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格局研究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其它類刊】

  【列印】 【保存】

  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格局研究

  劉大均/胡靜/陳君子/許賢棠

  【專題名稱】地理

  【專 題 號】K9

  【複印期號】2014年04期

  【原文出處】《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濟南)2014年4期第157~162頁

  【英文標題】The Stud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作者簡介】劉大均,博士生,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中國旅遊研究院武漢分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旅遊資源與環境、旅遊與區域發展;胡靜,博士,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導,中國旅遊研究院武漢分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旅遊資源與環境、旅遊與區域發展;陳君子,許賢棠,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中國旅遊研究院武漢分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內容提要】 傳統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的重要載體。具有較強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旅遊價值,在反映傳統文化遺產方面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運用空間分析法,對全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徵、空間自相關性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①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密度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核心—邊緣結構較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東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個明顯的集聚區,受地理環境因素影響較大。②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省際差異較為明顯,雲南、貴州2個地區的國家傳統村落數量佔全國傳統村落數量的38%,內蒙古、新疆、西藏、寧夏、遼寧等10個地區的國家傳統村落數量僅佔全國傳統村落數量的3%。此外,全國傳統村落呈南多、北少的空間分布特徵。東、中、西三大地帶差異明顯,西南地區的傳統村落分布最為集中,長江中遊地區次之。③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具有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性,空間分布並非表現出完全的隨機性,而是傳統村落分布規模相似地區在空間上趨於集聚,兩極分化現象明顯。④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呈現出明顯的熱點區—次熱點區—次冷點區—冷點區由南向北的梯度分布格局,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其中,熱點區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冷點區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表現出明顯的南北差異。

  【日 期】2013-09-26

  【關 鍵 詞】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空間自相關/中國

  中圖分類號 K9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04-015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4.021

  傳統村落作為歷史的見證和文化傳承的載體,是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具有較強的歷史、文化、美學、旅遊等價值。傳統村落是指具有一定發展歷史、延存至今、且保留較為完整的鄉村聚落形式,同時也是地域傳統文化、民俗風情的重要載體,在反映傳統文化遺產方面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對傳統村落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國外對傳統村落的相關研究較早,且主要從傳統村落文化[2]、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3]、傳統村落景觀[4,5]等方面開展研究。近年來,國外學者對傳統村落旅遊研究更加重視,且更具深度。如Kastenholz以葡萄牙傳統村落為例,指出社會、情感和象徵維度相關的經驗是影響傳統村落旅遊滿意度的重要因素[6]。Lepp對烏幹達傳統村落居民的旅遊態度進行分析,並認為積極的態度會導致旅遊職業行為[7]。目前國內對傳統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統村落空間形態[8]、傳統村落景觀意象[9]、傳統村落價值評價[10]、傳統村落保護[11-12]、傳統村落旅遊開發及影響[12-14]等方面。總體說來,國內外學者較多地從歷史學、景觀學、建築學、旅遊學等角度對傳統村落開展研究,從地理學的角度對傳統村落進行系統性研究尚顯不足,特別是從宏觀尺度對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特徵及其規律的研究並不多見。鑑於此,本研究運用空間分析方法,對全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進行研究,分析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特徵及其規律,以期為全國傳統村落的合理開發與保護提供參考和借鑑。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1.1.1 全局Moran’s I指數

  全局Moran’s I指數通常用於研究觀測變量在整個研究區域內的空間相關性的總體趨勢以及差異性[15],其公式為:

  1.1.2 局部Moran’s I指數

  局部Moran’s I指數可以用來揭示研究區域內不同空間單元屬性之間的異質性[15-16],其公式為:

  1.1.3 局域關聯指數

  局域關聯指數常用於分析觀測值在局部空間上的集聚程度,可以進一步測度熱點區和冷點區的空間分布[17-18],其公式為:

  1.2 數據來源

  根據《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標準,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2012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第一批國家傳統村落名錄646個,2013年8月上述三部門公布第二批國家傳統村落名錄915個。研究以截止到2013年8月底的1561個國家傳統村落為研究樣本,研究範圍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國家傳統村落的相關資料主要來源於中國傳統村落網(ctv.wodtech.com)以及住房城鄉建設部網(www.mohurd.gov.cn)。研究以1∶400萬全國矢量化圖為底圖,藉助Google Earth獲取1561個國家傳統村落空間屬性,運用ArcGIS 10構建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屬性資料庫,並繪製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圖(見圖1)。

