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ogy Letters:中國植物多元素地理格局研究獲進展

2021-01-11 生物谷

來自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研究人員日前完成了一項關於中國植物多元素地理格局及其生態驅動機制的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生態學期刊《生態學快報》(Ecology Letters)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方精雲教授,其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林學系,2005年當選為中科院生物學部院士,現為北京大學生態學系教授、*。任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及美國生態學會主辦刊物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等國內外多個學術刊物的副主編或編委。

這項歷時多年的研究,是方精雲研究組在綜合了侯學煜院士(1912-1991,我國近代植物生態學的創始人)等中國老一輩生態學家的早期研究,以及方精雲研究組長期工作積累的基礎上完成的。早在1995年,方精雲教授在參加我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時就開始關注植物和環境中重要化學元素的分布及相互關係,發表過多篇關於北極環境中化學元素分布規律的文章。2005年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英國New Phytologist上發表關於中國氮、磷元素化學計量特徵的論文,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被認為是填補了全球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的空白(P. Reich, 2005)。之後,與該學院的賀金生教授等合作,對中國森林和草地的主要植物優勢種的元素分布進行大範圍的調查和分析,先後在國際刊物(如Ecology, New Phytologist, Oecologia, Ecography)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在國內外生產了較大影響。

新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定量、系統地分析了氮磷鉀等11種植物化學元素的計量特徵、大尺度地理格局及其生態成因,明確了氣候、土壤和植物功能群對植物化學計量特徵的相對貢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植物養分平衡假說—「限制元素穩定性假說」(Stability of Limiting Elements Hypothesis)。該假說認為,由於生理和養分平衡的制約,限制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含量具有相對穩定性,其對環境變化的響應也較為穩定。該假說獲得了包括土壤肥力和全球化肥使用量在內的多方面證據的支持。

這一研究不僅揭示了大尺度環境梯度中植物所受的基本生態化學計量(養分平衡)的限制,也開闢了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的一個新方向,提出了植物營養生態學研究的一種新方法。其研究方法和結果有望為推動創建更加完整、合理的基本生命化學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模型發揮作用,並有可能在植物生態學、植物營養診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研究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和發展。

Ecology Letters是國際生態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之一,其SCI影響因子在129種生態學期刊中排名第一(SCI影響因子15.3)。這篇發表在Ecology Letters上的論文是至今最為系統的整合研究,涉及11種化學元素,1900多種植物,預期將在該領域產生長期和深遠影響。本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家科技部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Ecology Letters    DOI: 10.1111/j.1461-0248.2011.01641.x

Biogeography and variability of eleven mineral elements in plant leaves across gradients of climate, soil and plant functional type in China

Han, W. X.; Fang, J. Y.; Reich, P. B.; Ian Woodward, F.; Wang, Z. H.

Understanding variation of plant nutrients is largely limited to nitrogen and to a lesser extent phosphorus. Here we analyse patterns of variation in 11 elements (nitrogen/phosphorus/potassium/calcium/magnesium/sulphur/silicon/iron/sodium/manganese/aluminium) in leaves of 1900 plant species across China.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elements show significant latitudinal and longitudinal trends, driven by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f climate, soil and plant functional type. Precipitation explains more variation than temperature for all elements except phosphorus and aluminium, and the 11 elements differentiate in relation to climate, soil and functional type. Variability (assessed as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slope of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are lowest for elements that are required in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most abundant and most often limiting in nature (the Stability of Limiting Elements Hypothesis). Our findings can help initiate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o ecological plant nutrition and lay the groundwork for the eventual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element biogeochemical models.

