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完成腸道微生物與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組關聯分析

2021-01-08 人民網

  本報訊 (記者劉傳書)由華大基因和深圳第二醫院等單位主導完成的「腸道微生物與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成果,9月27日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該研究為全面揭示Ⅱ型糖尿病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基礎,為通過DNA序列的微生物分類提供了新方法。該成果同時也體現出基於腸道菌群的關聯分析在糖尿病的臨床評定和病人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和前景。

  Ⅱ型糖尿病是一種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引起的複雜內分泌疾病。研究表明,Ⅱ型糖尿病可能與腸道菌群存在相關性,但是一直缺少全面系統的研究成果來支持。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基於新一代鳥槍法深度測序技術,研發出一種新的宏基因組關聯分析方法。通過該方法,他們對345個中國人的腸道微生物進行兩階段宏基因組關聯分析,共鑑定出大約6萬個Ⅱ型糖尿病相關的分子標記。研究從分子層面上,明確了在中國人群中的糖尿病患者與非糖尿病患者在腸道微生物組成上差異。此外,研究人員還建立了一個全新概念——宏基因組連鎖群,以便對大量宏基因組數據進行物種描述及分類。通過分析,研究人員從物種組成上對糖尿病相關的微生物進行深入解讀,發現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之間存在拮抗關係,這在梭菌的不同菌群間表現尤為明顯。

