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網絡互作角度再看多隊列的腸道微生物

2020-09-18 新科研


文獻速遞

本文基於宏基因組學的網絡分析方法,對來自荷蘭的 4 個隊列的 2379 個個體(1個IBD 隊列(n = 496)、1 個肥胖隊列 (300OB; n = 298)、2 個人群隊列 (Lifelines-DEEP (LLD; n = 1135) 和500 Functional Genomics (500FG; n = 450)) 中的細菌種類和代謝途徑進行了分析,比較了不同宿主健康條件下的微生物分類學和功能網絡形成宿主相關微生物網絡的潛在關鍵物種和途徑。

發現 ① 38.6% 的菌種共豐度關係和 64.3% 的功能途徑共豐度關係的強度,在不同隊列間有顯著差異;② 113 個菌種共豐度和 1050 個途徑共豐度具有 IBD 特異性(用iHMP-IBD 隊列數據進行了驗證),281個途徑共豐度呈現肥胖特異性;其中,IBD 關鍵的物種有 3 個,pathway 4 個,以及肥胖中關鍵 pathway 1 個。這啟示疾病相關菌群失調可反映在微生物共豐度關係的變化上。

Keywords: Gastrointestinal system;inflammatory bowel;disease;metabolic disorders

Title: Gut microbial co-abundance networks show specificit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obesity

DOI: 10.1038/s41467-020-17840-y

Journ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IF 12.121]

First Authors: Lianmin Chen

Correspondence: Jingyuan Fu

Affiliation: Department of Genetics,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Groningen,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Published: 2020-08-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來的研究表明了腸道菌群影響著人類的健康,這種關聯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微生物群的代謝和免疫信號進入循環系統。已表明肥胖、糖尿病與腸道微生物密切關聯,其中微生物是循環血脂水平主要驅動者。微生物對各種胺基酸關係也在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報導。人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關係密切,它們參與營養物質的消化降解,維護的消化道完整性,刺激宿主免疫系統和調節宿主新陳代謝。

雖然現在有很多研究發現人類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胃腸疾病如 IBD 等都腸道微生物有關係,但是這些研究都是基於微生物組成豐度的變化與疾病的關係,但是腸道微生物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

因此,目前有多種網絡互作的工具應用於研究疾病微生物之間互作關係,但是目前這些應用也是限於 16S 的研究,這就限制了更為精確的物種和功能分析。

因此,本文就基於宏基因組學的網絡分析方法,對來自荷蘭的 4 個隊列的 2379 個個體(1個IBD隊列(n = 496)、1 個肥胖隊列(300OB; n = 298)、2 個人群隊列 (Lifelines-DEEP (LLD; n = 1135) 和 500 Functional Genomics (500FG; n = 450)) 中的細菌種類和代謝途徑進行了分析,比較了不同宿主健康條件下的微生物分類學和功能網絡形成宿主相關微生物網絡的潛在關鍵物種和途徑。


研究思路

Fig. 1 Analysis workflow of the present study.


研究結果

  1. 構建腸道微生物供豐富度網絡

本文用的2379 個宏基因組樣品都採用同樣的分析流程。

PCA 分析顯示不同隊列之間有大部分的物種和 pathway 重合,雖然 IBD 有個別的特異物種 (Supplementary Fig. 2)。

選用至少在一個隊列中存在率 >20%的物種(134個)和 pathway(343)分析網絡互作。物種水平,一共產生 3454 共豐度物種對(LLD : 2604 ; 500FG: 1591; 300OB: 1107; IBD: 2554)(Fig. 2a), 82.1% 的共豐度物種對也是共出現物種對 (Supplementary Fig. 3)。pathway水平,一共產生 43,355 共豐度物種對(LLD : 40,699; 500FG: 37,279; 300OB: 37,699; IBD: 37,279)(Fig. 2b), 但是只有 29.6 % 的共豐度物種對也是共出現物種對(Supplementary Fig. 3)。

Cochran-Q test 檢驗發現 38.6% 和 64.3% 共豐度物種和 pathway 存有隊列差異,也驗證了作者認為不同隊列的共豐度的互作關係有差異的假設。

Fig. 2 Microbial co-abundance networks in each cohort.

Supplementary Figure 2.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microbial species and pathways.