  2 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徵

  2.1 密度分布特徵

  由於受地理環境差異的影響,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密度呈現明顯的差異性。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密度為1.626個/萬,其中,貴州的分布密度最高,其密度為16.577個/萬,雲南、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區的分布密度均在5個/萬以上,而內蒙古、黑龍江、西藏、新疆等地區的分布密度不足0.1個/萬。然而,不同地區內的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密度差異也較為明顯。利用ArcGIS10中的Kernel Density工具對全國傳統村落進行核密度估計,生成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核密度圖。如圖2所示,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存在4個明顯的集聚區,核心—邊緣狀分布格局較為明顯。4個傳統村落集聚區分別為:滇西北地區、黔東南地區、中原地區以及皖南—浙西地區,其中,黔東南地區分布密度最高,分布密度高達35.128-75.613個/萬。此外,滇西北、皖南—浙西地區的傳統村落分布也較為密集,分布密度為11.908-35.127個/萬。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密度在不同的文化區迥然有異,受人口分布影響較大: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區、中原文化區以及東南部吳越文化區的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密度相對較高,是我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主要地區;而西北部遊牧文化區人口分布稀少,傳統村落呈零星分布態勢。與此同時,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密度還受地形地貌因素的影響,橫斷山區、太行山區、東南丘陵、雲貴高原也是傳統村落分布的主要集聚區。

  圖1 中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圖

  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2.2 區域分布特徵

  (1)省際分布特徵。全國傳統村落若在均勻分布狀態下的地理集中指數①為17.96,而實際空間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數為30.95,表明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較為集中,與理想化的均勻分布狀態有較大差異。全國傳統村落主要集中在雲南、貴州、廣東、浙江、江西、福建,僅6個地區的國家傳統村落就有929個,約佔全國傳統村落的60%。其中,國家傳統村落分布最多的是雲南,其次為貴州,這兩個地區的國家傳統村落共有586個,佔全國傳統村落的38%;而內蒙古、海南、新疆、西藏、上海、寧夏、黑龍江、吉林、遼寧等10個地區的國家傳統村落僅43個,所佔比重不到3%,且遼寧尚無國家傳統村落分布。

  圖2 中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核密度圖

  Fig. 2 Kernel densit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2)南北分布特徵。從南北分布來看(北方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山西、陝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青海;南方地區包括江蘇、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西藏),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呈「南多、北少」的空間分布特徵。南方地區有1225個傳統村落,佔全國傳統村落的78%,而北方地區僅有336個國家傳統村落,佔全國傳統村落的22%。

  (3)三大地帶分布特徵。從三大地帶分布來看(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廣西、西藏、青海、新疆、甘肅、陝西、寧夏、內蒙古),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表現出「自西向東」遞減的分布特徵。西部地區有804個傳統村落,佔全國傳統村落的52%,中部地區有406個傳統村落,佔全國傳統村落的26%,東部地區有351個傳統村落,佔全國傳統村落的22%。

  (4)八大分區分布特徵。從全國八大分區來看(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南部沿海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黃河中遊地區包括陝西、山西、河南、內蒙古;長江中遊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西南地區包括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重慶;西北地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呈「由西南、東南向東北、西北」減少的空間分布特徵。西南地區傳統村落分布最為集中,有733個傳統村落,佔全國傳統村落的47%;其次為長江中遊地區,有269個傳統村落,佔全國傳統村落的17%;再次為東部沿海地區,有171個傳統村落,佔全國傳統村落的11%(見圖3)。而東北地區分布最少,僅有5個傳統村落,佔全國傳統村落的0.3%。

  圖3 中國傳統村落在八大地區的空間分布

  Fig.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eight regions in China

  3 傳統村落的空間自相關

  3.1 全局自相關

  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全局Moran’s I估計值為0.2954,正態統計量z值為2.4046。Moran’s I估計值為正,且通過顯著性檢驗(z值大於0.05置信水平臨界值1.96),表明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具有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性,不同地區的傳統村落空間分布並非表現出完全的隨機性,而是存在傳統村落分布規模相似地區在空間上的集聚,即:無論是傳統村落分布較多的地區,還是傳統村落分布較少的地區,在空間上均趨於集聚。從全國傳統村落規模分布的情況來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差異程度較大,規模分布較為分散,呈「兩頭大、中間小」的分布格局,中等規模分布的地區較少,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傳統村落區域分布的兩極分化現象。

