些問題,首先要採取搶救性措施,啟動瀕危傳統村落保護專項行動,實行掛牌保護;其次要加強管理和指導,減少建設性破壞,將傳統村落保護的責任義務納入鄉村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再者要促進村落經濟發展,提高收入,穩定生活,制定綜合性支持政策。

  鄉村是傳統文化的基因庫

  為什麼要保護傳統村落,究竟要保護什麼,這是在探索怎麼保護之前必須回答的問題。

  日前,在「第三屆全國村鎮規劃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第二屆田園建築研討會」上,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田園建築優秀實例名單,共有46項鄉村建築入選。趙暉表示,這些優秀實例將在建築藝術創作性、宜居性、創新性、鄉土文化傳承和社會經濟公益效益等方面形成良好示範作用。

  方明認為,就風貌特徵而言,傳統村落最為原真、完整,最能集中反映我國燦爛悠久的農耕文明;從全世界角度來看,中國傳統村落的內涵和種類最為豐富多彩;從全國角度來看,相比數量有限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街區,傳統村落是規模最大且屬於活態傳承著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方明說,正確認知傳統村落價值,在目前的形勢下尤為重要。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中華文明的核心內容是農耕文明,而真正承載、體現和反映中華農耕文明精髓和內涵的,就是現在還依然倖存的那些傳統村落。未來中華文明及建築文化的復興應該去傳統村落裡取經,因為那裡有中華文明及文化的基因。

  不可否認,當前很多鄉村出現了萎縮、凋敝的情況。但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看來,鄉村不會因為快速城鎮化而消亡,隨著中國進入城鎮化高級階段,大家對空間的需求、文化的追求更加多元,鄉村的價值比以往更加重要。

  村民享受現代化成果的權利應該尊重

  是保留鄉村的古樸還是要現代化生活設施的便利,對於居住在古村落的村民來說,似乎是一對不可調解的矛盾。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穆鈞專注於保護和完善傳統生土建築多年,但在他手中「復活」的這些頗具中國傳統韻味的生土建築,在當地村民那裡卻時常遭遇尷尬。「當地村民經常會問,這房子弄得真不錯,啥時候貼瓷磚啊?」穆鈞認為,這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問,其實凸顯著保護傳統與當地村民需求之間的鴻溝。

  矛盾可解嗎?趙暉說,相對來講,傳統村落在貧困地區分布多一些,特別是在雲貴的地方比較突出,它們的經濟發展確實是一個大問題。這些貧困地區要從根本上迅速致富不太現實,如果方法不對,可能還會引起破壞。