相關焦點

  • 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的相關性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的相關性研究取得進展 2019-05-15 昆明植物研究所 而這種季風強烈影響下的獨特葉相特徵、葉相地理分布格局以及基於該葉相-氣候模型的古氣候重建模式,還沒有經過覆蓋廣闊區域的大數據檢測。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文允在研究員周浙昆的指導下,對中國溼潤、半溼潤地區的木本雙子葉植物的葉相地理分布格局、氣候因子對其地理分布的影響、以及基於葉相-氣候構建古氣候重建模型等方面開展了研究。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而以往研究提出的保護策略大多針對特定蘇鐵物種或類群,尚缺乏對已報導的中國的蘇鐵屬物種提出系統性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比較和保護建議。
  • 我國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大量研究認為現代氣候是影響物種多樣性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氣候季節性、生境異質性、歷史氣候變化等因子對不同區域和不同生物群的多樣性分布格局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探究不同因子對物種多樣性的相對重要性可以為未來氣候變化下針對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裸子植物發生發展的歷史悠久,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現在約34500萬年前至39500萬年之間的古生代泥盆紀。
  • 我國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裸子植物的科、屬、種數雖遠比被子植物少,但覆蓋面積卻大致相等。在高緯度及高海拔氣候溫涼至寒冷地區,幾乎都是某些裸子植物形成的單純林或組成的混交林,因此,裸子植物分布區往往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富集區、木材主產區。我國有5綱8目11科41屬236種47變種,其中引種栽培1科7屬51種2變種,多為重要的用材樹種,也是纖維、樹脂、單寧等原料樹種,少數種類的枝葉、花粉、種子、根皮等可供藥用。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資環學院韓文軒課題組再次在Ecology Letters上撰文, 揭示富營養化...
    本網訊  8月8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韓文軒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生態學期刊Ecology Letters上,發表題為「Phosphorus accumulates faster than nitrogen globally in freshwater ecosystems under anthropogenic impacts」的研究論文
  • 武漢植物園在Ecology​上發表中國森林基礎物種緯度梯度研究的新進展
    哈  近期,武漢植物園以「Foundation species across a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China」為題在Ecology上發表中國森林基礎物種緯度梯度研究的新進展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植物性狀網絡理論、方法研究獲進展
    植物性狀(Plant trait)或植物功能性狀(Plant functional traits)通常是指植物對外界環境長期適應與進化後所表現出的可量度、且與植物的生長、繁殖以及存活等功能密切相關的屬性,例如,葉片大小、葉片厚度、葉片元素含量、植株高度、種子大小等。
  • 新疆野蘋果譜系地理和保護遺傳研究獲進展
    這與古特提斯海退卻、全球變冷和第四紀氣候震蕩等古地理事件相關。乾旱氣候對植物的分布、起源和演化有重要影響。新疆野蘋果是殘遺分布於亞洲中部山地闊葉野果林的建群種,是栽培蘋果的直接祖先來源,屬國家瀕危保護植物。然而,野蘋果現今片段化分布格局的成因尚不明確;跨國境的種群間遺傳譜系關係未見報導。
  • 【科技日報】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相關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就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的葉相地理分布格局、氣候因子對其地理分布的影響,以及基於「葉相-氣候構建古氣候重建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陳文允博士在周浙昆研究員的指導下,基於我國溼潤、半溼潤地區3166種木本雙子葉植物地理分布數據,建立了在732個縣域內包括單葉、波形葉、葉面積、葉尖形態、葉基形態、葉片長寬比和葉形等21個葉相特徵地理分布。葉相特徵的地理分布具有顯著的緯度分布規律性,沒有明顯的經度分布規律性。
  • 【科技日報】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相關---中國科學院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就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的葉相地理分布格局、氣候因子對其地理分布的影響,以及基於「葉相-氣候構建古氣候重建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陳文允博士在周浙昆研究員的指導下,基於我國溼潤、半溼潤地區3166種木本雙子葉植物地理分布數據,建立了在732個縣域內包括單葉、波形葉、葉面積、葉尖形態、葉基形態、葉片長寬比和葉形等21個葉相特徵地理分布。葉相特徵的地理分布具有顯著的緯度分布規律性,沒有明顯的經度分布規律性。
  • 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相關
    原標題: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相關   植物葉相即葉片形態特徵,反映植物在生理和生態過程上的功能適應,從而能敏感地指示當地氣候。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就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的葉相地理分布格局、氣候因子對其地理分布的影響,以及基於「葉相-氣候構建古氣候重建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 東北地理所沼澤螞蟻巢丘體格局對土壤碳氮循環影響研究獲進展
    土壤動物與生態系統過程-功能的關係是陸地表層系統研究亟須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人類活動強烈幹擾下,原生沼澤陸向退化演替直接導致土壤陸生無脊椎動物增多,也將進一步影響溼地原有生態過程和功能的發揮。螞蟻是沼澤溼地中典型的「生態系統工程師」,螞蟻巢丘體是常見的土壤生物構築體(biogenic structure),但其分布格局和功能作用研究還罕見報導。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該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應用廣泛,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辣蕕屬GarrettiaFletch.、全唇花屬Holocheila(Kudo) S.
  •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
    導 讀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一文是《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發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而特邀的學科發展綜述論文, 文中自然地理學各分支學科和方向的進展由陳發虎、傅伯傑等相關學科的領軍科學家完成
  • ...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亞洲最古老、泥盆紀面積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森林最早出現在泥盆紀,之後遍布陸地並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環境。
  • 牛肝菌生物地理學研究獲進展
    物種的起源、演化及分布格局成因是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但由於化石缺乏、物種界定困難和難以完整取樣,對真菌的生物地理學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
  • 研究發現紅豆杉屬植物起源於早白堊紀
    中新網昆明9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研究團隊與來自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的中國科學院PIFI學者Michael M?ller博士等合作,在全球紅豆杉屬植物物種分化與時空演化歷史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紅豆杉屬植物起源於早白堊紀。
  • 新疆生地所在新疆野蘋果譜系地理和保護遺傳研究中獲進展
    這與古特提斯海退卻、全球變冷和第四紀氣候震蕩等古地理事件相關。乾旱氣候對植物的分布、起源和演化有重要影響。新疆野蘋果是殘遺分布於亞洲中部山地闊葉野果林的建群種,是栽培蘋果的直接祖先來源,屬國家瀕危保護植物。然而,野蘋果現今片段化分布格局的成因尚不明確;跨國境的種群間遺傳譜系關係未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