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ity解讀!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的發育和功能,及其與微生物的關聯!

2020-11-23 生物谷

2020年1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mucosal-associated invariant T cell, MAIT細胞)是一組在進化上保守的T細胞亞群,其能通過T細胞受體(TCR)介導的對維生素B2生物合成途徑衍生的代謝產物的識別來對大多數細菌產生反應;微生物群落衍生的信號會影響MAIT細胞生物學的所有階段,包括特定器官的胸膜內發育、外周擴張和功能發揮等,在組織中,MAIT細胞能夠整合多種信號並展示出多種效應功能來參與抵禦感染性病原體的防禦過程中去;除了擁有抗菌活性外,MAIT細胞還能夠改善皮膚組織的癒合,這或許就揭示了其會通過與局部微生物群落的雙向相互作用在上皮細胞的穩態中發揮著關鍵角色;在人類機體中,血液中MAIT細胞的頻率會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與微生物群落的穩態有關)中被修飾,這就進一步強調了MAIT細胞與微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互作用。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Immunity上題為「MAIT 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the Microbial Connection」的綜述文章中,來自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論述了從胸膜內發育到組織定植及功能發揮等諸多過程中MAIT細胞與微生物群落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MAIT細胞在人類的血液(佔T細胞的1%-10%)、肺臟(20%-40%)和腸道固有層中的頻率較高,而在小鼠機體中其含量要少得多。30年前研究人員在人類血液中的CD4-CD8-T細胞中識別出了不變的細胞受體α(TCR-α)鏈(Vα7.2-Jα33),自那時以後科學家們就發現了MAIT細胞,隨後研究人員在小鼠和牛身上發現了表達同源性TCR-α鏈的T細胞亞群,並揭示了其在進化上的保護特性。同時研究者還在早期證實了一種非多態性的MHC群1b分子選擇性的存在,該分子如今已經被確定為在進化上保守的MHC 1類相關分子(MR1分子),其能在造血細胞上進行表達,而這也是MAIT細胞發育所需要的。

圖片來源:François Legoux,et al. Immunity (2020) doi:10.1016/j.immuni.2020.09.009

MAIT細胞會被描述為能展示與主要轉錄因子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鋅指蛋白(PLZF)表達相關的直接效應器活性的T細胞,同時其還由不變的自然殺傷性T細胞(iNKT)所表達。MAIT研究人員對無菌小鼠外周MAIT細胞的缺失進行研究揭示了MAIT細胞對共生微生物的依賴性,這就提示了MAIT細胞與細菌之間的親密關聯;早在2010年初,研究者就識別出了能激活MAIT細胞的配體,首先其是一種可溶性的微生物化合物,其次是不穩定維生素B2(核黃素)的前體衍生物。這些分子僅在合成核黃素的細菌和酵母中存在,其能夠賦予MAIT細胞廣泛的抗微生物反應性,這種精確的微生物特性與人類感染時MAIT細胞血液的數量減少有關,MAIT細胞在多種微生物感染實驗模型中的保護性效應支持了MAIT細胞的抗微生物功能。

微生物群所產生的維生素B2代謝產物能在體內循環並控制MAIT細胞在胸腺中的發育,微生物配體或許還參與到了上皮內穩態過程中,MAIT細胞或能促進組織修復應對TCR的誘發反應,因此,MAIT細胞或許就能為哺乳動物機體的免疫系統提供一種直接的方法來感知微生物並提供黏膜屏障保護效應;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回顧了MR1和MR1配體的獨特功能,隨後他們概述了細菌代謝產物在MAIT細胞個體發生和抗微生物功能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最後研究人員討論了組織損傷後MAIT細胞對組織重塑的貢獻,並闡明了MAIT細胞配體與其它微生物信號是如何參與其中的。

除了感染性疾病外,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期間,血液中的MAIT細胞的頻率就會發生變化,比如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炎性腸病和肥胖等;所有這些疾病都與機體生態失調有關,有趣的是,減肥手術還會導致MAIT細胞血液數量的快速恢復(3個月),減肥手術後研究者所觀察到的第一個變化就是患者機體微生物群的改變,儘管這一觀點目前在科學界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因此,MAIT細胞就能夠感知微生物生態的變化以及反映機體失調的血液頻率的修飾(在上述疾病中最為常見)。

