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新聞—科學網

2021-01-17 科學網

 

記者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張錦昌副研究員與多國科學家合作,通過詳細分析最新採集的海洋磁測數據,獲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Geoscience》上,題目為「Oceanic plateau formation by seafloor spreading implied by Tamu Massif magnetic anomalies(《大塔穆火山磁異常特徵揭示洋底高原形成於海底擴張》)」。

 

西太平洋是地球上巨型海底火山最密集的區域,但是關於巨型海底火山的形成機制至今存在很大爭議。作為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的沙茨基海隆(Shatsky Rise)就是其中代表,它高約4千米,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體積近700萬立方千米。沙茨基海隆主要由幾座已停止活動的巨型海底火山組成(圖一),其中最大的是大塔穆火山(Tamu Massif)。該火山具有時空分布連續的火山結構、較薄的火山蓋頂沉積、良好的地磁場分布以及成熟的大洋地殼等特徵,同時具有洋中脊三聯點的構造背景,是研究巨型海底火山、洋底高原、海洋大火成巖省等形成機制、驗證地幔柱和板塊成因假說的天然實驗室。

 

2013年張錦昌與美國、日本科學家合作,通過分析高解析度主動源地震探測資料、高精度海底地形以及大洋鑽探巖芯數據,發現大塔穆火山是一座單體的、巨型盾狀火山,其寬度和面積堪比目前人類探明的最大火山-火星上的奧林帕斯山。因此研究得出大塔穆火山是地球上最大的單體火山,並且該發現被選為《Nature》2013年度十大科學新聞。

 

然而研究人員對這座火山是怎樣形成一直存在疑惑。主流的地幔柱和板塊兩種成因假說都有不少實際觀測證據支持,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矛盾與不符。2015年張錦昌作為聯合首席科學家,繼續與國際科學家合作,共同帶領團隊重返大塔穆火山進行海上調查。航次的首要目的是採集高密度的海洋磁測數據,以精細地重構大塔穆火山的演化歷史並解剖其形成機制。

 

經過幾年的科研攻關,2019年研究人員成功繪製出最新、最詳盡的大塔穆火山磁異常圖,並反演出火山內部的磁性結構(圖一)。這次研究發現大塔穆火山具有顯著的條帶狀磁異常特徵,類似于洋中脊,是海底擴張過程的巖漿產物。這個新認識挑戰了之前廣泛接受的地幔柱成因假說,因為大塔穆火山並不是像地幔柱預測那樣由於較短時間內、快速的大面積巖漿噴發而熔巖展現出非線性的磁性結構。相反,儘管大塔穆火山地殼厚度巨大並呈現超低傾角火山盾,但是熔巖噴發始終被約束于洋中脊,不會流出脊中心很遠,進而產生線性、橫向的火山結構。

 

這次新的發現表明了大塔穆火山的地表巖漿作用主要受控於海底擴張模式;而考慮到其碩大體量,明顯有別於全球洋盆裡諸多的正常洋中脊。大塔穆火山形態上是盾狀火山,但是表面熔巖沒有大面積、長距離擴散,而且內部結構也不是垂向疊加而成。另外一方面,大塔穆火山構造上是洋中脊模式,但是地殼超厚,而且地殼厚度隨著時間發生巨大變化,說明巖漿供應量極其不穩定。因此,大塔穆火山既不是典型的盾狀火山,也不是典型的洋中脊,也許它是一個混合型的巨型海底火山類型。這種新型的火山能否被重新定義、地球上最大的單體火山這個命名是否仍然準確,有待日後研究進一步查明。

 

大塔穆火山研究成果是多國科學家合作的結果。美國休斯頓大學Sager教授是大塔穆火山研究的牽頭科學家,他與張錦昌是2015年海洋磁測調查航次的聯合首席科學家。Sager、長江大學講師黃彥銘博士、張錦昌為上述成果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成果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8YFC03098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06069,41776058,91628301,U1606401)與中國科學院項目(Y4SL021001,QYZDY-SSW-DQC005)等資助。

 

 

 

 

 

 

圖一,大塔穆火山及周邊的地形圖與過往已查明的磁異常條帶(上);最新繪製的大塔穆火山磁異常圖(左下)與磁性結構反演(右下)。

 

 

 

 

 

 

圖二,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對比示意圖,火山脈衝式噴發模式(上)、海底擴張模式(下)。最新研究成果發現該火山具有顯著的條帶狀磁異常特徵,符合海底擴張模式。

 

 

 

 

