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所趙瑞琳組聯合27國專家修訂真菌界擔子菌門分類系統

2021-01-20 易菇網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R.T. Moore 1980)真菌是以食藥用菌為代表的大型真菌最主要構成,也包括植物病原菌鏽菌和黑粉菌,還有酵母菌等,其物種數佔真菌界1/3,四萬餘種。該類群所涉及的食用菌產業自2014年僅已成為農業第五大種植業,藥用菌的活性產物開發前景廣闊;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和大部分植物形成外生菌根菌,是最主要的木質纖維素分解者。然而由於種類繁多、分類歷史悠久、大量的新類群的發表引發分類系統巨大變革,阻礙了相關資源的認識進程。      


為此,中科院微生物所趙瑞琳團隊集結了近十年來擔子菌門分類研究的新進展,首先在多基因及基因組層面對整個門的系統發育關係開展研究,並估算了目前擔子菌門內亞門、綱、目、科的演化時間範圍分別為406-490 Mya,245-393 Mya,120-290 Mya,27-222 Mya,具體包括:6個基因(LSU, SSU, 5.8s, rpb1, rpb2, ef1)的多基因系統發育圖譜、116個代表種的396個直系同源基因的系統發育基因組圖譜研究;及771個代表種分子鐘分析推算了科和科以上的分類階元的演化時間(圖1)。為建立擔子菌門標準化分類系統中的各分類等級的演化時間標準提供了依據。

圖1. 基於六個基因的擔子菌門蘑菇亞門系統發育圖譜和演化時間


此外,在理清擔子菌門內主要進化支序的系統發育關係基礎上,趙瑞琳團隊聯合27個國家,60個機構,70位真菌學家對擔子菌門中的已知3198個屬名進行梳理,通過3000餘篇文獻查閱結合本研究結果認定其中1261個異名或不合格發表名稱,1928個為合法屬名,並將這些合法屬依次歸入所屬科、目、綱和亞門。此外,還整理提供了每個合法屬的各類信息包括分類地位、物種數、模式種、生活類型、生境、分布地、DNA數據以及系統發育等,進一步完善分類系統的各類信息。獲得目前最完整的擔子菌門分類系統:包括4亞門、18綱、68目、241科、1928屬,共41270個種(分別增加1亞門、2綱、14目、64科、337屬和9755種)。


以本研究成果為基礎,面向公眾的網站https://www.basidio.org 正在建設中。該網站將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趙瑞琳團隊主導,聯合國內及法國、比利時、荷蘭、美國、匈牙利、日本的14位國際相關領域權威專家,持續性對擔子菌門分類系統進行維護和更新,實現大型真菌(蘑菇)為主的這一大類真菌的分類系統的整體性呈現,不僅為分類學家,而且為資源的利用者、生態學家等提供巨大的便利。


