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到李白的「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再到「全球網紅」李子柒所展示的鄉村田園生活引來眾多關注、點讚,人們從未停止過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的嚮往。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工作之餘走進深山、住進民宿和農家院,去感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生活。
成都市農耕歷史久遠,在傳統農耕生產生活方式下,自發形成了眾多傳統村落,至今尚有部分遺存。這些保留下來的村落從歷史中一路走來,不僅承載了重要的歷史價值,更散發著獨特的人文魅力。日前,第二批成都市傳統村落名錄出爐,此次一共有12個村落入選。
這意味著,正全力塑造「世界旅遊名城」城市品牌的成都,又將新添一批網紅打卡地。這個冬日,成都人不用遠行即可感受原汁原味的鄉土風情,分分鐘體驗「詩意棲居」。快來看看它們都是誰,又有怎樣的獨特景觀吧!
按照今年8月成都市出臺的《成都市傳統村落評定辦法及標準(試行)》,成都市住建局等五部門牽頭組織文化、旅遊、規劃、建築領域的專家,從村落選址和格局、傳統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個方面,對全市22個申報第二批市級傳統村落的點位進行了現場踏勘和集中評審。
最終,蒲江縣朝陽湖鎮石象村,蒲江縣甘溪鎮泉灘村曹河壩,蒲江縣壽安鎮城北社區二條街、河壩街,蒲江縣壽安鎮龍泉村河沙寺山,溫江區萬春鎮和林村,崇州市元通鎮清溪村濮家灣,崇州市榿泉鎮靈通村陳灣林盤,崇州市崇平鎮明珠社區菩堂院落,崇州市崇平鎮全興村習風堂,崇州市三江鎮仁和村幹家船林,邛崍市火井鎮高場街區,郫都區友愛鎮興福村興福大院入選第二批成都市傳統村落名錄。
01
溫江:
「稻田裡長熊貓」的和林村
去年,一組「稻田裡長出大熊貓」的圖片,刷爆朋友圈。成都溫江區萬春鎮和林村利用水稻美化栽培技術,在10畝田地上繡出了「熊貓嬉戲」「遠古春耕」「魚鳧神鳥」等巨幅圖案,吸引了上萬人的「熊貓觀光團」前來打卡。當時的和林村就已經算是「網紅」了,如今,「成都市傳統村落」的名單一出,和林村又「洋氣」了一盤。
和林村是古蜀魚鳧農耕文化的發源地,位於溫江區「南城北林」總規劃的「北林」規劃區域,是「國家農高區」腹地、川西農耕實景博物館核心區。
沿著綠道向和林林盤深處走去,一座座白牆青瓦的川西小院掩映在綠樹中,古韻十足。林盤外連著成片綠色大蒜田,鄉間小道穿梭田野間。彎下腰,可以在稻田裡捉魚,伸出手,可以摘到頭頂的果子。
每年夏天,是和林村觀賞稻田景觀的最佳時刻。現在的和林村,在保留「熊貓」「魚鳧」元素的同時,還添加了「七星大蒜」與「鄉村振興」兩大主題。四大主題各有對應,「大熊貓」象徵著良好的生態環境;「魚鳧神鳥」體現了魚鳧城對古蜀文化的追憶;「七星大蒜」代表著現代農業蓬勃發展,「鄉村振興」則寄託了和林村走向未來的美好期許。
稻田景觀採用常規水稻做邊界,根據紫葉、黃葉或白葉水稻構圖的定植模式,確定圖案斑塊作業面積。水稻生長期間,葉色、花色的自然變化,會帶給人別具一格的視覺感受。遊人來到此處,面朝綠油油稻田,身後是鳥語花香,眼前的和林村仿佛一幅春色滿園的水彩畫。
「熊貓稻田」走紅後,當地開始打造遊客中心,建設農耕文化遊覽園、川西特色農家小院,並發展以「原鄉和林·美麗家園」為主題的多功能鄉村旅遊業,讓遊客在度假休閒的同時,體驗川西農耕文化,甚至可親自參與到農業活動中。
作為溫江「北林」區為數不多的保留了傳統大田種植方式的純農村區域,走進這裡,隨處可見農耕勞作時的工具,簸箕、蓑衣、帽子……它們被畫在牆上、塑在村子裡,是藝術,更是文化的傳承。最具代表的是和林村的周家院子。
青竹綠葉簇擁著青磚白瓦,別具風格的川西園林建築與耕田景觀畫壁,彰顯出院落的農耕文化氣質和美感。
走進和林,看那山、那水、那田、那人……置身其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鄉村回憶。
02
蒲江:
青山環繞、煙波浩渺的四個古村落
千年古縣蒲江,將古蜀文化融貫於生活點滴,源遠流長。新的一批古村落中,蒲江入選了四個。其中有蒲江縣朝陽湖鎮石象村,有蒲江縣甘溪鎮泉灘村曹河壩,還有蒲江縣壽安鎮城北社區二條街、河壩街以及蒲江縣壽安鎮龍泉村河沙寺山。
蒲江縣朝陽湖鎮石象村楊家扁、趙家扁村落位於朝陽湖鎮石象村東部,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村落地形屬於丘陵,兩山夾一谷。
村落民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有民間能工巧匠精湛的技藝,作為川西古民居建築,其規模比較少見,體現了較高的建築藝術和歷史文化價值。