Supplementary Figure 3. Overlapping of microbial co-occurrence and co-abundance networks.


  1. 共豐度微生物的豐度差異

檢驗發現 100 物種和 304 pathway中有 76% 的物種和 84% pathway 在不同隊列間有差異。這暗示的多樣的共豐度關係反映出它們豐度差異。

從豐度差異的物種屬水平間的互作關係和屬內物種的互作關係數量來看,發現 Streptococcus 無論是屬內不同物種間,還是屬間主要和Eubacterium 和 Veillonella 都有大量的共豐度對 (Fig. 3a)。同樣,pathway 也能觀察到類似的結果,異質性最高的 pathway是胺基酸合成,它與核苷和核苷酸合成 pathway 之間關係對也很多(Fig. 3b)。

Fig. 3 Differential and cohort-specific microbial co-abundances.


  1. 特異的共豐度物種集中於疾病隊列

接著作者分析是否存在某些差異的關係對主要存在一個隊列中,其他隊列極少。校正年齡和性別之後,120 個共豐度物種和 1448 個共豐度 pathway 依然顯著隊列差異 (FDR of 7.6%)。而且絕大部分的關係對集中在疾病隊列中,IBD 隊列富集 113 (94%) 共豐度物種和 1050 (72%) 共豐度 pathway;300OB 隊列富集 281 (19.4%) 共豐度 pathway,而人群隊列則很少的特有共豐度對,LLD 和 500FG 中只有 3 共豐度物種和 117 共豐度 pathway (Fig. 3c, d)。這結果表明了,微生物的共豐度取決於宿主的健康狀況和疾病狀況。


  1. IBD 的微生物共豐度網絡互作

本研究的 IBD 隊列中一共有 2554 個共豐度物種和 37,699 個共豐度 pathway,iHMP-IBD 隊中從 77 個 IBD 個體中評定出 2090 個共豐度物種和 37,106 個共豐度 pathway。在 iHMP-IBD 隊列的基線樣本中,只重現了 531 個(25.4%)共豐度物種和 21,882(59.0%)共豐度 pathway。相對較低的重現率是和樣品數量有關的,因為整體比較,本研究的 IBD 和 iHMP-IBD 有 1705(81.6%) 共豐度物種和 24,165(65.1%)iHMP-IBD 隊列的第一個時間點和最後一個時間點(相距約1年)之間的 IBD 網絡比較顯示 90.6% 的共豐度物種和 99.6% 的共豐度 pathway 都重現了(Supplementary Fig. 6)。這就說明了 IBD 相關的共豐度對在不同 IBD 隊列和不同時間點都比較穩定。

Supplementary Figure 6. Replication of the IBD network using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iHMP-IBD cohort.

接著作用從疾病亞型(ulcerative colitis (UC, n = 189) vs. Crohn’s disease (CD, n = 276))、疾病位置(ileum (n = 212) vs. colon (n = 286))、疾病狀態(inflammation (n = 121) vs. no inflammation (n = 377))三個疾病特徵尋找與共豐度對之間關係。發現大部分的關係對都是相同的,只有少部分在不同疾病特徵中顯著差異 (Supplementary Fig. 7)。即 16 個共豐度物種,91 個共豐度 pathway 與疾病亞型相關;8 個共豐度物種,24 個共豐度 pathway 與疾病位置相關;3 個共豐度 pathway與疾病狀態有關。其中,5 個關係對與丁酸產生有關;與CD 相比較,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與UC關聯;F. prausnitzii 與已經潛在病原菌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 負相關。

Supplementary Figure 7. IBD co-abundances in relation to sub-phenotypes.

隨後,作者還分析了藥物使用於關係對的關係。IBD 隊列抗生素 (20.0%) 和PPIs (PPIs; 26.5%) 的使用率比一般人群隊列 (1.1% and 8.4%) 高。這裡沒有觀察到與抗生素使用相關的關係對,但是 3.7%(37,959中的1049) 的共豐度 pathway 與 PPIs 使用有關,特別是異戊二烯的生物合成和甲基赤蘚糖醇磷酸 pathway 有關

上述已經找到 113 和 1050 個 IBD 特有的共豐度物種和共豐度 pathway,隨之作者確定出 3 個核心物種和 4 個核心 pathway 與 IBD 高度相關(Fig. 4)。

Fig. 4 Cohort-specific species and pathway co-abundances.

