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等重建擔子菌門骨幹類群的演化時間和發育圖譜

2020-11-25 生物谷

 

 

分類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長期以來分類都是建立在比較形態學之上。近十幾年來,在DNA測序基礎上的真菌分子系統發育研究發展迅速,隨著測序樣本量的不斷增加,大量新物種被發現的同時,越來越多過去不曾知曉的進化分支也被揭示。目前真菌分類大多依賴於類群進化上的單系發生性和表型特徵,並基於此構建分類體系。然而這樣的分類體系卻遠不能和這些數目眾多的新支序對應,使之難以命名。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分類標準中的單系性由於不能量化所以不具有可比性;而具體的表型特徵,只存在於特定類群,所以不具有普遍性。然而生物的演化時間具有可比性(無論親緣關係的遠近,形態特徵怎樣不同,在時間的尺度下都可比較)、普遍性(所有類群都有自己的演化時間)、穩定性並對應生物進化歷史,所以如果把演化時間應用在分類等級的確定,重建分類系統上將具有極大的優勢。

自從20世紀初以來,現有真菌類群的演化時間都可以被測算。這要歸功於DNA測序為基礎的分子鐘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作為演化時間校訂點的真菌化石的發現(如1997年在多米尼加發現了9千萬年前的琥珀中保存完整的蘑菇化石;在加拿大溫哥華發現了距今1億1千3百萬年前的刺革菌化石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趙瑞琳課題組首次把真菌的演化時間應用於確定分類等級(界門綱目科屬)和分類系統重建工作中,制定了演化時間作為確定分類等級的一個新標準,在劃分單系類群的分類等級時,相同分類等級的演化時間應大體一致,高分類等級的演化時間要早於低分類等級的原則。

該研究思路首先是在種類及進化支序繁多的蘑菇屬(Agaricus L.)上應用,具體工作為:在700餘世界各地樣品初步的系統發育分析的基礎上,以兩個傘菌綱化石標本為演化時間校訂點,通過多基因序列的分子鐘分析,確定蘑菇屬演化形成於6千6百萬年前;在3千萬年前形成6個單系支序(被命名為亞屬);在2千萬年前左右,進一步分化出22個單系支序(被命名為組);而其它單系支序由於形成時間明顯晚於上述時間,不被劃分為任何一個種上分類單元(Zhao et al. Fungal Divers. 78:239-292, 2016;Chen et al. Persoonia 38:170-196, 2017),最終重建了蘑菇屬的世界性分類體系,圓滿解決了蘑菇屬內大量新進化分支的命名分類難點。

隨後,為了進一步驗證演化時間在更高分類等級上的應用,對真菌中的一個主要類群擔子菌門(是大型真菌如蘑菇等的主要構成,也包括微小的鏽菌、黑粉菌等,成員大致佔真菌總數的30%)以相同的研究思路開展了研究。研究人員首先集結近十年來擔子菌門的最新進展,分別構建了擔子菌門6個基因的系統發育圖譜(圖1,分析樣品包括門內所有18綱,3亞綱和幾乎所有目62目,183科,392屬,共539個種),及基於396個直系同源基因的系統發育圖譜(圖2,17綱,54目,共116個種)。隨後的分子鐘分析表明擔子菌門演化形成於5億3千萬年前,擔子菌門中4個亞門的演化時間為4億-4億9千萬年前;對於具有大型子實體的傘菌綱的演化時間範圍分別為3億4千萬-3億9千萬年前;具有較小子實體的鏽菌亞門和黑粉菌亞門中綱的演化時間範圍分別為2億4千萬-3億4千萬年前;擔子菌門中各個目的演化時間為1億2千萬-2億9千萬年前(圖3)。因此建議把這些演化時間作為建立擔子菌門中目及目以上分類等級的一個依據。藉助於演化時間這一新標準,還新認定一個亞門Wallemiomycotina;發現1個目由於過於年輕的演化時間建議廢除;2個科由於具有古老演化時間,分別正式提升為2個目(Zhao et al. Fungal Divers 84:43-74,2017)。