  3.2 局部自相關

  由於全局Moran’s I指數只能反映區域空間差異的總體特性,難以反映區域內部之間的空間特性及其關係。因此,本研究運用Moran散點圖和局域關聯指數來進一步分析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局部空間特徵。

  3.2.1 Moran散點圖

  從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Moran散點圖(見圖4)可以看出,全國大多數地區位於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佔全國地區的77%,反映出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趨向於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空間正相關。第一象限主要分布有雲南、貴州、福建、廣西、安徽等10個地區,佔全國地區總數的32%,這些地區主要集中在南方,傳統村落分布較多,是傳統村落分布的集聚區;第三象限主要分布有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黑龍江等14個地區,佔全國地區總數的45%,這些地區主要集中在北方,自然環境相對惡劣,人口分布稀疏,從而傳統村落分布較少。位於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地區相對較少,僅佔全國地區總數的23%,集聚特徵並不明顯。其中,第二象限主要分布有西藏、湖北、海南、重慶、上海等5個地區,佔全國地區總數的16%,這些地區處於傳統村落分布的過渡地帶;第四象限主要分布有山西、河南2個地區,佔全國地區總數的6%,這些地區地處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受傳統文化影響較大,傳統村落分布較為豐富。

  3.2.2 熱點區

  計算出各地區的局域關聯指數,並利用ArcGIS 10中的Jenks最佳自然斷裂法將局部統計值由高到低分成4類(熱點區、次熱點區、次冷點區、冷點區),生成全國傳統村落空間格局的熱點圖(見圖5)。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地帶性,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表現出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與此同時,由於地理環境複雜多樣,傳統村落空間分布也表現出顯著的地域差異性。整體而言,全國傳統村落的熱、冷點區空間分布呈明顯的熱點區—次熱點區—次冷點區—冷點區由南向北的梯度分布格局。其中,以雲南、貴州為中心的核心邊緣結構突出,雲南、貴州是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熱點區。從熱點區與冷點區分布數量來看,熱點區和次熱點區有12個地區,佔全國地區總數的38.7%,冷點區和次冷點區有16個地區,佔全國地區總數的61.3%。其中,熱點區有2個地區,佔全國地區總數的6.5%,冷點區有16個地區,佔全國地區總數的51.6%。綜合反映出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以冷點區為主。從熱點區與冷點區空間分布格局來看,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熱點區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冷點區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表現出明顯的南北差異。

  圖4 中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Moran散點圖

  Fig. 4 Moran scatter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圖5 中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熱點區圖

  Fig. 5 Hot spot area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4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運用空間分析法,對全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證、寬間自相相關性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密度分布特徵:由於受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密度差異顯著。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平均密度為1.626個/萬,然而,不同地區的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密度差異較大。其中,貴州的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密度高達16.577個/萬,而內蒙古、黑龍江、西藏、新疆等地區的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密度不足0.1個/萬。同時,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存在滇西北、黔東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個明顯的集聚區,核心—邊緣結構較為突出,受地理環境的影響較大。

  (2)區域分布特徵: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區域差異較為明顯。從省際差異來看,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較為集中,雲南、貴州2個地區的國家傳統村落佔全國的38%,而內蒙古、新疆、西藏、寧夏、遼寧等10個地區的國家傳統村落僅佔全國的3%;從南北差異來看,全國傳統村落呈南多、北少的空間分布特徵;從地帶差異來看,全國傳統村落在西部地區分布最多,東部地區分布較少;從八大分區差異來看,西南地區的傳統村落分布最為集中,東北地區分布最少。

  (3)空間分布的全局自相關: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具有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性,傳統村落分布表現出規模相似地區在空間上趨於集聚的特性。由於全國傳統村落規模分布較為分散,呈「兩頭大、中間小」的格局,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兩極分化現象。

  (4)空間分布的局部自相關:從Moran散點圖來看,大多數地區位於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位於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地區相對較少,反映出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趨向於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空間正相關;從熱點區分布來看,全國傳統村落分布的熱點區和冷點區在空間上呈明顯的熱點區—次熱點區—次冷點區—冷點區的梯度分布格局,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熱點區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冷點區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表現出明顯的南北差異。其中,雲南、貴州是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熱點區。

