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08-21 中科院之聲

物種多樣性的大尺度空間格局是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長期以來,生態學家一直試圖確定影響不同生態區域中生物分布和多樣性的環境因素。研究物種豐富度的模式對於理解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和分布至關重要,了解植物豐富度對環境因子的響應情況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大量研究認為現代氣候是影響物種多樣性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氣候季節性、生境異質性、歷史氣候變化等因子對不同區域和不同生物群的多樣性分布格局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探究不同因子對物種多樣性的相對重要性可以為未來氣候變化下針對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裸子植物發生發展的歷史悠久,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現在約34500萬年前至39500萬年之間的古生代泥盆紀。其廣布於南北半球,尤以北半球分布更為廣泛,從低海拔至高海拔、從低緯度至高緯度幾乎都有分布。裸子植物的科、屬、種數雖遠比被子植物少,但覆蓋面積卻大致相等。在高緯度及高海拔氣候溫涼至寒冷地區,幾乎都是某些裸子植物形成的單純林或組成的混交林,因此,裸子植物分布區往往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富集區、木材主產區。我國有5綱8目11科41屬236種47變種,其中引種栽培1科7屬51種2變種,多為重要的用材樹種,也是纖維、樹脂、單寧等原料樹種,少數種類的枝葉、花粉、種子、根皮等可供藥用。儘管對中國裸子植物的物種豐富度格局已經有許多相關研究,但這些研究所基於的單個變量或假設有限地解釋了物種豐富度的模式。相比較而言,暫未有系統性地整合氣候、異質性以及人為幹擾因素考察裸子植物豐富度的分布格局,並且中國裸子植物特有和非特有物種的豐富度分布格局也暫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過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課題組研究人員將236種裸子植物按照所有種、特有種和非特有種進行劃分,繪製了50×50km2空間解析度的中國裸子植物豐富度格局圖譜,評估了能量-水分、氣候季節性、生境異質性及人為幹擾分別對所有種、特有種和非特有種豐富度分布格局的影響。研究發現,橫斷山區、秦巴山區、臺灣山地是我國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中心,橫斷山區是我國裸子植物特有種豐富度分布的中心,秦巴山區是我國裸子植物特有種豐富度分布的次中心。氣候季節性是驅動我國裸子植物物種豐富度模式最重要的因素。此外,能量-水分是確定所有種和特有種豐富度模式的重要驅動力,而生境異質性是非特有物種豐富度模式重要的驅動力。儘管研究發現我國裸子植物的多樣性分布格局受人為幹擾的影響不明顯,但仍然不能忽視人為幹擾對裸子植物豐富度的影響。這項研究系統地探索了我國裸子植物的物種豐富度空間格局及其驅動力來源,研究結果表明西南山地,尤其是橫斷山區是我國特有裸子植物物種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該研究為理解我國裸子植物物種豐富度模式的驅動因素以及我國裸子植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C0502101)、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2019QZKK03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基礎研究項目(31961133012)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國際學生獎學金(2017UCAS041)資助。研究成果以Energy–water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climate underli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gymnosperm species richness in China為題發表於Ecology and Evolution

