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驅人首次「走進」人類演化圖譜

2020-11-27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4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根據一項對百萬年前古蛋白序列進行的發育分析,科學家首次將先驅人置於古人類的演化圖譜中,暗示該物種類似現代人類的面部特徵,是來自人屬祖先的深層根源。相關發現發表在1日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先驅人是一種早期古人類物種,但先驅人這種在早更新世(約250萬—77萬年前)的古人類物種和之後的古人類之間的關係,一直都存有爭議。由於先驅人面部具有一些類似現代人類的特徵,有人提出它可能是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的最後共同祖先。但是,因為化石記錄不完整,而且無法恢復早、中更新世歐亞古人類的古DNA,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此次,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人員弗裡達·威爾克、恩裡克·卡佩林尼及他們的同事,從來自西班牙阿塔普埃爾卡的先驅人(94.9萬—77.2萬年前)和喬治亞德馬尼西的直立人(約177萬年前)的臼齒牙釉質中,獲得了一些蛋白質。他們對這些百萬年前的來自先驅人的古蛋白序列,進行了詳細的系統發育分析,確定先驅人是後來的中晚更新世古人類(如現代人類)的一個關係緊密的姐妹譜系。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尼安德特人頭骨的形狀代表了一種衍生型而非原始型。

研究認為,先驅人與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最後的共同祖先關係緊密,而以上研究結果為認識先驅人和其他古人類的演化關係提供了新見解。