  傳統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的重要表現形式,受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傳統村落在空間上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特徵,與此同時,傳統村落的地域特色、文化內涵往往具有相似性、差異性、多樣性。因此,在接下來的研究中,一方面,應進一步突出地形地貌、氣候等地理環境因素對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影響以及人文活動對傳統村落的作用;另一方面,應加強對不同類型、屬性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規律的總結。傳統村落集聚區往往是經濟社會落後區以及生態環境脆弱區,如何將傳統村落的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並協調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也是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所關注的重要內容。

  致謝:感謝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張琪、文捷敏、李一帆碩士研究生在本研究過程中的數據收集。

  注釋:

  ①地理集中指數計算公式為:,G為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數,為i地區的傳統村落分布數,T為傳統村落總數,n為地區總數,G值越大表示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越集中,反之,越分散。

  【參考文獻】

  [1]陳喆,周涵滔.基於自組織理論的傳統村落更新與新民居建設研究[J].建築學報,2012,(4):109-114. [Chen Zhe, Zhou Hantao. A Study on Traditional Village Renewal and New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 (4): 109-114. ]

  [2]Crouch D. Popular Culture and What We Make of the Rural, with a Case Study of Village Allotment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2, 8(3): 229-240.

  [3]Marschalek I. 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ory Local Sustainability Projects in Seven Chinese Villag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 87(2): 226-235.

  [4]Chen B, Nakama Y. A Study on Village Forest Landscape in Small Island Topography in Okinawa, Japan[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0, 9(2): 139-148.

  [5]Yu Y. Landscape Transition of Historic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J].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2013, 2(2): 234-242.

  [6]Kastenholz E, Carneiro M J, Marques C P, et al.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Rural Tourism Experience: the Case of a Historical Village in Portugal[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2,4: 207-214.

  [7]Lepp A.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Bigodi Village, Ugand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3): 876-885.

  [8]陶偉,陳紅葉,林傑勇.句法視角下廣州傳統村落空間形態及認知研究[J].地理學報,2013,68(2):209-218.[Tao Wei, Chen Hongye, Lin Jieyong. Spatial Form and Spatial 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Syntactical View: A Case Study of Xiaozhou Village, Guangzhou[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2): 209-218. ]

  [9]劉沛林,董雙雙.中國古村落景觀的空間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1):31-38.[Liu Peilin, Dong Shuangshuang. Study of Landscape-image of Chinese Ancient Villag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8, 17(1): 31-38. ]

  [10]王雲才,郭煥成,楊麗.北京市郊區傳統村落價值評價及可持續利用模式探討——以北京市門頭溝區傳統村落的調查研究為例[J].地理科學,2006,26(6):735-742.[Wang Yuncai, Guo Huancheng, Yang Li. The Discussion on Eval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of Beijing: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Mentougou District of Beijing[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26(6):735-742. ]

  [11]趙勇,張捷,李娜,等.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評價體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村)為例[J].地理科學,2006,26(4):497-505.[Zhao Yong, Zhang Jie, Li Na, et al. The Study on Conserv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n the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the First Group 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 Towns & Villages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26(4): 497-505. ]

  [12]王雲才,楊麗,郭煥成.北京西部山區傳統村落保護與旅遊開發利用——以門頭溝區為例[J].山地學報,2006,24(4):466-472. [Wang Yuncai, Yang Li, Guo Huancheng. The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Conservation and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s in Western Mountain of Beijing: A Case Study of Mentougou District[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6, 24(4): 466-472. ]

  [13]李萍,王倩,Chris Ryan.旅遊對傳統村落的影響研究以安徽齊雲山為例[J].旅遊學刊,2012,27(4):57-63.[Li Ping, Wang Qian, Chris Ryan. The Impacts of Tourism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Mt. Qiyun, Anhui Province[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4): 57-63. ]

  [14]盧松,陸林,王莉,等.古村落旅遊客流時間分布特徵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為例[J].地理科學,2004,24(2):250-256.[Lu Song, Lu Lin, Wang Li, et al.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Flows to Ancient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Two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Xidi Village and Hongcun Villag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24(2): 250-256. ]

  [15]關偉,朱海飛.基於ESDA的遼寧省縣際經濟差異時空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11):2008-2016.[Guan Wei, Zhu Haifei.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Inter-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ESD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1): 2008-2016. ]

  [16]徐建華.地理建模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Xu Jianhua. Geographic Modeling Method[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

  [17]徐建華.計量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Xu Jianhua. Measurement Geograph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

