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繪出「人造太陽」輻射安全演化圖譜—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吳宜燦核安全研究團隊,繪製出國際熱核實驗堆(ITER)的輻射安全演化圖譜,編制完成ITER首個中子輻照活化指南,並經ITER國際組織審核發布。

中子輻射照射會使部分材料產生放射性,這個過程稱為「中子活化」。在聚變堆中,核聚變產生的高能中子引起的活化產物是ITER放射源的重要組成,對ITER裝置與人員安全至關重要。吳宜燦團隊研究給出了在ITER全時段的中子輻照下,在裝置窗口室、赤道窗口末端、下窗口延伸段、冷屏頂端、冷屏基座、中性束室等重要區域,90多種重要核素和17種廣泛使用材料在不同時刻的活化特性,包括活度、衰變餘熱、吸收劑量、活化路徑、清潔因子等,系統地預測了ITER全壽期的活化演化進程,繪製出ITER的輻射劑量安全演化圖譜,為ITER核設計人員開展材料選型優化和評價、ITER運行與周邊公眾安全保障提供重要依據。

ITER是目前國際最大的「人造太陽」實驗裝置,該計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合作項目,作為人類追逐「聚變能」這一終極清潔能源的關鍵一步,由七方34國參與實施,投資超過1000億元。中科院吳宜燦團隊長期從事核能中子物理與安全研究,深入參與了ITER計劃相關工作,主持了我國首個ITER國際合作項目,並先後完成了十餘項ITER國際合作任務,建立了ITER核分析基本模型,發現並糾正了原ITER設計的多處缺陷,為ITER核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繪出「人造太陽」輻射安全演化圖譜
    近日,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所研究員吳宜燦核安全研究團隊,繪製出國際熱核實驗堆(ITER)的輻射安全演化圖譜,編制完成ITER首個中子輻照活化指南,並經ITER國際組織審核發布。  中子輻射照射會使部分材料產生放射性,這個過程稱為「中子活化」。
  • 科學家獲取太陽活動區快速演化高分辨力觀測結果—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饒長輝帶領的太陽大氣高分辨力探測技術研究團隊成功獲取太陽活動區快速演化高分辨力觀測結果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據科研人員介紹,目前我國天然橡膠年產量不足年消費量的20%,遠低於國際公認的30%安全保障線,巴西橡膠樹的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研究是國際上競爭激烈的熱點領域。2013~2016年,馬來西亞、泰國和中國的研究團隊利用二代或者二代與三代測序雜合組裝技術共發表了4張橡膠樹的基因組草圖。
  • 34年間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發布 —新聞—科學網
    1月10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正式發布了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用戶可免費下載自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
  • 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建飛等人基於耀斑大氣模型,通過討論庫侖碰撞以及感應電場引起的能量損失,研究了電子束沿著耀斑環運動時的能量損失及其對電子束能譜的影響
  • 中科院南海所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新聞—科學網
    然而海洋上邊界層熱量的輸送仍然不清楚,也就是說大氣、太陽輻射等輸入海洋的熱量以及海洋反饋給大氣的熱量是多少仍然不清楚,這局限於觀測技術和手段,此前沒有相關儀器可以直接觀測海洋上邊界層熱通量。 尚曉東團隊在國家「十一五」高技術發展研究「863」計劃項目支持下,研製出目前國際上響應時間最快的海洋探測快速溫度傳感器(響應時間7ms)。
  • 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深裂耳葉苔重建圖(楊定華繪)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光萼苔目大多數種類為附生植物,包括光萼苔科、耳葉苔科、毛耳苔科等7個科。分子系統發育研究表明苔類植物光萼苔目在白堊紀陸地革命時期多樣化速率明顯提高,但化石證據非常少。
  • 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期刊獲第一個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創辦的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學術期刊《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簡稱MRE) 獲得自2016年創刊以來的第一個影響因子——2.931,在SCIE收錄的
  • 「人造太陽」將噴薄而出
    在地球上模擬太陽,利用熱核聚變為人類提供清潔能源,中國的科學家們正朝這一理想加快前進步伐。能夠穩定輸出安全能源的「人造太陽」將在中國冉冉升起。  目前,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設計製造的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大部件已安裝完畢,進入抽真空降溫試驗階段。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新聞—科學網
    一項歷時四年之久、雄心勃勃的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全面解析現代鳥類基因組圖譜,使約6600萬年前地球上龐大動物類群恐龍覆滅之後出現的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浮出水面,並深入解答了很多疑問。 鳥綱基因組和演化生物學研究 以往的研究顯示,在白堊紀物種大滅絕事件中倖存的鳥類,經歷了一次快速的演化。然而,這一快速演化過程在此前一直是個謎,現代鳥類的演化關係困擾了生物學家數個世紀之久。另外,在物種大滅絕之後獲得新生的鳥類如何演化出1萬多個物種,其背後的生物多樣性分子基礎也知之甚少。
  • 演化時間可成為劃分真菌分類等級新標準—新聞—科學網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
  •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光源夢」—新聞—科學網
    近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西區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先進光源規劃設計圖前,參觀者情不自禁地感嘆道。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是我國首個國家實驗室。從我國首個專用同步輻射光源——合肥光源,到正在預研的世界首批第四代低能區同步輻射光源——合肥先進光源,實驗室一代代科學家們從零起步,聚力傳承,用「神奇之光」點亮科學之路,努力實現大國崛起的「光源夢」。
  • 北大:拓撲保護下實現單向輻射導模共振態—新聞—科學網
    通過操控拓撲荷演化 單向輻射作為實現大規模光子集成和光子晶片的關鍵技術之一,廣泛應用於高性能光柵耦合器、高能效雷射器及雷射雷達光學天線等,目前大多通過分布式布拉格光柵反射鏡、金屬反射鏡等鏡面反射實現。然而,片上集成時,反射鏡不僅體積大、結構複雜、加工難度高,還會引入額外的損耗和色散。
  • 2億攝氏度的中國人造太陽是否真的安全?美國科學家給出答案
    2020年,中國人造太陽將實現2億攝氏度的高溫,距離投入使用又邁進了一大步。然而,這種如此高溫的核聚變設施,是否真的安全?這是許多人在關心的問題。 不過,美國科學家似乎已經找到了「人造太陽」的缺陷,並提出了讓人造太陽更加安全的方法。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
  • 人造太陽的前世今生
    人造太陽的前世今生 2020-11-08 13: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論文—科學網
    近日,中外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
  • 科學網—繪一張身體蛋白質摺疊的圖譜
  • 專家繪出中國高致死性前列腺癌基因圖譜 填補空白
    中國專家繪出中國高致死性前列腺癌基因圖譜。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7月10日電 (孫國根 秦曉健 陳靜)記者10日獲悉,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泌尿男生殖系統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葉定偉教授和朱耀教授率領的臨床研究團隊,歷經4年艱苦研究,終於繪出中國高致死性前列腺癌基因圖譜,並發現,中國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胚系DNA修復基因突變率為12%。據悉,這樣的基因圖譜此前未有報導。
  • 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首次發布—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何業華帶領的李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團隊首次正式發布了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Giga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