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08-31 今日科學

在過去的四十幾億年裡,小行星撞擊產生的粉碎、熔融、粘合和混合等物理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月球表面。在太空風化的共同作用下,月球表面形成一層廣泛分布、厚約2~15m的月壤。理解月壤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月壤剖面記錄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輻射歷史,以及小行星對月面的撞擊歷史;同時,無論是環繞探測、軟著陸巡視探測,還是採樣返回,所獲得的數據和樣品幾乎全部來自月球表面特別是月壤層。但月球軌道器和月球車的遙感觀測等,基本均未能提供與月壤形成相關的直接證據。

2019年1月3日,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成功著陸。「玉兔二號」月球車利用搭載的全景相機、探月雷達、導航相機、避障相機和可見-近紅外成像光譜儀對著陸區進行探測,發現月球表面有許多小隕石坑,多數被細粒月壤覆蓋,石塊很少。在任務的前12個月晝裡,月球車在行駛路徑上觀測到45個以上隨機分布的小坑,它們直徑達幾米,覆蓋有大量碎塊(圖1)。正常的隕石坑基本沒有石塊分布,但這些「碎塊」坑與普通隕石坑明顯不同,科學家指揮月球車對其中一個坑進行詳細探測(圖2)。通過對探測數據研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林紅磊和研究員林楊挺等,獲得關於月球表面過程的重要信息,對月壤的形成過程有了新認識。

根據避障相機數據生成的高程數字模型,其中一個「碎塊」坑的直徑約為2m,深約30cm,坑底部有中央凹陷(圖2)。探測數據表明,坑中的大部分碎塊小於5cm,坑內碎塊與坑外月壤的光譜特徵接近,但與新鮮石塊不同(圖3)。坑內月壤與碎塊也有相似的光譜形狀,表明它們具有類似的組成。在坑的中心,有一簇高反照率且呈現藍綠色調(圖3)的碎塊,可能是玻璃碎片。玻璃碎片與同一坑內的月壤、普通碎塊以及月表石塊光譜明顯不同(圖3c)。玻璃碎片具有不尋常的高反照率,並在~600nm顯示出明顯的反射峰,與撞擊熔融或火山作用產生的玻璃光譜特徵一致。根據阿波羅樣品分析,只有當玻璃含量大於60%時,才能在玻璃/晶體混合物的光譜中觀察到明顯的玻璃特徵。通過與阿波羅號樣品比較(圖3),可認為「玉兔二號」觀測到的高反照率碎片是相當純淨的玻璃。與不同鐵鈦含量的玻璃對比,發現含9.0% FeO和1.0% TiO2的玻璃與月球車觀測到的玻璃光譜反射峰位置最為接近,這與著陸區的低鐵鈦特徵一致(~12.6% FeO,~1.4% TiO2)。

經過研究認為,「碎塊」坑可能是被膠結的月壤團塊砸出的小坑,而非隕石撞擊坑。具體過程為:小行星高速撞擊在厚層月壤上,將月表的巖塊砸碎同時也可將月壤壓實,並通過部分熔融將其膠結起來,形成月壤層內小隕石坑的壁和底;小隕石坑的壁和底是玻璃膠結的月壤團塊,隨後團塊被另一次小行星撞擊並拋射出來,掉落到現在所處的位置,最後碎裂成「碎塊」坑。這一過程,與阿波羅的月壤角礫巖、衝擊熔融月壤角礫巖隕石的巖礦特徵一致。月壤就是在這種反覆撞擊砸細又重新膠結成巖的過程中演化成熟。

