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中國傳統節日裡蘊含了太多中國歷史、中國智慧、中國快樂,從春節到元宵節,從中秋節到重陽節,從四季更替到24節氣,這其中都值得細細體味。」 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12月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

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今天,我們應如何發揮好這些傳統節日背後的人文價值,從而更好得在傳統節日中感受文化自信?

傳統節日文化激活再生

任重道遠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節日創意大賽組委會主任史宗愷在致辭中指出,一個民族要想在長久的生命中經歷過若干次錘鍊後發現它的那些本能面目仍然存在,一方面是要有時代的延綿,另一方面是構成這個民族的特徵應始終存在。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有自己的文化信念,在堅持自身文化特徵的基礎上發展文化理念,當下顯得尤為重要。在他看來,至少需要圍繞傳承、融合、出新這三方面不斷做好文化的挖掘與深化工作。

人民日報社《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社長、總編輯王翔宇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國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質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節的方式及節日的內涵和氛圍也都隨之發生了改變。在他看來,傳統節日在今天面臨著異化和空洞化的窘境,在城鎮化與信息化的時代進程中也正面臨著一系列危機。有效的傳承、更新節日的傳統,實現傳統節日文化的激活與再生,並使之成為民眾的情感寄託與國家文化象徵,顯得任重道遠。

挖掘文化基因 釋放人文能量

術道並重

期間,王翔宇從「術」與「道」的層面分享了其對傳統節日的激活和再生的思考。站在「術」的角度,我們需要重視富有象徵意義的節日紀念物等產品的利用和開發,同時也要重視那些能夠激發大眾節日情感且能夠讓大家參與其中的富有儀式感的活動;而站在「道」的層面,傳統節日的衰落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價值觀的更迭密不可分,振興傳統節日,需要各領域共同關注,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從而深化不同代際群體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建立文化自信。

如同胡鈺在《找尋節日裡的中國》的主旨發言中所言,我們要找到節日裡的文化基因並通過創意的力量使之釋放能夠讓中國傳統節日擁有更大的人文能量。

「創新本身的目的是把事物變得更加美好。」中央美院國禮藝術中心主任、教授吳永平圍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當代性轉化探索》主題,以寧海十裡紅妝為例,通過對傳統物件器物、圖形、色彩系統的分析,從造型基礎、空間發展以及對色彩的提取角度切入,現身說道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當代創意融入現代生活。

堅定文化自信

系列活動繪就節日共創藍圖

「中國節日創意大賽的主賽單元包括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中國傳統節日節點展開全面的活動安排,2021年度主賽將圍繞中秋創意進行。」發布會上,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秘書長胡書仁從新內容賽道、新商品賽道、新玩法賽道等角度全面介紹了大賽相關情況。

期間,胡書仁還發布了中國節日創意大賽春節共創行動。據悉,該行動將通過中國節日雲妙匯、「畫出新年」徵集活動、「浮梁紅,守千年」——浮梁百村過大年、 「大吉大利中國年——數字IP節日創新體驗」、 「城市大聯盟,歡樂中國年」、奇蹟智旅「中國福卡」六大系列活動,助力傳統節日文化的基因「活起來」,推動鄉村振興和城市更新。

