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型花柱植物自交發育信號首次發現
記者8月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在異型花柱植物交配系統演變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國際分子進化生物學領域頂級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異交向自交的轉變,通常被認為是被子植物交配系統演變的整體趨勢。
-
科研|異型花柱植物自交發育信號首次發現
《科技日報》記者8月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在異型花柱植物交配系統演變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組和王紅研究組多年來關注異型花柱植物種群生態學和進化遺傳學研究,發展了具異型花柱的滇丁香屬、報春花屬等日趨成熟的研究模式。此前,該團隊周偉副研究員等在交配系統演化及其生態和遺傳效應等熱點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辣蕕屬GarrettiaFletch.、全唇花屬Holocheila(Kudo) S.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被子植物花粉性狀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紅團隊,基於被子植物基部真雙子葉類群最新的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結果,利用葉綠體基因片段matK和rbcL構建該類群屬級水平分子系統發育框架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地衣是藻菌共生體,是漫長演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類具有穩定遺傳特徵的微型生態系統
-
魚類異型染色體融合起源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首次從全基因組層面證實條石鯛雄魚存在染色體融合現象,解決了雄魚異型染色體Y融合起源問題,為魚類異型染色融合演化及性別決定機制解析奠定了重要基礎。條石鯛隸屬於石鯛科,該科包含7個種,其中條石鯛和斑石鯛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海域,其它5種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海域。
-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4/3206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由吳徵鎰院士任主編編寫完成的《雲南植物志》是中國最大的一部地方植物志,共21卷,主要由昆明植物所科研人員編撰。記載雲南維管植物17200種。經過近30年4代植物學家參加,全志現已基本完成並陸續出版。《植物志》的編寫和完成對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生態建設、植物系統演化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對中國植物區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2017-12-1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自1986年Shinozaki等破解菸草葉綠體基因組以及近年來二代測序技術的發展,質體系統發育基因組已成為解析植物系統發育關係的手段之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李德銖研究組和伊廷雙研究組,關注基於植物質體基因組的系統發育、基因組結構演化和DNA條形碼研究,發展基於質體基因組數據分析的研究體系,並取得重要進展(Ma et al., 2014.
-
昆明植物所須彌紅豆杉的譜系地理學研究最新進展
紅豆杉屬植物均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屬植物的分類在中國-喜馬拉雅地區一直比較混亂,存在較大的爭議,認為這一地區主要分布有須彌紅豆杉、歐洲紅豆杉(T. baccata L.)和密葉紅豆杉(T. fuana Nan Li & R.R. Mill),種間關係不明確,該地區紅豆杉的種級地位存在較大的爭議。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其中,近63%的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我國西南地區及中南半島是現代蘇鐵科植物兩大分布中心之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昆明植物所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昆明植物所由陳紀軍研究員主持的天然抗糖尿病藥物TRL、抗愛滋病藥物QSL和抗SARS藥物X-61等項目在周俊院士的直接關心和指導下所取得了新的進展。路甬祥院長對昆明植物所在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工作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表示讚許,並指示要給予支持,加快新藥研究步伐,為知識創新工程做出積極貢獻。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遺傳多樣性演化是進化基因組核心問題之一。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豆科是被子植物第三大科,約有765屬19500種。豆科植物世界廣布,形態和生活型高度多樣。豆科的經濟價值僅次於禾本科,但豆類植物是人類最重要的植物蛋白質來源,在某些貧困地區甚至是唯一的蛋白質來源。
-
昆明植物所在蘇鐵屬植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蘇鐵屬(Cycas)植物是現存最原始的種子植物,其起源可追溯到晚二疊紀,中生代晚三疊紀至早白堊紀最為繁盛,晚白堊紀時逐漸衰退。鑑於蘇鐵植物研究的科學價值及其保護的迫切性,蘇鐵屬植物一直是植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
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雲南特色植物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團隊研究員蔡祥海研究組一直致力於雲南特色植物資源中MIAs結構的挖掘和新生物功能的探索。近期,蔡祥海課題組在MIAs結構骨架的挖掘以及非細胞毒類的MIAs在神經系統生物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課題組成員博士研究生吳靜在山橙屬雲南山橙(Melodinus yunnanensis)果實的研究中發現了一類單萜喹啉型新骨架生物鹼Meloyunnanines A、B和C(圖1,Hot off the Press.
-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2017-09-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前人通過連鎖分析發現,早發家族型AD的風險基因APP、PSEN1和PSEN2,而近期的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s)則發現,約20個晚發散髮型AD的遺傳易感基因。AD的遺傳研究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展,但遺傳風險如何影響AD的發生發展,目前尚不完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