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Evolutionary Biology:中國鳥類不同譜系地理格局及形成原因

2021-01-19 生物谷

第四紀更新世的冰川運動及氣候變化對中國鳥類物種演化和分布產生了重大影響。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雷富民帶領「鳥類學研究組」,通過對青藏高原兩種特有類群白腰雪雀和地山雀的比較研究發現:兩個物種都經歷了更新世冰期的瓶頸效應和冰後的種群快速擴張,且擴張時間(0.05-0.16 Ma)和最後一次最大冰期撤退的時間基本一致(0.5-0.175 Ma)。但是,兩個物種具有不同的譜系地理分布格局:白腰雪雀種群擴張自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避難地;而地山雀擴張自青藏高原東北及東南邊緣兩個獨立的避難地。這兩種不同的避難地模式,兩個物種不同的擴散能力,及其不同的空間分布特徵是造成這兩種不同譜系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該研究結果發表於Molecular Phylogenetics Evolution上。

而對華南分布及東南亞特有物種灰眶雀鶥線粒體Cytb和COI基因片段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歷史動態研究,卻發現了不同譜系格局和形成機制。灰眶雀鶥種群出現了多個明顯的種群遺傳結構深度分歧,其分歧模式和不同動物地理亞區基本一致。該物種進化歷史非常久遠,推測最近祖先可能存在於晚中新世的中國南方地區。在其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青藏高原隆升所導致的周邊區域環境植被變化、全球範圍內的植被演替以及第四紀冰期迴旋等一系列地質歷史事件和生態環境演變可能是導致灰眶雀鶥種群分化的主要原因。中國南方的複雜地形可能為灰眶雀鶥提供了不同的冰期避難地,而在冰期後這些避難地又阻礙了種群的擴散,從而造成了地理種群之間深度的遺傳分歧和基因流中斷。灰眶雀鶥的東部地理組群中存在明顯的晚更新世種群擴張,反映了晚更新世冰期的氣候變化對中國南方東部的環境影響十分顯著。擴張時間應在晚更新世早期的最大冰盛期,而非末次冰盛期。該研究結果發表於《BMC進化生物學》(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這些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與科學院創新項目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9, 9:143doi:10.1186/1471-2148-9-143

Phylogeography of the Alcippe morrisonia (Aves: Timaliidae): long population history beyond late Pleistocene glaciations

Gang Song1,2 , Yanhua Qu1 , Zuohua Yin1 , Shouhsien Li3 , Naifa Liu4  and Fumin Lei1

1Key Laboratory of Zoological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PR 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PR China
3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bei, Taiwan, 116 ROC
4School of Life Scienc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PR China

Background

The role of Pleistocene glacial oscillations in current bio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varies with latitude, physical topology and population life history and has long been a topic of discussion. However, there had been little phylogeographical research in south China, where the geophysical complexity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 biodiversity. A bird endemic in Southeast Asia, the Grey-cheeked Fulvetta, Alcippe morrisonia, has been reported to show deep genetic divergences among its seven subspecie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phylogeography of A. morrisonia to explore its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in order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effect of geological events on the speciation and diversity of birds endemic in south China.

Results

Mitochondrial genes cytochrome b (Cytb) and cytochrome c oxidase I (COI) were represented by 1236 nucleotide sites from 151 individuals from 29 localities.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seven monophyletic clades congruent with the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groups, which were identified as major sources of molecular variance (90.92%) by AMOVA. TCS analysis revealed four disconnected networks, and that no haplotype was shared among the geographical groups. The common ancestor of these populations was dated to 11.6 Mya and several divergence events were estimated along the population evolutionary history. Isolation by distance was inferred by NCPA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urrent intra-population genetic pattern and gene flow among geographical groups was interrupted. A late Pleistocene demographic expansion was detected in the eastern geographical groups, while the expansion time (0.2–0.4 Mya) was earlier than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Conclus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mplicated topology preserves high genetic diversity and ancient lineages for geographical groups of A. morrisonia in China mainland and its two major islands, and restricts gene exchange during climate oscillations. Isolation by distance seems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of genetic structure formation within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Although glacial influence to population fluctuation was observed in late Pleistocene, it seems that populations in eastern China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climate change, and all geographical groups were growing stably through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Coalescence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ancestor of A. morrisonia might be traced back to the late Miocene, and the current phylogeographical structure of A. morrisonia is more likely to be attributable to a series geological events than to Pleistocene glacial cycles.