  [18]靳誠,陸玉麒.基於縣域單元的江蘇省經濟空間格局演化[J].地理學報,2009,64(6):713-723.[Jin Cheng, Lu Yuqi. Evalvement of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at County Level[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6): 713-723. ]

相關焦點

  • 馮智明:南嶺民族走廊傳統村落的多維空間實踐及其演化
    關鍵詞:文化;景觀;風水;儀式;瑤族村落;傳統村落;聚落;信仰;南嶺;物質空間 作者簡介:   [提要]作為中國社會小而精的完整「切片」,村落是涵括物質空間、社會空間和精神空間的複合體。村落多維空間是空間認知、環境感知、營建智慧的外化,也是社會關係、文化信仰、文化邏輯的實踐場域。
  • 來「網紅」村落打卡!崇州5林盤入選第二批成都傳統村落
    據成都全搜索報導,日前,成都發布了《關於公布第二批成都市傳統村落名錄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包括崇州市元通鎮清溪村濮家灣在內的12個村落列入第二批成都市傳統村落名錄。 其中,崇州有5個林盤村落從成都市22個申報點位中脫穎而出,最終入選,崇州也是此次入選村落最多的區市縣。
  • 崇州市五個村落入選成都市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
    近期,成都市住建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旅局、市財政局等5個部門公布了成都市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我市元通鎮清溪村濮家灣、榿泉鎮靈通村陳灣林盤、三江鎮仁和村幹家船林、崇平鎮明珠社區菩堂院落和全興村習風堂等5個村落入選傳統村落名錄。
  • 鄉村是傳統文化的基因庫 傳統村落保護困局如何破?
    在城鎮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很多傳統村落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它們卻因為「養在深閨」得以保持原有的面貌。日前,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等7部門聯合公布了第四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將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西胡林村、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六街村等1598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作為承載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記憶的傳統村落,究竟應該怎樣認識?保護傳統村落面臨哪些主要挑戰?
  • 我國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物種多樣性的大尺度空間格局是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長期以來,生態學家一直試圖確定影響不同生態區域中生物分布和多樣性的環境因素。研究物種豐富度的模式對於理解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和分布至關重要,了解植物豐富度對環境因子的響應情況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
  • 我國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物種多樣性的大尺度空間格局是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長期以來,生態學家一直試圖確定影響不同生態區域中生物分布和多樣性的環境因素。研究物種豐富度的模式對於理解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和分布至關重要,了解植物豐富度對環境因子的響應情況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
  • 多國留學生住進金華古村落 感受中國傳統建築魅力
    多國留學生住進金華古村落 感受中國傳統建築魅力 2015-10-13 17:45:09  10月13日,第二季「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在寺平村啟幕。在接下去的21天的時間裡,洋學生們將體驗一場傳奇而美妙的古村落體驗之旅,其中有體驗園騎行、採制品茶、農耕文化展示、釀酒、書法國畫教學、重陽敬老等多項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建築、民俗風情的魅力。
  • 洪江市龍船塘瑤鄉四個村獲評「中國傳統村落」
    12月22日,從洪江市龍船塘瑤族鄉傳來好消息:該鄉黃家村、白龍村、翁朗溪村、小熟坪村列入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被授予由住建部監製的」中國傳統村落「牌匾。「這榮譽來之不易啊!」黃家村村支書激動地說道。據悉,在未來3至5年裡,該市將加大保護建設,使中國傳統村落的文化建築保護、基礎設施水平、宜居人文環境方面得到明顯改善。四個「中國傳統村落」在龍船塘瑤族鄉安家落戶,將成為該鄉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有利於老百姓理解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底蘊、文化價值,增強中國傳統村落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
  • 《寧波傳統村落田野調查》入選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傳統村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寧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原主席,寧波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民間文藝、民俗學,長期從事文藝創作、地方文學研究和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2015年始,在馮驥才先生指導下,組織近百位地方文化工作者成立團隊,對寧波市18個國家級傳統村落進行全方位的田野調查,形成了目前全國最全面的區域性傳統村落民間文化檔案材料,成為傳統村落搶救、保護和後續發展的有效的客觀依據。2016年被寧波市列為文化創新團隊予以重點扶持。
