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簡述
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四大西方傳統節日在東方世界越來越流行。儘管有些人漠不關心,有些人嗤之以鼻,有些人舉起謹防「精神入侵」的警示牌,希望喚醒國內群眾抵禦外來節日文化,築建國內傳統節日文化的護城河和堡壘,無奈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越來越富有個性,容易叛逆,愛湊熱鬧,加上媒體的炒作和添油加醋,越多人議論哪個西方節日,年輕人過得越有聲色有滋味。
論情人節
情人節都是情侶們秀恩愛,光棍們羨慕嫉妒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元宵七夕之外,再多一個西方情人節,再多一個520,或者再多幾個巧立名目的「情人節」,無非是要情侶們(尤其是男士們)多掏錢多消費,多數人是理智的,懂得量力而行,所以,情人節既可以改善兩性關係,又有促進消費的經濟效益,總的來說利大於弊。
論萬聖節
萬聖節是穿奇裝異服,戴鬼怪面具,扮鬼嚇人。這種新鮮刺激的遊戲即便不應該打壓,也絲毫不值得提倡,因為除了讓貪圖玩樂的人瘋玩狂歡之外,沒有任何的意義,只是肥了一幫賣奇裝異服和鬼怪面具的商家。
論聖誕節
聖誕節源自古羅馬人迎接新年的「農神節」,原本與基督教沒有半毛錢關係。因為《聖經》從頭到尾沒有說到耶穌具體是在哪一天出生,更沒有說到聖誕節和平安夜。基督教傳入羅馬帝國並盛行起來之後,教廷才借勢把「農神節」改稱為「聖誕節」。整個歐洲的人都數典忘祖,只顧過節享樂,不管節日文化傳承,很快就忘了「農神節」,一個勁地為外來的耶穌神話和基督文化歌功頌德,絲毫不覺本土傳統節日文化的衰亡。雖然聖誕節傳入中國沒有和哪個傳統節日產生直接衝突,我們尊奉宗教信仰自由,少數信仰耶穌的基督徒愛過聖誕節無可厚非。但是,很多人根本不是基督信徒,他們連《聖經》都沒有完整讀過一遍,甚至摸都沒摸過一遍,過聖誕節瞎湊什麼熱鬧?都是借著「聖誕節」、「平安夜」的名目收禮或者送禮罷了!
論感恩節
感恩節起源於美國,類似中國的中秋節,家人歡聚一堂吃吃喝喝,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火雞大餐,就像中秋節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必是月餅和團圓飯一樣。其實早在美國誕生之前就有了感恩節,只是沒有固定日期,它設立的宗旨是讓歐洲移民們表達「感謝上天賜予好收成、感謝印第安人的幫助」。後來,蜂擁而至的歐洲移民不斷侵佔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土地和生活空間,最終導致雙方爆發血戰,落後的印第安人差點就被滅絕了。美國建國將近百年之後,林肯才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1941年,國會才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而且感恩節只剩下「感謝上帝賜予」,再也聽不到「感謝印第安人的幫助」這種聲音。美國設立感恩節的本意雖然是為了表達感恩,然而恰恰相反,歷史真相卻揭露了它一幅忘恩負義的嘴臉,這難道不是莫大的諷刺嗎?
正因為美國人偏離了感恩節的初衷,「美國至上主義」橫行世界霸道無理,民族主義張牙舞爪,種族主義衝突撕裂,感恩節才愈發顯得意義重大。它的設立初衷是讓歐洲移民感恩,促成(與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民族融合。中國人民,乃至世界各國所有熱愛和平的人們,都應該好好過感恩節,而且要大搞特搞,搞出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搞出民族大融合的節日氣氛,讓動不動就動武、威脅、退群的超級巨嬰國好好學習怎麼才算感恩。
憶苦思甜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過感恩節才好?
文革期間的「憶苦飯」本是一種極好的感恩方式,食材的選擇因地制宜,有的是用玉米面、山芋幹、山芋粉蒸成窩頭;有的是用麩子和玉米面混合後蒸窩頭;有的是用爛菜葉、芋頭花、南瓜花、蘿蔔纓或野菜……可惜當時形式主義搞過頭了,很多人把憶苦飯做得難吃到豬都不願吃的程度,大家叫苦,無心思甜,所以後來矯枉過正,沒有形成憶苦思甜的優良傳統。時至今日,國家經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普遍變好了,多數人餐餐有肉,吃五穀雜糧倒成了養生和時尚,這個時候再搞過去那套形式主義的「憶苦思甜」活動自然不合時宜。
然而,誰規定「憶苦飯」必須是苦的?中國是舉世矚目的美食大國,每個縣鎮幾乎都有自己的特色農作物,和用農作物製作的特色小吃。我們何不把「憶苦飯」做成美味佳餚?何不把美國吃火雞大餐的感恩節,做成助農扶貧的美食感恩節?
感恩扶貧
我們很多人都是農民的子孫後代。就算不是農民的子孫後代,我們也不要忘了新中國是靠工農聯軍用生命和鮮血打拼來的,看看《大決戰》三部曲,看看千千萬萬的農民怎麼推著手推車,浩浩蕩蕩地在槍林彈雨中為解放軍運送糧食物資;看看《生存之民工》,看看千千萬萬的農民工怎麼用血汗建起城市和高樓大廈,然後又怎麼被城市人漠視和侮辱;看看《蟻族的奮鬥》,看看千千萬萬的農村大學生畢業後怎麼蝸居,怎麼在城市的角落為事業掙扎,為愛情流淚……
沒有一座城市光靠資本的魔力發展起來的。每一座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農村的勞力輸出,人才輸出,農業剩餘輸出,包括儲蓄資金輸出的大力支持。過去,三農為城市的發展傾囊相助,幾乎把農村的老底都掏光了。現在,城市為三農扶貧夠給力,夠用心了嗎?遠遠不夠!
經濟學家陳平老師不停警告「一味追求城市化、工業化不可取」。三農學家溫鐵軍老師不停呼籲三農發展要與生態文明、社會進步相結合。
作為農民的兒子,同時作為在廣州蝸居了十二年的蟻族,我也不介意像乞丐一樣不停乞求:
1、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要徹底改變,既需要農村人的子孫後代齊心協力去感恩扶貧,也需要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城市人感恩扶貧。
2、積少成多,召集人群拼單,共同採購農產品和農副產品,是扶持三農均衡發展最直接有力的消費扶貧方式。
3、大搞特搞具有中國特色的助農扶貧感恩節,既有利於教育國民感恩,促進國內社會團結,也有利於面向未來,走向世界,促進世界民族大融合。
祝大家感恩節快樂、感恩。謝謝關注。