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2021-01-18 北京大學

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亞洲最古老、泥盆紀面積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森林最早出現在泥盆紀,之後遍布陸地並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環境。然而,泥盆紀森林的記錄極其罕見,直到最近幾年,研究人員才從歐美發現了個別化石產地。相比而言,石炭紀晚期的熱帶沼澤森林全球廣布,有數百個產地,主體植物是石松類的高大喬木。根座型(stigmarian)根系(或稱為根狀體)是這些樹木的典型特徵,但在泥盆紀還未得到證實,導致它的早期演化情況長期以來都不清楚。另外,泥盆紀森林與環境的關係還需要得到更多認識。

通過20多次的野外工作,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從安徽省廣德市新杭鎮的上泥盆統法門階(距今3.72—3.59億年)五通組地層發現並研究了一個出露面積至少250,000m2的原位森林。新杭森林由多個世代的小型石松類樹木Guangdedendron(廣德木)的單一物種組成,局部密集排列,密度達38株/m2;樹木主幹細長而無側枝,頂端二分叉後形成一個簡單樹冠,懸掛成對或者單獨的大孢子葉球。廣德木具有根座型根系,即:樹幹基部四等分,每一部分均延伸形成二分枝的根狀體,著生螺旋排列的小根。

泥盆紀新杭森林景觀復原圖。森林由小型石松樹木——廣德木(Guangdedendron)組成,分布在晚泥盆世熱帶的濱海岸邊(鄧珍珍等繪製)

新杭森林中的廣德木的營養和繁殖器官表明它很可能是雌雄異株和單次結實的植物,它的簡單柱狀結構和小型樹冠有助於接收光線和緩解擁擠。根系體積小,且小根向周邊淺層展布,反映所處生境水源充足。埋藏學和沉積學的初步證據表明,新杭森林生活在熱帶碎屑巖基底的濱岸溼地並受到波浪的影響。

廣德木的根座型根系(王德明供圖)

新杭森林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泥盆紀出露面積最大的森林,它的發現拓展了早期森林的地理分布範圍,證明stigmarian根系首現於泥盆紀,增進了人們對早期石松植物生活習性的認識。新杭森林的研究說明,泥盆紀森林具有巨大的生物量,通過光合作用和後續的泥炭埋藏,促進了晚古生代大氣CO2濃度的明顯下降。廣德木的高分布密度、氣生莖的構型、密集的根系表明它適應動蕩的濱海環境,像現代的紅樹林那樣有利於海岸地帶的水土保持。

該項研究相關研究結果以article形式於2019年8月19日發表在Cell集團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該刊同期的評論文章(C.M. Berry)認為:我們研究的森林「令人驚嘆、異常廣闊,闡明了關鍵根系的演化」(spectacular, remarkably extensive, sheds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key rooting systems),「極其罕見」(incredibly rare),「揭秘森林生態系統的全球分布、生態特徵和溼地植物的發育」(sheds light on the global spread of forest ecosystems, their ec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plants),「無疑具有最早的根座型根系」(has the earliest known attached unequivocal stigmarian rooting system)。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認為我們研究的植物「根系異常發達,為石炭紀沼澤森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並逐漸演化成為今天開採的大部分煤炭」,這些煤炭「就是引發工業革命的原因」,「是我們現代文明的基礎; 我們第一次在這片森林中看到的這樣的根狀結構」。

王德明在新杭化石森林產地工作(王德明供圖)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672007, 41802015)資助。

論文信息:Wang De-Ming*, Qin Min, Liu Le*, Liu Lu, Zhou Yi, Zhang Ying-Ying, Huang Pu, Xue Jin-Zhuang, Zhang Shi-Hui, Meng Mei-Cen. 2019. The most extensive Devonian fossil forest with small lycopsidtreesbearing the earliest stigmarian roots. Current Biology, 29: 2604-2615. DOI: https://doi.org/10.1016/j.cub.2019.06.053. (*corresponding authors)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020年3月31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據了解,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經進行了四次。
  •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中國古生物學會近日評選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的十項成果入選,反映了我國古生物學者在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曉,古植物研究成果上榜
    2020年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動物早期演化與寒武紀大爆發、脊椎動物演化(恐龍類、古鳥類、哺乳類等)、白堊紀琥珀生物群、古植物與古生態、古人類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多個研究領域。
  • 我校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探索大熊貓的前世今生,地大一成果入選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楚天都市報4月9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陳華文)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成果「世界首例大熊貓古基因組」成果入選。
  • 河南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新聞作者:中國雷射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河南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近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其中,由雲南大學深時陸地生態研究所馮卓研究員率領的國際團隊發表的《晚二疊世蛀木甲蟲生態學》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選。該團隊於2017年9月15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晚二疊世蛀木甲蟲生態學的重要研究成果。
  •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人民網北京3月22日電(趙竹青)中國古生物學會今日在京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雲南大學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選。
  •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研究類)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3-20  瀏覽
  • 量子密鑰分發、智能雷射器等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今天,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 軍事科學院一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軍事科學院一科研成果入選2月2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布了
  • 深晚報導|深大一項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近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公布了 "2019 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名單,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 20 項重大光學成果獲此殊榮 ( 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 10 項 ) 。其中,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杜路平、袁小聰教授的研究成果 " 近場光學旋渦中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 " 入選十大基礎研究類成果。據悉,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由光的自旋 - 軌道耦合產生的 " 光學斯格明子 " 結構,為微納尺度的光場調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20-01-11 2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揭秘翼龍生命史等入選
    據了解,「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雲南大學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後口動物)、古無脊椎動物(腕足類)、古脊椎動物(恐龍類、古鳥類、早期哺乳類)、地質微生物、早期陸生植物、白堊紀琥珀動物、古植物與古生態和古人類等多個學科領域。
  • 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兩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打開APP 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兩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發表於 2020-05-12 17:45:30
  • 徐匯區這家科研院所最新科研成果入選《Nature》期刊 2019年度世界...
    徐匯區這家科研院所最新科研成果入選《Nature》期刊 2019年度世界十大科學進展 2019-12-19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6年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②中國古生物學會日前在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人類頜骨可以最早追溯到何時?冰河時期歐洲人還是暗色的皮膚和棕色眼睛,為何後來變成了白色皮膚和藍色眼睛?這一系列問題,都可以在這十大進展中找到答案。據介紹,在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有11項科研成果入選(含並列),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古生代魚類、早期陸生植物等研究領域,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推動了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志留紀古魚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 哈工大(深圳)科研成果光子晶片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基於「二維碼」結構的片上彎曲波導和交叉器件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3月20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金洪竹 通訊員 劉英傑)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公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獲得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 亞洲最古老化石森林——北京大學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科研成果入選...
    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亞洲最古老、泥盆紀面積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森林最早出現在泥盆紀,之後遍布陸地並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