  • 大尺度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闡明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可為理解森林氮循環過程以及調控氮素供給策略提供支撐。固氮菌群落分布特徵在不同採樣地點和生態系統類型之間有明顯差異。前人針對森林、草地、農田等生態系統的小尺度研究顯示,土壤pH與養分含量是固氮菌群落空間分布的決定性因子,而大尺度(>3000千米)條件下固氮菌分布是否仍受土壤變量主導,目前尚不清楚。
  • 成都最新一批傳統村落,每一個都是周末打卡好去處!
    成都市農耕歷史久遠,在傳統農耕生產生活方式下,自發形成了眾多傳統村落,至今尚有部分遺存。這些保留下來的村落從歷史中一路走來,不僅承載了重要的歷史價值,更散發著獨特的人文魅力。日前,第二批成都市傳統村落名錄出爐,此次一共有12個村落入選。 這意味著,正全力塑造「世界旅遊名城」城市品牌的成都,又將新添一批網紅打卡地。
  • 寒旱所開展北方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與環境因素的關係  中國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乾旱荒漠、半乾旱草原以及半乾旱與半溼潤過渡區的農牧交錯帶,橫跨中國的東北西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在此區域內,存在明顯的水熱梯度,使該區域內生態系統特徵存在很大的空間變異性,揭示這些變異性對於探討乾旱半乾旱陸地生態系統空間格局變化規律、未來變化趨勢,以及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具有一定作用。但目前有關陸地生態系統地上生物量研究大多數側重於森林和典型草地方面,針對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區的植被生物量研究相對薄弱。
  • 活態存在的傳統村落 招遠市張星鎮段家窪村
    水母網8月7日訊(記者 洪濤 通訊員 劉曉陽)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寶貴遺產。    近日,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公示了第五批山東省傳統村落。煙臺14個村落入選,其中,招遠市張星鎮宅科村、段家窪村位列其中,擬命名為第五批山東省傳統村落。
  • 成都傳統村落旅遊資源開發的SWOT分析和市場需求分析
    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民族農耕文明和傳統文化的精華,蘊藏著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資源和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資源。近年來,傳統村落以其獨特淳樸的人文自然景觀和恬靜閒適的生活方式正逐步成為人們主要的旅遊休閒目的地,同時其發展也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
  • 一條太行掛壁公路帶火傳統古村落遊
    因其奇險風貌,這條公路成為周邊市民的「網紅」打卡地,更是帶火了傳統古村落遊。沙河市柴關鄉傳統古村落聚集,全鄉有9個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近年來,在全域旅遊視角下,沙河市加強了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交通部門建設了新三川貫通公路,將西部的柴關川、蟬房川、孔莊川打通,把原本分散的王硇村、綠水池村等古村落「串珠成鏈」,打通了群眾靠綠水青山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之角植物區系和多樣性空間格局研究方面獲進展
    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人員基於《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志》以及在線資料庫等,重新構建了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分布信息資料庫,並對該地區植物區系進行了精細劃分。
  • 方法論意識與中國傳統美學研究
    作為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方法論意識能從宏觀層面導引科研進展的方向。隨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如何研究中國傳統美學、闡釋中華美學精神,使其有效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要求理論工作者在研究路徑、研究視野、研究話語等方面具有一種自覺的學科研究方法論意識。
  • 日本,村落依舊傳統的生活模式,成為環境與社會功能結合的典範
    因為屋頂傾斜的陡坡面使人想起佛教徒禱告時雙手合十的神態,所以叫做合掌村,冬天寒風從中國刮來,挾帶著溼氣吹過日本海,會形成大量的降雪。這些房屋的建築方式,可幫助人們對抗嚴冬多雪以及惡劣環境。除此以外,在一個生產能力受到自然條件嚴重限制的高山地區要生存下來,以互助為基礎的社會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合掌村的演變發展無疑也受到人與人之間強有力的精神紐帶影響。
  • 沉浸式夜遊不是城市的專利,傳統村落亦美不勝收!深圳光語數字
    在浙江省的西北部,有一座漸成網紅「打卡地」的傳統村落——安吉蔓塘裡。這座一直以竹子和白茶而聞名的村落,如今,正以「文創燈光」的夜遊新面貌吸引各地遊客前來觀賞遊玩。安吉蔓塘裡村「大地之光藝術公社」項目是集全息燈光秀、傳統文化展示、鄉村集市經濟等業態為一體的鄉村沉浸式旅遊綜合體,以創意燈光的新點子「點亮」振興之路,打造鄉村「沉浸式夜遊」新典範,蔓塘裡一舉成為「夜遊勝地」。
  • 熱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熱帶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庫,但對其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