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與高血壓的微妙關係

2020-12-06 生物谷

Credit: Chelsea Turner/MIT

根據MIT的一項新研究,腸道中的微生物有助於防止高鹽飲食帶來的負面影響。

MIT團隊與德國研究人員合作研究發現,無論是小鼠還是人類,高鹽飲食都會使某種有益菌的種群減少。所以,稱為Th-17的促炎性免疫細胞的數量會增加。這些免疫細胞與

高血壓

相關,但是目前尚不清楚二者之間相互關聯的準確機制。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益生菌療法可以逆轉這些影響,但是他們也提醒到,不要因為這項發現就肆無忌憚地吃鹽,然後再指望益生菌來抵消負面影響。

MIT微

生物信息學

和治療學中心的Eric Alm教授說:「我認為我們可以利用益生菌來抵消高鹽飲食的影響,但是人們不應該肆無忌憚地吃快餐再指望益生菌來抵消負面影響,這樣做是徒勞的。」

柏林Max-Delbruck分子醫學中心的Dominik Muller、Eric Alm、德國弗裡德裡希-亞歷山大大學(Friedrich-Alexander University) 的Ralf Linker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該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Nature》上。

過多的鹽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知道高鹽飲食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隨著鈉在血液中積累,身體需要保留更多的體液來稀釋鈉,心臟和血管必須更加努力地將額外的液體泵出。這使得血管變硬,易誘發

高血壓

、心臟病和

中風

等疾病。

最近的證據還表明,高鹽飲食對身體的免疫系統也有影響。Muller的實驗溼先前已發現,鹽能夠使免疫細胞Th-17的數量增加,這種細胞會促進炎症並導致

高血壓

。Muller和同事們還發現,過量的鹽會導致類似多發性硬化的自免疫疾病。

同時,Alm的實驗室還研究了人類腸道微生物和不同類型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他發現,促炎細胞如Th-17和抗炎細胞之間的平衡受到腸道微生物組成的影響。研究人員還發現,益生菌可以使這種平衡有利於抗炎細胞。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聯手確定高鹽飲食如何影響微生物群,以及這些變化是否與此類飲食所造成的健康影響有關。

研究人員使用氯化鈉(食鹽)含量佔比4%的食物餵養小鼠兩個星期,而正常的飲食中鹽的含量是0.5%。他們發現,這種飲食會導致小鼠體內的鼠乳酸桿菌減少,Th-17細胞數量增加了,而且它們的血壓也升高了。

當出現

高血壓

症狀的小鼠服用含有鼠乳桿菌的益生菌之後,Th-17細胞數量下降了,高血壓症狀也緩解了。

在一項有12位健康人類受測者參與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向受測者飲食中加入6克的氯化鈉,持續兩周,也能夠改變人類腸道中的

細菌

組成。乳酸菌數量下降了,而且受測者的血壓和Th-17數量都上升了。

如果在採用高鹽飲食之前,受測者們服用市面上銷售的益生菌,他們的乳酸菌數量和血壓就會保持正常。

確鑿的證據

現在尚不明確Th-17細胞是如何導致高血壓以及高鹽飲食不良作用的發生。

Alm說:「我們發現,免疫系統對身體施加了很多控制,而不僅僅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免疫作用。它對身體施加控制的機制尚不明確。」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發現以及未來的研究能夠幫助進一步解釋高鹽飲食對疾病影響的機制。Alm說:「如果我們能夠發現確鑿的證據,並揭示出完整的分子機制,那麼我們勸說人們保持健康飲食的說服力就更強。」

Alm和微生物組信息學和治療學中心的其他同事還在研究其他的飲食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包括纖維、脂肪和蛋白質。他們收集了數千種不同的細菌,能夠代表人類消化系統中最大量的細菌種類,他們希望進一步明確飲食、