圖1.中國裸子植物物種(a)所有種,(b)特有種和(c)非特有種的豐富度空間分布格局。

圖2.中國裸子植物物種豐富度和預測因子的變異分解

圖3.天然針葉林群落

圖4.針葉林分布區景觀

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我國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我國有5綱8目11科41屬236種47變種,其中引種栽培1科7屬51種2變種,多為重要的用材樹種,也是纖維、樹脂、單寧等原料樹種,少數種類的枝葉、花粉、種子、根皮等可供藥用。儘管對中國裸子植物的物種豐富度格局已經有許多相關研究,但這些研究所基於的單個變量或假設有限地解釋了物種豐富度的模式。
  • 成都生物所在尼泊爾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因此,探索物種分布的模式和潛在的機制,進而識別生物多樣性關鍵分布區及其驅動因素,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管理十分重要。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鄰近區域是國際上生物多樣性熱點分布區,複雜的地形和氣候異質性塑造了該區域豐富的植物和動物多樣性。前期研究指出,海拔是決定山區生物豐富度分布格局的決定因素。
  • 「裸子植物——買麻藤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由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武漢植物園、植物研究所,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等10餘家國內外知名院所聯合開展的「裸子植物——買麻藤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 武漢植物園在裸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方面獲進展
    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是我國特有珍稀瀕危植物,屬裸子植物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三尖杉屬(Cephalotaxus)。它在三尖杉屬中的地位特殊,形態、解剖、胚胎發育、孢粉、核型及分子系統學的研究均支持將其獨立成篦子三尖杉組。
  • 古昆蟲與裸子植物存在顯著特異性擬態關係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持續資助下,首都師範大學昆蟲演化與環境變遷重點實驗室的王永傑、史宗岡和任東在昆蟲與植物的協同演化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發現了距今1.65億年的中侏羅世時期昆蟲與當時的裸子植物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特異性擬態關係。近日,該成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在線發表。
  • Biol Direct:裸子植物加氧酶分子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在武漢植物園種群遺傳學學科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王艇研究員指導下,武漢植物園森林博士等人與國外專家Mario A Fares研究員、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蘇應娟教授課題組合作,在裸子植物Rubisco酶(加氧酶)的分子進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Ecology Letters:中國植物多元素地理格局研究獲進展
    來自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研究人員日前完成了一項關於中國植物多元素地理格局及其生態驅動機制的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生態學期刊《生態學快報》(Ecology Letters)上。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方精雲教授,其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林學系,2005年當選為中科院生物學部院士,現為北京大學生態學系教授、*。
  •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2020-04-22 華南植物園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與其他蕨類普遍存在的多倍體現象相反,多倍體在桫欏科植物非常少見,迄今為止只有分布於中國及日本的小黑桫欏報導為四倍體。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研人員合作,整合形態學、細胞學、系統發育和群體基因組學等手段,系統開展了小黑桫欏的物種形成歷史研究,證實小黑桫欏是異源雜交四倍體,其母本是大葉黑桫欏(二倍體),父本是粗齒桫欏(二倍體)。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其中,近63%的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我國西南地區及中南半島是現代蘇鐵科植物兩大分布中心之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 你對杉樹,雪松,裸子植物了解嗎
    種子植物:種子植物是目前地球上佔統治地位的一類植物,這類植物的主要特徵是有花,並有由它發育的種子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25萬餘種。裸子植物裸子植物,顧名思義,是種子外面沒有果皮包著,種子裸露的一類植物。裸子植物在古生代、中生代最盛,但現全世界僅存鐵樹目、銀杏目、松柏目及麻黃目12科近800種。
  • 中國的裸子植物竟然這麼多?
    第四紀冰川時期,由於我國未受北方大陸冰川的覆蓋,因而保存了許多在北半球其他地區早已滅絕的古老的子遺植物,如銀杏、銀杉、水杉、金錢松、水松、柳杉、油杉、鐵杉、筆子三尖杉、黃杉、紅豆杉、穗花杉和粗框等。這些植物都屬於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種子植物中較原始的類群,有胚珠。
  • 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ヽ(≧Д≦)ノ我們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大約是從菌藻植物時代到蕨類植物時代,再到裸子植物時代、被子植物時代,經歷了35億年左右的時間,才逐步發展至今天的多樣性豐富的植物界。簡單的單細胞原核生物,真核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植物演化的總規律可以概括為: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生。
  • 地球上最原始的「活化石」裸子植物,幾乎從恐龍時代存活到了現在
    裸子植物的特性和種類由於複雜和特殊的地形,我國成為裸子植物種類最多、資源尤其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很多裸子植物具有「活化石」之稱,著名的有銀杏、水杉、水松、禿杉、銀杉、紅豆杉等。例如,側柏在暖溫帶除了大面積的人工林外,還有自然分布的天然林,當然天然林地面積已經很少,不經常見到,比如在河北、山西、河南等地有陸續的報導,在其他保護區也發現有大片面積的天然側柏林,分布的地形為懸崖峭壁,坡度在80度以上。有學者發現在密雲水庫的上遊也分布有大片的天然側柏林,地形也為懸崖峭壁,在這樣的地形和這樣貧瘠的土壤上其它喬木樹種很難與其競爭。
  • 種子植物--裸子植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
  • 那些年,我們吃過的「裸子植物」
    後來才知道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容易,因為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還非常有限,不同學科對於物種的定義、分類標準不一致,加上有些極端生境人類無法涉足,對不同類群的研究深度也各有不同,所以等待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出現,可能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 科學家揭示植物地理間斷分布形成可能新機制
    9月7日,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組商輝等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盧金梅等在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雜誌合作發表論文。
  •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和主要分類
    裸子植物是種子植物中較原始的類群。能產生種子,但裸露而無子房包被。,外無子房壁包被,不形成果實,故稱裸子植物。一般常見的裸子植物有蘇鐵,銀杏,松樹,杉樹,柏樹等。俗稱:鐵樹,別名:闢火蕉、鳳尾蕉、鳳尾松、鳳尾草。一說是因其木質密度大,入水即沉,沉重如鐵而得名;另一說因其生長需要大量鐵元素,故而名之。又名鳳尾蕉、避火蕉、鳳尾松,多種植在南方,現廣泛分布於中國、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蘇鐵最為出名的是其開花,被稱之為「鐵樹開花」。
  • 獼猴桃網狀進化與雜交物種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獼猴桃是原產我國的重要經濟果樹植物。除了現代農業生產中廣泛馴化育種利用的中華獼猴桃(Actinidiachinensis var. deliciosa)兩個類群外,獼猴桃屬植物還包括其他50多個物種共計約76個分類單元。該屬植物在我國具有廣泛的地理分布,擁有極高的物種形態多樣性和相關於不同生態氣候環境的適應能力。獼猴桃為雌雄異株多年生藤本植物。
  • 月壤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太空風化的共同作用下,月球表面形成一層廣泛分布、厚約2~15m的月壤。理解月壤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月壤剖面記錄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輻射歷史,以及小行星對月面的撞擊歷史;同時,無論是環繞探測、軟著陸巡視探測,還是採樣返回,所獲得的數據和樣品幾乎全部來自月球表面特別是月壤層。但月球軌道器和月球車的遙感觀測等,基本均未能提供與月壤形成相關的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