  科學家表示,該研究是世界範圍內第一個對腸道微生物進行宏基因組關聯分析的成功典範。不僅從物種、功能及生態群落上詳盡展示了腸道微生物與Ⅱ型糖尿病的關聯特徵,而且還令人信服地指出腸道微生物可以更好地被用來對Ⅱ型糖尿病等疾病進行風險評估及監控。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華大基因主導完成腸道微生物與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組關聯分析
    「腸道微生物與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該研究為全面揭示Ⅱ型糖尿病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基礎,為通過DNA序列的微生物分類提供了新方法。這項成果同時也體現出基於腸道菌群的關聯分析在糖尿病的臨床評定和病人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和前景。
  • 微生物組創新創業者協會發起中國腸道宏基因組計劃
    近十年來,大量腸道宏基因組領域的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有著重大影響,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在人體微生物組領域的發展,以及後續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產品開發和臨床應用, 微生物組創新創業者協會倡議發起中國腸道宏基因組計劃(Chinese Gut Metagenomics Project),並由協會會員單位成立項目協作組。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二期)
    ,比較兩組樣本之間代謝表型和腸道微生物的差異。目前在流行病學研究和對無菌小鼠糞便移植影響的研究中發現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與肥胖和2型糖尿病有關,本綜述結合小鼠模型的相關研究,討論將其用於人體健康代謝改善的方法。
  • 技術貼 | 宏基因組 + 宏轉錄組分析工具:HUMAnN
    /宏轉錄組測序數據進行物種分類分析和功能(代謝)分析的多功能軟體【1】一.2)口腔微生物能進入腸道並存活下來的數量很少、轉錄活性也很低。口腔和腸道的環境差異很大,人體微生物中能同時適應兩種環境的數量很少;3)宏基因組和宏轉錄組中的生物功能在有很高的一致性【下圖】;4)個體間的穩定性:宏基因組 >宏轉錄組 > 微生物群落;5)多數基因在RNA水平上的變異 > DNA水平上的變異。
  • ...與疾病之間的神秘關聯!|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Diabetes Care:腸道菌群或與1型糖尿病發病有關!doi:10.2337/dc18-0777近日,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糖尿病和機體腸道之間的關聯,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Diabetes Care上,該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療法來減緩患者1型糖尿病的發展。
  • Nature綜述:腸道菌群如何劃分腸型
    為讓更多人了解腸道菌群分類的原則和方法,今天我們特別編發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陳亮博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宏基因組學實驗室工程師劉永鑫博士對這篇文章的翻譯,希望對你有用。題目:基於腸道菌群組成的「腸型」如何定義?
  • 消化資訊 | 腸道微生物群可能影響著你的健康
    背景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探究腸微生物群的組成(即哪些微生物存在,以及某種微生物的量有多少)及其與身體的健康狀況或各種疾病的關聯上。腸道微生物群與器質性疾病的關聯由博士生Courtney Armour領導的OSU研究不僅著眼於腸道微生物群的種類,而且著眼於它們可能發揮的功能。該項研究結果被發表在mSystems上。
  • 科學網—宏基因組學:查明微生物身份新手段
    這篇論文中應用了一種稱為「宏基因組學」的技術方法,不通過培養,直接從病人樣品中檢測分析其攜帶的病原微生物,甚至可以發現用常規方法難以檢出的病原菌。由此,大家都開始關注一個共同的話題,是不是已經找到了一個能夠解決突發傳染病疫情病原鑑定的金剛鑽呢?是不是我們以後再也不會像面對當年SARS疫情那樣手足無措呢?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3期)
    在高通量測序的大力推動和快速發展下,微生物組學研究進入到了多組學的時代。為更好滿足科研人員多組學聯合分析需求,美格基因基於科研需求及以往項目經驗,全新推出微生物組+代謝組聯合分析解決方案,克服單一組學研究局限性,多角度解釋科學問題!本期分享幾篇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為大家提供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研究思路。
  • 2019微生物組—宏基因組分析專題培訓第三期
    為滿足廣大讀者進一步學習的需求,現聯合《生信寶典》組織宏基因組學專題培訓課程,進一步學習和交流宏基因組學分析技術,手把手帶您快速入門、節約寶貴的時間,助力科研成果早日產出。本課程一共3天,每天6節課,共18節課,全部課程均理論與實戰結合(只要課上講的都是可以學會並自己實現的分析)。
  • 以網絡互作角度再看多隊列的腸道微生物
    文獻速遞本文基於宏基因組學的網絡分析方法已表明肥胖、糖尿病與腸道微生物密切關聯,其中微生物是循環血脂水平主要驅動者。微生物對各種胺基酸關係也在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報導。人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關係密切,它們參與營養物質的消化降解,維護的消化道完整性,刺激宿主免疫系統和調節宿主新陳代謝。
  • 宏基因組binning原理
    宏基因組binning也即將序列進行聚類、分裝,是根據基因組特徵以及組裝信息等將屬於不同基因組的序列分離開來的過程。
  • 秦楠:微生物組學的產業前景
    一、十年磨一劍十年測序技術演化出時代新機遇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在2003年的順利完成,基因組測序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人體內存在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遠高於人體細胞的數目,這些微生物對人體健康不可或缺。宏基因組技術是研究未知微生物的利器,得益於NGS技術的發展及研究的不斷深入,測序成本不斷降低,大量微生物組學研究廣泛開展,科學家發現一系列人類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類風溼、結腸癌、心腦血管疾病及一些精神類疾病等都與人體微生物相關。
  • 宏基因組學技術對生物冶金的貢獻
    宏基因組學技術與微生物浸出技術宏基因組學作為新興的微生物研究方法,其不依賴於有機體的培養技術手段,以微生物多樣性、種群結構進化關係、功能活性相互協作關係以及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為研究目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和基因晶片技術是目前宏基因組學研究最為成熟的兩個關鍵技術, 其準確性、全面性和信息的深入程度都令其它傳統技術無法企及。
  • 9文聚焦:宏基因組學與微生物組分析方法和工具
    宏基因組學能回答什麼問題?什麼不能?【主編評語】本文介紹了使用宏基因組學的優勢,以及當前可用的分析工具得出的結論的範圍,例如跨門和功能組成在物種和菌株水平的高解析度,同時強調了宏基因組學數據分析的挑戰,且表明將來技術和方法的改進和創新將導致成本降低
  • 2017年度巨獻:腸道微生物組重磅級研究TOP20解讀
    這些研究人員首先利用兩組小鼠開展研究。一組小鼠與人腸道微生物組一起進行培育,因而它們攜帶著通常存在於人腸道中的微生物。另一組小鼠攜帶著正常的小鼠腸道微生物組。當他們給這些小鼠注射一種觸發腸道炎症(即結腸炎)的化合物時,攜帶著人腸道細菌的小鼠免受這種疾病的影響。然而,攜帶著典型的小鼠腸道細菌的小鼠出現了嚴重的症狀。
  • 致病性芽囊原蟲亞型和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體外和體內研究
    該文章通過體內外實驗研究了一種特殊亞型的芽囊原蟲(ST7亞型)和腸道中代表性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文章指出該芽囊原蟲對宿主腸道的影響是與其基因亞型相關聯的,ST7亞型的芽囊原蟲可能通過自身以及刺激宿主產生某些應激因子的方式擾亂宿主腸道的菌群平衡,比如可以選擇性的抑制腸道內諸如長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的生長,而促進諸如大腸桿菌等有害菌的生長,從而誘導某些腸道性疾病的發生。
  • 微生物組學數據分析工具綜述 | 16S+宏基因組+宏病毒組+宏轉錄組
    宏基因組這部分,生信者言李木子童鞋也曾經給大家做過系統梳理和點評:《精選30餘款宏基因組分析軟體,來自老司機的使用經驗總結(上篇)》、《精選30餘款宏基因組分析軟體,來自老司機的使用經驗總結(中篇)》、《精選30餘款宏基因組分析軟體,來自老司機的使用經驗總結(下篇)》、《句句乾貨!一文讀懂宏基因組binning》。
  • 科研 | PNAS:宏基因組學揭示了熱帶空氣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群落遵循一個精確的循環
    對DVE1-5分別進行了統計分析。在每個測序樣品中隨機抽取200萬條reads,DVE1數據集中平均有12.16%可被注釋,DVE2中有10.30%,DVE3中有12.46%,DVE4中有11.66%,DVE5中有8.25%,可被注釋的微生物中中大多數屬於細菌或真菌(詳見附錄SI,表S2)。通過對宏基因組學數據的分析,作者在種水平上進行了物種注釋(附錄SI,圖S6,圖S7)。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人體內大約有30萬億個細胞,微生物的數量大約為39萬億,它們與所有生命體共生共存,是這個星球真正的主人。自17世紀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以來,再到19世紀中期微生物學科的建立,腸道微生物學研究逐漸成為這門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各個領域研究中充當著跨界者的角色。無數的科學家們不惜窮盡一生去探尋腸道微生物學中的奧秘,而雲南大學研究員張志剛便是其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