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可能導致癱瘓:2種菌群組合誘發免疫系統「亂殺」

2020-12-06 前瞻網

腸道微生物可能導致癱瘓:2種菌群組合誘發免疫系統「亂殺」

 黃琨 • 2020-08-31 19:55:25 來源:前瞻網 E2871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關於腸道菌群和人體其他地方疾病的研究已經有許多,近日,RIKEN綜合醫學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又發現,腸道中微生物的特定組合會影響大腦和脊髓,加重多發性硬化症小鼠的症狀。這項研究發表在了科學雜誌《自然》上。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免疫系統會攻擊覆蓋大腦和脊髓神經細胞的髓鞘。脫髓鞘病變會影響神經元相互之間以及與肌肉的交流速度,從而導致各種症狀,包括麻木、肌肉無力、顫抖和失去行走能力等。

此前已經有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但是其具體如何影響大腦和脊髓的髓鞘仍然是一個謎。

RIKEN研究人員在患病小鼠身上研究了這種聯繫。他們首先發現,這些小鼠遭到T細胞自身免疫攻擊,產生細胞因子IL-17A,導致了脊髓脫髓鞘病變。但是給這些小鼠抗生素氨苄青黴素,可減輕病症。

之後的研究證明,小腸中的微生物會激活MOG特異性T細胞,然後T細胞可以攻擊髓鞘。與此同時,還有一種叫做OTU002的新菌株,當服下氨苄青黴素後,這種細菌被消滅,症狀也有所減輕。

接下來,他們將老鼠分成3組,其中1組帶有路氏乳桿菌,使其表達的蛋白質激活MOG特異性T細胞,另1組帶有OTU002菌群,還有1組是2種細菌均有。結果顯示,最後一組的小鼠症狀最嚴重。這表明當這兩種細菌共同起作用時,結果是毀滅性的。

這不是第1項研究證明腸道菌群會導致其他地方出問題了,其他研究中,比較重要的還有腸道菌群對阿爾茨海默症的影響。

今年4月,《自然》曾刊登關於帕金森病的突破性研究,稱該病是被稱為路易氏體的錯誤摺疊的蛋白質聚集造成的。去年的一項動物研究顯示,這些有毒蛋白質首先在腸道內聚集,然後通過迷走神經向上移動到大腦,隨後導致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細胞死亡,從而導致運動障礙和其它常見症狀。

更早的1月,發表在《細胞報告》上的文章同樣聚焦在腸道細菌上。研究稱,腸道內一種叫枯草芽孢桿菌的益生菌能夠產生某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不僅可以防止路易氏體的主要成分——α-突觸核蛋白的形成,還能清除一些已經形成的蛋白質團塊。

去年底,佛羅裡達大學研究人員獲得了美國農業部的50萬美元的資助,用以研究橙子皮提取物是否可以改善腸道防止內壁脂肪在動脈中形成的能力。這一研究的基礎同樣基於對腸道微生物群的研究。

該研究小組假設橙子皮提取物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群,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並且他們在小鼠實驗中也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果。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

