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辦、國辦通知要求「深入學習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這是對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把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突出位置的充分肯定。百尺竿頭,浙江如何更進一步?關鍵在於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結合大花園建設,不斷深化「千萬工程」。
「傳統村落」與「美麗鄉村」和諧共榮,營造「天人合一」的宜居環境
傳統村落保存相對完好的地區,往往也是農村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可以說是美麗鄉村建設最大的短板、最好的抓手和最亮的樣板。要通過科學規劃,加強村落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整體保護,堅持「最少、最自然、最不經意的人工幹預」原則,把田園、山水、村落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統一規劃、保護和建設,處理好「老人」與「新人」,即原住民和新居民;「老房」與「新房」,即古建築和新建築;「老村」與「新村」,即傳統村落保護與新農村建設這三對關係。結合「多規合一」,統籌考慮村鎮區劃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整治、各類農房改造等各方面的規劃建設,並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產業發展等相關規划進行有效銜接和統一,對古樹名木進行全面普查、掛牌保護,對河流水系、生態溼地、水利設施進行優化提升,開展標誌性入口、街區景觀建設等,將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融入我省大花園建設和美麗鄉村發展之中。同時,崇尚居敬行簡的生活方式,結合「一村萬樹」行動計劃,充分利用邊角地、廢棄地、荒山地、拆違地、庭院地等「見縫插綠」,深入推進鄉村「廁所革命」和「垃圾革命」,營造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鄉村生活氛圍。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互促共進,發展「亮點紛呈」的美麗經濟
以「兩山」理念為指引,從建設美麗鄉村向經營美麗鄉村轉變,努力把優美的生態環境轉化為富民強村的現實生產力,增強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在動力和活力。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美麗鄉村為底本、以生態環境為支撐、以鄉土民俗風情文化為依託,植入生態高效農業、民宿休閒度假、鄉村文化旅遊、健康養生養老等業態,通過產銷直供、消費體驗和個人定製等新型營銷方式,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形成美麗鄉村與美麗經濟互促共進的新機制。同時,重視鄉土景觀資源與體驗活動有機結合,充分發掘各地的陶瓷、布藝、木藝等鄉村藝術文化,推出農事體驗、茶文化、手工業作坊、民俗風情、影視基地等鄉村旅遊產品。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利用工商資本帶來的創新理念、信息資源、先進文化,促進文創產業、教研基地、影視基地、醫養結合等一些新業態在鄉村的蓬勃興起。支持景寧、蒼南等地少數民族特色鄉村發展民族文化特色旅遊。在開化、淳安、遂昌等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好、適宜養生養老的村落,探索建設一批中醫藥養生、康復護理等健康養老服務小鎮。
「傳統農耕」與「現代文明」和衷共濟,激活「鄉愁文化」的要素基因
把文化為魂的理念貫穿於美麗鄉村建設始終,既注重傳承和弘揚傳統農耕文化和優秀民俗文化,又注重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鼓勵傳統農耕文明的活態傳承,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和村鎮生態文明建設,聚焦浙江文化主題及地域特色文化,對傳統藝術、地方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風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文字、圖畫、攝影、攝像等方式進行記錄整理、建檔立庫。結合微信、電商等新的傳播、銷售手段,積極引導優質工商資本介入,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力度。依託鄉土特色、田園風光和傳統村落的歷史風貌,特別是有代表性的古民居、祠堂、文化禮堂等文化建築,建立傳統文化研究示範點或科研教學基地。結合城鄉一體化進程,在區位條件好、設施完善的美麗鄉村試點「共享農莊」,使美麗鄉村既成為農民生產生活的美好家園,也成為市民養生養老的幸福樂園,形成全社會共建共享美麗鄉村的新格局。積極鼓勵「資本下鄉」,通過公建民營、民建公助、購買服務、PPP、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促進民營企業參與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投資「四好農村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加強政策設計與宣傳,鼓勵規劃師、攝影師、美術家、文化創意者等專業人士與原住村民、修復工匠等的加強溝通,共同傳播「鄉愁文化」,共塑傳統村落新的文化記憶和地方精神,構建新「鄉村共同體」。
「村規民約」與「現代治理」同頻共振,建設「和諧文明」的善治鄉村
堅持以基層黨建促美麗鄉村建設,全力構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體」新型農村社會治理模式。結合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發揮祖訓家規、鄉規民約、家風門風的教化作用,結合牌匾楹聯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的道路、公園、河岸的建設之中。依法組織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將美麗鄉村建設事宜納入村規民約。積極構建村民、村兩委、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協同參與的議事機構,強化協商治理。加快推進我省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立法工作,對傳統村落建築、生態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進行規範,明確傳統村落保護的範圍和標準,劃定保護職責分工。結合農村數位化轉型,建立美麗鄉村建設動態監測數據系統,對村鎮規劃建設實施情況實施動態監測。搭建鄉賢參事會、鄉賢智囊團、鄉賢慈善基金會等多種平臺,鼓勵引導外出創業的企業家、知識分子、海外華僑和退休領導幹部等返鄉創業,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完善志願者參與機制,將部分傳統村落作為志願者服務的試點基地,鼓勵社會大眾積極投身於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在部分村鎮率先探索自然資產管理考核機制,將林地、水域、溼地等進行統一確權登記,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相關考核體系。結合基層治理「四個平臺」建設,理順橫向工作機制,把鄉鎮一級的交通管理、市場監管職能向農村延伸,建設服務臻美的善治鄉村。
【作者:省政府諮詢委決策諮詢研究中心主任 閻逸 編輯:鄭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