該課題組的研究表明演化時間可以成為劃分真菌分類等級的一個新標準,而且給出了擔子菌門劃分亞門、綱、亞綱和目的演化時間範圍標準。此研究方法為解決大量發現的新進化支序的合理分類問題,制定更客觀和穩定的分類系統提供新的依據,目前已在其它類群(如子囊菌門、表生真菌等)的系統學研究中採用。

相關論文分別以趙瑞琳為第一作者,趙瑞琳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Moncalvo JM為共同通訊作者發表於Fungal Divers. 78:239-292, 2016;趙瑞琳客座博士生陳潔為第一作者,趙瑞琳和法國農科院研究員Callac P為共同通訊作者發表於Persoonia 38:170-196, 2017;趙瑞琳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發表於Fungal Divers 84:43-74,2017。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 31470152; 31360014)資助。(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微生物所趙瑞琳團隊聯合27國專家修訂真菌界擔子菌門分類系統
    為此,中科院微生物所趙瑞琳團隊集結了近十年來擔子菌門分類研究的新進展,首先在多基因及基因組層面對整個門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梳理,並估算了擔子菌門內亞門、綱、目、科的演化時間範圍分別為406-490 Mya,245-393 Mya,120-290 Mya,27-222 Mya,具體包括:6個基因(LSU, SSU, 5.8s, rpb1, rpb2, ef1)的多基因系統發育圖譜
  • 中科院微生物所趙瑞琳組聯合27國專家修訂真菌界擔子菌門分類系統
    為此,中科院微生物所趙瑞琳團隊集結了近十年來擔子菌門分類研究的新進展,首先在多基因及基因組層面對整個門的系統發育關係開展研究,並估算了目前擔子菌門內亞門、綱、目、科的演化時間範圍分別為406-490 Mya,245-393 Mya,120-290 Mya,27-222 Mya,具體包括:6個基因(LSU, SSU, 5.8s, rpb1, rpb2, ef1
  • 演化時間可成為劃分真菌分類等級新標準—新聞—科學網
  • 科學網—演化時間可成為劃分真菌分類等級新標準
    本報訊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趙瑞琳課題組首次把真菌的演化時間應用於確定分類等級和分類系統重建工作中,制定了演化時間作為確定分類等級的一個新標準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目前,關於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的復甦演化過程、不同板塊生物礁演化過程的對比、後生動物礁的最早復甦時間等內容得到科學家的關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副研究員要樂,與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副教授Markus Aretz合作,圍繞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與生物礁生態系統演變開展了詳細研究,在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組成、復甦演化過程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事理圖譜:事件演化的規律和模式
    事件之間在時間、空間上相繼發生的演化規律和模式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知識。然而,現有的典型知識圖譜均以實體及其屬性和關係為研究核心,缺乏對事理邏輯這一重要人類知識的刻畫。為了彌補這一不足,事理圖譜應運而生,它能夠揭示事件的演化規律和發展邏輯,刻畫和記錄人類行為活動。在圖結構上,事理圖譜是一個有向有環圖,其中節點表示事件,有向邊表示事件之間的演化關係。
  • Nature胚胎發育研究重大成果:重建人體發育時間
    從受精卵的第一個部分開始,一個複雜的蛋白質和基因網絡相互作用,構建形成了我們器官的細胞模式。就像鐘擺一樣,每個擺動和脈衝都需要仔細對齊,保持形成生命的節奏。但是,人類早期發育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一個關鍵原因是缺乏能夠複製這些複雜生物過程的實驗模型。
  •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在隱球菌性孢子形成前存在兩個平行的事件:性結構(又稱為擔子(basidium):擔子菌門真菌的標誌細胞結構)成熟和減數分裂過程。王琳淇課題組發展了一個新穎的定量表型評估策略(擔子成熟指數分析)並鑑定了一個性結構特異性的指示分子Fad1去精確評估隱球菌性結構成熟的不同發育階段。
  • 先驅人首次「走進」人類演化圖譜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4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根據一項對百萬年前古蛋白序列進行的發育分析,科學家首次將先驅人置於古人類的演化圖譜中,暗示該物種類似現代人類的面部特徵,是來自人屬祖先的深層根源。
  • 世上最名貴的食用藥菌~擔子菌
    在整個發育過程中,產生兩種形式不同的菌絲:一種是由擔孢子萌發形成具有單核的菌絲     典型的擔子菌生命周期.這時頂端細胞膨大成為擔子,擔子上生出4個小梗,於是4個小核分別各移入小梗內,共發育成4個孢子--擔孢子。
