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疾病之間的神秘關聯!|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2021-01-07 騰訊網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谷 君 說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們開始發現機體腸道菌群或與多種人類疾病發生直接相關,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腸道菌群或與高血壓和抑鬱症發生直接相關

新聞閱讀:New research suggests gut bacteria may be linked to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depression

近日,在美國心臟協會2019年高血壓科學會議上,來自佛羅裡達大學的科學家們報告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發現,高血壓患者與高血壓聯合抑鬱症患者機體腸道菌群存在一定差異。

圖片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研究者Bruce R. Stevens表示,人類是由數量大致相同的細胞和細菌組成的綜合體,腸道菌群的生態與機體生理和大腦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這就會使得一些人患上高血壓和抑鬱症

未來衛生健康專家或許就能靶向作用機體腸道來抑制、診斷並選擇性地治療不同形式的高血壓。目前研究人員有望基於當前研究結果開發新型療法來改善對療法耐受的高血壓患者的治療,大約有20%的高血壓患者對療法並無反應,甚至是對多種藥物都沒有反應。

Immunity:腸道菌群竟會誘發機體衰老?

doi:10.1016/j.immuni.2018.09.017

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棲息於人類機體腸道中的不同細菌群落是如何對機體功能產生顯著影響的,包括機體免疫系統等;腸道菌群有時被稱為「共生菌」,其存在於所有生活在一定功能平衡下的動物機體中,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後就會誘發宿主機體出現共生失調(commensal dysbiosis)的表現,比如疾病或藥物,這常常與一系列疾病有關,甚至會降低機體的壽命,儘管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他們仍然並不清楚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機體健康的。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Immunit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後如何誘發宿主機體發生共生失調,從而促進年齡相關疾病的發生。

文章中,研究者對黑腹果蠅進行了相關研究,黑腹果蠅是一種常用來研究腸道菌群生物學特徵的模式生物,研究人員想通過研究闡明腸道菌群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重點對一種名為肽多糖識別蛋白SD(PGRP-SD)的受體蛋白進行研究,這種蛋白屬於一類模式識別受體,2016年研究人員發現,PGRP-SD能夠檢測外源性細菌病原體,並刺激果蠅機體中的免疫系統抵禦病原體的感染

Nat Commun:高脂肪飲食導致糖尿病,腸道微生物或是罪魁禍首

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飲食選擇會削弱我們的腸道免疫系統,導致糖尿病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肥胖期間,我們的免疫系統經常對通過腸道組織"滲漏"並導致炎症的細菌成分做出反應。反過來,炎症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從而使人容易患糖尿病。

在一項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新研究中,多倫多綜合醫院研究所和病理學系大學健康網絡(UHN)的Dan Winer博士和他的團隊強調了高脂肪飲食如何影響腸道免疫系統中的B細胞,特別是那些生產一種叫做IgA的蛋白質的B細胞

研究者表示,在肥胖期間,腸道中有一種B細胞的水平較低,這種細胞能產生一種名為IgA的抗體。IgA是由我們的身體自然產生的,對調節我們腸道中的細菌至關重要。它作為一種防禦機制,幫助中和利用環境變化的潛在危險細菌,比如當我們攝入不平衡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時。

Nat Med:北大科學家發現腸道菌群調控多囊卵巢症候群的新機制

多囊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以雄激素過多、排卵功能障礙和多囊卵巢為特徵,常伴有胰島素抵抗性。而目前研究人員還不清楚PCOS患者發生排卵功能障礙和胰島素抵抗的機制,這嚴重限制了相關藥物和治療方法的發展。

此前的研究發現代謝健康的改善與較高的微生物群基因含量和微生物多樣性增加有關。因此,來自包括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喬傑院士與龐豔莉副研究員、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姜長濤研究員在內的合作團隊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謝產物對PCOS相關卵巢功能障礙和胰島素抵抗的調節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誌上。

Cell:揭示腸道菌群產生的咪唑丙酸導致2型糖尿病機制

doi:10.1016/j.cell.2018.09.055

近年來,腸道菌群(gut microbiota)與健康和幾種疾病的病情有關。然而,僅少數研究探究了發生變化的腸道菌群是否能夠直接影響疾病。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薩爾格倫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腸道菌群能夠影響細胞對胰島素作出反應的方式,因而能夠導致2型糖尿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