2021中國節日創意大賽將以「東方文化創意未來時空,中國節日連結世界文明」為願景,通過推動多維度的學術研究和多樣化的賽事活動,為傳統節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出當代思考和創新貢獻。如中國節日創意發展計劃發起人、清華大學文創院創意開放平臺C-LAB主任蘭春所言,堅守文化自信、輸出文化精神、塑造文化範式為我輩之責。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一些中國傳統的英文說法 之傳統節日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可以弘揚和傳頌的了。 上次我們說了十二生肖,今天來聊聊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國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按照「陰曆」來記錄,「陰曆」也稱為「農曆」。 農曆屬於一種陰陽合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
  • 論西方四大傳統節日的文化本質:感恩節消費扶貧?
    背景簡述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四大西方傳統節日在東方世界越來越流行。儘管有些人漠不關心,有些人嗤之以鼻,有些人舉起謹防「精神入侵」的警示牌,希望喚醒國內群眾抵禦外來節日文化,築建國內傳統節日文化的護城河和堡壘,無奈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越來越富有個性,容易叛逆,愛湊熱鬧,加上媒體的炒作和添油加醋,越多人議論哪個西方節日,年輕人過得越有聲色有滋味。
  • 西班牙阿爾卡拉學聯舉辦中國節日文化活動
    西班牙阿爾卡拉學聯舉辦中國節日文化活動
  • 德國節日裡哪些是比較有傳統特色的?德國特色節日盤點
    簡易由來:耶穌在這一天被釘上十字架受難,此節日正為紀念此事件。 2、復活節(每年春分之後第一個星期日) 復活節(Ostern)是除聖誕節之外西方另一個的重要節日。雖非法定節日,但因復活節始終在星期天,基本等同於法定節日了。
  • 中國文化——中國三大傳統節日有哪些英文表達呢?
    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春節、端午節、中秋節被稱為「中國三大傳統節日"這三個節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了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些節日的祝福他人 bless others吃團圓飯 have reunion dinner句型一: 我們做某事慶祝某個節日。
  • 【節日】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哈尼族作為一個沒有傳統文字的民族來說,其民族文化的核心是通過各種節日、民俗,特別是祭祀活動傳承下來的。哪怕是最簡單的一次祭祀活動都涉及到民族的宗教、心理、習俗等,更何況在新舊年首交替的日子裡進行的祭祀,所展現的不僅有宗教、心理、習俗,更有民族的歷史、遷徙、倫理、農耕技藝、人物傳奇等內容,故此,把拍攝的核心集中在了各種祭祀活動的實錄上,用鏡頭記錄一個民族鮮活的文化遺產。
  • 中國傳統節日的數字之謎: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
    過去的中華民族是農耕文化,人們靠天吃飯。所以中國的傳統節日,跟太陽跟月亮都有關係。種田的老人都知道,莊稼真正的生長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晚上月亮出來以後,因為夜裡有露水。所以到了莊稼開始拔節時候,老農就會去地裡蹲上幾日,聽高粱、稻子生長的聲音。
  • 我們為什麼還在過傳統節日,這些文明價值你知道嗎?
    您的孩子會不會問:今天我們為什麼還在過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究竟有什麼樣的文明價值?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
  • 榮耀中國節煥新市民記憶 賦予傳統中秋佳節數字生命力
    浙江在線10月12日訊 創新傳統文化,煥新國民記憶。  9月29日,「榮耀中國節」聯合中國民俗學會、百年老字號稻香村和鬥魚直播,在杭州西溪溼地共同推出「榮耀中國節·中秋文化直播」活動。直播創新設置「中秋民俗知識趣味搶答」「峽谷中秋詩詞對答競賽」「月餅製作工藝非遺展示」等新文創環節,現場更有中國民俗學會專家解讀、非遺大師技藝展示和網絡紅人助力, 三重驚喜讓中秋新民俗可看、可學、可玩。
  • 歐洲節日有哪些?歐洲電商節日一覽
    下文將整理歐洲的節假日大全,就一起來看看吧。 (各節日時間以實際為準) 1月-2月: 威尼斯狂歡節 威尼斯狂歡節是當今世界上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狂歡節之一歐洲的狂歡節據說都起源於古代的神農節。
  • 專家:中國節日與月日代碼重疊的符號思維一致