  • 科學家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亞平的領導下,雲南大學省部共建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羅靜,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呂雪梅,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劉少軍,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陳增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阮珏和廈門大學教授徐鵬等組成的團隊聯合攻關,以鯉亞科魚類基因組為研究對象,對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基因組的亞基因組演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科學網—微生物礦化和感磁運動起源於太古代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微生物礦化和感磁運動起源於太古代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 通訊員周舟)近日,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人員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利用譜系年代學分析方法,揭示趨磁細菌起源於距今30億年前的中太古代,早於地球大氧化事件,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既能感應磁場又能進行礦化的生物類群。
  • 魏輔文院士團隊揭示:食性驅動大、小熊貓腸道微生物趨同演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所魏輔文院士團隊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發表了題為「Diet drives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gut microbiomes in
  • 自帶「北鬥導航」的微生物起源與演化的新認識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了解更多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許多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趨磁細菌是研究較為深入的一類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類似磁羅盤,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圖↓)。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最早出現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
  • 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的發育和功能,及其與微生物的關聯!
    同時研究者還在早期證實了一種非多態性的MHC群1b分子選擇性的存在,該分子如今已經被確定為在進化上保守的MHC 1類相關分子(MR1分子),其能在造血細胞上進行表達,而這也是MAIT細胞發育所需要的。這些分子僅在合成核黃素的細菌和酵母中存在,其能夠賦予MAIT細胞廣泛的抗微生物反應性,這種精確的微生物特性與人類感染時MAIT細胞血液的數量減少有關,MAIT細胞在多種微生物感染實驗模型中的保護性效應支持了MAIT細胞的抗微生物功能。
  • 實驗室生物檢測員不得不知微生物酵母菌
    酵母是一些單細胞真菌,並非系統演化分類的單元。是子囊菌、擔子菌等幾科單細胞真菌的通稱,一般泛指能發酵糖類的各種單細胞真菌,有的為致病菌。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微小單細胞微生物,能將糖發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分布於整個自然界,是一種典型的兼性厭氧微生物,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都能夠存活,是一種天然發酵劑。酵母菌是人類文明史中被應用得最早的微生物。目前已知有1000多種酵母。酵母分類:形成孢子的株系屬於子囊菌和擔子菌。
  • 兒童生長發育骨齡圖譜
    生物年齡:通過觀察骨化中心的大小、形態、結構和相互關係的變化來判斷體格和生理的發育程度,通過對發育程度進行統計處理,以年齡的形式,以歲為單位進行表達的生物學年齡。 骨齡即是各年齡時的骨成熟度。正常情況下,骨齡與實際年齡的差別應在±1歲之間,落後或超前過多即為異常。
  • 哺乳動物中耳如何演化?最新研究稱漸進過程與發育具一致性
    (研究團隊/供圖)   此前解剖學、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的大量研究證明,哺乳動物的聽骨和爬行動物的齒骨後骨和方骨具有同源關係。古生物學也早已提出中耳漸進演化假說,即從爬行類向哺乳動物的典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過程中,齒骨後骨逐步縮小,並與齒骨分離,最終移入顱基部,成為專司聽覺功能的結構。
  • 中國兒童標準腦結構發育圖譜
    該文章採用328例6至12歲中國兒童的高質量磁共振腦影像數據,繪製出精細年齡分段下的「中國兒童標準腦結構發育圖譜」,為研究我國兒童群體的正常腦發育和異常腦發育(如自閉症、兒童多動症等)提供了重要基礎性工具(Zhao, et al., 2019)。人類的腦結構形態千差萬別。
  • 演化之美,發育之魅
    人類胚胎的發育,歷經精卵融合,卵裂,2細胞,4細胞,8細胞,……,桑椹胚,囊胚,原腸胚,器官發生一系列過程。胎盤和臍帶作為母嬰交互的界面,為胎兒輸送養分和氧氣,同時還可以介導對胚胎的免疫耐受,使脆弱的胚胎免遭免疫大軍的荼毒。九月懷胎,一朝分娩,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從受精卵到性成熟,發育相關基因經歷了一系列精密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