圖片來源:Ara Koh et al.doi:10.1016/j.cell.2018.09.055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初治(treatment-naïve)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腸道菌群與組氨酸的不同代謝有關,其中組氨酸主要來源於飲食。這接著導致咪唑丙酸(imidazole propionate)形成。咪唑丙酸破壞細胞對胰島素作出反應的能力。因此,降低細菌產生的咪唑丙酸數量可能成為一種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新方法。

Sci Transl Med:腸道菌群或和多發性硬化症發生直接相關

doi:10.1126/scitranslmed.aat4301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並且破壞神經細胞周圍的保護層,這種保護層由髓磷脂組成,而髓磷脂是一種由蛋白質和脂質構成的生物膜狀結構,這就是為何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將尋找疾病靶點抗原的工作重點都聚焦於髓磷脂膜的成分上的原因了。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示,我們或許有必要拓寬研究視野,來更好地了解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病機制;研究者指出,T細胞能與名為GDP-L-海藻糖合酶的蛋白質反應,而該酶類在人類細胞和細菌細胞中形成,而研究人員在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胃腸道菌群中也頻繁發現這種酶類,研究者Mireia Sospedra說道,免疫細胞能在腸道中被激活,隨後遷移到大腦中,當其遇到人類目標抗原的突變時就會誘發炎性級聯反應。

Diabetes Care:腸道菌群或與1型糖尿病發病有關!

doi:10.2337/dc18-0777

近日,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糖尿病和機體腸道之間的關聯,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Diabetes Care上,該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療法來減緩患者1型糖尿病的發展。研究者表示,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或能幫助預測和監測機體疾病的進展。

Emma Hamilton-Williams博士說道,1型糖尿病常常是因胰腺組織遭到免疫攻擊而誘發的一種糖尿病,此前研究人員推測腸道菌群和糖尿病進展之間可能存在一種未知的關係,而目前他們並未闡明機體胰腺功能和腸道菌群之間的直接關聯。文章中,通過對參與者的糞便樣本進行研究,研究者發現,腸道菌群的改變或許並不僅僅是疾病所引發的副作用,而其可能與糖尿病的進展有關。

FASEB J:南方醫科大學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與敗血症患者的器官損傷有關

doi:10.1096/fj.201900398RR

敗血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可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發表在FASEB雜誌上的一項新的人體研究首次表明,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在器官損傷中起著重要作用。為了進行這項實驗,研究人員首先比較了兩組人的糞便微生物組成:一組患有敗血症,另一組沒有。他們觀察到,與第二組相比,第一組的腸道微生物群在功能和組成水平上都發生了變化。

然後,研究人員將糞便移植到受體小鼠體內,誘導小鼠膿毒症,並檢查小鼠的器官損傷。儘管所有小鼠均已感染膿毒症,但第一組糞便移植小鼠的肝臟損傷比第二組糞便移植小鼠更為嚴重。這些初步發現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可能有助於人們從敗血症中恢復

Nature:腸道微生物可能會影響ALS的進程

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老鼠身上進行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統稱腸道微生物群)可能會影響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進程,也被稱為盧伽雷氏症。研究人員發現,小鼠接受了某些腸道微生物株或已知由這些微生物分泌的物質後,一種類似ALS的疾病的進展變慢,初步結果表明,該菌群調節功能的發現可能適用於ALS患者,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Nature上。

"我們長期以來的科學和醫學目標是闡明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而大腦是一個迷人的新領域,"免疫學教授Eran Elinav說道。他的團隊與計算機科學與應用數學系的Eran Segal教授一起進行了這項研究。Segal解釋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微生物群影響大腦功能和疾病,我們想研究它在ALS中的潛在作用。"

Nature Protocols and Nature:科學家闡明腸道菌群和糖尿病發生之間的關聯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Protocol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厄勒布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花費了10多年開發了一種新方法,該方法能研究腸道菌群代謝如何影響機體的健康;這種方法能用於代謝組學研究,即通過化學分析的方法來解析細胞代謝中數千種分子的詳細信息