相關焦點

  • 事理圖譜:事件演化的規律和模式
    引言 事件是人類社會的核心概念之一,人們的社會活動往往是事件驅動的。事件之間在時間、空間上相繼發生的演化規律和模式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知識。然而,現有的典型知識圖譜均以實體及其屬性和關係為研究核心,缺乏對事理邏輯這一重要人類知識的刻畫。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 Nature:迄今最精確人類大腦圖譜出爐
    導讀:在1900年的時候,神經學家Korbinian Brodmann曾根據他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的大腦皮層基於蜂窩結構的差異,手繪了大腦圖譜的簡單樣本。一個多世紀過去了,科學家每每要用到大腦圖譜的時候都會沿用他的樣本圖,或者基於這個樣本做進一步的研究。
  • 人類演化過程中,曾存在17個人種,為何只有智人進化成人類?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人科動物可是曾經有17種的,他們都去哪了呢?,LD350-1就是地球上最早的人類。這個發現也讓人類出現的時間,一下子提前了80萬年。 除了LD350-1之外,按照出現時間來排列,其餘15種人科動物分別是:能人、魯道夫人、喬治亞人、匠人、樹居人、直立人、先驅人、西布蘭諾人、羅德西亞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佛羅勒斯人、澎湖原人、丹尼索瓦人、馬鹿洞人。
  • 摸骨、看相、尋找遺傳密碼……何以追溯人類祖先家譜?
    再比如在30萬年前的非洲大陸,一些原始人類的頭骨和早期現代人頭骨的解剖學特徵有一定的關聯,可以說同時具備"原始"與"現代"的特徵,而古人類學家也很難真正找到令人信服的、可以統一區分的標準。不僅如此,實際上在人類演化的各個階段,比如處於直立人至智人階段大多數古人類化石,都難以根據其骨骼形態特徵而判斷誰古老、誰年輕。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繪出「人造太陽」輻射安全演化圖譜
    近日,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所研究員吳宜燦核安全研究團隊,繪製出國際熱核實驗堆(ITER)的輻射安全演化圖譜,編制完成ITER首個中子輻照活化指南,並經ITER國際組織審核發布。  中子輻射照射會使部分材料產生放射性,這個過程稱為「中子活化」。
  • 科技日曆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科技日曆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Connor Feng • 2020-02-12 11:42:39
  • 中科院繪出「人造太陽」輻射安全演化圖譜—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吳宜燦核安全研究團隊,繪製出國際熱核實驗堆(ITER)的輻射安全演化圖譜,編制完成ITER首個中子輻照活化指南,
  • 迄今最精確人類大腦圖譜出爐 近百個大腦皮層區域亮相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稱,他們繪製出迄今最全面、最精確的人類大腦圖譜,其中97個人類大腦皮層區域此前從未描述過,屬於首次公布。 一直以來,科學家試圖描繪出一幅包含人腦連接性、功能和微觀結構的高清圖譜,但由於技術難度過大,這一設想一直未能成真。
  • 微生物所等重建擔子菌門骨幹類群的演化時間和發育圖譜
    然而生物的演化時間具有可比性(無論親緣關係的遠近,形態特徵怎樣不同,在時間的尺度下都可比較)、普遍性(所有類群都有自己的演化時間)、穩定性並對應生物進化歷史,所以如果把演化時間應用在分類等級的確定,重建分類系統上將具有極大的優勢。自從20世紀初以來,現有真菌類群的演化時間都可以被測算。
  • /吳倩/王曉群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學術前沿】薛天/章梅/吳倩/王曉群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2020-08-27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大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中國科大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課題組、北京師範大學吳倩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合作發表了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原標題: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為何鳥類沒有牙齒;顏色鮮豔的羽毛如何演化;鱷魚怎麼會跟鳥類攀上親戚;鸚鵡為何能「說」人話?   一項歷時四年之久、雄心勃勃的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全面解析現代鳥類基因組圖譜,使約6600萬年前地球上龐大動物類群恐龍覆滅之後出現的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浮出水面,並深入解答了很多疑問。
  • 薛天等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不僅系統解析了人視網膜中多種細胞類型在衰老進程中分子特徵,而且揭示視網膜衰老呈區域性和細胞亞型特異性演變。該研究為延緩視網膜衰老提供潛在幹預靶標,為有效預防和治療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疾病提供全新思路。
  • 一「石」一乾坤——走進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什麼基因的改變造就了獨特的人類?人類合作行為如何發展……2005年,《科學》對當前驅動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學難題展開了一次調查。在最重要的25個問題中,多個關乎生命演化。「可唯獨缺了『從魚到人』這條演化主線的問題。」
  • 中國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
  • 我國學者發現直立人兒童化石 有助解讀人類演化
    我國學者發現直立人兒童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趙凌霞研究員等與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報導了在河南欒川孫家洞出土的中更新世直立人化石,尤其重要的是發現了直立人兒童化石,為解讀東亞地區古人類演化提供了寶貴證據,成果發表於近期《人類學學報》(第37卷第2期)。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新聞—科學網
    一項歷時四年之久、雄心勃勃的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全面解析現代鳥類基因組圖譜,使約6600萬年前地球上龐大動物類群恐龍覆滅之後出現的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浮出水面,並深入解答了很多疑問。 而刊登在《科學》雜誌鳥類專刊上的6篇文章,分別闡述了控制聲音學習的分子通路在一些鳥類和人類的大腦語言控制區域中獨立演化過程、鳥類性染色體複雜的演化歷程、鳥類在早期演化過程中是如何一步步丟失牙齒、鳥類近親鱷魚的基因組是怎樣演化的、鳥類歌唱行為在大腦內的基因調控機制,以及一種利用大規模基因組數據構建演化樹的新方法。
  • 相關性時代:信息發現演化為興趣圖譜
    這個潮流的關鍵元素是,配合社交圖譜的興趣圖譜(Interest Graph)變得越來越重要。Facebook、Twitter和谷歌正在致力於提供具有相關性的內容,此外還有很多初創公司專注於此。相關性是解決信息超負荷問題的唯一辦法。 上圖描述了網上信息發現方式隨時間演化的過程。
  • 生物演化(上):走進生命的花園
    《走進生命的花園》,讀這本繪本會讓人收穫許多驚喜。繪本作者在語言的表達上,極其克制地只是寥寥數語,卻呈現給了我們一個極為豐富而真實的世界。孩子的眼中,世界應該是怎樣的?戰爭、饑荒、權力、憂傷、眼淚、海洋、森林、頭頂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