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目鼬科及基因家族相關進化研究獲進展

2020-12-03 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張亞平院士課題組捷報頻傳,在食肉目鼬科分子系統學研究及基因家族相關性進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著名雜誌《BMC進化生物學》和《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上。

 

張亞平院士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學位,在他37歲的時候成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的研究包括在國內較早地、系統地開展動物分子系統學的研究,深入研究靈長類、食肉類、兔形類和嚙齒類的進化,在國際上建立了較為全面的熊超科分子系統樹等。

 

食肉目鼬科(Mustelidae)物種是經歷快速輻射進化和近期物種形成事件的典型類群,圍繞其所包含的各亞科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至今仍處於「眾說紛紜」的狀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雲南大學於黎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劉江,碩士研究生彭丹結合模式生物基因組信息,系統篩選得到17個新的單拷貝核基因內含子片段,將它們用於食肉目鼬科亞科間系統發育關係研究。研究結果支持美洲獾亞科(Taxidiinae)最先分歧,然後是獾亞科(Melinae)。水獺亞科(Lutrinae)和鼬亞科(Mustelinae)在所有分析中都聚為姐妹群。有趣的是,鼬獾亞科(Helictidinae)的系統發育位置在核基因和線粒體基因分析中得到了不同的結果:線粒體基因組分析支持它和水獺亞科/鼬亞科的關係最近,而核基因提出了與以往所有系統發育分析結果不同的系統發育假說,支持它和貂亞科(Martinae)是姐妹群。

 