2016年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就利用這種方法闡明了腸道菌群代謝和糖尿病發生之間的關聯;在這種新方法的幫助下,研究人員就能對來自一份血液樣本中的的2000種代謝產物進行分析,代謝產物是一種在機體代謝過程中形成的微型分子,包括胺基酸、脂質和糖類分子等。

研究者Tuulia Hyotylainen教授說道,收集數據是進行分析的重要一步,但卻並不總是像實際數據分析那樣需要那麼多時間,而且收集到的大量數據還需要與生物學和醫學問題聯繫起來。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就對其工作方法進行了詳細描述,通常情況下,一篇科學論文的方法部分很難被其它研究人員所複製,特別是在具有大量數據的複雜研究中。科學方法和研究結果同樣重要,因此利用可靠的方法來得到高質量的數據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紊亂會誘發多囊卵巢症候群?專家給出防治新視角
    腸道菌群紊亂會誘發多囊卵巢症候群?該研究從臨床問題出發,揭示了腸道菌群紊亂作為重要危險因素,促發多囊卵巢症候群的新機制,為防治該疾病提供了新視角。  該論文題為「Gut microbiota-bile acid-interleukin 22 axis orchestrates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腸道菌-膽汁酸-IL22軸調控多囊卵巢症候群發病」)。
  • 腸道菌群紊亂是多囊卵巢症候群重要危險因素—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喬傑團隊等研究揭示
  • 防治多囊卵巢症候群有了新視角
    該論文題為「腸道菌-膽汁酸-IL22軸調控多囊卵巢症候群發病(Gut microbiota-bile acid-interleukin 22 axis orchestrates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研究以腸道菌代謝產物調控機體腸道免疫的機制研究為切入點,深入探討腸道菌—膽汁酸—IL22軸在多囊卵巢症候群發病中的關鍵作用,並闡明了腸道菌與膽汁酸調控腸道ILC3細胞分泌
  • 對機體腸道的連環出擊或會誘發多發性硬化症
    2020年11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微生物組在多發性硬化症發病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最近一篇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者Miyauchi等人表示,腸道微生物分子或能與增強Th17細胞的腸道微生物一起協同作用來惡化機體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特性。
  • 多發性硬化症的腸道-中樞神經系統軸|腦科學頂刊導讀
    頂刊導讀目錄 1,神經發育障礙:從遺傳學到功能通路2,多發性硬化症的腸道-中樞神經系統軸3,儘管有複雜的視覺處理,但仍然缺乏意識:選擇性視物變形症病例中事件相關電位的證據2,多發性硬化症的腸道-中樞神經系統軸 期刊:Trends in Neuroscience作者:Freya T細胞和膠質細胞在MS腸道-中樞神經系統軸中的作用
  • 多囊卵巢症候群是怎樣的
    多囊卵巢症候群是怎樣的 時間:2021-01-08 12:39 鄭州同濟醫院 鄭州醫大生殖不孕不育醫院可靠嗎?多囊卵巢症候群是怎樣的?當你和他正在好好的備孕造人時,卻突然的遭遇月經不調!不僅月經遲遲不來,臉上的痘痘的數量也暴增,還長胖了許多,甚至嘴唇的上下方周圍還長出了變黑了的毛須來~!這時你就該注意注意啦!
  • 可能是多囊卵巢症候群!
    可能是多囊卵巢症候群!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多囊卵巢症候群」關於多囊卵巢症候群01▶這是個什麼病?◀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的常見內分泌代謝疾病。在育齡婦女中,其患病率約為5%~10%。
  • 國內外多囊卵巢症候群診療標準匯總——建議收藏
    為了促進醫者及患者全面了解多囊卵巢症候群,並進行積極系統的幹預,特整理一些主要的診療標準,以方便參考。可貴的是所有標準在治療上有一個重要共識,那就是:生活方式幹預(飲食營養、運動、行為方式幹預)是治療的首選。生活方式幹預應在藥物治療之前和(或)伴隨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多囊卵巢症候群作為一種常見的臨床內分泌紊亂疾病而備受關注。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說話晚、讀書讀不進、每天不開心不全是我們的錯,還可能是腸道菌群有問題。腸道菌群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能在神經發育,焦慮和抑鬱症的誘發過程中,甚至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 什麼是雙側多囊卵巢 有這症狀需注意
