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GM在線沙龍預告】雜交物種形成的分子遺傳機制
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 HHS)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一直廣為人們所關注。雜交物種與親本物種間生殖隔離(reproductive isolation, RI)的形成及其分子遺傳機制是理解該過程的核心。
-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以來,物種形成一直是進化生物學領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學問題。 該研究首次從群體基因組水平解析了蕨類植物的雜交物種形成機制和進化歷史,並發現蕨類不同倍性之間存在基因流,研究結果豐富了多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理論。
-
植物所在植物物種形成研究中獲進展
物種形成是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的核心議題,曾被達爾文稱為「謎中之謎」。目前,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認,但對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如何發生作用仍缺乏足夠的研究。「平行物種形成」是指決定新種形成的生殖隔離機制在相似的生境中多次獨立產生,是一種特殊的物種形成模式,也是自然選擇導致物種形成最強有力的證據。然而迄今為止,植物界中確鑿的平行物種形成案例還鮮有報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葛頌研究組一直致力於野生稻的物種形成研究。
-
Mol Plant|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的分子遺傳學普適模型
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 HHS)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一直廣為人們所關注。雜交物種與親本物種間生殖隔離(reproductive isolation, RI)的形成與分子遺傳機制是理解該過程的核心。
-
持續基因流下物種界限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物種形成及物種界限(Speciation and Species boundary)的問題,是Science在2005年提出的125個重要科學問題之一,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物種(Species)作為生命最基本的單元,是生物多樣性最基本的單位及組成部分。正確認識物種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等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但同時,物種也是複雜且具有爭議的。
-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2019-07-23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結構最複雜的區域,在物種形成和分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研究解析蘋果遺傳進化機制
近期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和澳大利亞澳洲大學的研究人員展開合作,在蘋果屬植物多倍體化遺傳與進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論文「Molecular
-
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分布限制的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自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以來,有關物種分布範圍限制的研究就受到生態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的極大關注。目前在進化生物學領域,有關物種分布區限制的進化機制主要存在兩種假說。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種質資源與育種學科組博士生楊愛紅在副研究員姚小洪和研究員黃宏文的指導下,以孑遺植物鵝掌楸為研究對象,採用自主開發的葉綠體基因組微衛星以及核基因組微衛星分子標記(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Yang et al., 2012),在了解古氣候變化對物種地理分布的影響的基礎上
-
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西寧11月16日電 據青海省科技廳16日消息,近日,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澄清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科學家發現雜交形成罕見細斑原海豚新物種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一項基因研究表明,兩種不同海豚物種雜交可形成細斑原海豚。這種海豚體長2.1米,生活在大西洋熱帶深水環境。進化生物學家在動物王國中已發現其它幾種雜交新物種,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上。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蒺藜苜蓿雄性不育調控機制及其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雄性不育在農業雜交育種上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雄性不育突變體主要由孢子體型或配子體型的花葯組織發育異常引起。絨氈層作為一個為花粉發育提供營養的重要孢子體型組織,其發育異常會引起花粉敗育。絨氈層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而被子植物中已報導多個調控絨氈層發育的關鍵因子,但是對這些關鍵因子介導的絨氈層發育在陸生植物中的進化模式甚少被關注。豆科作為第二大經濟作物,為人類和動物提供最主要的植物蛋白及油脂來源。但是目前雜交育種較少在豆科作物中應用,而且豆科植物的絨氈層研究也鮮有報導,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
古氣候變化促使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
多倍化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始的遺傳材料,被認為是進化的加速器。近日,我國科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揭示了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機制,豐富了多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理論。 桫欏科植物是侏羅紀孑遺的樹狀蕨類,也是恐龍的食物之一。現存的桫欏科植物與其化石形態特徵幾乎沒有變化,因而也被稱為「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
-
科學網—捕食性子囊菌起源進化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肖潔)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所研究員劉杏忠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安志強共同領導的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為真菌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性進化提供了新理論。
-
研究揭示phasiRNA的進化機制及作用特點
植物phasiRNA(phased,secondary,small interfering RNA)是由一些22nt miRNA誘導,依賴RDR6,最終由特定DCL蛋白對雙鏈RNA連續切割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次級小
-
食肉目鼬科及基因家族相關進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張亞平院士課題組捷報頻傳,在食肉目鼬科分子系統學研究及基因家族相關性進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著名雜誌
-
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協同進化模式研究獲進展
生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包括對雙方有利的互利共生、對雙方有害的競爭、和僅對單方有利的捕食關係,有不同的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效應;這些相互作用能夠在不同的世代間維持下去,並且能夠影響生物的微進化和宏進化模式。種間作用不對等的收益與代價可能會使相對應的物種枝系形成不同的協同進化模式。
-
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以土壤微環境的生態選擇及其適應性進化為切入點,選取採自以色列Alma–Har-Ben-Zimra地區,生長在物理距離緊鄰的火山巖(Basalt)和石灰巖(Chalk)土壤中的野生大麥為研究對象,首先運用生態學經典的實驗方法——同質園和相互移栽(transplanting)試驗,發現這兩個大麥群體在形態和農藝性狀上已經發生顯著分化,生長在原生境土壤中的農藝性狀均優於非原生境土壤,顯示它們間發生了遺傳適應度分化
-
物種間雜交比預想頻繁 人種間混合為適應環境
雖然不同物種搭配打破了動物世界裡的道德界限,但奇妙的組合也讓我們再次審視其背後是否存在進化機制的動力。 不同物種之間雜交,會產生新的基因組合,某些組合可能會讓後代比父母雙方更好地適應環境,自然界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當前的DNA分析技術,能讓生物學家探測過去發生的雜交事件,更加清晰地追溯物種進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