細菌

和疾病(比如炎性腸道疾病)之間的關係。

相關焦點

  • 環境和飲食與腸道微生物的關係
    (圖片來源:Robert Pringle)近年來,微生物領域研究發展迅速,提出了有關人類和動物體內微生物的新知識和新問題。一項新的研究通過使用DNA分析來研究飲食、環境和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這一領域的基礎知識進行了補充。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實際上腸道菌群的功能遠不止這個: 1、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2、腸道菌群與宿主共同進化,並對宿主各種的病理生理反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參與機體代謝、營養和免疫等重要生理過程,尤其是免疫系統的發育和成熟。
  • 腸道微生物與癌症的關係,超出你想像
    強大的腸道菌群已被成為公認的人體「隱形器官」,它的功能也被挖掘出來。那麼腸道菌群和我們的健康有哪些關係?腸道菌群失調是如何引發癌症的?我們究竟該如何調節腸道菌群預防和治療癌症?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查閱了大量文獻,為大家揭示腸道菌群和癌症的那些事兒。
  • Exp Neurol:腸道微生物調節睡眠
    有證據表明OSA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組(GM),並可能促進OSA相關的合併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和認知問題。密蘇裡大學醫學院和MU Health Care的研究人員發現OSA相關的睡眠障礙如何影響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組,以及將這些腸道細菌移植到其他小鼠中如何導致受體小鼠的睡眠方式發生變化。
  • 科學:腸道微生物與過敏
    隨著科學對腸道微生物日益深入的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腸道微生物與過敏的關係。早在2016年,《科學》和《自然》兩大頂尖雜誌就對這方面的研究制定專刊,可想而知其重要性。說到環境因素,不得不讓人想到我們周圍的環境,社會不斷的發展,我們生產越來越多種類的食物,食物的改變勢必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而有毒有害的物質更是升高過敏發生的機率。腸道微生物是環境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我們應對過敏性疾病的手段有限,只是在病發時服用一些抗過敏的藥物,完全不能避免過敏反應的發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便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受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共同進化。你應該感謝生活在你腸道中的眾多微生物。根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微生物是與我們曾經食肉的祖先一起進化而來的,並賦予了它們承受進食植物對消化系統所形成的挑戰。Ruth Ley及其同事對居住在60種不同的哺乳類動物的腸道中的微生物品種進行了比較後發現,這些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是共同進化的,並且受到宿主食物的強烈影響。
  • 致病性芽囊原蟲亞型和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體外和體內研究
    該文章通過體內外實驗研究了一種特殊亞型的芽囊原蟲(ST7亞型)和腸道中代表性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文章指出該芽囊原蟲對宿主腸道的影響是與其基因亞型相關聯的,ST7亞型的芽囊原蟲可能通過自身以及刺激宿主產生某些應激因子的方式擾亂宿主腸道的菌群平衡,比如可以選擇性的抑制腸道內諸如長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的生長,而促進諸如大腸桿菌等有害菌的生長,從而誘導某些腸道性疾病的發生。
  • 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的「微妙關係」!
    土壤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就是土壤微生物。大家知道,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天然培養基。腐植酸貫穿於土壤生命之中,是土壤的「生命核」。沒有腐植酸,土壤將失去活性。據此,理清「土壤—腐植酸—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保護國土資源、促進土壤可持續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據外媒報導,腸道微生物組變化可能導致許多負面健康後果,其中包括睡眠不佳,最近的研究發現它與腸道細菌群落的改變之間的聯繫。 日本筑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進一步揭示這種聯繫,描述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大量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 腸道微生物與健康
    研究者們從腸道微生物方面找到了支持這一說法的新證據: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各種疾病的聯繫緊密。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操縱這些微生物群,來治療某些疾病。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內,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特別是那些耐受膽汁的微生物,也會改變腸道細菌所表達的的基因類型。
  • 2017年度巨獻:腸道微生物組重磅級研究TOP20解讀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清除了微生物研究領域的一個重大的障礙:他們設計出並成功地使用一種方法來梳理腸道細菌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他們說,這種被稱作微生物組三角測量(microbial triangulation)的方法可能並不僅僅是推動微生物組和疾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而且也可能會闡明這兩者之間真正的因果關係。
  • 腸道微生物群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這一發現進一步證實了腸道菌群與肥胖之間的關係。目前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能導致肥胖(圖1)。 腸道微生物群會發酵宿主無法消化的物質,將其轉化為小分子,例如短鏈脂肪酸(SCFA),並為宿主提供能量。為了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腸道微生物含量進行分析,開展了一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MGWAS),並根據shotgun法對來自345位中國人的腸道微生物DNA進行了兩階段的MGWAS分析。 此外,共生丁酸產生菌數量減少,而條件致病菌的數量增加。對145名歐洲糖尿病女性的腸道菌群進行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產生丁酸的梭狀芽孢桿菌數量減少,而乳酸桿菌屬和鏈球菌屬增加。
  • 腸道微生物常用代謝資料庫簡介
    腸道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產物直接與宿主發生相互作用,調控宿主體內的穩態,影響宿主的各種健康問題,例如糖尿病、心臟病,甚至上升到神經系統中,與抑鬱密切相關
  • 學術動態 | 腸道微生物基因毒性物質與致癌基因突變之間的關係
    研究亮點:本研究以腸道微生物產生的多聚乙醯一肽的基因毒性物質(Colibactin)對體外培養的人類腸道幹細胞進行注射,colibactin可以導致基因損傷進而造成癌變的發生,以此研究腸道微生物基因毒性物質對於致癌基因突變之間的直接影響和因果關係,為結直腸癌進一步的治療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大數據分析結果。
  • 解密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的微妙關係!
    據此,理清「土壤—腐植酸—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保護國土資源、促進土壤可持續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 土壤微生物2、土壤微生物(1)土壤微生物組成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天然「培養基」。
  • 腸道微生物通過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
    據每日科學網站日前報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最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影響人的健康和行為,甚至與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其可通過血液中的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這一發現提供了一種能解釋自閉症特徵的內在機制。該校神經科學項目博士生奧斯汀·穆德稱,嬰幼兒期間神經代謝物的變化對腦發育影響重大,而腸道細菌、真菌和病毒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 新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據外媒報導,腸道微生物組變化可能導致許多負面健康後果,其中包括睡眠不佳,最近的研究發現它與腸道細菌群落的改變之間的聯繫。日本筑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進一步揭示這種聯繫,描述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大量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 那個複雜微妙的微生物世界,等待我們的探索
    雖然人類從18世紀30年代之後就已開始研究微生物,但現在的我們依然對微生物充滿了誤解和偏見。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微生物世界與各種生命體之間神奇的「共生」關係被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們不該「談菌色變」,我們需要的是正視它們與我們之間複雜的「共生」關係,為地球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
  • 愛米基因攜手華潤江中建立國人腸道微生物資料庫 推動疾病檢測和...
    原標題:愛米基因攜手華潤江中建立國人腸道微生物資料庫,推動疾病檢測和新藥研發   近日,愛米基因與華潤江中在深圳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人腸道微生物基因組檢測領域開展密切合作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張志剛在研究人體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發生的關係時,綜合應用了經典生態學、進化生物學、網絡生物學、基礎醫學等研究方法和思路,並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省兄弟醫院單位進行合作研究,初步搭建了與疾病診斷相關的微生態理論框架和技術體系。「我們發現,當人體共生微生物發生移位(translocation)時,會大大增加疾病發生的複雜性和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