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關鍵在人。近年來,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按照遵義市「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要求,根據「基層黨建聚力年、脫貧攻堅決勝年、重點項目突破年,幹部作風提升年」四個年景定位,持續抓基礎、強基礎、實基礎,抓實「雙培養」工程,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奏響鄉村振興「三部曲」。
建強一個戰鬥堡壘,吹響鄉村振興「銜接曲」。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鄉村振興會蹄疾步穩。 強化引領力,壓實政治責任。蒼龍街道黨工委履行抓黨建主體責任,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街道黨工委貫徹落實上級部署,承諾「十件民生實事」,研究出臺1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指導意見,建立1個30萬元產業發展基金,對全街脫貧產業實行「三級三人」定點幫帶,為產業發展銜接提供政策支撐。
強化組織力,築牢戰鬥堡壘。街道黨工委以提升組織力和健全組織體系為著力點,實施「三個一」行動,選優配強村黨組織「領頭雁」,嚴肅交心談心、組織生活會、主題黨日等黨內政治生活,嚴格按程序發展黨員,推進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築牢基層戰鬥堡壘。 強化凝聚力,引導發揮作用。街道各黨組織開展黨員「亮身份、曬承諾、當先鋒、做表率」活動,承諾踐諾。通過評選表彰學習標兵、農村致富帶頭人、優秀共產黨員、愛崗敬業模範等先進典型,舉行桃花藝術節、農民豐收節、「十佳美食」評選活動,組織開展跑步、拔河等戶外拓展訓練活動,打造121基地和念龍廣場為仁懷市黨員幹部戶外拓展訓練基地,凝聚黨群合力、增強幹事創業熱情,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 培育一批鄉土人才,唱響鄉村振興「前進曲」。鄉村振興,關鍵是人才的振興。蒼龍街道黨工委抓住人才隊伍這個支撐,打造一支「愛農業、送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鄉土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賦能。
注重「選有標準」。街道黨工委堅持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群眾認可度高的標準,把致富能人、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大中專學生、退伍軍人等人才,通過村(社區)推薦、個人自薦、群眾推薦,街道黨工委考察的方式,儲備40名村級後備幹部,優選20名市、街領軍人才,把鄉土人才「選」起來,夯實基層發展力量。 注重「育有機制」。為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街道實行「一村一策」、「一人一案」、領導結對幫扶、職校定向委託培養等機制,採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抓實「雙培養」工程。讓領軍人才跟著能人學,幫帶產業、項目,領創辦合作社等模式,提升現代化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本年度依託中職院校、爽淨職業學校等培育25名本土人才,開展種植、養殖、家政等培訓2000餘人次,組織90餘名領軍人才、後備幹部、職業農民赴織金、湄潭等地考察,開拓視野、借鑑經驗,讓鄉土人才「優」起來。
注重「煉有路徑」。街道依託草木年華公司、貴州斛王公司、121基地、龍井社區陣地等村級資源,打造水塘村為全省鄉村振興示範點,建立遵義市鐵皮石斛近野生栽培試驗示範基地1個,市級「雙培養」工程、中小學生戶外訓練等示範基地4個,街級白酒生產人才培訓、幹部離崗創業、城市基層治理等示範點14個,強化鄉土人才實踐鍛鍊。街道通過開展集中培訓,組織種植、養殖「土專家」,農林「洋專家」現場指導,學員到基地實地觀摩,領軍人才、能人現場教學、示範引領等形式,提升農民專業技能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組織引領人才工作、人才帶領人才成長」的局面,讓鄉土人才「煉」起來。 踏出一條築巢路子,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人才帶人才,鄉村富起來。蒼龍街道發揮人才薈萃優勢,立足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發展「四型」村級集體經濟,實現8村(社區)都新增1個以上集體經濟項目,年度收入達244.3萬元,鼓起村集體「錢袋子」。
「本土築巢」置業。街道深入挖掘本土人才,整合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通過村居創辦、能人示範帶動,領軍人才指導、領辦等把人才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因地制宜成立中元村農產品倉儲物流公司、新市民「追夢橋」人力資源公司等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添活力。 「千鳳還巢」興業。街道實施鄉村振興「雁歸計劃」,引導外出經商、務工人員,退役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等投資家鄉,反哺興業。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三變+N」等合作模式,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引進企業發展42畝淡水泥鰍養殖、1500畝鐵皮石斛、50畝車釐子、千畝桃園等產業,成立唯奢龍泉水廠、梳子廠等致富「夢工廠」,做強做大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增動力。
幹部離崗創業。為讓更多優秀人才留在農村、發展農村,街道用活事業單位幹部離崗創業政策,通過開展聯誼懇談活動、提供政策支撐、搭建創業服務平臺等方式提升服務質量,吸引張仕琦、田治勇等4名事業幹部來蒼龍離崗創業,激發事業單位人才創造力。引導他們根據自身資源、資金、專業技術等方面優勢,通過帶資入股下壩村鐵皮石斛產業,帶技術入股水塘村三森公司,盤活石抗壩村閒置資源新辦老菜碗蔬菜基地等形式,繁榮農村經濟,為鄉村振興「加馬力」。 通訊員 汪先敏
編輯 徐春燕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