相關成果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為第一單位,聯合培養博士生賀茂強為第一作者,趙瑞琳研究員為唯一通訊作者,共70位作者,2019年11月發表於Fungal Diversity 99:105-367;https://doi.org/10.1007/s13225-019-00435-4。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編號: 2018YFD04002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970010,31470152)資助。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微生物所趙瑞琳團隊聯合27國專家修訂真菌界擔子菌門分類系統
    該類群所涉及的食用菌產業自2014年僅已成為農業第五大種植業,藥用菌的活性產物開發前景廣闊;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和大部分植物形成外生菌根菌,是最主要的木質纖維素分解者。然而由於種類繁多、分類歷史悠久、大量的新類群的發表引發分類系統巨大變革,阻礙了相關資源的認識進程。
  • 微生物所等重建擔子菌門骨幹類群的演化時間和發育圖譜
    近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趙瑞琳課題組首次把真菌的演化時間應用於確定分類等級(界門綱目科屬)和分類系統重建工作中,制定了演化時間作為確定分類等級的一個新標準,在劃分單系類群的分類等級時,相同分類等級的演化時間應大體一致,高分類等級的演化時間要早於低分類等級的原則。
  • 演化時間可成為劃分真菌分類等級新標準—新聞—科學網
  • 科學網—演化時間可成為劃分真菌分類等級新標準
    本報訊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趙瑞琳課題組首次把真菌的演化時間應用於確定分類等級和分類系統重建工作中,制定了演化時間作為確定分類等級的一個新標準
  • 真菌類群屬與種的分類學及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真菌界許多物種對人類來說還是一個迷。真菌類群種與屬的分類學地位、系統發育與進化是全球研究的熱點。雲南農業大學盛軍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團隊聯合發表了真菌類群種屬分類學與系統發育研究最新成果。研究團隊選擇兩個門(子囊菌門Ascomycota,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六個綱、24個目與55個科的126個真菌類群,所選類群覆蓋了歐洲義大利等地,亞洲中國、印度和泰國,以及北美和南美國家的物種。
  • 中科院微生物所期刊聯合編輯部「專刊出版」那些事兒
    「專刊出版」那些事兒——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期刊聯合編輯部「號外,號外!」下面給大家介紹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期刊聯合編輯部。作為擁有上述四份我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的聯合編輯部,它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要報導中國微生物學領域優秀的學術成果。本著先行先試的態度,專刊出版的實踐也是進行得如火如荼。
  • 中科院與環保部聯合發布2016年度《中國生物物種名錄》
    5月22日,由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海洋局等七部門聯合主辦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暨中國自然保護區成立60周年大會」在北京舉行,七部門聯合通報表揚了包括廣東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內的自然保護區集體和個人。
  • 雲南研究人員發表真菌類群種屬分類學與系統發育研究最新成果
    雲南網訊(記者 陳雲芬)近日,雲南農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在國際真菌領域頂尖刊物《Fungal Diversity Notes》(《真菌多樣性注釋》)特刊上聯合發表真菌類群種屬分類學與系統發育研究最新成果。
  • 科研 | PNAS:宏基因組學揭示了熱帶空氣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群落遵循一個精確的循環
    導讀空氣作為一個適合微生物生存的生態系統,但還未被充分研究。本論文描述了熱帶地區空氣微生物介導的精確的晝夜循環。作者在本文中採集了795個來自熱帶空氣的不同時間的樣品,進行宏基因組測序,產生了2.27 TB數據。宏基因組分析結果表明:真菌、細菌和植物在近地表大氣中的存在都遵循特定的時序。
  • 真菌物種的發現和系統學研究取得進展
    真菌分布於各種生態系統中,在地球養分循環、多樣性維持和森林更新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演化歷史中,真菌與植物、動物、微生物形成複雜的協同進化關係。真菌物種豐富,據估計,地球上真菌物種有150萬到600萬種,而目前已描述物種僅有12萬種,其比例低於已發現的植物和動物物種的比例。因此,對真菌物種的發現和描述,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其分子系統演化(真菌生命樹)是目前真菌學研究的熱點領域。
  • 2019微生物組—宏基因組分析專題培訓第三期
    宏基因組/微生物組是當今世界科研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為加強本領域的技術交流與傳播,推動中國微生物組計劃發展,中科院青年科研人員創立「宏基因組」公眾號,目標為打造本領域純乾貨技術及思想交流平臺。成立20個月,分享專業技術原創文章600+,關注人數37,000+,累計閱讀量5,000,000+。
  • 植物所舉辦「第五屆植物分類高級培訓班」
    本次培訓班共邀請來自院內外的10位植物分類領域卓有建樹的中青年專家授課,內容涵蓋了植物分類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分類學前沿方法及其在實際研究中的運用,包括「被子植物分類系統 APG IV介紹」、「運用葉綠體基因組數據重建被子植物系統發育框架」、「使用
  • 微生物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召開學術年會
    微生物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召開學術年會 微生物所與中國疾控中心、華大基因分別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2017-12-27 微生物研究所   微生物所與中國疾控中心將圍繞我國病原微生物資源發展與重大傳染病防控戰略需求,立足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保藏網絡體系頂層設計需要,充分利用各自單位在病原微生物資源和數據標準基礎條件,實現優勢互補與強強聯合,在病原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領域達成合作,共建「病原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共同推進我國病原微生物資源信息與數據化建設工作。
  •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18-10-08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  在隱球菌性孢子形成前存在兩個平行的事件:性結構(又稱為擔子(basidium):擔子菌門真菌的標誌細胞結構)成熟和減數分裂過程。王琳淇課題組發展了一個新穎的定量表型評估策略(擔子成熟指數分析)並鑑定了一個性結構特異性的指示分子Fad1去精確評估隱球菌性結構成熟的不同發育階段。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生物進化樹上共有五界分類系統,具體指哪五界?
    迄今為止,地球已經存在46億年,生命的起源仍舊是一個謎題,但科學家在地球上已經發現和命名的生物大約有2百多萬種,這麼龐大的生物系統如何劃分?五界分類系統現今地球上的生命多姿多彩,它們都是過去生物的延續和長期進化的結果。同種生物具有一個共同的進化祖先,親緣關係相近。
  • 生物進化樹上共有五界分類系統,具體指哪五界?
    五界分類系統現今地球上的生命多姿多彩,它們都是過去生物的延續和長期進化的結果。同種生物具有一個共同的進化祖先,親緣關係相近。按照親緣關係的不同,科學家通過將生物進分類階層。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可分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這是現今被大多數人認可的分類方式。
  • 中科院微生物所創建新生物光伏系統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人員設計並創建了一個具有定向電子流的合成微生物組,解決了藍藻直接產電活性微弱的問題,提高了生物光伏(BPV)光電轉化效率。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隨著能量轉化效率的不斷提升和製造成本的不斷降低,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累計已超過500 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