相關焦點

  •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飛蝗分類學研究
    他們發現,儘管飛蝗具有很強的遷飛擴散能力,中國的飛蝗確實分為北方種群、南方種群和西藏種群三個具有顯著遺傳差別的種群,但是與傳統認識不同的是,廣布於中國中、東部的飛蝗並非東亞飛蝗,而是應隸屬於亞洲飛蝗亞種。
  • 動物所利用聯合多分子標記等揭示譜系地理格局的形成過程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學研究組通過利用多個分子標記,對紅頭長尾山雀的譜系地理格局研究發現:分別以線粒體與核基因構建的譜系地理結構並不一致。溯祖分析結果表明,核基因中各線粒體譜系間存在顯著的基因流,甚至在異域分布的線粒體譜系間也存在大量的基因流。
  • BMC Biology | 近期研究精選
    郵箱:bmcbiologyeditorial@biomedcentral.com。 海星的再生 後生動物譜系具有廣泛的再生能力,這些再生能力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和組織中有所不同。 其他文章 評論文章 Open questions: how to get developmental biology into shape? 如何使發育生物學成型 Timothy E.
  •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張亞平研究組在食肉目鼬科分子系統學...
    食肉目鼬科(Mustelidae)物種是經歷快速輻射進化和近期物種形成事件的典型類群,圍繞其所包含的各亞科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至今仍處於「眾說紛紜」的狀態。有趣的是,鼬獾亞科(Helictidinae)的系統發育位置在核基因和線粒體基因分析中得到了不同的結果:線粒體基因組分析支持它和水獺亞科/鼬亞科的關係最近,而核基因提出了與以往所有系統發育分析結果不同的系統發育假說,支持它和貂亞科(Martinae)是姐妹群。該研究文章發表在BMC Evolutionary Biology刊物上(2011, 11: 92)。
  • 【科技日報】譜系地理小區概念重新精準定量植物區系區劃
    我國植物區系複雜,傳統的區系區劃,尤其涉及特定區域內較小地理單元的區劃上還存在不足,不利於人們進一步精準地認識自然。隨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團隊關於區系區劃新概念提出,這一問題有望得到突破。
  • BMC Biology | 近期要文及特刊更新
    點擊了解BMC Biology的最新內容: 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goings-on/?Social_media_organic&utm_content=XuWan-BMC-BMC_Biology-Biology-China&utm_campaign=BMCF_USG_BSCN_BBTOC_XW_1010 期刊介紹: BMC Biology (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新疆野蘋果譜系地理和保護遺傳研究獲進展
    這與古特提斯海退卻、全球變冷和第四紀氣候震蕩等古地理事件相關。乾旱氣候對植物的分布、起源和演化有重要影響。新疆野蘋果是殘遺分布於亞洲中部山地闊葉野果林的建群種,是栽培蘋果的直接祖先來源,屬國家瀕危保護植物。然而,野蘋果現今片段化分布格局的成因尚不明確;跨國境的種群間遺傳譜系關係未見報導。
  • BMC Biology 最新內容目錄
    期刊:BMC Biology BMC Biology 最新內容目錄 閱讀原文: 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
  • 在環境與文化的作用下「自說自話」|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原文作者: Dr Terhi Honkola幾個世紀以來,不同現代語言之間的分化一直是學術界很感興趣的主題。有人提出,部分語言之間的分化來自於人群中的方言。也就是說,隨著人群的相互隔離,方言慢慢演變成了不同的語言。