MAIT細胞在組織中的未知、抗原特異性和相關的效應功能或能幫助解釋其在多種條件下的特性以及參與機會中,比如在抗菌防禦過程中、組織修復過程以及上皮細胞穩態維持過程中等;細菌感染會對宿主機體產生相當大的損傷,因為免疫細胞清除病原體時會釋放介質,其與細胞死亡和組織完整性的喪失有關,當病原體被清除後,組織修復過程就會使得血管、胞外基質、上皮和基質細胞網絡得到重建,通過表達抗菌和傷口癒合效應分子,MAIT細胞就能夠根據淋巴因子的環境和配體的可用性,來促進應對機體感染的免疫反應發生重疊。未來研究中,研究人員還將繼續深入研究在體內、穩定狀態下以及在感染和傷口癒合過程中闡明維生素B2衍生的代謝產物的動態變化,深入理解MAIT細胞誘發的因素以及穩定激動劑的開發過程或許也能幫助科學家們在臨床中更好利用MAIT細胞的潛力。(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François Legoux,Marion Salou,Olivier Lantz. MAIT 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the Microbial Connection, Immunity (2020) doi:10.1016/j.immuni.2020.09.009

相關焦點

  • Immunity:腸道微生物調控外周淋巴結發育
    (淋巴細胞(T和B)在樹突狀細胞(DC)的調控下,抵禦腸道微生物的入侵,圖片摘自「清華免疫」微信公眾號)2016年2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出生前的淋巴結發育過程中,淋巴囊(primitive lymph sacs)首先通過淋巴管分化活動(lymphatic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近年來,人體微生物組學的相關研究受到廣泛關注、並取得了巨大進展。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日益清晰,腸道菌群在人類疾病發生發展中的變化及作用也逐漸明朗。這也開啟了腸道菌群調節能量代謝、炎症和肥胖相關代謝紊亂性疾病研究的新時代。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這些激素的細菌受體影響微生物的生長和毒力。(5)腸道細菌直接刺激腸神經系統的傳入神經元,通過迷走神經向大腦發送信號。通過這些不同的機制,腸道微生物塑造了睡眠和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軸的應激反應的結構。它們影響記憶,情緒和認知,並且在臨床和治療上與一系列疾病相關,包括酗酒,慢性疲勞綜合症,纖維肌痛和不安腿症候群。
  • 我國科學家完成腸道微生物與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組關聯分析
    本報訊 (記者劉傳書)由華大基因和深圳第二醫院等單位主導完成的「腸道微生物與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成果,9月27日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該研究為全面揭示Ⅱ型糖尿病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基礎,為通過DNA序列的微生物分類提供了新方法。
  • 論文解讀—益生菌與魚類黏膜免疫
    水環境相比陸地更為複雜,對於生活在水中的魚類來說,與水的接觸面積最大,而最先接觸水的是魚類的黏膜系統,如皮膚、鰓和消化道等。這些組織中廣泛分布有各種免疫細胞,用於免疫細菌和病毒。此外,附著在黏膜表面的共生微生物,同樣會產生一些拮抗物質抵禦細菌和病毒的侵襲。這是一種特殊而有趣的機制,黏膜表面及其相關的微生物群落在宿主體內免疫平衡。所以,益生菌和魚類黏膜免疫的關係成為近些年研究的熱點。
  • 【綜述】腸道通透性相關疾病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
    一、腸道通透性定義腸道通透性與腸屏障功能有關,其正常的腸道通透性取決於腸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腸黏膜屏障是指腸道能夠防止腸內有害物質如細菌和毒素穿過腸黏膜進入人體內其他組織、器官和血液循環的結構和功能的總和。它可以防止水和電解質的丟失及抗原和微生物進入體內,同時允許機體與環境之間進行分子交換和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
  • Nature子刊:微生物系統的功能與功能冗餘
    值得注意的是,與相對保守的宏基因組組成相比,鳳梨科植物的微生物分類組成更為多變。穩定的功能組成和多樣分類組成之間的鮮明對比,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經有所發現,反映了許多功能和系統發育之間的弱相關關係。事實上,很大一部分代謝功能並不是單系的,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分支是這些功能的唯一代表。
  • 科學網—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10月21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人體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華大基因主導完成腸道微生物與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組關聯分析