食物的尋找、選擇和消化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雖然宏觀上的主觀判斷存在合理性,但缺乏遺傳學上的直接證據。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吳東東博士,David Irwin教授等研究人員分析了12種果蠅中六個和食物有關的基因家族:類胰蛋白絲氨酸蛋白酶(Tryp_SPc)(主要作用於食物消化);氣味結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 OBP),嗅覺受體(OR),味覺受體(gustatory receptor,GR) (對於尋找、選擇鑑定食物,避免有毒物質是必不可少的);細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 CYP450) 和穀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是食物中以及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毒物質的解毒酶),發現這些基因家族的大小在12個果蠅基因組中存在顯著相關性。考慮到這些基因家族中的很多基因在食物尋找、選擇和消化過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推測該六個基因家族由於食物的適應性在果蠅進化過程中發生了相關性進化。(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怪蜀黍-鼬科動物
    ▼ 鼬科動物——獾 ▼▼  鼬科動物——臭鼬 ▼鼬科又名貂科,擁有犬型類超過半數的種類,是犬型類的最大科,也是食肉目的第一或第二大科,其分布幾乎遍及大洋洲,南極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島嶼以外的世界各地,和犬科同為食肉目中分布最廣的科。
  •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張亞平研究組在食肉目鼬科分子系統學...
    食肉目鼬科(Mustelidae)物種是經歷快速輻射進化和近期物種形成事件的典型類群,圍繞其所包含的各亞科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至今仍處於「眾說紛紜」的狀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雲南大學於黎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劉江,碩士研究生彭丹結合模式生物基因組信息,系統篩選得到17個新的單拷貝核基因內含子片段,將它們用於食肉目鼬科亞科間系統發育關係研究。研究結果支持美洲獾亞科(Taxidiinae)最先分歧,然後是獾亞科(Melinae)。水獺亞科(Lutrinae)和鼬亞科(Mustelinae)在所有分析中都聚為姐妹群。
  • 食肉目動物中的小精靈——伶鼬
    丨提起食肉目動物,人們首先會就想到豺、狼、虎、豹、獅等長有利爪,身體強壯,令人望而生畏的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但是對於那些體形細長,身材嬌小的鼬科動物,往往會不以為然。丨但這些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小動物其實是食肉目家族的重要一員,它們適於在草叢、灌叢中追捕獵物,甚至鑽進洞穴中捕食獵物。它們中體型最小的當屬伶鼬。伶鼬嬌小、靈巧的身軀,加上冬季全身純白的毛色,真可謂是食肉目動物中的小精靈。
  • PLoS ONE:MAPK家族進化研究獲進展
    MAPK全名是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s),由MAPK、MAPKK和MAPKKK參與構成的MAPK信號通路是真核生物信號傳遞網絡中的重要途徑之一,參與細胞的增殖、分化、遷移及凋亡等過程,與一系列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乳腺癌等在內的疾病相關。
  • 奇特的獾豬,叫聲像豬但卻是鼬科動物
    很多人都不知道,鼬科家族是食肉目中混得最好的一脈之一。在不算亞種的情況下,鼬科就有多達二十二個屬,五十九個種。其分布範圍更是遍布世界各地。而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非常特別的鼬科動物——獾豬。雖然說這種鼬科動物的名字叫獾豬,但其實分類的話屬於豬獾屬,並且該屬以下只有獾豬這麼一種。之所以將其命名為獾豬,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這貨長得是真的有點像豬,它們不止身體肥胖,還長著類似於豬的鼻子;其二獾豬的叫聲也非常像豬。
  • 科學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食肉目染色體進化規律
    染色體進化是物種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驅動因素。具有顯著核型差異的食肉目動物為染色體進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雖然前人通過比較染色體塗色法建立了食肉目內許多物種的染色體比較圖譜,但這些研究的解析度比較低,尚沒有深入到精細的核苷酸水平,也不能在核苷酸水平研究不同食肉目物種間的共線性區塊、染色體重排以及染色體斷裂區分布等染色體進化規律。
  • 植物抗病基因RP1進化研究獲進展
    植物抗病基因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簡稱R基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表現出複雜的進化模式。很多研究表明,植物R基因是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通常成簇排列從而形成複雜結構。經由旁系同源抗病基因間頻繁的序列重組和交換的一類抗性基因叫I型R基因,而較少或沒有經過旁系同源基因序列重組和交換的基因為II型R基因。
  • 動物界「戰鬥民族」:小巧的鼬、樹棲的貂、強壯的獾、水生的獺!
    小小的身軀,不畏強敵的鬥志,「拼命三郎」的打法,被網友譽為「動物界戰鬥民族」——恐怖兇「萌」鼬科動物。鼬科動物(Mustelidae),是地球現存食肉目中物種數量最多、形態最多樣化的一個科,包括陸棲、樹棲、穴居、半水生和水生等動物。它們分布於大洋洲和南極洲除外的各大洲,適應能力極強,如冰凍雪原、淺海、沙漠、熱帶雨林、城市街道等等均分布有種群,而且大多數為肉食性。
  • 狐貉貂 | 毛皮動物的進化史
    在距今大約6500萬年前,隨著恐龍的突然滅絕,騰出大量生態空間急需填補,這為哺乳動物的繁榮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隨著新生代的開始,哺乳動物的進化出現了加速發展的跡象。在大約5000萬的新生代始新世時期,現代食肉動物的共同祖先——小古貓出現了。這種動物雖然稱為「貓」,確是所有貓科、犬科、熊科、鼬科、鬣狗科和鰭腳課(海豹海獅類)動物共同的祖先。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 樹鼩KLF基因家族特點及進化分析
    導讀:昆明動物所腫瘤生物學學科組陳策實研究員團隊將全部17種樹鼩KLF家族因子鑑定出來,然後對基因家族全長以及鋅指結構域進行系統分析
  • 萌萌噠的香鼠——香鼬
    丨圖片上這隻萌萌噠的香鼠很可愛吧,但它卻不是鼠類,而是捕食鼠類的高手,與黃鼬、伶鼬等一樣隸屬於食肉目鼬科鼬屬,名叫香鼬,香鼠是它的別名。香鼬廣泛分布於中亞地區,在我國分布東北、西北至西南。體圓,身材細長,四肢短,頭圓,頸長,尾長約為體長之半,尾毛比體毛長,略蓬鬆。雄性體長22.4~28.7cm,尾長10.8~14.5cm,體重217~350g;雌性體重122~220g。香鼬面部的毛色暗,呈棕黑色,鼻下緣、下頦都呈現白色。身體的毛色:夏季,上體自枕部向後經脊背及四肢前面,均呈暗棕黃色,體側毛色漸趨淺淡。腹部自喉向後直到鼠蹊及四肢內側,均呈淡黃色或橘黃色;兩邊體側的背腹間界限明顯。
  • 鼬科動物中的鐵憨憨,原來你們家也有傻子
    在人們固有的印象中鼬科動物都是比較機靈敏捷的,我們也著實科普了不少鼬科動物。
  • 鐵硫蛋白家族結構和進化研究獲進展
    ,JBC雜誌上發表重要成果,近期又在PLoS ONE雜誌上報導了一種新型鐵硫蛋白家族的結構和進化的新發現。 在這篇題為「Structure an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CDGSH Iron-Sulfur Domains」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報導了三個分別屬於三型、四型和六型CISD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這些結構揭示了CISD家族不同類型成員的摺疊特徵。文章第一作者是林金鐘博士和研究生張麗漫,其他研究人員包括賴少梅等。
  • 古老孑遺植物獨葉草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長期聚焦川東-鄂西物種多樣性研究。為探討獨葉草的瀕危機制,聯合植物生物信息學學科組,對獨葉草的全基因組進行測定以及組裝,獲得大小為1,004.7-Mb的基因組草圖,並進行相關分析。研究發現與DNA修復有關的基因家族在獨葉草的基因組中發生明顯擴張,而與環境響應相關的基因家族則發生明顯收縮;結果顯示大部分葉綠體ndh基因在獨葉草的基因組中發生了丟失。
  • 十足目對蝦總科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團隊在十足目對蝦總科高級階元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動物學領域期刊Zoologica Scripta上。對蝦類是最具經濟價值的蝦類,也是十足目種類最豐富、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類群之一。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部分海洋魚類在演化的過程中進入淡水生境,形成淡水定居型的種群,為解析複雜表型適應性進化的遺傳機制提供契機。  該研究以刀鱭的洄遊種群及其淡水定居種群為研究對象,採用群體基因組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比較長江水系不同的淡水定居型種群與長江口的洄遊型種群之間的基因組差異,探討海洋魚類淡水定居種群的淡水適應這一複雜性狀的遺傳學機制。
  • 讓「天真」袋鼬厭惡有毒敵人
    圖片來源:Jonathan Webb  在澳大利亞北部—中部海岸附近的一座島嶼上,研究人員正在開展一項史無前例的試驗:將進化出能對抗最大敵人的基因防禦能力的瀕危動物和未進化出這種能力的動物混合在一起,以期它們的後代能仿效較為聰明的父母一方。  該試驗的對象是澳大利亞最瀕危的有袋類動物之一 ——北澳袋鼬。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鼬科和貓科誰厲害?看看野貓秒殺貓鼬
    不論體型的話,陸地上最強的食肉動物必然屬於鼬科和貓科!它們都是個性兇猛,獵殺性很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