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1-01-17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副研究員張錦昌與多國科學家合作,通過詳細分析最新採集的海洋磁測數據,獲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上,題目為Oceanic plateau formation by seafloor spreading implied by Tamu Massif magnetic anomalies(《大塔穆火山磁異常特徵揭示洋底高原形成於海底擴張》)。

  西太平洋是地球上巨型海底火山最密集的區域,但是關於巨型海底火山的形成機制至今存在很大爭議。作為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的沙茨基海隆(Shatsky Rise)就是其中代表,它高約4千米,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體積近700萬立方千米。沙茨基海隆主要由幾座已停止活動的巨型海底火山組成(圖1),其中最大的是大塔穆火山(Tamu Massif)。該火山具有時空分布連續的火山結構、較薄的火山蓋頂沉積、良好的地磁場分布以及成熟的大洋地殼等特徵,同時具有洋中脊三聯點的構造背景,是研究巨型海底火山、洋底高原、海洋大火成巖省等形成機制、驗證地幔柱和板塊成因假說的天然實驗室。

  2013年張錦昌與美國、日本科學家合作,通過分析高解析度主動源地震探測資料、高精度海底地形以及大洋鑽探巖芯數據,發現大塔穆火山是一座單體的、巨型盾狀火山,其寬度和面積堪比目前人類探明的最大火山——火星上的奧林帕斯山。因此研究得出大塔穆火山是地球上最大的單體火山,並且該發現被選為Nature 2013年度十大科學新聞。

  然而研究人員對這座火山是怎樣形成的一直存在疑惑。主流的地幔柱和板塊兩種成因假說都有不少實際觀測證據支持,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矛盾與不符。2015年張錦昌作為聯合首席科學家,繼續與國際科學家合作,共同帶領團隊重返大塔穆火山進行海上調查。航次的首要目的是採集高密度的海洋磁測數據,以精細地重構大塔穆火山的演化歷史並解剖其形成機制。

  經過幾年的科研攻關,2019年研究人員成功繪製出最新、最詳盡的大塔穆火山磁異常圖,並反演出火山內部的磁性結構(圖1)。這次研究發現大塔穆火山具有顯著的條帶狀磁異常特徵,類似于洋中脊,是海底擴張過程的巖漿產物。這個新認識挑戰了之前廣泛接受的地幔柱成因假說,因為大塔穆火山並不是像地幔柱預測那樣由於較短時間內、快速的大面積巖漿噴發而熔巖展現出非線性的磁性結構。相反,儘管大塔穆火山地殼厚度巨大並呈現超低傾角火山盾,但是熔巖噴發始終被約束于洋中脊,不會流出脊中心很遠,進而產生線性、橫向的火山結構。

  這次新的發現表明了大塔穆火山的地表巖漿作用主要受控於海底擴張模式;而考慮到其碩大體量,明顯有別於全球洋盆裡諸多的正常洋中脊。大塔穆火山形態上是盾狀火山,但是表面熔巖沒有大面積、長距離擴散,而且內部結構也不是垂向疊加而成。另外一方面,大塔穆火山構造上是洋中脊模式,但是地殼超厚,而且地殼厚度隨著時間發生巨大變化,說明巖漿供應量極其不穩定。因此,大塔穆火山既不是典型的盾狀火山,也不是典型的洋中脊,也許它是一個混合型的巨型海底火山類型。這種新型的火山能否被重新定義、地球上最大的單體火山這個命名是否仍然準確,有待日後研究進一步查明。

  大塔穆火山研究成果是多國科學家合作的結果。美國休斯頓大學教授Sager是大塔穆火山研究的牽頭科學家,他與張錦昌是2015年海洋磁測調查航次的聯合首席科學家。Sager、長江大學講師黃彥銘、張錦昌為上述成果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成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8YFC03098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06069,41776058,91628301,U1606401)與中科院項目(Y4SL021001,QYZDY-SSW-DQC005)等資助。

  論文連結

 

 

  大塔穆火山及周邊的地形圖與過往已查明的磁異常條帶(上);最新繪製的大塔穆火山磁異常圖(左下)與磁性結構反演(右下)

 

  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對比示意圖,火山脈衝式噴發模式(上)、海底擴張模式(下)。最新研究成果發現該火山具有顯著的條帶狀磁異常特徵,符合海底擴張模式