[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8/200826110324.htm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34-9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我們的免疫系統也受我們腸道和腸道菌群的影響,因為人體70%的免疫系統位於腸道。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我們免疫系統的幾乎所有方面的呢? 因為腸道塑造了免疫系統,所以腸道功能紊亂會導致各種免疫相關疾病是有道理的,包括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溼性關節炎和1型糖尿病等等。腸漏和腸道菌群失調也與慢性炎症和一系列其它疾病有關,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甲狀腺疾病、皮膚問題、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癌症以及抑鬱、焦慮、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精神疾病。
  • Immunity:腸道菌群竟會誘發機體衰老?
    2018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棲息於人類機體腸道中的不同細菌群落是如何對機體功能產生顯著影響的,包括機體免疫系統等;腸道菌群有時被稱為「共生菌」,其存在於所有生活在一定功能平衡下的動物機體中,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後就會誘發宿主機體出現共生失調(commensal dysbiosis)的表現,比如疾病或藥物,這常常與一系列疾病有關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
    近日,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研究通過構建小鼠的抑鬱症模型,揭示了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之間的聯繫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被發現涉及多種生理過程,包括免疫、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古話說:「萬病始於腸。」 在今天看來也不無道理。 「腸 - 腦軸」 是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雙向動態溝通的多種途徑的總稱。作為腸 - 腦軸的重要組成部分,腸道菌群能通過多種方式影響神經系統 。
  • 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可從腸道菌群入手!
    這讓 Caspi 意識到,腸道中的某些微生物可能正在激活誘發該病的 IRBP 特異性 T 細胞。我們已經知道,患有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會出現腸道微生物的變化。此外,將多發性硬化症(MS)患者的糞便移植到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實驗小鼠中,也會誘發動物出現相應的疾病症狀2。 相反,採用抗生素幹預或在無菌環境中飼養小鼠可以預防、治療甚至治癒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致病菌對人體有害無益,可以誘發疾病。致病菌一般不常駐在腸道內,從外界攝入後可以在腸道內大量繁殖,導致疾病的發生。常見的致病菌有沙門菌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等。③依據對氧氣的需求。腸道菌群可以分為專性厭氧菌、兼性厭氧菌和需氧菌。腸道菌群以厭氧菌居多,共生菌一般都是專性厭氧菌。
  • 肺癌最新研究進展,與腸肺微生物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腸道菌群|肺癌|...
    腸道菌群已被證實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進展以及急性肺損傷的惡化。腸道和肺中特定微生物代謝產物通過循環的聯繫和調節作用。表面邊界腫瘤的發生通常與宿主黏膜免疫屏障破壞有關。當黏膜表面受損時,如果無法及時修復損傷,將重建原始組織和共生微生物組的微環境。否則,這種損害將繼續加劇並導致反覆發作的炎症,最終可能誘發癌症。
  • |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Immunity:腸道菌群竟會誘發機體衰老?Nat Commun:高脂肪飲食導致糖尿病,腸道微生物或是罪魁禍首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飲食選擇會削弱我們的腸道免疫系統,導致糖尿病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肥胖期間,我們的免疫系統經常對通過腸道組織"滲漏"並導致炎症的細菌成分做出反應。反過來,炎症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從而使人容易患糖尿病。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導讀微生物群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人類健康和疾病之間的平衡可以通過腸道菌群來調節。腸道菌群可以局部和系統地調控宿主的免疫系統。腫瘤免疫治療已經成為治療腫瘤患者的一種有效方法。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微生物群影響癌症免疫治療的療效,特別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阻斷PD-1或PD-L1和CTLA-4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該研究團隊篩查了1000餘種市售藥物對人類腸道的40餘種代表性細菌的影響,結果發現超過1/4的藥物(923種中的250種)至少影響1種微生物的生長。EMBL的Peer Bork、Kiran Patil、Nassos Typas和Georg Zeller領導了這項研究。人類腸道包含大量的細菌,被總稱為腸道微生物。在過去十年裡,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會影響人類健康已經成為共識。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說話晚、讀書讀不進、每天不開心不全是我們的錯,還可能是腸道菌群有問題。腸道菌群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能在神經發育,焦慮和抑鬱症的誘發過程中,甚至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 腸道菌群竟然能提升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因此,腸道菌群已成為提高癌症治療的功效並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應的新靶標。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癌症療法會干擾宿主的免疫反應,並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異常,進而影響療法的效率。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通過調節藥物療效,消除抗癌作用並介導毒性作用在癌症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通過解除身體免疫系統的剎車機制」來發動有效的腫瘤攻擊 - 是癌症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
  • 首次闡明腸道菌群與人類機體免疫系統動態學變化之間的...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腸道菌群能夠直接塑造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組成,具體而言,血液中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的濃度的改變與腸道中不同菌群的存在直接相關,研究人員對十年來從來自2000多名患者機體中收集的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研究者Joao Xavier說道,如今科學界已經接受了腸道菌群對人類免疫系統健康重要性的觀點,但他們做出這一假設的數據來自於對動物的研究,研究人員能夠追蹤正在接受血液癌症治療患者機體微生物菌群的改變情況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能以雙向的方式與中樞神經系統溝通,從而影響大腦的功能和行為,通常稱為微生物-腸-腦軸,主要包括免疫、神經、內分泌和代謝途徑。微生物-腸-腦軸的改變會導致應激反應和行為的改變,並已被證實參與幾種中樞神經系統的相關疾病,包括焦慮、抑鬱症、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腦卒中和帕金森病等。
  • 腸道微生物與癌症的關係,超出你想像
    我們的皮膚,大多數其他組織,尤其是我們的消化道是構成微生物組的眾多小型生態系統,包括噬菌體,病毒,細菌,原生生物,蠕蟲和真菌。據不完整的審核,這些微生物的種類非常多,有2,000種不同的細菌菌株或物種。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腸道黏膜免疫反應主要依靠腸腔內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sIgA 為主) 和淋巴細胞為主體的免疫活性細胞,共同完成腸道局部免疫。抗生素的使用可誘導腸道菌群失調,腦-腸軸參與了腸道菌群失調,其不僅可引起全身免疫疾病,還能導致肥胖、2 型糖尿病及腸癌。
  • 冷泉港會議中,聽Elinav教授剖析腸道菌群、免疫系統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冷泉港會議中,聽Elinav教授剖析腸道菌群、免疫系統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來源:微生物組創新創業者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8-08   今日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腸道菌群,最近這些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那腸道菌群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認識腸道菌群:說起「細菌、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
  • 腸道菌群失調,仔細了解後才知道原因
    健康人的胃腸道內借居著種類單一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稱為腸道菌群。腸道內細菌總數多達100萬億,種類超出1000種,重要散布於迴腸、盲腸、結腸和直腸,以乳酸桿菌、大腸桿菌、類桿菌和梭狀芽孢桿菌等為主。正常生理景象下,腸道內的各類細菌按必定的比例進行組合和散布,分歧菌種之間彼此制約,彼此依存,彼此獨霸,使得腸道菌群在數目上和活性上組成一種動態平衡,這類生態平衡聯結著人體消化系統的正常心理功效。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