    該研究為全面揭示Ⅱ型糖尿病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基礎,為通過DNA序列的微生物分類提供了新方法。這項成果同時也體現出基於腸道菌群的關聯分析在糖尿病的臨床評定和病人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和前景。
  • 【中國科學報】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10月21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人體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
  • 輔助T細胞基礎生物學:分類和功能
    撰文:挑食的免疫喵來源:閒談 Immunology免疫系統可以抵禦廣泛的病原體,而最佳的免疫功能需要先天和適應性免疫的協調。先天免疫識別較少,主要針對微生物的保守成分;但適應性免疫,可利用 T 細胞和 B 細胞受體隨機重組的特性,產生幾乎無限的受體庫,對抗病原體。
  • 科學家發現人體製造健康t細胞的分子關鍵
    科學家在《實驗醫學雜誌》上發表報告,指出一種基因和蛋白質家族對免疫系統中成熟和功能完備的t細胞的形成至關重要,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為多發性硬化症和ibd等免疫疾病帶來新的療法。T細胞是我們身體免疫防禦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它抵禦導致免疫疾病、癌症和其他疾病的細菌。領導這項研究的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說,他們的實驗表明,轉錄因子激活蛋白1(AP-1)對於在早期未成熟T細胞的細胞核中設置微生物過程的階段,使細胞能夠正確形成至關重要。
  • JAMA | Herd immunity
    Herd immunity中文翻譯成「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是指人群對於某一種由病原微生物引發的傳染病形成普遍的免疫力從而使該感染病流行終止。理論上,雖然人群普遍感染一種病原體可能形成herd immunity,但目前真正的herd immunity都是通過疫苗接種實現的。
  • 微生物多樣性PICRUSt2功能預測雲分析來了
    微生物多樣性測序數據主要基於物種層面進行微生物群落分析,而功能預測軟體,可以幫我們預測微生物的潛在功能,近年來,由於PICRUSt等預測軟體的加持,為我們文章增加了不少亮點,在高分文章中屢見不鮮。相較早期版本即PICRUSt1,PICRUSt2做了全面的優化和改進,功能預測精度大幅提升:1)將待預測的OTU代表序列置於軟體中已有的系統發育樹中,而不是直接對OTU序列進行分類學注釋;2)不再基於GreenGene 16S資料庫進行功能預測,其用於預測的參考基因組資料庫相比先前也已擴大了10倍以上,除了能對細菌或古菌16S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
    腸道微生物群與兒童發育之間的關聯為改善健康預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也是兒科醫學的基石。環境會影響微生物群的發育 (圖1)。雖然關於微生物群在出生前是否通過胎盤的子宮內微生物定植而受到影響的數據存在衝突,但一致認為出生後立即微生物定植的數據顯著性增加,其中初始定植由兼性厭氧菌引起,隨後是專性厭氧菌。
  • 口腔黏膜細胞具有完整DNA序列
    但口腔黏膜的上皮細胞具有代謝旺、更新快、易脫落的特點,可以自然脫落到唾液中。這樣的細胞具有完整的人類基因組DNA序列。而且相關實驗結果表明,分別利用來自唾液裡的DNA與血液裡的DNA進行聚合酶鏈式(PCR)反應,二者測序結果完全一致。「之所以用唾液採集是因為比血液方便得多,而且不具備破壞性,免得小朋友受苦,因此用前者進行基因檢測順理成章。」基因檢測真能測出天賦?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二期)
    結果發現,兩組樣本間表現出獨特的代謝表型和微生物多樣性差異。微生物多樣性與高度堅持健康飲食習慣和身體鍛鍊相呼應,並與一系列不同的微生物衍生代謝物相關。案例3題目:妊娠糖尿病中腸道細菌和代謝特徵的改變及其相互作用期刊:Gut MicrobesIF:7.740發表時間:2020.11DOI號:10.1080/19490976.2020.1840765研究方法:16S+宏基因組+代謝組經證實,宏基因組學與代謝組學聯合分析是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成和各種疾病功能的有效方法
  • 土壤微生物群組
    我國科技主管部門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土壤微生物相關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1 年啟動了相關重大項目,針對稻田土壤關鍵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環境功能,開展了土壤微生物生態學機理研究。2014 年科技部啟動了「973」基礎性研究項目「作物高產高效的土壤微生物區系特徵及其調控」。同年,中科院啟動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開展土壤微生物組研究。
  • 梳理維生素A及其衍生物功能研究進展
    維生素A酸具有維持正常視覺功能,維護上皮組織細胞的健康和促進免疫球蛋白的合成,維持骨骼正常生長發育,促進細胞生長與生殖和抑制腫瘤生長等功能。比如,它可使早期胃癌細胞惡性逆轉,對早期癌變和異常增生可望用藥使其恢復正常。不過,也有研究報導過量攝入維生素A會使癌症發病率增加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