這 3 個 IBD 核心物種是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草酸桿菌(Oxalobacter formigenes) 和放線菌(Actinomyces graevenitzii),E. coli 和 O. formigenes 先前已有報導和 IBD 有關。同時發現 E. coli 與促炎相關物種如 Streptococcus mutans 正相關,與抗炎相關物種如 F. prausnitzii 負相關。A. graevenitzii 則是經常被報導出現在口腔和呼吸道中。

4 個IBD 核心 pathway 分別是 C1 化合物利用和同化途徑(P23-PWY:還原三羧酸(TCA)循環I),兩個維生素生物合成途徑(FOLSYN-PWY:四氫葉酸生物合成和挽救的超途徑)和PWY-6612:四氫葉酸生物合成的超級途徑)和胺基酸生物合成途徑(PWY-5505:L-穀氨酸和L-穀氨醯胺生物合成)。TCA 還原循環是一種二氧化碳固定途徑,已知用於糖,脂,胺基酸,嘧啶和甲萘醌生物合成的有機分子生產的主要途徑 (Fig. 5a)。這裡,甲萘醌(也被稱為維生素K2)生物合成 pathway (PWY-5837) 也是一條 IBD 特有物種關聯的pathway,只不過是 PWY-5837 在 IBD 的關聯強度比其他三個隊列要弱,雖然它的豐度在 IBD 是最高的(Fig. 5b)。

大腸桿菌是甲萘醌生物合成的重要物種,甲萘醌是腸道微生物群中各種微生物的生長促進因子。本研究數據也顯示 IBD 患者中大腸桿菌貢獻了 18.8% 的甲萘醌生物合成,比基線人群隊列高 2 倍。這就表明了大腸桿菌是 IBD 中甲萘醌生物合成的重要貢獻者,可能促進其他微生物的生長。

同時,大腸桿菌還與 15 個 IBD 特有物種相關,其中,與炎症相關的鏈球菌種類的強正相關,包括 S. mutans, Streptococcus vestibularis 和Streptococcus infantis(Fig. 5d)。因此,與其他隊列相比,IBD 中甲萘醌生物合成與鏈球菌之間的相關性更高 (Fig. 5e)。

Fig. 5 Menaquinone biosynthesis related to Streptococcus overgrowth in IBD.


  1. 300OB 的微生物共豐度網絡互作

300OB 中找到 1107共豐度species 和37,886 共豐度pathway,從LLD 隊列中抽年齡和BMI 都匹配的 134 個肥胖個體重現300OB的關係對,其中991 (89.5%) 共豐度物種和 32,963 (87.0%)共豐度 pathway沒有顯著差異。

300OB本來是涉及研究肥胖個體的心血管疾病的,包括了139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159例肥胖對照人群。這裡只找到了3個pathway與是否有斑塊有關。Dorea longicatena 與 Dorea formicigenerans 正相關,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9.1.43BFAA 與Coprococcus comes 和D. longicatena負相關。

與其他3個隊列比較,300OB隊列中,有281 共豐度pathway顯著差異。其中一個肥胖核心 pathway 是尿囊素的降解(PWY0-41)與肥胖症相關的85個pathway相關。

尿囊素存在於各種植物如山藥,它能增強胰島素分泌和降低血漿葡萄糖。同樣的,在本研究中,發現尿囊素降解途徑與草醯乙酸/天冬氨酸(包括賴氨酸,高絲氨酸,甲硫氨酸,蘇氨酸和異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徑和天冬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徑(PWY0-781)強負相關(Fig. 6),它們與空腹血糖水平正相關,並與空腹胰島素水平負相關。

Fig. 6 Allantoin degradation pathway links to glycaemia in obesity.

結果與討論

本文從2個基線人群隊列,2個疾病隊列的物種網絡互作關係和功能網絡互作關係中找到了一些於IBD 和肥胖相關的物種或功能互作關係。

雖然本研究有大量樣品和兩種獨立網絡互作算法得到一些與疾病相關的物種或者功能,但這都只是基於計算機水平,尚缺驗證,和需要更多組學如宏蛋白組學、宏代謝組學更直接體現出微生物功能特徵。

本研究數據都是橫斷面研究,雖然iHMP-IBD 縱軸隊列中找到類似的發現,但是未來仍有必要進行縱向研究,並將其與功能驗證結合,確定更加精確的疾病標記物和了解疾病病理

參考文獻

Chen L, Collij V, Jaeger M, et al. Gut microbial co-abundance networks show specificit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obesity[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 1-12.