相關焦點

  •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副研究員張錦昌與多國科學家合作,通過詳細分析最新採集的海洋磁測數據,獲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上,題目為Oceanic plateau formation by seafloor spreading implied by Tamu Massif magnetic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
  • 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有多厲害?噴發會造成物種滅絕嗎?
    2013年美國科學家宣布,發現迄今為止世界最大死火山-大塔穆火山,距日本東部1000英裡,位於太平洋海平面以下約2000米深處。據研究推測,約在1.45億年前大塔穆火山逐漸形成開始噴發,約噴發了數百萬年之後逐漸熄滅。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文章摘要太平洋板塊是一個中生代以來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塊,但其起源機制、結構構造、構造演化等始終不清楚。太平洋板塊內部的複雜性更是未受到重視,其內部的大火成巖省、海山鏈、微洋塊、微陸塊及其下部更深層地幔的微幔塊都非常發育,這些複雜板內或板下構造代表的地球動力學含義亟待解決。
  • 新研究助力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來自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Yingqi Cai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為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4月30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雜誌。 植物細胞壁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此基礎上,結合分子鐘的推斷,研究團隊重建了該類群的演化歷史及其與橫斷山隆升的關係,並討論了影響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可能的因素。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生物地理學期刊》。 高山竹類是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獨特的分支,包括8屬約210種,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的橫斷山區,少數物種分布至東亞其它山地、南亞南部和非洲山地。
  • 「大死亡」期間巨大火山噴發噴出有毒金屬—新聞—科學網
    2.5億年前的火山噴發釋放出的汞足以毒死陸地和海洋上的生物圖片來源:Getty   2.52億年前,火山爆發產生的汞汙染了地球,造成了地球歷史上最嚴重的物種滅絕。 全球範圍內在這一事件發生時形成的巖石汞含量都很高。這種汞被認為是西伯利亞火山在大滅絕期間噴發出大量熔巖的結果。 加拿大卡爾加裡地質勘探局的Stephen Grasby和同事們試圖了解這些汞排放是如何影響古代地球的。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發過研究者研究了類似的泥火山是如何在水下形成的。圖片來源:Alamy 泥火山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危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對它們如何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期刊》。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 《自然》網站評出2013年最受歡迎十大科學新聞
    12月16日,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公布了本年度最受讀者歡迎的十大科學新聞,包括計算機模擬支持宇宙全息理論;可以同細菌「PK」大小的病毒;歷時69年才滴落的瀝青實驗;宇宙如何在一個四維恆星的崩潰中形成……科學界的發現總超出你的想像。
  • 火山噴發助推古羅馬滅亡—新聞—科學網
    據《科學》報導,如今,一個由科學家和歷史學家組成的團隊發現,公元前43年,伴著羅馬共和國解體和帝國的形成,發生了一次火山大噴發,這有可能是導致此後兩年間怪異天氣和饑荒的原因。 3月底凱撒遇刺後黑暗的天空可能是埃特納火山一次已知的小噴發造成的。但在次年1月或2月初,位於阿留申群島的阿拉斯加奧克莫克火山爆發。這次噴發形成了一個10公裡寬的巨大火山口。
  • 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計劃立足地球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瞄準西太平洋作為地球系統的窗口所擁有的科學價值和地域優勢,提煉和把握以流體為紐帶的跨圈層動力過程與能量物質循環這一重大科學問題,進行多學科、跨尺度、跨圈層綜合研究,服務於西太平洋氣候、環境、資源及國家安全等重大需求。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湍流發展對新粒子形成過程的影響示意圖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
  • 科學家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熔巖湖堆積:最危險火山可能再噴發—新聞—科學網
    這項研究由義大利坎帕尼亞大學的火山學家達裡奧·特德斯科(Dario Tedesco)領導,他和他的同事分析,未來4年,尼拉貢火山的風險將達到最大,特德斯科直言,這座火山將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火山」。 尼拉貢火山位於非洲中東部,高3470米,上一次火山噴發是2002年,熔巖從火山側面流入剛果和盧安達邊界,導致了約250人死亡,數十萬人遷移,城市20%的土地被摧毀。
  • 火山要噴發,那得看巖漿房裡有多少貨—新聞—科學網
    來自美國俄勒岡大學地球科學系的梅雷迪思·湯森等人提出了一個耦合巖漿房-巖脈系統的模型,以研究引發火山噴發所需的條件,並確定控制噴發規模的因素。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地質學》雜誌。 研究發現,火山巖牆生長和噴發有多種機制。例如巖漿房的體積在臨界尺度以下,由於巖漿到達地表之前,巖漿的壓力就下降到與周圍巖石相同的狀態,巖漿就不能形成噴發,從而形成巖牆。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從近海走向深海,在西太平洋海山、熱液和冷泉等深海的生物多樣性探測與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大量新發現,已形成重要國際影響。 在此次發布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中,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高約33cm,呈扇狀,亮紫色,寓意「紫氣東來」,隸屬珊瑚綱、軟珊瑚目、紫柳珊瑚科。2019年發現於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1549米水深。
  • 探脈海洋,解碼波流奧秘—新聞—科學網
    進入新世紀,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背景下,海洋所物理海洋學再次迎來發展機遇。2000年,原來的物理海洋學研究室和海洋環流與海氣相互作用研究實驗室合併,並於2006年獲批成立中科院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聚焦環流、波動和遙感三大研究方向。
  • 專家: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
    提起火山,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高聳的山,灼熱的巖漿,但是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在哪裡嗎?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在北太平洋的海洋裡。不過它不是全部都在海裡,它在海面上露出了一個小尖角,它在北太平洋上是一個特別不起眼,而且還是個布滿了鳥糞的小島。
  • 南太平洋珊瑚礁為何欣欣向榮—新聞—科學網
    2013年,他們調查了南太平洋法屬玻里尼西亞四大群島29個島嶼的264個地點。他們還與佛羅裡達州邁阿密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珊瑚礁生長狀態不同的原因。   研究發現,由於颶風和荊棘冠海星的入侵,一些地方的珊瑚覆蓋率下降到5%。但是在大溪地島東南方向1600公裡處的甘比爾群島,活珊瑚佔據了珊瑚礁的近3/4。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