    今天,當我們強烈呼籲保護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文化的時候,不能不對中國民俗節日文化傳承的瀕危狀況做出分析,特別是對它們瀕臨失傳的原因進行論證。  民俗節日在中國民眾農耕生活中經過了幾千年的自在的、自發的傳承,早已經形成了世世代代傳習不斷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每一個節日的文化內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對穩定的完美和諧的特徵。
  • 天貓新文創攜手中國國家地理跨界LILY商務時裝演繹「山水如衣」
    作為新文創與中國國家地理全年深度合作第一期,聯手年輕時裝品牌LILY商務時裝,新文創完美演繹了「文化與消費」之間橋梁的角色。  此次新文創的文化跨界可謂是強強聯手,三方共同將「中國之美」與「中國人的美」以及潮流服飾所傳達的「中國新女性」之美產生有機關聯,打造中國首套以人文地理為主題的商務時裝。填補了中國山水、中國文化之美等相關主題在商務時裝域上的缺失,同時也賦予了這些中國專屬文化元素更多的承載空間。
  • 感恩節是美國人的節日?盤點你應該知道的中國「感恩節」
    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感恩節最初是移民們為了感恩豐收,感謝印第安人對他們的幫助的日子,如今已延伸為闔家團圓的節日,節日裡他們共聚一堂,吃感恩大餐,互相祝福,享受著節日的快樂。作為傳統文化大國,中國其實與感恩節淵源頗深,中國人也有自己的「感恩節」。
  • 高考英語作文範文:介紹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
    例文:   —個英文網站面向中學生徵稿請你寫一篇英語稿件,介紹「中秋節」及這個節日裡的主要活動。   1. 寫作要點: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2. 家人團聚;   3. 賞月、吃月餅;   4. 還有旅遊、訪友等其他活動。
  • 除了長城、功夫和大熊貓,騰訊新文創IP思路讓世界了解更多中國文化
    早在9年前,IP這個概念剛被引入到中國的數字文化生產時,大家都很陌生。當時有記者採訪現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執行長、騰訊影業執行長和騰訊動漫董事長程武,提問說:「你的IP是指IP位址嗎?」而如今,騰訊正在以IP為核心,讓科技與文化融合,煥活傳統文化IP,開發新興IP,以新文創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輕人,向全球更全面、更互動、更系統的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與多元性。
  • 小小故事屋——《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春節的故事
    小小故事屋——《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春節的故事 2020-01-25 1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消失的傳統節日——一個常上演古代相親大會,另一個與清明節很像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有很多重要的傳統節日。有些節日被國人很好地傳承下來,有些則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裡,其中就有上巳節和寒食節。上巳節始於春秋時期,起初是古人舉行除兇驅邪等巫術活動的重要節日,魏晉時期成為人們郊外踏青、水邊宴客的日子。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故事知多少?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因沉香「聚天地純陽之氣而生」,其香氣不僅怡人,還能闢邪祛穢、安和身心、調和情志,讓人們在歡慶節日之餘不忘養生、養性。 這個中秋,你不妨像古人一樣試將香燻融入到賞月雅事中,在悠閒之香中團圓、讀書、品茗、會客、待友。
  • 普洱: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哈尼族作為一個沒有傳統文字的民族來說,其民族文化的核心是通過各種節日、民俗,特別是祭祀活動傳承下來的。哪怕是最簡單的一次祭祀活動都涉及到民族的宗教、心理、習俗等,更何況在新舊年首交替的日子裡進行的祭祀,所展現的不僅有宗教、心理、習俗,更有民族的歷史、遷徙、倫理、農耕技藝、人物傳奇等內容,故此,把拍攝的核心集中在了各種祭祀活動的實錄上,用鏡頭記錄一個民族鮮活的文化遺產。
  • 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華傳統節日》,習作的兩個內容和作文素材
    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有習作練習,關於中華傳統節日,可以寫過節的過程,也可以寫節日中的一件事。近年來,儀式感這個詞很流行,尤其對節日的儀式感。現在,國家對一些傳統節日像端午節都給了假期,也是希望中國人珍愛我們傳統文化,我們確實該好好地紀念每個節日,而寫一篇作文也是對傳統節日最好的紀念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