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苜蓿雄性不育調控機制及其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5 生物谷



雄性不育在農業雜交育種上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雄性不育突變體主要由孢子體型或配子體型的花葯組織發育異常引起。絨氈層作為一個為花粉發育提供營養的重要孢子體型組織,其發育異常會引起花粉敗育。絨氈層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而被子植物中已報導多個調控絨氈層發育的關鍵因子,但是對這些關鍵因子介導的絨氈層發育在陸生植物中的進化模式甚少被關注。豆科作為第二大經濟作物,為人類和動物提供最主要的植物蛋白及油脂來源。但是目前雜交育種較少在豆科作物中應用,而且豆科植物的絨氈層研究也鮮有報導,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為了解析豆科植物的育性調控,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江華團隊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為研究材料,在其菸草逆轉座子Tnt1插入突變體庫中篩選到一個雄性不育突變體empty anther1(ean1)。它表現為營養期植株生長正常,而生殖期雄性不育。遺傳學分析顯示ean1為單基因隱性突變導致的。顯微鏡觀察發現ean1突變體表現為花粉缺失的空花葯表型。因尚未有蒺藜苜蓿花葯發育的相關研究,該團隊參考擬南芥和水稻的花葯發育分期,從細胞形態特徵上將蒺藜苜蓿花葯發育分為14期。ean1突變體在花葯發育的第8期開始出現絨氈層降解缺陷,後期不能產生小孢子。且其胼胝質的合成也有缺陷。而後,通過基因組重測序技術克隆到EAN1基因,反向遺傳學和

遺傳

互補實驗都證明EAN1基因調控蒺藜苜蓿的雄性不育表型。EAN1編碼一個細胞核定位的bHLH蛋白。它在絨氈層中特異性表達,在花葯發育的第7期表達量最高。這些結果表明,EAN1調控絨氈層的降解和胼胝質的合成。

進一步結合已測序的藻類以及其它陸生植物,該團隊重構了植物bHLH蛋白的系統進化樹。結果表明,所有已報導的參與絨氈層調控的bHLH轉錄因子特異地聚類為II和III(a+c)1兩個亞家族。EAN1屬於II類亞家族,蒺藜苜蓿III(a+c)1亞家族中的三個成員MtAMS、MtAMSL和MtDYT1也都參與絨氈層和小孢子的發育,而EAN1能特異地與這三個III(a+c)1亞家族成員形成異源二聚體。這表明在被子植物絨氈層發育中,II和III(a+c)1類bHLH亞家族成員間存在一個保守的異源二聚化機制。