  他認為,核心解決方法有兩個:一是政府必須加大支持。既然傳統村落是國家的財富,政府就應該拿出資金,而且要拿出較大的資金和技術力量給予支持;二是要積極引導它們利用已有資源,不搞大規模建設,而是搞類似日本「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一村一品」發展模式不是靠大規模的導入性產業,而是挖掘本地的優勢。當然,在產業發展政策上,各部門的產業支持政策也要結合到傳統村落保護中。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已發展到一定階段,跟直面城鎮化浪潮一樣,接受現代化洗禮是誰都無法逃避的,生活在傳統村落中的村民當然擁有享受現代化成果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的確應該得到尊重。」方明說。(記者 邱玥 陳恆)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格局研究
    【內容提要】 傳統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的重要載體。具有較強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旅遊價值,在反映傳統文化遺產方面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運用空間分析法,對全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徵、空間自相關性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 崇州市五個村落入選成都市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
    近期,成都市住建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旅局、市財政局等5個部門公布了成都市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我市元通鎮清溪村濮家灣、榿泉鎮靈通村陳灣林盤、三江鎮仁和村幹家船林、崇平鎮明珠社區菩堂院落和全興村習風堂等5個村落入選傳統村落名錄。
  • 活態存在的傳統村落 招遠市張星鎮段家窪村
    水母網8月7日訊(記者 洪濤 通訊員 劉曉陽)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寶貴遺產。    近日,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公示了第五批山東省傳統村落。煙臺14個村落入選,其中,招遠市張星鎮宅科村、段家窪村位列其中,擬命名為第五批山東省傳統村落。
  • 深化「千萬工程」 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傳統村落」與「美麗鄉村」和諧共榮,營造「天人合一」的宜居環境  傳統村落保存相對完好的地區,往往也是農村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可以說是美麗鄉村建設最大的短板、最好的抓手和最亮的樣板。
  • 成都最新一批傳統村落,每一個都是周末打卡好去處!
    成都市農耕歷史久遠,在傳統農耕生產生活方式下,自發形成了眾多傳統村落,至今尚有部分遺存。這些保留下來的村落從歷史中一路走來,不僅承載了重要的歷史價值,更散發著獨特的人文魅力。日前,第二批成都市傳統村落名錄出爐,此次一共有12個村落入選。 這意味著,正全力塑造「世界旅遊名城」城市品牌的成都,又將新添一批網紅打卡地。
  • 馮智明:南嶺民族走廊傳統村落的多維空間實踐及其演化
    馮智明:南嶺民族走廊傳統村落的多維空間實踐及其演化 ——以瑤族傳統村落為例 2018年12月11日 08:55 來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作者:馮智明 字號 關鍵詞:文化;景觀;風水;儀式;瑤族村落;傳統村落;
  • 華為的「鴻蒙」到底是什麼:來自傳統文化的「基因庫」——神話
    作為早期中國文明最重要的載體之一,神話是傳統文化的「基因庫」,是中華文明的優秀代表。西學東漸百年,幾代學者為中國神話學新學科的發展不懈努力。他表示,《薩滿之聲》代表的傳統先於文字,至少是地球上幾萬年傳統,「進入文字以後都是小傳統,就是比甲骨文更早的神話傳統,通過神話學考古學的文物結合找出脈絡。按照出土文獻看到口傳和非遺。」這本書於去年12月完成翻譯,把兩種文化中的5000年前的鳥人形象解讀成最早的鴻蒙原形。
  • 來「網紅」村落打卡!崇州5林盤入選第二批成都傳統村落
    據成都全搜索報導,日前,成都發布了《關於公布第二批成都市傳統村落名錄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包括崇州市元通鎮清溪村濮家灣在內的12個村落列入第二批成都市傳統村落名錄。 其中,崇州有5個林盤村落從成都市22個申報點位中脫穎而出,最終入選,崇州也是此次入選村落最多的區市縣。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今天,我們應如何發揮好這些傳統節日背後的人文價值,從而更好得在傳統節日中感受文化自信?
  • 成都傳統村落旅遊資源開發的SWOT分析和市場需求分析
    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民族農耕文明和傳統文化的精華,蘊藏著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資源和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資源。近年來,傳統村落以其獨特淳樸的人文自然景觀和恬靜閒適的生活方式正逐步成為人們主要的旅遊休閒目的地,同時其發展也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
  • 洪江市龍船塘瑤鄉四個村獲評「中國傳統村落」
    12月22日,從洪江市龍船塘瑤族鄉傳來好消息:該鄉黃家村、白龍村、翁朗溪村、小熟坪村列入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被授予由住建部監製的」中國傳統村落「牌匾。「這榮譽來之不易啊!」黃家村村支書激動地說道。據悉,在未來3至5年裡,該市將加大保護建設,使中國傳統村落的文化建築保護、基礎設施水平、宜居人文環境方面得到明顯改善。四個「中國傳統村落」在龍船塘瑤族鄉安家落戶,將成為該鄉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有利於老百姓理解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底蘊、文化價值,增強中國傳統村落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一條太行掛壁公路帶火傳統古村落遊