相關焦點

  •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新聞—科學網
    記者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張錦昌副研究員與多國科學家合作,通過詳細分析最新採集的海洋磁測數據,獲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有多厲害?噴發會造成物種滅絕嗎?
    2013年美國科學家宣布,發現迄今為止世界最大死火山-大塔穆火山,距日本東部1000英裡,位於太平洋海平面以下約2000米深處。據研究推測,約在1.45億年前大塔穆火山逐漸形成開始噴發,約噴發了數百萬年之後逐漸熄滅。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文章摘要太平洋板塊是一個中生代以來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塊,但其起源機制、結構構造、構造演化等始終不清楚。太平洋板塊內部的複雜性更是未受到重視,其內部的大火成巖省、海山鏈、微洋塊、微陸塊及其下部更深層地幔的微幔塊都非常發育,這些複雜板內或板下構造代表的地球動力學含義亟待解決。
  • 太平洋西邊界流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nbsp&nbsp&nbsp&nbsp2016年7月,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了《海洋渦旋與大氣的相互作用對西邊界流的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研究團隊完成。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論文以博士研究生謝明媚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發表在一區top期刊Journal of Climate上。
  • 月壤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太空風化的共同作用下,月球表面形成一層廣泛分布、厚約2~15m的月壤。理解月壤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月壤剖面記錄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輻射歷史,以及小行星對月面的撞擊歷史;同時,無論是環繞探測、軟著陸巡視探測,還是採樣返回,所獲得的數據和樣品幾乎全部來自月球表面特別是月壤層。但月球軌道器和月球車的遙感觀測等,基本均未能提供與月壤形成相關的直接證據。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軌道時間尺度熱帶西太平洋溫躍層變化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國際知名地學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第四紀科學評論》)在線報導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地質過程與環境功能實驗室李鐵剛研究組關於軌道時間尺度熱帶西太平洋溫躍層變化機制的研究成果。
  • 專家: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
    提起火山,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高聳的山,灼熱的巖漿,但是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在哪裡嗎?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在北太平洋的海洋裡。不過它不是全部都在海裡,它在海面上露出了一個小尖角,它在北太平洋上是一個特別不起眼,而且還是個布滿了鳥糞的小島。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在410-660 km深的地幔過渡帶內探測到兩個尖銳且略傾斜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與研究區域的全波形層析成像結果以及深源地震的分布吻合較好,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俯衝的太平洋板片高速體的上界面和下界面(圖2)。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在410-660 km深的地幔過渡帶內探測到兩個尖銳且略傾斜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與研究區域的全波形層析成像結果以及深源地震的分布吻合較好,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俯衝的太平洋板片高速體的上界面和下界面(圖2)。
  •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54,科學出版社)、《中國近海的放射蟲》(譚智源、陳木宏,1999,1-404頁,插圖318幅,附圖版1-14,科學出版社)及與其他合作者完成《南沙群島及鄰近海區晚第四紀的微體生物與環境》(陳木宏、蔡慧梅、塗霞等,1996,1-210頁,海洋出版社)等專著,研究範圍涵蓋了西太平洋中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形成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8月13日發表於《氣候雜誌》。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重大的意義。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中科院海洋所孫虎元研究員首次進行了3000米以深分層海水腐蝕性試驗,獲得西太平洋5000米深度國產X80鋼腐蝕速率的連續觀測數據。廈門大學黃邦欽課題組首次在西太平洋沿赤道斷面獲得了大空間尺度的高解析度、高靈敏度浮遊生物呼吸數據。中科院海洋所郭術津博士首次調查了馬裡亞納海溝鄰近海域固氮藍藻的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
  • 地質地球所月壤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太空風化的共同作用下,月球表面形成一層廣泛分布、厚約2~15m的月壤。理解月壤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月壤剖面記錄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輻射歷史,以及小行星對月面的撞擊歷史;同時,無論是環繞探測、軟著陸巡視探測,還是採樣返回,所獲得的數據和樣品幾乎全部來自月球表面特別是月壤層。但月球軌道器和月球車的遙感觀測等,基本均未能提供與月壤形成相關的直接證據。
  • 中國科大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大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研究獲進展 2018-03-2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團隊和沈延安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首次系統測定了全球二疊-三疊界線的「金釘子」剖面——中國浙江煤山剖面的鋰(Li)同位素組成,並通過動態模型計算,重建了這一重大地質歷史時期海水的Li同位素組成及其變化趨勢。
  • 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計劃立足地球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瞄準西太平洋作為地球系統的窗口所擁有的科學價值和地域優勢,提煉和把握以流體為紐帶的跨圈層動力過程與能量物質循環這一重大科學問題,進行多學科、跨尺度、跨圈層綜合研究,服務於西太平洋氣候、環境、資源及國家安全等重大需求。
  • 日本東京火山爆發,煙霧升8300米,富士山怎麼樣了
    愛旅行的丹叔富士山7月4日,日本小笠原群島的西之島火山爆發火山的形成及種類火山,說白了,就是從地下熔漿狀態的物質及其攜帶的固體碎屑衝出地表後,堆積形成的山體。它和其他普通的山體不一樣的是,火山有一個液態區,裡面裝著巖漿。
  • 科學家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