    多囊卵巢在我國女性中確實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同時如果患有這種疾病,會影響女性生育問題的,嚴重的就會導致一直不孕,你知道什麼是雙側多囊卵巢嗎,多囊卵巢的症狀有哪些呢,如何治療多囊卵巢,下面一起來看內容介紹吧。什麼是雙側多囊卵巢?
  • 多囊卵巢症候群九種科學檢查方式
    如何確定是不是患上多囊卵巢症候群?有哪些檢查方式?激素六項:激素六項是為女性量身定做的一種檢測,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睪酮(T)、催乳素(PRL)。
  • 又一塊多囊拼圖找到,來自北三院的最新研究進展
    這次在Nature Medicine 在線發表的最新研究,也為我們對多囊防治的未來有了更多信息。首先說說Nature Medicine,這是一本影響因子全球排名20多名的期刊,也就是證明這篇論文的學術水平、以及論文質量是比較高的。
  • 研究發現亨廷頓舞蹈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關聯
    新華社雪梨9月6日電(陳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最新發現,患有亨廷頓舞蹈病實驗鼠的腸道微生物組成與健康鼠顯著不同。這一研究為證明亨廷頓舞蹈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關聯提供了初步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大腦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 多囊卵巢症候群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多囊卵巢症候群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病症呢?它主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下面由相關專家為大家講述一些關於引起多囊卵巢症候群的原因。(一)發病原因PCOS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失常、腎上腺功能紊亂、遺傳、代謝等因素有關。少數PCOS患者有性染色體或常染色體異常,有些還有家族史。
  • 多囊卵巢中藥治療的偏方看以下7個
    女性不孕不育是有很多原因的,一般沒有器官病變的情況下,多囊是其中的常見的一種,多囊卵巢是女性常見的一種複雜的異質性疾病。容易引起女性肥胖和多毛,甚至存在不孕的風險。那麼,多囊卵巢中藥治療如何呢?多囊卵巢中藥治療的偏方有哪些?
  • 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可從腸道菌群入手!
    我們已經知道,患有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會出現腸道微生物的變化。此外,將多發性硬化症(MS)患者的糞便移植到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實驗小鼠中,也會誘發動物出現相應的疾病症狀2。 相反,採用抗生素幹預或在無菌環境中飼養小鼠可以預防、治療甚至治癒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 多囊卵巢症候群診治誤區有哪些?婦科專家段曉芳解答
    1、盲目治療,多囊卵巢症候群不是一種器質性病變,其引起不孕的原因,是因為卵泡成熟障礙而引起的無排卵,但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能自我調節的組織,是存在一定機率可以自然排卵的,如果患者還比較年輕,就應該首先選擇依靠中藥調理的同時,嘗試保守治療,以實現自然排卵,但是如果持續無排卵需要定期給予孕激素使子宮內膜得到保護。
  • 腸道菌群與疾病
    本文對腸道菌群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關係以及調整腸道菌群失調的措施作了簡單的介紹。因此正常菌群所起的生物拮抗作用,對防治疾病、特別是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實驗發現,以鼠傷寒桿菌攻擊小鼠,需10萬個活菌才能致死。若先給予口服鏈黴素抑制正常菌群,則10個活菌就可引起死亡[1]。
  • 腸道微生物可能導致癱瘓:2種菌群組合誘發免疫系統「亂殺」
    腸道微生物可能導致癱瘓:2種菌群組合誘發免疫系統「亂殺」  黃琨 • 2020-08-31 19:55:25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正常情況下,約30屬500種細菌定植於腸道內,且以厭氧菌為主,僅雙歧桿菌和類桿菌就佔細菌總數的90%以上,而為數極少的致病菌為梭桿菌和葡萄球菌[2]。對於健康的機體來說,機體與體內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互利共生的平衡狀態。各菌群間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作為機體的屏障,拮抗致病微生物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