    因其奇險風貌,這條公路成為周邊市民的「網紅」打卡地,更是帶火了傳統古村落遊。沙河市柴關鄉傳統古村落聚集,全鄉有9個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近年來,在全域旅遊視角下,沙河市加強了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交通部門建設了新三川貫通公路,將西部的柴關川、蟬房川、孔莊川打通,把原本分散的王硇村、綠水池村等古村落「串珠成鏈」,打通了群眾靠綠水青山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 《寧波傳統村落田野調查》入選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傳統村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寧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原主席,寧波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民間文藝、民俗學,長期從事文藝創作、地方文學研究和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2015年始,在馮驥才先生指導下,組織近百位地方文化工作者成立團隊,對寧波市18個國家級傳統村落進行全方位的田野調查,形成了目前全國最全面的區域性傳統村落民間文化檔案材料,成為傳統村落搶救、保護和後續發展的有效的客觀依據。2016年被寧波市列為文化創新團隊予以重點扶持。
  • 多國留學生住進金華古村落 感受中國傳統建築魅力
    這些明清古建築,因受徽派建築風格的影響,每座古建築的門面上都鑲嵌著數以千計的磚雕,古磚雕工藝之精美,古建築保護之完整,常令人嘆為觀止。  10月13日,第二季「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在寺平村啟幕。
  • 貴州省安順市深挖鄉愁文化 聚力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
    作為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區的安順市,各個傳統村落之間的文化風俗和生活習俗因地理環境限制,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具有各自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比如當地苗族群眾喜歡依山而住,布依族群眾喜愛傍水而居等,形成了安順鄉愁文化豐富多元、體系自律、界限明晰的重要特徵,截止2020年,安順市共有67個村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鄉村文化的雙重邏輯與振興路徑
    從表層看,雙重邏輯及其各自困局的形成來源於微觀的文化生態,但從深層來看並不止於此,鄉村文化雙重邏輯的生成本質上根植於現代治理的轉型過程。  傳統治理向現代治理的轉型過程也是中國現代化之路的全面探索過程。「後發外生型現代化的國家主導與規劃所導致的傳統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改變及兩者的新互動結構是形塑村莊特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變量,這就決定了『國家與社會』研究框架的生命力和運用範圍的廣泛性。」
  • 沉浸式夜遊不是城市的專利,傳統村落亦美不勝收!深圳光語數字
    在浙江省的西北部,有一座漸成網紅「打卡地」的傳統村落——安吉蔓塘裡。這座一直以竹子和白茶而聞名的村落,如今,正以「文創燈光」的夜遊新面貌吸引各地遊客前來觀賞遊玩。安吉蔓塘裡村「大地之光藝術公社」項目是集全息燈光秀、傳統文化展示、鄉村集市經濟等業態為一體的鄉村沉浸式旅遊綜合體,以創意燈光的新點子「點亮」振興之路,打造鄉村「沉浸式夜遊」新典範,蔓塘裡一舉成為「夜遊勝地」。
  • 安順:建檔案修村志 深挖鄉愁文化 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
    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的精髓和中華民族的根基,是一個區域內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與紐帶,根植於傳統村落中的鄉愁文化則是城市精神文明的組成構件,亦是城市魅力之關鍵。長期以來,安順市高度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工作,以制定出臺《安順市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的實施意見》為統攬,以建立傳統村落鄉愁文化「一檔一庫」為抓手,實施了一批保護項目,健全了一套傳統村落檔案管理機制,嚴格遵循《安順市傳統村落檔案管理試行辦法》相關要求,充分發揮檔案存檔留憑、資政育人的作用,有力保障了傳統村落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力爭到2021年,實現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和鄉鎮佔比達
  • 為未來的人類建立文化基因庫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商業文化的衝擊,這些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文化,正在急遽地消失。    然而,臺灣的《漢聲》雜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一直致力於搶救、保護和發揚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到目前為止,他們搶救了數十種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出版了雜誌140多期,每一期都是一冊厚厚的書,內容涉及民間文化、民間生活、民間信仰、民間藝術等若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