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生地所在新疆野蘋果譜系地理和保護遺傳研究中獲進展
這與古特提斯海退卻、全球變冷和第四紀氣候震蕩等古地理事件相關。乾旱氣候對植物的分布、起源和演化有重要影響。新疆野蘋果是殘遺分布於亞洲中部山地闊葉野果林的建群種,是栽培蘋果的直接祖先來源,屬國家瀕危保護植物。然而,野蘋果現今片段化分布格局的成因尚不明確;跨國境的種群間遺傳譜系關係未見報導。
-
昆明植物所須彌紅豆杉的譜系地理學研究最新進展
紅豆杉屬植物均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屬植物的分類在中國-喜馬拉雅地區一直比較混亂,存在較大的爭議,認為這一地區主要分布有須彌紅豆杉、歐洲紅豆杉(T. baccata L.)和密葉紅豆杉(T. fuana Nan Li & R.R. Mill),種間關係不明確,該地區紅豆杉的種級地位存在較大的爭議。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而以往研究提出的保護策略大多針對特定蘇鐵物種或類群,尚缺乏對已報導的中國的蘇鐵屬物種提出系統性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比較和保護建議。
-
中國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video:20180522中科院:中國大鯢研究獲重要進展] 張亞平在發布會上表示,中科院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的倡導和引領者,已在生物多樣性編目、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評估、生物多樣性信息庫的建設、生物安全和種質資源保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瀕危物種的保護方面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此次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歷時長、工作量大、野外科考艱苦,需要大團隊的協作,能堅持下來實屬不易。
-
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因此,研究和了解秦艽組遺傳多樣性不僅有利於秦艽種質資源的鑑定、保護和開發利用,也有助於探究引起其遺傳變異的地理因素、近緣物種的起源演化等科學問題[15]。儘管目前國內外在秦艽的化學成分、藥理學作用等方面已有了系統的報導[4-6],但關於其遺傳多樣性研究的報導較少。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遺傳多樣性的研究方法經歷了從形態學、生物化學到分子學水平的演變[16]。
-
動物所利用聯合多分子標記等揭示譜系地理格局的形成過程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學研究組通過利用多個分子標記,對紅頭長尾山雀的譜系地理格局研究發現:分別以線粒體與核基因構建的譜系地理結構並不一致。溯祖分析結果表明,核基因中各線粒體譜系間存在顯著的基因流,甚至在異域分布的線粒體譜系間也存在大量的基因流。
-
入侵生物型飛機草來源和遺傳變異研究獲進展
飛機草(Chromolaena odorata)原產於美洲,現已入侵至非洲、亞洲、西太平洋和大洋洲島嶼溼潤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快速生長和繁殖對當地農業、牧業和林業等造成了極大破壞,已被列為全球危害最嚴重的前100種入侵生物之一。
-
研究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細胞重編程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將代表成體細胞「身份」的表觀遺傳記憶擦除,使之重新獲得多能幹性的過程。經重編程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在疾病的機制研究、藥物篩選和細胞移植治療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loop是一種特殊的染色質結構,由RNA:DNA雜合鏈和游離的單鏈DNA組成。
-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當阿姆河徑流不直接補給南鹹海後,南鹹海的水量平衡取決於地下水、降雨和水面蒸發,地下水在鹹海萎縮的過程中逐漸成為重要的補給來源。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水位變化的定量檢測與歸因是該研究的重點。
-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0-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地下水的時空演變規律、循環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等成為關注熱點。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利用塔裡木盆地典型斷流河區-渭幹-庫車綠洲近20年地下水監測數據,精細刻畫了地下水位和水質的時空演變特徵,採用標準化的偏回歸係數和逐像元的多元線性回歸方法,評估了綠洲和像元兩個尺度下地下水對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響應。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科技日報】譜系地理小區概念重新精準定量植物區系區劃
據介紹,隨著近年來環境、地理和生物多樣性大數據興起以及基因測序技術的迅速發展,整合傳統分類等級聚類和生物地理及基因組學等多學科途徑逐漸被用於區系區劃,使得植物區系地理研究由定性的現象認識和描述,逐步深入到了定量和精細區劃階段。
-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中國鳥類不同譜系地理格局及形成原因
第四紀更新世的冰川運動及氣候變化對中國鳥類物種演化和分布產生了重大影響。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雷富民帶領「鳥類學研究組」,通過對青藏高原兩種特有類群白腰雪雀和地山雀的比較研究發現:兩個物種都經歷了更新世冰期的瓶頸效應和冰後的種群快速擴張,且擴張時間(0.05-0.16 Ma)和最後一次最大冰期撤退的時間基本一致(0.5-0.175 Ma)。
-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2017-12-1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分析顯示,rs1049432和rs3176238變異能夠影響神經組織和皮膚組織中基因表達,且在病人麻風皮損組織與正常皮膚組織中表達具有顯著差異。該研究提示TFAM和POLG是麻風的易感基因,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調節基因的表達來實現。該研究提供了宿主遺傳背景與線粒體代謝影響麻風易感的新證據。
-
劉光慧等合作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該研究系統繪製了人類胚胎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細胞重編程過程的全基因組R-loop圖譜、轉錄圖譜及多維表觀遺傳修飾圖譜,首次揭示了R-loop在人類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的作用,並提出R-loop可作為一種新型的表觀遺傳記憶發揮功能。
-
胡楊葉片解剖和形態特徵研究獲進展
塔裡木河下遊英蘇觀測站胡楊葉表面結構特徵 植物一般以兩種策略來適應異質環境:遺傳分化和表型可塑性表型可塑性是植物器官在複雜的環境中產生的一系列不同的相對適合的表現型潛能,許多生態學家認為表型可塑性是植物個體適應環境的一種積極生長策略,在植物對異質環境的適應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植物在特定的環境下會採取不同的適應可塑性對策來增加其生存適合度,研究植物可塑性對環境適應的適合度的影響已經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
-
新疆理化所含孤立硼氧基元硼酸鹽結構化學研究獲進展
硼酸鹽具有豐富多樣的結構類型,平面BO3和四面體BO4可通過不同的連接方式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配位,導致多樣的物化性質變化。孤立B-O基元(零維)作為特殊的一類硼氧基元在光學性質方面有特殊的優越性,如平行排列的BO3(如KBe2BO3F2,KBBF)和B3O6(β-BaB2O4,BBO)有利於獲得大的倍頻效應和雙折射率。
-
新疆理化所無鈹無層狀習性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通過材料結構性能關係研究,建立功能基元資料庫,探索平衡制約性能微觀機理,篩選並引入新的功能基團來平衡矛盾綜合品質因子是突破深紫外用晶體的有效手段。 根據以上思路,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新型光電功能材料實驗室潘世烈研究團隊開展了系統研究。
-
昆明植物所等在異型與同型花柱演化關係研究中獲進展
通過種群譜系關係重建以及遺傳標記跟蹤基因流的方法,對異型花柱植物二態和單態種群的演化關係及內部基因流動態進行比較分析,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前期研究成果,發表於《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和《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等國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