蒲江縣甘溪鎮自古就是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這裡有一個網紅明星「明月村」,泉灘村則是明月村的「好鄰居」。甘溪鎮泉灘村位於五面山淺丘地帶,與蒲江縣大塘鎮、名山區茅河鄉相鄰,屬典型丘陵地區,區域內有兩條河道,即臨溪河和一條小河。
蒲江縣甘溪鎮泉灘村曹河壩
在水系發達的甘溪,或許沒有哪個村擁有比泉灘更密集的河網——水巷繞戶,石橋並跨,宛若蜀地江南。其中,泉灘河河水又深又急,很是清澈,像泉水一樣。以前周圍的村民都在這裡取水飲用,因此,人們就把這條河取名為泉灘河。
前不久,泉灘村還舉行了親子河流節,吸引許多村民家庭參與。活動寓教於樂,組織了石頭彩繪、編織、釣魚等環節,在趣味之中傳播自然知識。
2019年的泉灘·秋之河流節現場
河流節現場的特色風物之一:箭塔村的蒲草跳跳蛙
壽安鎮自北宋建鎮以來,已有1100多年之歷史,鎮上有很多百年滄桑古建築,極具川西民族風情,集中體現在壽安鎮城北社區的二條街。
二條街平行正街以西,街長約800米,石板街面。街道兩邊都是清一色瓦房商鋪,商鋪前的房簷下是2米寬的石板通道,每間鋪面臨街處有一根木柱支撐房簷。這樣大氣、規範的街道修建,在舊時的鄉場上鮮為少見。
城北社區河壩街是壽安鎮一條極具川西民居風貌的細長小巷,最寬處約5.5米,最窄處只有2.5米,長度接近100米。
近年來,蒲江縣壽安鎮城北社區以優化服務為著力點,整合各類資源,創新性的引入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與規劃工作。為解決街區老舊、環境雜亂問題,社區對河壩街進行改造,投入資金10萬餘元,製作了居民笑臉牆,增設了文化牆、太陽能路燈,進行了破損路面整治和老舊管網改造,使河壩街舊貌換新顏,華麗轉身成為「有品位」的文化長廊。
03
崇州:
這裡有385年前的「蓉漂之家」
成都市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中,崇州市元通鎮清溪村濮家灣、榿泉鎮靈通村陳灣林盤、三江鎮仁和村幹家船林、崇平鎮明珠社區菩堂院落和全興村習風堂5個村落上榜。
元通鎮
元通鎮距成都市區40公裡,是北部崇州的門戶口岸,被稱為成都版「清明上河圖」。濮氏一族在元通鎮清溪村世代居留,繞村而過的溪水與濮氏一族共同組成了濮家灣。濮家林盤環境幽雅,青竹環繞路旁,沙河溝流水潺潺,別有一番小橋流水、意趣盎然的景象。
崇州市榿泉鎮靈通村,資源豐富,榿木河、茅草河穿境而過,哺育了淳樸的村民,也灌溉了村裡的良田,造就了優美的林盤。
陳灣林盤,又名紹通庵,就位於靈通村,因陳姓家族聚居於此繁衍生息,新開堰蜿蜒繞林而過而得名。
陳灣林盤
陳灣林盤是成都市傳統村落,是成都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川西林盤聚落之一。三百多年前,陳氏族人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擇居於此,成為最早一批「蓉漂」,陳灣林盤因此被譽為古蜀州(今崇州市)承載四川移民文化的「蓉漂之家」。
同時,陳灣林盤因地理條件優越,毗鄰大邑縣安仁古鎮,林盤內存有歷史建築以及始建於康熙年間的寺廟、碑文等,具有發展休閒觀光旅遊產業的良好基礎。
崇平鎮明珠社區菩堂院落位於崇平鎮明珠社區24組,涵蓋季家林和王家林兩個林盤。
菩堂院落地處崇州市北部水木旅遊環線節點,走進今天的菩堂院落,會使你瞬間忘卻城市的喧囂,回歸於大自然的懷抱。
走在院落鵝卵石鋪設的道路上,眼前除了有錯落有致的民居和奼紫嫣紅的百花,還有鬱鬱蔥蔥的一片片稻田。
04
邛崍:
擁有「世界之最」的古村落
火井鎮位於邛崍市西部山區,距邛崍市區31公裡,是成都市級特色鎮,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火井鎮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北周,距今已有近1500年悠久歷史,是世界最早發現並使用天然氣的地方。
邛崍市火井鎮第一井
「高場」是「高家場」的簡稱,位於火井鎮東部,古時高場只有二十來戶人家,因高姓居多而得名。
鹽井溪穿高家場而過,將場鎮分為南北兩半。南邊的街道是現在發展起來的新區,北邊的「河北街」街道狹長,蜿蜒二裡許。
邛崍市火井鎮狀元橋
古樸的木架房,陳舊的木板壁、木板門、木鋪板、小青瓦,處處散發出濃鬱的古色古香。
近年來,返璞歸真的鄉村旅遊吸引著更多遊客去體驗,這對田園風光與當地文化的融入和展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成都市這次公布的12個古村落,很好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鄉土風情與歷史文化元素,真正地實現了文化與旅遊的結合。
憑藉著得天獨厚的文旅資源,成都「周末經濟」的發展正呈蓬勃之勢。成都旅遊場景的不斷豐富、充實,將在盤活「周末經濟」的基礎上,提升城市的美譽度,擴大城市的文化影響力。
文字 | 程豔豔
編輯 | 杜均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