  • 走出非洲的豹,沒能在歐洲走下去 |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生物地理學會對被研究對象世系的地理分布進行分析,並推斷出可能導致現存模式的過去事件。例如,到最後一個冰川期結束為止,豹一直生活在歐洲,這些滅絕種群的DNA可以讓我們了解它們的起源,以及它們與現存豹的關係。對當前種群DNA的研究可能只能揭示存活下來的豹的遺傳多樣性。
  • 新疆生地所在新疆野蘋果譜系地理和保護遺傳研究中獲進展
    這與古特提斯海退卻、全球變冷和第四紀氣候震蕩等古地理事件相關。乾旱氣候對植物的分布、起源和演化有重要影響。新疆野蘋果是殘遺分布於亞洲中部山地闊葉野果林的建群種,是栽培蘋果的直接祖先來源,屬國家瀕危保護植物。然而,野蘋果現今片段化分布格局的成因尚不明確;跨國境的種群間遺傳譜系關係未見報導。
  • 新聞 | 第一屆中國生物地理學大會在北京大學成功召開
    ,介紹了他們對不同類群鳥類在不同尺度上對青藏高原氣候適應的遺傳和生理現象與機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陳之端研究員以「中國植物地理學進展與展望」為題,介紹了中國植物地理學發展的脈絡,和基於生命之樹的植物地理大尺度格局研究成果;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劉鴻雁教授以「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生物地理學研究」為題,介紹了他們在不同時間、空間尺度對中國北方半乾旱區、歐亞大陸凍土區、以及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生物地理格局與形成機理的最新成果
  • BMC Biology很高興與您分享我們6月的最新研究、約稿以及期刊的...
    本月的研究論文帶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有絲分裂時細胞內膜和微管的行為、細胞對不同濃度過氧化氫的反應以及改進的類器官模型。 三大專題系列的最新內容如下:「進化論」專題中介紹了家犬馴化的基因組學;「神經生物學新技術」專題中介紹了亨廷頓病的一種精細的共培養模型;「膜蛋白質量控制」專題中介紹了與線粒體蛋白分解相關的研究和評論。
  • 學術報告 | 地球演化背景下的生物地理進化史
    在地球演化歷史上,經歷了大陸板塊漂移、高原隆起、河流襲奪改道、洋/海盆打開、地峽形成、火山島隆起等地質事件,以及洋流重組、第四紀冰期和間冰期氣候循環等海洋物理環境及全球氣候事件。這些地質、氣候事件,通過影響生物的棲息地,改變生物的空間分布和種群數量大小,並在生物的進化中留下烙印。本報告將從生物進化的角度,探討生物和地球的協同演化歷史。
  • BMC Series 5 月精彩回顧
    原文連結:http://blogs.biomedcentral.com/bmcseriesblog/2018/06/19/highlights-bmc-series-may
  • BMC系列9月摘要
    BMC Plant Biology中發表的論文介紹了AgriSeqDB這種對植物生物學家而言十分重要的數據再利用工具,它允許用戶對不同樣品的轉錄物表達進行可視化處理和比較。目前,該資料庫包含來自不同組織和細胞的RNA測序結果,未來還將進一步包括單細胞RNA測序的轉錄組數據。高級用戶還可免費使用所有的原始碼。
  • Nature:物種形成順其自然
    利用最近一種袖蝶屬蝴蝶的完整基因組描述,Martin和同事利用這種蝴蝶研究了基因流對物種形成的作用。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他們分析了3種親緣關係較近的物種:H. melpomene,H. cydno和H. timareta,它們提供了研究一系列情景的機會,例如關於種群之間地理隔絕的範圍,以及在物種形成開始後,發生在不同時間點的物種之間雜交的數量。
  • 昆明植物所 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
    本報訊(記者 季徵)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通過區域野生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統發育關係研究,並融合歷史生物地理學信息,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植物學主流期刊上。    植物區系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