相關焦點

  • 陳根:腸道微生物與自閉症有什麼隱秘聯繫?
    文/陳根人體內的腸道菌群種類繁多,包括了至少100萬億個細菌,是人體細胞總數的10倍,分屬1000多個種。腸道微生物在消化、調解人體免疫功能、抵禦疾病以及生產人體必須的維生素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這些龐大的菌群被越來越多地證實與大腦之間的隱秘聯繫。
  • 腸道微生物與健康
    研究者們從腸道微生物方面找到了支持這一說法的新證據: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各種疾病的聯繫緊密。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操縱這些微生物群,來治療某些疾病。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內,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特別是那些耐受膽汁的微生物,也會改變腸道細菌所表達的的基因類型。
  • 肥胖與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他汀類藥物是潛在微生物調節治療劑
    該項目由法國INSERM的Karine Clement教授協調,研究了2000多名歐洲人的健康和不同階段的心臟代謝疾病(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在題為「他汀類藥物治療與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的低患病率相關」的論文中,Jeroen Raes (VIB-KU Leuven)和他的同事在Metacardis的一個隊列群中對腸道細菌進行了研究,這個隊列群由來自三個國家(法國、丹麥和德國)的近900人組成,體重指數在18到73公斤之間。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若干年後,也許有相當多的人進入百歲人生。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我們就來聊聊腸道菌群和長壽的故事。因此,該隊列中的腸道微生物組可用於定義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長壽者腸道菌群多樣性水平高一般認為,隨著年齡增長時,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通常會降低。可能是由於生理,飲食,藥物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所致。是不是所有老人的腸道菌群多樣性都會降低?
  • 科學:腸道微生物與過敏
    隨著科學對腸道微生物日益深入的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腸道微生物與過敏的關係。早在2016年,《科學》和《自然》兩大頂尖雜誌就對這方面的研究制定專刊,可想而知其重要性。說到環境因素,不得不讓人想到我們周圍的環境,社會不斷的發展,我們生產越來越多種類的食物,食物的改變勢必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而有毒有害的物質更是升高過敏發生的機率。腸道微生物是環境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我們應對過敏性疾病的手段有限,只是在病發時服用一些抗過敏的藥物,完全不能避免過敏反應的發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便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Nature Genetics:一項基於德國人群的 GWAS 研究:血型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組成
    • 腸道微生物組是多種炎症,神經系統疾病和贅生性疾病的重要調節因子。最近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產生了不一致、欠缺優勢且很少重複的結果,因此人類宿主遺傳學作為微生物組和結構的促成因素的作用仍然不確定。然而,雙胞胎研究清楚地表明宿主遺傳學是微生物組組成的驅動力。
  • 藥物是否有療效,腸道微生物有發言權!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任虹 (北京工商大學)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人生病時,吃藥就是我們緩解與治療病痛最常選擇的手段。但有時我們會發現,對別人有效的藥物對自己似乎沒有什麼療效。醫生常常會這樣解釋:「每個人的個體情況不同,藥物療效會有差別」。那麼,個體情況不同究竟是指什麼?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使用逆方差將隊列特定的結果合併到薈萃分析中。研究強調了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考慮腸道菌群的作用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可以解釋與藥物使用相關的某些副作用的新假設。鑑於腸道菌群在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許多藥物的廣泛使用,需要對這些關聯進行功能上的研究。藥物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會增加腸道感染和肥胖的風險。
  • 中國科學家建成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