此前研究表明,絨氈層廣泛存在於所有陸生維管植物中,而苔蘚植物中(苔類、蘚類和角苔類)的絨氈層分布情況有待進一步探索。但有趣的是,II和III(a+c)1兩個bHLH亞家族保守存在於所有陸生植物中,包括三大苔蘚類標誌植物(地錢、小立碗蘚和角苔)。但是在水生藻類植物中沒有發現。該研究的結果說明絨氈層發育的關鍵分子路徑可能在陸生植物類群分化之前就已經存在。該研究成果對於理解陸生植物絨氈層及雄性生殖器官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理論和應用價值。(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蒺藜苜蓿雄性不育調控機制及其進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雄性不育在農業雜交育種上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雄性不育突變體主要由孢子體型或配子體型的花葯組織發育異常引起的。絨氈層作為一個為花粉發育提供營養的重要的孢子體型組織,其發育異常會引起花粉敗育。絨氈層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而被子植物中已報導多個調控絨氈層發育的關鍵因子,但是對這些關鍵因子介導的絨氈層發育在陸生植物中的進化模式甚少被關注。
  • 遺傳發育所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細胞質雄性不育是廣泛存在並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生物學現象。在雄性不育材料中,花粉粒敗育但其他組織的生長發育不受影響,因此細胞質雄性不育被廣泛應用於雜交種生產。細胞質雄性不育也是研究細胞核與線粒體相互作用的利器,不育基因由線粒體基因組編碼,而大部分恢復基因由核基因組編碼。
  • 一個轉錄因子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報導了一個核編碼的轉錄因子ZmDREB1.7調控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基因orf355表達並導致不育的分子機制。在雄性不育材料中,花粉粒敗育但其它組織的生長發育不受影響,因此細胞質雄性不育被廣泛應用於雜交種生產。細胞質雄性不育也是研究細胞核與線粒體相互作用的利器,不育基因由線粒體基因組編碼,而大部分恢復基因則由核基因組編碼,兩套不同的基因組如何協同調控花粉粒的育性,甚至植物生長發育,其分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探明。
  • Mol Plant|中科院遺傳所陳化榜研究團隊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在細胞質雄性不育植物中通過酵母單雜交篩選,我們鑑定了一個在大液泡期,不育小孢子中高度表達的轉錄因子 ZmDREB1.7,並激活了 CMS 基因 orf355在線粒體中的表達。該基因是 ZmDREB1.7啟動子的弱等位基因,由於缺失 UPR 基因的關鍵序列,部分恢復了玉米 CMS-S 的雄性育性
  • 張啟發組PNAS發表「化石」級研究揭示水稻光敏雄性核不育作用機理
    不包含完整miR2118識別位點的PMS1T則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來降低長日照下的育性,由此表明PMS1T經過miR2118介導產生的phasiRNA在調控水稻光敏雄性不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PMS1T 是到目前為止鑑定到的第一個具有生物學功能的PHAS 基因(能產生phasiRNA的基因),證明了這類小 RNA 對植物生長發育的重要性。
  • PNAS:萬向元教授與袁隆平院士團隊發現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分子……
    of ZmMs7 required for maize male fert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a dominant male-sterility system in multiple species」的研究論文,深入研究了玉米雄性不育基因 ZmMs7 的分子調控機制,並基於 ZmMs7 創製了不同植物通用的顯性雄性不育技術體系。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部分海洋魚類在演化的過程中進入淡水生境,形成淡水定居型的種群,為解析複雜表型適應性進化的遺傳機制提供契機。  該研究以刀鱭的洄遊種群及其淡水定居種群為研究對象,採用群體基因組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比較長江水系不同的淡水定居型種群與長江口的洄遊型種群之間的基因組差異,探討海洋魚類淡水定居種群的淡水適應這一複雜性狀的遺傳學機制。
  • 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最新成果發表於《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揭示了飼草作物苜蓿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分子調控機制。類胡蘿蔔素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天然脂溶性色素,在植物光合作用、激素合成、顏色決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具有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和保護視覺等多種生物學功能,但目前關於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論文通訊作者、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浩介紹,該研究利用一個類胡蘿蔔素合成缺陷的蒺藜苜蓿突變體,成功克隆了控制蒺藜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關鍵調控基因WP1。
  • 腦智卓越中心在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9月21日,Neuron在線發表題為《特異性感知與攻擊行為相關的同物種雄性信息的下丘腦神經元》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
  • Plant Cell | 比利時根特大學研究人員鑑定調控蒺藜苜蓿三萜皂苷生物合成的種子特異性轉錄因子TSAR
    豆科藥用模式植物蒺藜苜蓿合成的三萜皂苷(包括溶血性皂苷和非溶血性皂苷)以數十種特異代謝物在機體不同組織器官中富集。茉莉酸是調控植物防禦反應的重要激素。在蒺藜苜蓿中,由茉莉酸激活的三萜皂苷活化調節因子TSAR1和TSAR2可分別誘導非溶血性皂苷和溶血性皂苷生物合成基因的轉錄。然而,轉錄因子TSAR在茉莉酸信號通路中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Science:男性不育的新機制,微管蛋白糖基化可調控雄性生育能力
    儘管它們涉及多種功能,但在大多數細胞類型和生物體中,微管在結構上高度相似。糖基化是微管蛋白翻譯後修飾最少的研究之一,迄今為止,糖基化僅在纖毛和鞭毛的微管中發現。先前的工作表明,糖基化對於纖毛和鞭毛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但仍缺乏機械學的見解。
  • 著絲粒裝配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國紅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著絲粒裝配調控機制研究方面獲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發育細胞》上。著絲粒是染色體上一個特殊的區域,如果著絲粒裝配出現問題,會使子代細胞中染色體出現異常,是導致胎兒發育異常和流產的主要原因。 著絲點蛋白A(CENP-A)是一種組蛋白H3的變體,此前,對CENP-A裝配到著絲粒的動態調控機制研究,學界仍然知之甚少。 科研人員發現,CENP-A的第68位絲氨酸對於CENP-A正確裝配到著絲粒上發揮重要作用。
  • Plant Physiol | 硝酸鹽通過CLE-SUNN模塊抑制蒺藜苜蓿結瘤
    之前研究已經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調節中揭示了長距離的AON(autoregulation of nodulation)調控途徑。此外,CLE基因的表達被根瘤菌侵染或高硝酸鹽條件抑制【1】,進一步表明CLE在根瘤負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尚未在蒺藜苜蓿中鑑定出CLE基因及其功能。
  •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根瘤中的共生體(Symbiosome)是共生細胞中一種特殊的細胞器,也是最基本的固氮單元。共生體是由類菌體(Bacteroids)和一層植物起源的共生體膜結構共同組成。目前對於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早期侵染及根瘤器官發生的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較為清楚,但對共生互作界面(Symbiotic interface)形成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對共生體膜(約為細胞質膜面積的幾十倍)的快速擴張機制還不清楚。
  • 北京科技大學萬向元教授團隊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成功研發出植物通用型顯性不育育種技術
    近期,我校生物與農業研究中心、化生學院、融創院及北京中智生物農業國際研究院萬向元教授團隊與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歷時10年,在玉米核雄性不育基因ZmMs7的分子調控研究及植物通用顯性雄性不育系統的建立與應用評估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Notch信號通路調控巨噬細胞極化機制獲進展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內分泌代謝病學科許海霞醫生做為第一作者之一完成的「Notch信號通路調控巨噬細胞極化機制」相關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論著已被Nature Immunology (影響因子25.668)接受,並於5月20日網絡在線發表(Nat. Immunol.2012 May 20 Advanced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038/ni.2304)。
  • 保守BOULE基因產生的環RNA在熱應激下保護雄性生育力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circRNAs具有重要調控及生理功能。然而,目前對circRNAs的生物學功能研究,尤其是對環RNA在物種間是否具有功能及功能機制的保守性還知之甚少。、維持雄性育性的生理作用及其機制。
  •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
    Piwi基因是在動物中進化保守的Argonaute亞家族成員,特異性地在動物生殖系細胞中表達;在高等動物中,Piwi則主要在雄性生殖細胞中表達。已有的研究表明,在線蟲、果蠅、斑馬魚等低等動物中敲除Piwi基因將導致雄性和雌性動物均不育,而在小鼠中敲除Piwi基因致雄性不育,但對雌性個體的生育則無明顯影響。
  •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2019-07-23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植物著絲粒是基因組中進化最劇烈、結構最複雜的區域,在物種形成和分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我科學家揭示基因致男性不育 入選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人民網北京1月26日電 (記者 魏豔)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今日在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水稻新型廣譜抗病遺傳基礎發現與機制解析等十個項目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