研究成果發表在GRL上。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地質地球所重點部署項目等的資助,以及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和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的幫助。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月壤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太空風化的共同作用下,月球表面形成一層廣泛分布、厚約2~15m的月壤。理解月壤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月壤剖面記錄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輻射歷史,以及小行星對月面的撞擊歷史;同時,無論是環繞探測、軟著陸巡視探測,還是採樣返回,所獲得的數據和樣品幾乎全部來自月球表面特別是月壤層。但月球軌道器和月球車的遙感觀測等,基本均未能提供與月壤形成相關的直接證據。
  • 染色質結構形成及DNA複製叉穩定性維持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但是,經過100年的研究,產生組成性異染色質結構的根本機制還沒有被確定。DNA複製是核心生物事件,其發生在染色體上。當DNA複製叉沿著染色體DNA移動並複製、合成DNA時,它會碰到許多內源的DNA複製叉停頓點。這些停頓點的大部分應該是由DNA二級結構導致的。各種DNA重複序列往往能形成多類型的DNA二級結構。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西太平洋是地球上巨型海底火山最密集的區域,但是關於巨型海底火山的形成機制至今存在很大爭議。作為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的沙茨基海隆(Shatsky Rise)就是其中代表,它高約4千米,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體積近700萬立方千米。沙茨基海隆主要由幾座已停止活動的巨型海底火山組成(圖1),其中最大的是大塔穆火山(Tamu Massif)。
  • 華南植物園老齡林固碳時空變異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證實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能夠固碳,但固碳能力強弱、季節動態、年際變異及其這些時空格局的驅動機制有待深入研究。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中心閆俊華研究員等利用西雙版納(熱帶)和鼎湖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數據,分析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差異及其驅動因子,發現亞熱帶老齡林固碳能力是熱帶的2.4倍;熱帶老齡林在乾季是碳匯而溼季是碳源,亞熱帶老齡林乾濕季都是碳匯;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季節動態由呼吸作用驅動(單因子 ),而亞熱帶的季節動態由呼吸和光合作用共同驅動(雙因子);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年際變異都由年降水量驅動,但驅動的機制完全不同
  • 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RNA操作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盧從明研究組日前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2月6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盧從明研究組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發現,PPR-SMR蛋白家族成員SOT1能夠在體外特異且高效地剪切其RNA底物。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研究發現,大量NAC、MYB等類型的轉錄因子構成複雜的網絡,以應答植物體內外各種信號、精準調控次生壁生物合成。然而,迄今為止鑑定到的負調控因子極少。Increase leaf angle1 (ILA1) 是前期報導的調控次生壁形成的Raf-like MAPKKK蛋白,互作蛋白ILA1 interacting protein4 (IIP4) 是其磷酸化底物,生物學功能未知。
  • 著絲粒裝配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國紅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著絲粒裝配調控機制研究方面獲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發育細胞》上。 著絲點蛋白A(CENP-A)是一種組蛋白H3的變體,此前,對CENP-A裝配到著絲粒的動態調控機制研究,學界仍然知之甚少。 科研人員發現,CENP-A的第68位絲氨酸對於CENP-A正確裝配到著絲粒上發揮重要作用。
  •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在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的作用下,TCEP中的氯原子受到電子攻擊而發生脫氯反應,形成二(2-氯乙基)磷酸酯、DCEEP、氯離子、乙烯和乙烷,揭示了新的TCEP降解途徑。研究還系統分析了影響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還原降解TCEP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可以為納米零價鐵和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應用於高水溶性Cl-OPEs汙染環境的實際修復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 進展:外雨帶驅動熱帶氣旋次眼牆形成的機制研究
    過去幾十年,熱帶氣旋的路徑預報取得了長足進展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微生物所在PD-1糖基化修飾與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學界在以PD-1/PD-L1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治療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獲進展。PD-1是一個高度糖基化的免疫分子,腫瘤的發生發展常伴隨糖基化修飾的異常,且PD-1的N-糖基化位點在人群中存在一定多態性。
  • 免疫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對T細胞負調控機制研究和應用方面做出開創性貢獻的美國科學家James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共同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除了抑制型免疫檢查點,T細胞活性還受到激活型免疫檢查點分子的調節。
  • 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機制研究獲進展
    產電微生物如何將有機物代謝產生的電子傳遞到電極上一直以來是MFC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研究鹼性條件下的微生物產電機制對MFC的電能輸出與鹼性廢水的生物處理均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應用與環境微生物中心李大平研究員課題組在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產電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嫦娥探月工程:國科大研究生參與月壤研究工作
    其中,許多中國科學院大學在讀研究生參與了月壤研究工作。24歲的陳朝鵬是中國科學院大學2019級博士研究生,他從小喜歡天文,本科主修化學專業,熟悉掌握了一些地質樣品分析儀器。他說,現在老師指導下學習月壤光譜數據分析工作,主要解決的是著陸區月壤的來源問題。
  • 嫦娥探月工程:國科大研究生參與月壤研究工作
    其中,許多中國科學院大學在讀研究生參與了月壤研究工作。24歲的陳朝鵬是中國科學院大學2019級博士研究生,他從小喜歡天文,本科主修化學專業,熟悉掌握了一些地質樣品分析儀器。他說,現在老師指導下學習月壤光譜數據分析工作,主要解決的是著陸區月壤的來源問題。「月球表面覆蓋於基巖之上的風化物質統稱為月壤,它們一般來自於撞擊、火山或空間高能粒子作用形成的碎屑。」
  •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的碳轉化過程決定農田土壤碳循環特徵及肥力功能,但對該過程中微生物參與策略和代謝周轉驅動機制對碳截獲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研究發現,從細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決定微生物群落對葡萄糖的動態利用特徵。在細菌群落中,隸屬於富營養菌的變形菌門和放線菌門對活性底物的利用能力,顯著高於寡營養菌的酸桿菌門和綠彎菌門。葡萄糖的不斷加入未改變不同營養類型細菌的底物利用策略。
  • 二維無序顆粒體系中玻色峰本質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
  • 科學家在11Be的反應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合作者依託蘭州放射性束流線(RIBLL-1),在3.5倍庫侖位壘能區,開展了中子滴線核11Be在208Pb靶上的彈性散射和破裂反應實驗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對深入理解奇特核結構對於反應機制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滴線區新物理的研究是當前放射性束物理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
  • 合肥研究院在新型熱電材料物理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永勝課題組在理論計算和解釋新型熱電材料(Pyrite型ZnSe2)的物理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研究通過求解聲子和電子玻爾茲曼輸運方程,理論計算發現Pyrite型ZnSe2具有良好的熱電性質;基於對材料中原子成鍵情況和聲子振動性質的分析,解釋其具有低晶格熱導率的物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