    1月7日,《自然·通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完成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工作。腸道微生物是近年來生命科學和健康領域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在未來人體健康管理和醫療產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腸道微生物資源庫的建設,是開發利用腸道微生物的基礎,是認知宿主—微生物互作機制和開發微生物藥物的關鍵。此次報導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包括126種微生物及其基因組。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人體內大約有30萬億個細胞,微生物的數量大約為39萬億,它們與所有生命體共生共存,是這個星球真正的主人。自17世紀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以來,再到19世紀中期微生物學科的建立,腸道微生物學研究逐漸成為這門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各個領域研究中充當著跨界者的角色。無數的科學家們不惜窮盡一生去探尋腸道微生物學中的奧秘,而雲南大學研究員張志剛便是其中的一個。
  • 研究揭示自閉症與腸道細菌之間的潛在聯繫
    根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正在揭示自閉症與腸道微生物組損傷之間的潛在聯繫。該研究揭示了一種機制,即腸道細菌數量的改變會導致微生物解毒和線粒體功能異常。為了克服這一障礙,來自中國的一個大型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 "準配對隊列 "的新型分析策略。首先,研究人員招收了79名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傳統隊列,一半是ASD患者,一半作為神經典型的對照。最初的微生物組基因組測試顯示,兩組之間的細菌多樣性差異很小。兩組之間發現了少量的差異,但這些差異總體上與之前研究中發現的差異一致。
  • IJCAI 2020|基於內部-環境注意力網絡的推薦多隊列冷啟動召回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一種Internal and contextual attention network (ICAN)模型,通過加強多隊列之間特徵域(feature field)交互和環境信息,得到更好的(冷啟動)召回效果。作者在微信看一看系統上進行了離線和在線實驗,均獲得顯著提升。目前ICAN已部署與看一看線上召回系統。
  • 腸道微生物在「作怪」
    許多口服藥物會被人體腸道微生物改變,進而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而個體對於口服藥物的治療反應也存在著巨大差異。這揭示了腸道微生物群對於藥物反應差異性的影響,但其背後的作用機制一直不甚明確。這種方法使我們能夠對微生物對藥物代謝的貢獻有一個整體的、更現實的看法。」研究小組使用這種方法來評估腸道菌群對市面上數百種常用藥物的影響。腸道是藥丸和液體藥物被人體吸收的主要部位。研究人員發現了57例腸道細菌可以改變現有的口服藥物。其中80%以前沒有報導過,這強調該方法揭示未知藥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潛力。
  •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受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共同進化。你應該感謝生活在你腸道中的眾多微生物。根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微生物是與我們曾經食肉的祖先一起進化而來的,並賦予了它們承受進食植物對消化系統所形成的挑戰。Ruth Ley及其同事對居住在60種不同的哺乳類動物的腸道中的微生物品種進行了比較後發現,這些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是共同進化的,並且受到宿主食物的強烈影響。
  • 新證據將腸道細菌改變與自閉症聯繫起來
    該研究揭示了改變腸道細菌種群可導致異常的微生物排毒和線粒體功能障礙的機制。該之間的連接 腸道細菌和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可說是微生物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領域之一。為了克服這一障礙,來自中國的一大批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穎的分析策略,稱為「準配對隊列」。首先,研究人員招募了一個由79名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兒童組成的傳統隊列,其中一半患有ASD,另一半充當神經型對照。最初的微生物組基因組測試顯示兩組之間細菌多樣性幾乎沒有差異。
  • 環境和飲食與腸道微生物的關係
    通過分析樣本中的DNA來推斷動物的飲食和腸道微生物,研究人員得出了三個主要結論。首先,他們發現近親物種有著相似的腸道微生物,飲食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較為相似。其次,飲食結構不同的物種(以及同一物種內的不同個體)往往具有不同的腸道微生物。
  • 腸道或者血液,腸道微生物在體內的位置決定了你的免疫能力
    另一位研究者 Ganal Vonarburg 解釋說,「根據相關微生物及其在體內的位置,效果完全是可以預測的。這表明腸道微生物在我們受到嚴重感染之前就掌管了我們體內抗體的發展,這個過程當然不是隨機的。」與血液中的抗體(IgM 和 IgG)相比,腸內膜中的抗體(IgA)有不同種類。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人體內有數以百萬億的微生物,它們大多數居於腸道,參與人體各系統重要的生理功能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腸道和其他組織內微生物的微妙平衡被打破,與多種疾病狀態有關,如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甚至癌症。
  • 腸道微生物與高血壓的微妙關係
    Credit: Chelsea Turner/MIT根據MIT的一項新研究,腸道中的微生物有助於防止高鹽飲食帶來的負面影響。MIT團隊與德國研究人員合作研究發現,無論是小鼠還是人類,高鹽飲食都會使某種有益菌的種群減少。所以,稱為Th-17的促炎性免疫細胞的數量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