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大學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的脈翅總目系統發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楊定教授和劉星月教授團隊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支序系統學》期刊上。 脈翅總目是完全變態類昆蟲中的古老類群之一,現生類群全世界已知6500餘種,包括脈翅目Neuroptera、廣翅目Megaloptera和蛇蛉目Raphidioptera。該類群不僅具有重要的系統地位,還包括許多重要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和資源昆蟲。長期以來,該類群高級階元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存在較大爭議。
-
蟹考記(一):蟹的分類、進化(作者:Zam)|亞綱|總科|化石|亞目|節肢...
各種蟹類 蟹的分類 自1960年支序分類學(Cladistics)出現,以及演化生物學(Evolutionary Biology)的發展,傳統生物分類發生不少改動> -真蝦總目Eucarida --十足目Decapoda ---抱卵亞目Pleocyemata ----短尾下目Brachyura 蟹派Eubrachyura -胸孔亞派Thoracotremata --方蟹總科Grapsoidea ---弓蟹科Varunidae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團隊在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對熱液阿爾文蝦的起源與演化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
-
角形類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基於形態矩陣,使用簡約法(Parsimony)和貝葉斯法(Bayesian)兩種不同的標準,研究人員通過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如亞洲特有類群脊齒貘科和戴氏貘科之前一直認為是貘超科成員,但基於簡約法的系統發育分析中前者是角形類的基幹類群,在貝葉斯分析中,後者歸入到了犀超科;一些之前被認為是早期貘超科的成員,但在新的系統發育樹中處在犀超科的早期分支上;在犀超科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中
-
科學網—薔薇分支花粉性狀演化研究獲新進展
大量花粉形態數據的不斷累積,以及分子系統學研究的快速發展,使得利用花粉形態性狀重新審視被子植物各大分支及目和科的系統演化關係成為可能。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紅和李德銖帶領的研究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教授Stephen Blackmore和博士Alexandra H.Wortley合作,基於薔薇分支I的非固氮支系,對該支系所有4個目47科中的45科169個代表屬21個花粉形態性狀進行了演化重建分析。該研究成果以系列文章形式發表於《密蘇裡植物年報》。
-
古脊椎所在孔子鳥目屬種有效性研究中獲進展
在追溯鳥類的早期演化過程中,孔子鳥目扮演著獨特的角色,一方面源自數目眾多且保存較完整的標本,另一方面則與其相對原始的系統位置有關,例如孔子鳥目是最早發現的具有角質喙和尾綜骨的中生代鳥類,因此能夠為追溯這些典型的鳥類特徵提供信息。
-
對蝦生物學如何?又該如何養殖?
對蝦的分類與養殖概況水中的蝦、蟹類與陸地上的昆蟲類都屬於節肢動物門。節肢動物門通常按「門、綱、目、科、屬、種」分類,節肢動物是甲殼動物亞門。蝦蟹類都屬於甲殼動物亞門。其中90%以上的物種都來自於甲殼動物亞門的十足目。什麼是十足目?十足目是指5對(10條)用於行走的附肢,下分為枝鰓亞目和腹胚亞目。枝鰓的鰓像樹枝一樣。
-
南京古生物所等多食亞目甲蟲化石研究獲系列新發現
鞘翅目可分四個現生亞目,其中多食亞目種類繁多,約佔所有已知甲蟲總數的90%。多食亞目有144個現生科,16個總科,包含人們熟知的天牛、金龜子、瓢蟲、螢火蟲等等。多食亞目甲蟲化石的研究對了解其各個科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分類系統學和古地理學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BER:鱗翅目鉤蛾總科的新分類系統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薛大勇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最近在一項關於鱗翅目高級階元系統發育的研究中,根據分子證據提出了鉤蛾總科的新系統,即鉤蛾總科中僅包括鉤蛾科一個科,其下分四亞科。這項結果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鉤蛾科及鄰近類群系統發育關係的認識。
-
科學網—演化時間可成為劃分真菌分類等級新標準
本報訊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趙瑞琳課題組首次把真菌的演化時間應用於確定分類等級和分類系統重建工作中,制定了演化時間作為確定分類等級的一個新標準
-
如何鑑別對蝦、羅氏蝦、北極甜蝦……一文解決「蝦」認識
蝦,定義上有狹廣之分,狹義是指軟甲綱十足目的真蝦下目,例如太湖白蝦、羅氏沼蝦、北極甜蝦;廣義則包括一切帶蝦字的節肢動物,例如對蝦、龍蝦、皮皮蝦、南極磷蝦等。具體怎樣區分,那就得先從結構說起。蝦說結構蝦的形態特徵是分類的主要依據,例如:鰓腔,口器,額角上的刺、脊、溝,第三顎足指掌長度比,第二胸足螯節差異等。
-
演化時間可成為劃分真菌分類等級新標準—新聞—科學網
-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西北太平洋及其邊緣海沉積物中的放射蟲》專著是對西北太平洋沉積物中放射蟲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重點對上新世以來西北太平洋高緯度海區放射蟲種類進行詳細的特徵描述與系統分類,記述了放射蟲泡沫蟲目和罩籠蟲目的42 科152 屬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對亞洲和非洲的擔子地衣展開了系統分類學研究,通過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Cantharellales, Multiclavula)物種,實際上是隸屬於蓮葉衣目(Lepidostromatales)中的麗燭衣屬(Sulzbacheromyces)。
-
一個科普:對蝦和長臂蝦,原來是有這樣的區別
「對蝦/基圍蝦」是指十足目(Decapoda)枝鰓亞目(Dendrobranchiata)對蝦科(Penaeidae)裡的物種。「長臂蝦」(河蝦、青蝦、小蝦子等)是指十足目腹胚亞目(Pleocyemata,也叫抱卵亞目)長臂蝦科(Palaemonidae)的物種。雖然都叫「蝦」,長得也很像,但在親緣關係上後者其實和螃蟹更近。
-
食肉目鼬科及基因家族相關進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張亞平院士課題組捷報頻傳,在食肉目鼬科分子系統學研究及基因家族相關性進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著名雜誌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中科院微生物所趙瑞琳組聯合27國專家修訂真菌界擔子菌門分類系統
為此,中科院微生物所趙瑞琳團隊集結了近十年來擔子菌門分類研究的新進展,首先在多基因及基因組層面對整個門的系統發育關係開展研究,並估算了目前擔子菌門內亞門、綱、目、科的演化時間範圍分別為406-490 Mya,245-393 Mya,120-290 Mya,27-222 Mya,具體包括:6個基因(LSU, SSU, 5.8s, rpb1, rpb2, ef1
-
科學網—翼手龍類起源研究獲進展
鄭氏鬥戰翼龍生態復原圖 趙闖繪 本報訊 近日,《科學報告》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所教授王孝理團隊關於翼手龍亞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件標本的尾椎、翼掌骨和第五腳趾等形態特徵都介於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依據這些特徵其被命名為鄭氏鬥戰翼龍,標本的發現使人們能深入了解翼手龍亞目起源中頭後骨骼的演化過程。 在傳統的分類系統中,翼龍可分為長尾的「喙嘴龍亞目」(非翼手龍類)和短尾的翼手龍亞目(翼手龍類),前者較為原始,後者相對進步。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而以往研究提出的保護策略大多針對特定蘇鐵物種或類群,尚缺乏對已報導的中國的蘇鐵屬物種提出系統性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比較和保護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